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莊子生態觀及其現代啟示

2016-10-21 21:11胡丹丹陳玲芬
華夏地理中文版 2016年9期
關鍵詞:認知價值生態

胡丹丹 陳玲芬

【摘 要】生態問題的不斷惡化是人類以“孤立觀”視物的必然結果。這種觀物視角對應著人的認知結構的第四層——人類不僅將“物”與“我”分離,而且以利己之“成心”為標準展開是非價值判斷,落實到人和自然問題,兩者成了主人和奴仆的關系。莊子《齊物論》之宗旨,就是引導人放下孤立觀,嘗試“以道觀物”,追求圣人的宇宙視域。

【關鍵詞】齊物;生態;價值;認知

生態問題的解決,必須重新審視生態價值觀,為我國的生態文明建設提供思想指引。中國哲學在人與自然的關系問題上一路延承著“天人合一”這個古老命題,在當下“生態”、“綠色”的發展理念下,再度散發出悠遠而深邃的思想光輝。莊子超越了人類社會關系的個體“小種族”語境,站在普天之下“萬物一體”的“大種族”視域,探索在地球村中自然對于人的真義,以及人的生命之“自然”存在狀態。

一、生態問題的深層原因:人類的認知偏差

懷特海認為:“哲學就是去攻擊各個有限的界限?!闭J知界限就是認知的極限,界限大小決定了認知的視閾以及科學性。在戰國時期,莊子就勇于突破人類社會層次的知識界限,站在“大鵬鳥”而非“蜩與學鳩”的視野俯視天下。

莊子展開其宇宙論的方法由近及遠,由低至高,從占多數的普通人開始。按照人對于道的感知程度不同,世間之人就出現圣人與凡人的差異。凡人分“物”、“我”即以形體之我為真我,人心為外物所牽絆。他們沉迷于世間紛繁的人際交往中,以“是非”之心展開對“物”價值判斷——“一受其成形,不忘以待盡。與物相刃相靡,其形盡如馳,而莫能止,不亦悲乎!終身役役而不見其成功,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歸,可不哀邪?”在追逐于物的是非判斷的過程中,他們帶有強烈主觀意志的判斷,“夫隨其成心而師之,誰獨且無師乎?”每個人都依照自己的成見說話行事,造成的結果就是“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語言的表現形式是為了向其他人證明自身“成見”的真理性,于是“有左有右,有倫有義,有分有辨,有競有爭,此之謂八德?!睂τ谶@八德,“圣人懷之,眾人辯之以相示也?!辈煌膶W派之間,各自“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站在自身的立場而排斥對方。在凡人的認知世界中,物我相當分明,兩者作為對立面存在。然而人的成見使得各自在是非的價值取向中游走,言語行為都是維護自身的“成見”。外物和自己的分離促使人對外物進行以有用性為前提的物質索取,盡其一生與外物“相刃相靡”。凡人的視域圍繞著主觀價值判斷,價值只有一個唯一尺度——一切非判斷的前提標準,就是外物對于“我”的有用性。物與我處在不平等的位置,決定了凡人不可能與對象性的物換位思考,與自然展開平等交流。正是凡人的這種認知偏差,構成了生態問題形成的深層次原因。

莊子把儒家、墨家等探討的人類社會關系視域不斷放大,擴大至整個自然界的生發運轉。如果說儒墨法等還屬于“人類中心主義”視野,那么莊子的觀物視角是“非人類中心主義”的,正是跳出了人類社會關系而俯瞰世界,莊子對于人類生命的審視與自然的理解才有可能進一步提升。而這種“俯視型”的觀物視角就是“齊物”。

二、“認知四境界”:莊子對生態問題的認知校正

《齊物論》從人的認識能力入手剖析對認知對象具體的認知結果。莊子認為人的認知存在一個局限,按照局限性由小到大有四中表現:一,“有以為未始有物者,至矣,盡矣?!边@是一種“忘天地”的境界,不去調動人的認知能力則“萬物與我為一”,不曾有我,何曾有物。莊子贊嘆這種境界乃至極之美也。二,“其次以為有物矣,而未始有封矣?!边@個層次的人已經啟用人的認知能力從而認為有物的存在,但尚未對物劃分界限。這種境界之所以次于前者,是因為人對于“我”、“物”產生了劃分。我作為物的對立面產生、存在,人類開始從自我的立場出發審視外物的存在,得出了客觀事物真實性存在的判斷,即人的事實判斷。到了第三層次:“其次以為有封焉,而為始有是非也?!币驗橛小拔摇钡拇嬖?,于是產生了人對客觀事物存在方式的判斷,判斷結果是物的存在因種類不同而存在界限。但是這種判斷還是屬于事實判斷,只是判斷的進一步細化。這里沒有進入價值判斷,是因為尚未存在是非之爭。到了第四階段,“是非之彰也道之所以虧也。道之所以虧,愛之所以成?!币驗橛衅珢鄣漠a生,就形成了價值判斷,“道”也因此虧損了。偏私的產生即意味著道的隕滅,偏私之愛越重,道之虧損也越厲害。以日月之光明喻道,偏私之愛就如同烏云,道之所以虧損,烏云蔽之也。莊子闡述的認知四個層次,就是道之光明被人的“封”、“是非”觀念逐漸遮蔽由淺至深的過程。不同認知層次從根源上決定了人在面對整個宇宙、自然、人類而存在的不同視野。

圣人觀物,首先將自身與萬物安置在一個平等的地位上,結果事物的價值標準就不是以人為類主體性了,而是出現了四種主體之間的價值世界——人觀人的世界,人觀物的世界,物觀人的世界,物觀物的世界。以物我平等為前提,這四重視角的地位平等,具備同樣的判斷效力。結果是,事物如果單純局限于自己的視角展開判斷,那么這種判斷結果是片面的,局部的,狹窄的。如果以多種立場觀物,則“孰知正處”,沒有一個所謂的絕對公正的標準。圣人以“齊物”的視角觀物,打破了人類認知的界限。

三、天人合一:莊子認識論對解決當今生態問題的啟示

生態價值觀問題的解決,需要人對宇宙的認知結構能夠不斷提升,從而靠近圣人“天人合一”的認知方式。莊子將“天人合一”表達為“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的認知境界,“齊物”就是圣人具體的認知方法,給予普通人理解宇宙人生一個高層次、寬闊的視域?!褒R物”是莊子宇宙觀的核心,它的理體是宇宙自然運行的本然之道,起用是人類最貼合“道”的思維方式。其中包含了對人、自然以及兩者之間關系的論斷,蘊藏著平等、包容、和合等的超越時間、空間價值理念,為突破“人類中心主義”價值觀提供全新的宇宙認知視角,也為當下普及生態文明理念提供豐富的思想資源。

《齊物論》之宗旨,就是引導人放下孤立觀、相對觀,嘗試“以道觀物”,追求圣人的宇宙視域。在“成心”作祟下,自然會生發出種種主觀的是非之爭;事物自身以及對事物自身價值判斷相對性,流變性,必須要有“照之于天”的認識態度,“莫若以明”的認識方法,方可走出眾人役役的誤區,消除意氣之見。孤立觀是一切是非價值爭端的源頭,在人的社會關系層面,導致學派間百家聚訟,爭相攻訐;在人與自然的關系處理上,則會無視自然規律而滿足人類一己之私?;葑优c莊子的對話就體現出兩種截然不同的觀物視角?;葑佑写髽?,認為其大而無用,連木工都看不上他。莊子回答:“今子有大樹,患其無用,何不樹之于無何有之鄉,廣莫之野,彷徨乎無為共測,逍遙乎寢臥其下;不夭斤斧,物無害者,無所可用,安所困苦哉?!被葑拥挠杏谜摰某霭l點是人,圍繞著人類主體性效用而得出大樹無用論。莊子以“齊物”觀物,尋找人與物之間自然協調的處理模式?!安回步锔?,物無害者”,這在一定意義上已經將樹木人格化、感性化,投射出齊物視角下的平等自由、角色互換理念。無用之用之所以為大用,源自于這種狀態之下,萬物一體、互不侵害、和諧共生的宇宙存在模式?!盁o用”是去“私”向“公”,可以將個體的私欲減輕到最小程度?!按笥谩笔恰叭伺c自然和諧相處”之下社會整體生存運行效益可以達到最高狀態。

《莊子》的宇宙觀中,無所依待是真正以公平為前提的自由。尊重事物的自然狀態而少加干涉,才能最大程度的讓人類自身獲得自由。建立在平等、共生、共榮前提之下的生存價值觀,具有超越時空的永恒魅力。21世紀各種環境問題接踵而來,人類想要獲得長足地生存與發展,樹立與萬物和諧共生的生態價值觀已經迫在眉睫。

參考文獻

[1] 莊周.南華經[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6.

作者簡介:胡丹丹(1991.04- ),女,浙江余姚人,中共浙江省委黨校哲學專業研究生;陳玲芬,女,中共浙江省委黨校哲學系研究生。

猜你喜歡
認知價值生態
一粒米的價值
“給”的價值
《紅樓夢》隱喻認知研究綜述
從社會認同淺談蕭峰之死
2016生態主題攝影月賽
關注生成,激活學生認知
2016生態主題攝影月賽
2016生態主題攝影月賽
盱眙生態藕
小黑羊的價值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