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垃圾日》:動蕩時代的社會生活寓言

2016-10-27 17:42吳子茹
中國新聞周刊 2016年33期
關鍵詞:公寓樓布達佩斯貝拉

吳子茹

這部作品與其說是一部小說,不如說是一次從社會內部

生發出的細微的觀察筆記。馬利亞什·貝拉寫下了自己的所見與

體驗,這座公寓里的生活成為了一個轉型國家的精神切片

或許就連馬利亞什·貝拉自己也沒有想到,在布達佩斯街角這棟老公寓樓里,他已經生活了整整四分之一個世紀。

現在,他當年第一眼看到時就搖搖欲墜的公寓樓,不僅奇跡般地沒有倒掉,反而開始了它的新生命:斑駁的墻面被重新粉刷,成為新的城市景觀的一部分。記憶中那些充滿故事的老舊的房間、破舊的樓梯井和狹窄擁擠的庭院,全都煥然一新。

一些人消失了,新的人陸續住進來。馬利亞什·貝拉50歲了,他還在這里,故事還在繼續。

1

這棟公寓樓是馬利亞什·貝拉當年逃難過來時的落腳地。在這里,他從一名逃難者成為這個轉型社會的觀察者,再逐漸長成這個城市的一部分。

1991年,為逃避南斯拉夫內戰,25歲的馬利亞什·貝拉從塞爾維亞的諾薩維德市出逃,來到300公里外的匈牙利首都布達佩斯。在街角這棟破舊的公寓樓里,馬利亞什·貝拉租住在一間簡陋的房間中。

盡管只相隔300公里,但對于馬利亞什·貝拉來說,匈牙利是一個全新的世界。到達布達佩斯這年,他的故鄉塞爾維亞還屬于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匈牙利卻早在兩年前就已經通過憲法修正案,匈牙利人民共和國改為匈牙利共和國,實行總統制和多黨制。

蘇聯軍隊撤走了,很快就迎來了西歐人和美國人?!疤幱趧邮?、奇怪的狀態?!焙芏嗄旰?,為他的小說集《垃圾日》中文版作序時,馬利亞什·貝拉這樣形容當時他眼中的匈牙利。

8月24日,馬利亞什·貝拉在北京。

1991年的匈牙利,正是社會“轉型”時期,一切都是混亂、無規律可循的。有人被命運垂青成功了,更多人在希望與失望間徘徊,機遇與落差混雜在一起,人們迷惘、摸不著頭腦,如同深陷巨大的漩渦。

對馬利亞什·貝拉這位外來者來說,到達布達佩斯的第一件事是找一份養活自己的工作。周圍騷動的世界讓他無所適從。但他運氣還不算太差,很快他就找到自己的第一份工作:當一名私人英語教師。這是份還不錯的工作,還算體面,既能養活自己,又能接觸形形色色的當地人。還在家鄉時,馬利亞什·貝拉是一名先鋒藝術家,對了解人性充滿興趣,在一個全新的社會,這首先需要他大量接觸人。

在匈牙利,人們過去多年努力學習的俄語突然沒用了,為了擁抱新機會,人們開始學習英語,從政客、醫生到普通市民、學生。但同時,會說英語的匈牙利人寥寥無幾,馬利亞什·貝拉恰巧兩者都會,他甚至曾被請去為國會議員上英語課。

為了生活,也為了認識這些對他來說全新的人們,馬利亞什·貝拉每天將時間排得滿滿的。他設計了一對一的私教,也安排了三五個人一起上的課。很快,他的小房間就擠滿了布達佩斯本地的客人們,他們整天跟馬利亞什·貝拉泡在一起,聊天、學習英語。

這其中有形形色色的人,他們來自這個社會的各個階層,知名的律師、疲憊的醫生、意氣風發的學生、機靈的商人、出色的廚師,也有幻想賺錢的失業者和騙子……

馬利亞什·貝拉每天教英語的時間超過12個小時,也逐漸了解了他們生活的世界。他發現,這是一個充滿矛盾的群體,無論出身什么階層,每個人骨子里都涌動著騷動不安的情緒:古怪的發明家、瘋癲的工程師、自暴自棄的精神病患者,“轉型社會里的世情百態、一顆顆不安的靈魂?!?/p>

作為一名私人英語教師,馬利亞什·貝拉也將自己當作心理醫生,試著去理解人們的處境。而事實上,放在當時的大環境下,作為東歐“劇變”時期一名逃難者,興奮、失落,馬利亞什·貝拉自己也有相同的心境。

閑暇時,他也創作一些在他自己看來有趣的藝術,試圖與自己新結識的朋友聊起那些帶著朋克和搖滾色彩的爵士樂,但布達佩斯的人們對這些不感興趣,他們忙著擁抱新世界,常常暈頭轉向,沒人有閑暇關心這位塞爾維亞人的稀奇古怪的藝術。

2

“跟這些人相處久了,我的心就像一棟公寓樓,又像一個垃圾場,許許多多古怪的人物,門挨著門地住在里面,堆滿了各種各樣的故事?!?月24日,帶著《垃圾日》中文版在北京參加書展時,馬利亞什·貝拉告訴《中國新聞周刊》。

天長日久,這些故事像一塊一塊堅硬的石頭,壓在心口,不吐不快。

當了幾年私人英語教師后,馬利亞什·貝拉將這些身邊人的故事寫成一個個短篇,收進這本名為《垃圾日》的小說集里。

故事發生的空間就設定在馬利亞什·貝拉所在的這棟斑駁的老公寓樓里。在他直白、充滿隱喻的描述里,布達佩斯街上這一排排灰色公寓樓像一個個巨大的監獄或者一家家破敗的醫院,人們被自己的生活囚禁,無法掙脫,慢慢老去。

公寓樓是馬利亞什·貝拉觀察布達佩斯乃至整個匈牙利的一扇窗口。這棟樓里形形色色的人,正是匈牙利這個轉型社會里不同階層人們掙扎的寫照。

48個短篇故事,每個故事的主人公,不管是成功的醫生、律師、舞蹈演員,還是失去工作的窮人,都生活得陰暗、壓抑甚至變態,沒有希望的日子,看上去一眼望不到頭。

在大體保留原型的基礎上,馬利亞什·貝拉對人物故事進行了一些藝術加工,“大約百分之三十的樣子?!彼嬖V《中國新聞周刊》。這是馬利亞什·貝拉在匈牙利出版的第一本小說,出版于2002年,他寫隨筆、專欄,也辦畫展,以“馬利亞什醫生”為化名,在匈牙利文藝界有一席之地。

雖然為自己起名為“馬利亞什醫生”,但馬利壓什·貝拉從來就沒當過醫生。在家鄉塞爾維亞,他的父親是一名知名的醫生,是一家醫院的負責人。他起這個筆名,意在了解并解決社會心理問題。

在老家塞爾維亞——當時還是南斯拉夫的一部分——馬利亞什·貝拉有良好的家庭背景:祖父是當地一位知名律師,父親是一名受尊敬的醫生,母親則是當地音樂電臺的一名編輯,她喜歡爵士樂,閑暇時喜歡彈鋼琴。

受愛好音樂的母親影響,馬利亞什·貝拉從小就愛好爵士樂,喜歡寫寫畫畫,還在高中時,他就在一場國際音樂節上登臺演出。在貝爾格萊德藝術大學,馬利亞什·貝拉學的是傳統音樂,但他喜歡在爵士樂中加入朋克和搖滾元素,畫些非主流的先鋒畫。在大學里,他和幾個朋友一起組建了先鋒樂隊,為它命名為“學者們”,受到年輕人的熱烈追捧。內戰爆發這年,馬利亞什·貝拉剛剛從南斯拉夫貝爾格萊德藝術大學音樂專業畢業,原本有看上去不錯的前途。

南斯拉夫爆發的內戰改變了一切。這年6月,斯洛文尼亞和克羅地亞宣布獨立,緊接著克羅地亞當局與境內塞爾維亞民族爆發沖突,很快,戰爭蔓延至馬利亞什·貝拉所在的塞爾維亞邊境地區。為了逃避戰爭和服兵役,馬利亞什·貝拉逃到不遠處的匈牙利。

《垃圾日》是他對匈牙利社會最初的印象。對馬利亞什·貝拉來說,《垃圾日》中文版的出版,是件值得高興的事情,但這也意味著他要重新面對這本小說里的人物?!皬男撵`深處把他們翻出來,把他們的欲望、恐懼、美麗與瘋癲、愛情與暴力等扔到天光之下?!?/p>

“這就是我的‘垃圾日?!彼f。

垃圾日是匈牙利獨有的傳統。初到匈牙利居住的人大概都會驚訝于這天的情景。

每年,政府會指定一天作為垃圾日。匈牙利的居民們,將家里沒用的舊東西從閣樓里、地下室找出來,扔在大街上。這天,街邊會堆滿神秘的舊物,缺胳膊少腿的破家具、老掉牙的電器、發黃的老照片、多余的門窗、過期的藥片、舊雜志和舊衣物等等。人們到處翻看,尋找自己有用或感興趣的東西,把它們帶回家。

那些剩下來的、確實沒用的破爛則留在大街上,第二天,政府派車把剩下的垃圾收走,街上干干凈凈,像什么都沒發生過。

和多數第一次來到匈牙利的人一樣,垃圾日這天的情景,也是馬利亞什·貝拉對這個國家記憶深刻的第一件事。

在匈牙利這個“很小、但故事很多”的國家,馬利亞什·貝拉以這棟老公寓樓為原型,寫下了一個個小故事,它們存放在自己的內心深處,年長日久,像一堆堆泛黃的垃圾,馬利亞什·貝拉干脆將這本小說集起名《垃圾日》。

作為從南斯拉夫逃難至匈牙利的局外人,馬利亞什·貝拉用自己的眼光審視這個劇烈變動中的底層社會。這些小故事,最短的不到兩千字,平鋪直敘,它們讀起來觸目驚心,是轉型期社會一個個底層生活寓言。

現在,《垃圾日》中文版出版,馬利亞什·貝拉借著這個機會重新閱讀當年這本小說。他驚訝地發現,那些充斥著黑暗、變態的故事,散發著迷人的光芒。故事中的一些人已經死去,另一些人境遇大不同于以往,有些則更糟糕。一些人還住在這棟公寓樓里,一切和往常一樣,他們是一個動蕩時代的社會角色,彼此截然不同的人不得不住在同一個屋檐下,“因為他們既不富得能搬進別墅,也沒窮得要流落街頭?!?/p>

3

馬利亞什·貝拉穿越300公里距離到達布達佩斯的時候,26歲的中國青年余澤民,乘坐十天十夜火車,在莫斯科耽擱了三天,最后也在10月來到這個傳說中充滿機會的國家。

余澤民和馬利亞什·貝拉背景有些相似:他的母親是一名醫生,從北京八中畢業后,余澤民考上北京醫科大學臨床醫學系,不出意外的話,他應該成為一名醫生。

1989年,余澤民大學畢業。和當時身邊的同學們一樣,他陷入了巨大的迷茫,不知道自己要去做什么。和身邊很多人一樣,他最后選擇了出國。乘坐十天十夜火車,在莫斯科滯留三天后,余澤民到達匈牙利。

在匈牙利,余澤民沒有馬利亞什·貝拉那么“幸運”。他不名一文,不會匈牙利語。和馬利亞什·貝拉一樣,余澤民也在這個動蕩的社會中,用自己的視角觀察生活、留意這個世界。而在他們背后、各自轉身離開的故土,也在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

多年后,余澤民在布達佩斯一家書店里讀到一位名為馬利亞什·貝拉的作者寫作的《垃圾日》,他說自己只草草翻了三四頁,“渾身的血液就凝住了,呼吸停滯,脊背竄涼,渾身的汗毛都炸了起來?!?/p>

這時余澤民已經是一名匈牙利文學翻譯家,諾貝爾獎獲得者凱爾泰斯作品的中文版譯者。他從不翻譯流行小說,從文學角度來說,《垃圾日》算不上特別,它是作者的第一本小說,幾乎談不上文學技巧。但書里描述的人性之陰暗,幾乎立即就打動了他。

讀到艾米大嬸燒湯時,像在胡同拐角處遭人偷襲,腎上腺皮質激素驟然釋放,“讀恰克·帕拉尼克的《腸子》也沒有這般虐心,至少沒有這般迅速、干脆、不動聲色?!?/p>

幾乎沒費什么勁,余澤民就將它譯成了中文。它們篇幅短小,每個故事干凈利落,沒有形容詞,連副詞都很少,以極致的手法表現動蕩時期東歐中低層人們的陰郁、掙扎和沉淪。

《垃圾日》中文版作為“藍色東歐”系列出版,譯叢主編高興稱之為小說版的“惡之花”。

馬利亞什·貝拉戴一副黑邊眼鏡,額頭上有一些皺紋,看上去很嚴肅的樣子,雙手偶爾撫著凸起的肚子,笑起來又有些憨態可掬。

接受《中國新聞周刊》采訪這天早上,馬利亞什·貝拉剛剛去了一趟天安門,他特意排了2個小時的長隊進入了毛澤東紀念堂,還去了一趟中國國家博物館和故宮,在景山后街擁擠的胡同里看到貧窮的老人們蹲在馬路邊聊天,走在馬路上,馬利亞什·貝拉內心充滿感慨:躁動、喧囂、寧靜,與他生活的布達佩斯竟有太多相似之處。

《垃圾日》最后一篇,一場大火吞掉了公寓樓里所有的財產,大樓成了廢墟,人們無處可去,只能在廢墟上繼續勉強度日。又過了兩個冬天,他們被告知這棟大樓要拆掉,于是只好搬到陰暗潮濕、長滿蛆蟲、長年不見陽光的地下室去,人們驚慌失措、驅逐地下室的居民—— 一名長年被鎖在這里的乞丐,白天出去乞討,晚上就被鎖在這里。

一片打罵中,乞丐的鐵鏈被砸斷了,他忽然發現自己自由了?!翱吹竭@些木訥的居民正一臉嚴肅地搬進地下室,搬進這個惡臭的污水坑,看到他們不遺余力、不惜代價地試圖跟平時一樣,以不可動搖的堅韌毅力維持他們各自的生活,乞丐忍不住放聲大笑,一瘸一拐地離開了這棟搖搖欲墜的公寓樓?!?/p>

馬利亞什·貝拉如今還住在那棟樓里,大樓終于沒有倒掉,就如同粉刷一新的公寓樓一樣,人們也改頭換面,繼續生活。

猜你喜歡
公寓樓布達佩斯貝拉
布達佩斯:多瑙河畔的明珠
老狗貝拉
摩天輪上的米其林餐廳(環球360)
小寵物,大當家
嘮叨的媽媽
布達佩斯之夢
四十九條圍巾
三根橫線的秘密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