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閑觀光農業項目定位的思考

2016-10-20 16:43吳松芹陳軍龔正升
江蘇農業科學 2016年7期
關鍵詞:休閑農業

吳松芹 陳軍 龔正升

摘要:“十二五”以來,特別是中央“八項規定”出臺以來,各級地方政府對待區域性休閑農業發展的定位越來越趨向于理性化。以蘇州市漕陽生態農業園為例,簡述了方案討論過程中立足于地方老百姓的需求、立足于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立足于生態節能可持續發展、立足于高效支配政府專項建設經費、立足于統籌兼顧運營階段的可操作性幾個方面的定位,并總結了新形勢下休閑農業發展項目定位的思考路徑,以便同行借鑒。

關鍵詞:休閑農業;項目定位;蘇州市漕陽生態農業園

中圖分類號: F320.1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1002-1302(2016)07-0591-02

目前休閑觀光農業項目定位方面的研究現狀出現了兩方面的問題,一方面是由政府出資的項目過多追求項目體量大、檔次高、高科技成果堆積式展示,不計建設成本和項目運營難度的形象工程模式;另一方面是由企業或個人出資的項目忽略了社會效益、生態效益,單一追求經濟效益的純經濟模式。在觀光農業發展過程中,要以科學發展觀為前提,防止一味追求觀光農業發展而帶來的環境污染和環境破壞[1]。本研究從休閑農業項目的“三生功能”(生產功能、生產功能、生態功能)結合項目運營的三大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進行科學性定位。蘇州市漕陽生態農業園是蘇州市相城區漕湖街道下轄的一個政府投資、政府管理的綜合性休閑農業園,位于相城經濟開發區(漕湖產業園),東至廣濟北路、南至漕湖大道、西至湯浜路、北至永昌涇,基地總面積 78.2 hm2。前期分區定位是入口為綠化生態區(包括購物超市)、水稻種植區(11.2 hm2)、果林種植區(24 hm2)、水產養殖區(高標準池塘養殖14 hm2,生態河道養殖12 hm2)、水八仙(2.3 hm2)、智能化設施大棚及常規蔬菜,休閑設施建設,休閑茶室、觀光垂釣、農家樂餐館、兒童游樂教育,現代農業、生態農業、鄉村旅游為一體的現代農業示范基地。結合蘇州市現代農業發展規劃,分析漕陽生態農業園的現狀,經多次論證,對其發展格局初步形成以下定位。

1 “以人為本”立足于滿足原居民就業設定農業開發項目

“城鄉二元結構是制約城鄉發展一體化的主要障礙。必須健全體制機制,形成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工農互惠、城鄉一體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讓廣大農民平等參與現代化進程、共同分享現代化成果” [2]。作為一個政府投資為主體的項目首先應該考慮讓地方老百姓獲益最大化。而讓地方老百姓獲益最大化的方法莫過于讓更多的原居民參與其中。根據原居民大多數人的共性技能,針對性設定相應的項目開發,有效融入原居民就業是地方政府集民生、社會效益、經濟效益于一體的綜合性定位。

項目所在地為蘇州市相城區漕湖街道倪匯村,原居民 3 600 余人,是地方城鄉一體化發展較早的行政村,大多從事水產養殖和傳統農業生產工作。經分析,倪匯村目前急需提供就業崗位的約有300人,其中具有水產養殖技能的失地農民約100人、具有傳統農業生產技能的約100人、意向性從事服務行業的約100人。

項目定位時圍繞及時消化倪匯村300人就業這一目標,設定了水體綜合開發項目、“生態果稻”耕作項目、休閑農業綜合配套服務項目,將具有養殖技能、種植技能、意向從事旅游服務的三類失地農民加以專業化培訓,招聘為園區工作人員。

2 “因地制宜”立足于延續原農業生產提升農業開發項目

觀光農業園區的規劃原地往往以多重狀態存在,在規劃中合理利用原有資源、避免大興土木、減少建設成本、因勢而起、順其自然也是一種生態設計的理念[3]。園區內現有傳統生產性果林24 hm2,為了提升傳統生產性果林的生活性,增加農業旅游的觀賞性、參與性功能,同時對原有基本格局不作本質上的破壞,制定了三位改造方略。

傳統果林因生產上合理利用土地的要求大多為地塊成方、田間無路、密度均衡、品種單一、花果期集中。而提升為觀光果園時就要求地塊空間分割線條流暢、田間有曲徑、疏密有致、品種多樣化、花果期延長、具有鮮明的農業觀賞季相。

在田間地面上以石板路散鋪的形式勾勒出“線條流暢”的人行步行道,一則打破原有單調的地面狀況,二則便于游客穿行于田間采果賞花。

在沿路兩側果樹下局部聚集式種植花灌木,一則打破果樹林下豎向視覺的單一性,二則增強田間農業景觀季相效果。

在沿路視覺路徑上進行局部間苗和補苗,打破田間果樹規則式的種植形態,形成園林形態上“疏密有致”的景象。

3 “突出優勢”立足于發揚地方農業特色打造品牌農業

蘇州市的農業是有文化氣息的農業,長足發展過程中漸次孕育成了水八仙農業文化、果八仙農業文化、旱八仙農業文化、野八仙農業文化等。

相城區作為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在推進現代農業園區建設過程中,形成了西部優質種植區、東部高效漁業區、中部生態休閑觀光區的總格局。在全面落實蘇州市“四個百萬畝”工程中,充分挖掘“優質水稻、特種水產、蔬菜瓜果、休閑農業”產業優勢。堅持標準化、品牌化的發展目標,打造品牌農業。通過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認證,提升注冊農產品品牌附加值,與科研院校合作,以科技助推品牌農業發展。

通過分析漕陽生態農業園的資源優勢,整合稻米生產、特種水產資源,突顯漕湖產業園水域特色,打造“漕陽”優質稻米、特種水產等名特優農產品品牌。通過貫徹“以水養魚”、“以魚凈水”等生態促養殖現代漁業養殖理念,將常規水產品養殖與特種水產品養殖相結合,實施標準化、規?;透咝ЩB殖模式。

4 “臨水而棲”立足于營造江南水上田園風光旅游文化

河道上設大棚鋼架,鋼架上牽引蔬菜藤蔓,下行游船。形成“瓜果水廊”。大水面處用竹筏種植蕹菜或生菜,形成一片“水上田園”的風光?!肮瞎取北憩F形式可以靈活運用[4]。

選擇路徑合適且景色宜人的水岸交匯處設立游船碼頭,大批量使用游船,形成“吃在游船、住在游船、戲在游船、行在游船、游在游船”的水鄉文化主題游。一則化解農業用地中建設用地指標少的局限性。二則形成特色的“江南水鄉農游”系列活動。

設定較齊全的傳統捕魚項目,打造江南地區方式最全、體量最大的戲魚俱樂部來增強園區發展的潛在競爭力。以“水”為媒,吸引更多對水文化感興趣的游客提升園區經營性項目的經濟效益。項目運行過程中要注重生態環境的保護以確保生態環境的可持續性,對處于濕地環境的生態農業觀光園來說,項目規劃包含的內容很多,濕地環境保護規劃、土地利用及居民調控規劃、游覽路線及服務設施規劃、綠化規劃等內容尤為重要[5]。

5 政、企、校聯動,提升園內資源的多重價值

單一的農業園區往往在科研力量上存在不足、在資源配置上利用率不高、旅游淡季時人流量偏低、參與社會活動的綜合競爭力不強。江蘇省農業委員會成立了江蘇省現代農業校企合作聯盟,加強政府、學校、行業和企業之間的緊密合作,構建政、行、校、企四方合作辦學、合作育人、合作就業和合作發展的新型人才培養模式。遵循平等、合作、創新、共贏的運行準則。遵循專業共建、人才共育、過程共管、成果共享、責任共擔的運行機制。遵循“人才培養、科技服務、師資鍛煉、崗位實踐、就業創業”五位一體的運行功能。

在現代農業校企合作聯盟大平臺的運行框架下,一是組建相關教師科研服務團隊,赴園區共同進行科技研發;二是將園區的特色資源有機融合到學校的教學中;三是設立大學生創新創業專區,讓大學生自帶項目到園區創業。通過合作共建,將園區打造成蘇州市地方特色農業科技研發基地、大學生現代農業創業基地、蘇州市現代農業大學生實訓基地、蘇州市現代農業科普教育基地。

6 融入“都市”,有效體現“市民農園”的特殊功能

觀光農業園的客戶主要以居住在都市向往農村自然環境的都市居民為主。而觀光農業園的功能分區往往只從功能角度定位,強調各功能區的項目屬性,大多忽略了游覽人的個性需求[6]。

園區位于相城經濟開發區(漕湖產業園),周邊圍繞著體量龐大的企業群和居民群。從政府資源配置角度,滿足企業員工和居民休閑、運動等常規生活功能是蘇州市相城區漕陽生態農業園的首要功能之一,在總體功能定位時,著力體現自身區域上融于都市的優勢,一方面實實在在地滿足周邊生活群體的生活需求,增強園區的社會效益;另一方面為日后園區正常運轉奠定固有的客戶消費群體,增加園區的經濟效益。

參考文獻:

[1]郭志海. 日本觀光農業對江蘇省現代農業發展的啟示[J]. 江蘇農業科學,2015,43(12):579-581.

[2]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M]. 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

[3]吳松芹,陳素娟. 高職院?!队^光農業概論》課程教學改革探討[J]. 園藝與種苗,2015(10):52-54.

[4]吳松芹. 因地制宜在觀光農業園區規劃中的應用[J]. 北京農業,2015(31):162-163.

[5]周玉明. 濕地型生態農業觀光園規劃設計——以蘇州澄湖生態農業觀光園為例[J]. 江蘇農業科學,2014,42(5):148-150.

[6]吳松芹. 追求“都市化需求”內涵 打造休閑觀光農業園[J]. 吉林農業,2015(22):16.

猜你喜歡
休閑農業
我國休閑農業發展現狀與對策研究
營口市休閑農業發展研究
鞍山市休閑農業發展研究
煙臺地區休閑農業營銷狀況及對策
灤平縣休閑農業的文脈分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