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馬克思主義哲學對德國古典哲學的繼承和發揚

2016-10-27 08:55吳侗瞳
人間 2016年25期
關鍵詞:唯心主義馬克思主義哲學馬克思

摘要:從德國古典哲學的發展歷程都可以看出馬克思主義思想的源頭,這個源頭在馬克思那里有更多的補充。關于馬克思哲學思想最初的開端以及馬克思哲學后來的發展都和德國唯心主義整個發展歷程有著密切的關系。馬克思對康德、費希特、謝林和黑格爾的哲學有著一定的揚棄。

關鍵詞:德國古典哲學;唯心主義;馬克思;馬克思主義哲學

中圖分類號:A8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9-0156-01

一、馬克思主義哲學產生的思想來源

(一)康德。由于休謨把經驗論發展到了徹底的地步,以至于一切實體及其關系都變得不可能了。在這種情況下,康德提出人類知識是現存的這一觀點??档掳颜J識分為三個部分,感性、知性和理性。由于自在之物刺激人的感官,產生了一些感覺的表象,把這些表象接受到了心靈中來,這種接受的能力是先天感性能力。而知性是不能離開感性經驗來加以運用的,一切自然科學的知識,都是由兩方面構成。一方面是感性,感性提供了經驗的對象、思維的對象,我們用知性所提供的那些范疇、概念、原理對這些對象的關系加以整理,就形成了科學的內容??档抡軐W發揮了主觀能動性,知識、經驗對象是被構成的,不是直接給予給我們的。從康德開始,他就提出哥白尼革命,表達了人類的知識是被構成的,經驗對象同樣如此。

(二)費希特。費希特是康德哲學后繼者,他不滿意康德從一些簡單的前提得出知識的構成,自在之物我們不能夠知道,自我意識也不能作為知識的對象,自在之物和自我意識的關系我們也不能知道,這樣一來哲學就缺乏一個統一的基礎。費希特想做的是如何能夠從一個唯一的出發點中來闡發、構造整個世界。費希特的出發點也是自我意識,“我”。這個“我”不能是一個簡單的事實,而應當是一個基本命題,它包含著內容。

(三)謝林。謝林認為如果要恰當地進行思辨推理,你的出發點應該是完全符合邏輯的,叫絕對者(上帝),即是斯賓諾莎的實體。從絕對者中合乎邏輯地推理出自我和非我。換句話說即是從主客一體中推理出主體和客體。謝林把他的哲學叫做同一哲學,自我和非我、主體和客體實際上都是同一的,同一于實體。

(四)黑格爾。黑格爾《精神現象學》中提出把實體同時理解為主體。因此在德國唯心主義的發展過程中,當主體的原則、自我意識的原則在康德和費希特的哲學中得到徹底發揮之后、當謝林重新引入斯賓諾莎的實體之后,黑格爾的哲學從這里開始,把實體同時理解為主體。黑格爾認為哲學若不以實體、絕對作為對象,那哲學就不算是真正的哲學。他不贊同斯賓諾莎不動的實體,黑格爾的實體是充滿活力的實體,所有的事物都從這個實體中產生出。黑格爾的哲學就意味著近代哲學的一種完成。

二、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開端以及轉變

關于馬克思哲學思想最初的開端以及馬克思哲學后來的發展都和德國唯心主義整個發展歷程有著密切的關系。馬克思最初屬于博士俱樂部這個團體,馬克思在哲學上最初是和鮑威爾最接近的。主觀主義的哲學總是會造成應有和現有、應當和“是”的分離,這個就是康德的絕對命令。而馬克思應該也察覺到了這樣的觀點,馬克思當時的政治立場包括他的宗教批判應該和康德費希特更加接近。馬克思意思到應有和現有、應當和“是”的分離在哲學上會產生一種麻煩,導致一種主觀主義的想法。馬克思的博士論文是在1841年完成的,題目為論德謨克利特的自然哲學和伊壁鳩魯的自然哲學的差別。在論文序言中寫到,“不應該有任何神與人的自我意識相并列”,可以看出青年的馬克思闡發和明確了自我意識哲學,馬克思的博士論文是他的哲學思想相對穩定的一個出發點,但是馬克思本身也察覺到了自我意識的這個立場是有其缺陷的。

馬克思的哲學史站在實踐的基礎上,即是感性的活動或對象性的活動。馬克思的墓前面刻了“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方式解釋世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痹隈R克思主義哲學中把實踐的原則放在了很高的地位,讓人們的注意力不再僅僅關注表面的層次,而是要去關注如何改變世界,如何與世界打交道并且和諧相處。馬克思說“把對象、現實、感性當做感性的活動從主觀方面去理解?!币酝男味蠈W采取了理論立場,解釋世界是屬于單純的理論,馬克思就是對單純理論態度的批判。在黑格爾的體系中,絕對知識的整個理解是西方形而上學的最終成果。絕對知識的態度,在馬克思的實踐立場上給予否定態度,至此哲學的本質性從單純的理論立場中釋放出來,問題不僅僅在于理論本身和知識本身,而在于人們的現實生活過程。馬克思說問題不在于知識、理論思想的內部發展,而在于人們歷史性的實踐。整個哲學的問題在馬克思的哲學立場中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

唯物史觀是馬克思存在論變革所導致的直接后果。馬克思說,不是像通常人們所認為的那樣,把社會意識和社會存在關系人們顛倒了,不是社會意識決定社會存在,而是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人們的存在就是他們的現實生活過程,作為思維的思維,作為意識的意識,它的本質性就在于人們的現實生活過程。理性安排自身,是西方形而上學完成了的的成果,我們總是認為所謂思想思維的能力,就是運用概念邏輯和反思的能力,就是越來越脫離這個生活世界、感性世界。歷史唯物主義要求我們從理性的領域中深入到生活世界當中去,不是理性自己安排了自己,所有人類活動表現為理性和非理性之間的沖突,說到底是社會權力的沖突和斗爭。

三、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價值

在哲學家薩特的《辯證理性批判》一書中提到這樣的觀點,哲學創造的時代是不多的,近代以來大致有三種:笛卡爾和洛克的時代、康德和黑格爾的時代、馬克思的時代。1這個才叫哲學,其他的東西應該被稱為思想體系,思想體系是依附于一定的哲學。薩特給予了馬克思哲學高度的評價,他認為馬克思哲學是我們這個時代不能去超越的哲學。

馬克思主義是對現代性的一種批判,它是真正致力于社會的改造。法國哲學家盧梭也對現代世界進行了批判,他假定原始狀態是一個最好的狀態,當人類有所發展的時候,一方面人類獲得了某種東西,另一方面人類也遠離了喪失了他在最好的狀態賴以生存的東西。馬克思主義哲學有利于對我們知識的錘煉、提升我們的精神境界,對于人類形成自己正確的世界觀、正確的人生觀并且在認識和改造世界中也有及其重大的作用。

作者簡介:吳侗瞳(1992-),女,漢族,重慶,西南民族大學外國哲學專業,研究方向:西方哲學史。

猜你喜歡
唯心主義馬克思主義哲學馬克思
論馬克思對“治理的貧困”的批判與超越
馬克思像
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讀馬克思的博士論文
早期斯拉夫派宗教哲學家對德國唯心主義的闡釋與批判
《費爾巴哈的人本學思想對當今思政工作的啟示》
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眾化的推進策略解析
高校馬克思主義哲學教學模式探索
五大發展理念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基礎研究
“星座”的哲學探究
馬克思的“知本”積累與發現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