?

不倦探索的老小孩——畢加索

2016-10-18 16:32劉也
科技視界 2016年22期
關鍵詞:畢加索繪畫藝術

劉也

【摘 要】畢加索是一個謎,更像是傳說。關于畢加索有各種各樣的評說:畢加索是新古典主義者;畢加索是立體派藝術家;畢加索是超現實主義者;畢加索是現代主義者;畢加素是陶匠;畢加索是石版畫家;畢加索是雕刻家;畢加索嚴厲、粗暴;畢加索是一個既忠實又無信的情人;畢加索是一個愛出風頭的人;畢加索慷慨大度;畢加索是一個吝嗇鬼;甚至有人說畢加索是劇作家。他成為在藝術方面最有獨創性、最強有力的天才。

【關鍵詞】畢加索;藝術;繪畫

畢加索的創作不僅改變了繪畫樣式,甚至改變了觀念,以及觀察世界的方式畢加索說:“我要按照我的想像來作畫,而不是根據我所看到的”。他的創作中,有很多不同的風格??v向來看,印象主義、后印象主義是他早期的作品,并在最后成就了立體主義。橫向來看,在藝術上,他不受“主義”、“流派”所約束,創造了“立體主義”、“超現實主義”……,在各個方面進行探索和創造,從而表現老小孩——畢加索的自由創作理念。不同文化形態的藝術成果成為畢加索創作的源泉,如非洲黑人雕塑藝術藝術、塞尚繪畫藝術、東方繪畫藝術、埃及繪畫藝術和兒童繪畫藝術等。

1 對非洲黑人雕塑藝術的鐘愛

畢加索受到了強烈的震撼,當初次見到非洲木雕面具時。畢加索汲取了黑人藝術的盎然的生命力帶來的無限的靈感,非洲的黑人雕塑的原始生命力的涌動使他激動萬分。

20世紀初葉,歐洲前衛的藝術家從非洲藝術的獨特的形式美中汲取創作靈感、激情,對整個20世紀西方現代藝術運動起了決定性的引導與推動作用。

難得的資源,非洲雕塑,畢加索想要將它轉化為內需的創作源泉。

畢加索在創作《亞威農少女》時,并不清楚最終的樣子,因此,反復修改作品,忽略了格調一致。在《亞威農少女》中,人物的整體外形變得粗獷并且有雕塑感覺,右邊兩個裸女的野性變形的臉更是吸引著眼球。

強烈“立體主義”在《亞威農少女》中呈現,它具象卻不是對現實的在現。曲線被棱角和直線代替,從而分隔開了人體,但是不凌亂;最原始的性欲被“少女”丑陋的臉龐和生硬的棱角所表現。它受到了非洲文化的影響,特別是受到非洲木雕的感染。

2 塞尚繪畫藝術的啟發

塞尚被譽為“西方現代繪畫之父”。表面現象被深度視像結構所代替是塞尚所追求的獨特方法,創造形象的重量感、體積感、穩定感和宏偉感來追求形體永恒性和結構堅實性,從而達到幾何化、簡單化效果。畢加索受塞尚繪畫藝術的啟發,拋棄裝飾,探尋物體的真實感,表現體積的震撼力,并且物體的形態通過抽象的幾何形來展現。

畢加索受塞尚繪畫啟發的作品之一是《彈曼陀林的少女》。剛看這幅畫時,不明白和少女有什么聯系,畫家想要表現什么。畫面像幾何形體拼合,似雕塑般有分量,為了增強人物的穩定感和堅定感,畫家通過三角形、方形、圓柱這些幾何形體來實現。直角形或許是臉的正面,又或許是透明的陰影。簡化或省略了頭部外形,不可分割的直角代表了少女的頭,并且只畫一只眼睛,圓柱代表了少女的胳膊和脖子。少女身上各個部分被理解成不同的幾何形體,然后采用有力的線條將少女的肩膀畫成三角形。畢加索追求真實,靠自己的理解力完成創作而不是直接臨摹。

3 對東方繪畫視覺的迷戀

截然不同的風貌和表現手法,是東西方繪畫的差異。東方畫家善用散點透視,而西方畫家喜用焦點透視。東方繪畫中的散點透視是指畫者的視點不固定,畫者的位置也不固定,然后按照主觀意愿有機組合產生綜合畫面效果。

畢加索迷戀東方繪畫,在《亞威農少女》中呈現出來,右下角蹲著的裸女背向身子,正面的臉,卻是側面的鼻子。沒有生硬的跡象,反常理的畫面卻和諧的出現在同一幅畫中。

4 對埃及繪畫的厚愛

從最個性的角度去表現是古埃及繪畫的原則。古埃及繪畫具有獨特的審美價值和藝術價值。固有化、程式化、裝飾性、功能性、單純性和功能性是它的特點。注重輪廓和體型的特征,原始人類可以完整,全面的把握事物??吹秸?,想起側面,是這個原則的體現。

最個性的角度成就了畢加索的作品是《小提琴和葡萄》,也體現了埃及繪畫原則。欣賞不混亂,卻同時呈現在畫中沒有連接的雜混形狀。畫面中使用了有些統一的部分,所以整體外形還是協調一致的。側面描繪小提琴的弦軸和渦卷形頭,正面描繪音孔,并夸張了提琴邊緣的弧線。接近渦卷形音孔的弦,正面觀看的弦,出現兩次在畫面中。畢加索心中真實可感的小提琴被幾塊平面部分拼出,因此欣賞想將各部分聯系起來就需要提前知道小提琴的樣子。

5 永遠的童年

天真和淳樸是兒童藝術魅力所在。兒童畫的影子在畢加索晚年的畫作中呈現。兒童藝術不是照物畫物,而是按照心中的想法描繪其形象。想知道畫的是什么,想知道兒童們要表達的是思想和情緒是什么。大人會割裂圖畫表現與意義表達,只是用自己的知識和經歷評判作品的優劣。

《最后一幅自畫像》畢加索創作完成的第二天說道:“我昨天畫了一幅畫,某些東西被我觸及,它不同與曾經的任何東西”。紅色的頭發,綠色的面部,構成無理的色彩;正面肖像的左右腮兩邊的結構不同構成無理的結構;左邊眼睛外輪廓和眼袋紋線是生動圓潤的,右邊則是生硬直板的構成無理的線條;鼻孔是圓圓的構成無理的透視;大小不同的瞳孔,左邊大,右邊小,構成無理的比例,無理的繪畫原則,這幅自畫像畫得似兒童畫般稚嫩。畢加索面臨死亡的恐懼和慌亂的矛盾心理,追求自由本能,是我們能從這幅畫中感知的。

畢加索說:“我不模仿,不探索,我要發現”,他的作品汲取世界藝術精華實現對傳統藝術的反叛,讓創作發生質的變化開闊了人類的藝術視野和審美極限。破壞現實并且創造了嶄新的現實是他的追求。

快樂的畢加索。沒有藍色時期的憂郁和感情的紛擾,畢加索是樂觀、自由、我行我素的老小孩,一直沉浸在自己的快樂的生活和工作中。

【參考文獻】

[1][美]奧爾登·惠特曼,著.孫鐵梁.20世紀藝術大師帕布洛·畢加索[J].呼蘭師專學報,1997(2).

[2]章媛,編著.畢加索的創造與毀滅[M].東方出版社,2010,7.

[3]王菲,畢加索立體主義的引子—非洲木雕[J].藝術理論,2011.

[4]王嬰之,論塞尚的視覺方式對博納爾和畢加索的影響[J].書畫美學,2013,02,33.

猜你喜歡
畢加索繪畫藝術
《夢》和畢加索
意林(兒童繪本)(2018年10期)2018-11-08
看不懂沒關系
紙的藝術
因藝術而生
藝術之手
畢加索的藝術風格
爆笑街頭藝術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