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文化變遷視角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研究

2016-10-27 13:55蘭天飛喻曉玲
2016年28期
關鍵詞:文化變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

蘭天飛 喻曉玲

摘 要:經濟全球化和現代化為中國經濟做出了很大的貢獻,但是在經濟繁榮的同時優秀傳統文化卻在社會形態變遷和異域文化撞擊中失去原生社會環境,大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正在面臨消亡的危機。文化變遷背景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迫在眉睫,而目前非遺保護存在普查力度不夠、后繼乏人、片面極端的破壞性開發、監督機制的缺乏等問題,必須堅持搶救與保護為主,合理開發利用原則;提高社會參與度,增強社會各界保護意識;轉變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片面追求硬件建設的觀念,兼顧發展農村傳統文化;建立健全監督機制,徹底落實非物質文化遺產申報后的保護工作。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文化變遷

中華民族在上千年的發展歷史過程中,用實踐創造出了豐富多彩的傳統文化,全國各族人民在長期的歷史沉淀中沿襲著豐富多彩的民俗禮儀,創造出多元包容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漫長的封建社會時期,中國在世界的東方以文化大國的姿態綻放出絢爛多姿的文化藝術之花,但是隨著工業文明時代的到來,中國的傳統農耕文明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戰,傳統優秀文化受到從未有過的質疑:機械化生產挑戰著傳統手工技藝,高樓林立的城市建設吞噬著典雅優美的傳統村落,高效速食的西方文化取代著歷史悠久的傳統文化,大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工業化、現代化和城市化的進程中流逝、消亡。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和西方文化的逐步入侵,文化多樣性的重要意義開始被越來越多的人們所了解,正如物種多樣性一樣,國內外很多專家學者開始關注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傳統文化符號在社會發展中的重要文化價值,許多關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研究也隨之涌現。

國外關于非物質文化遺產方面的研究開始較早,1950年日本頒布《文化財保護法》,這是世界開始關注與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標志性舉動,將文化財分為有形文化財、無形文化財、民俗文化財、紀念物、傳統建筑群。[1]其中“無形文化財”的提出標志著無形文化財產的價值被作為一種珍貴稀少的資源受到來自社會各層力量的關注和保護。隨后,韓國、菲律賓、法國等也相繼通過立法的手段,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地位進行確立,嘗試通過法律的形式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制度和原則,確保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歷史的發展長河中不被迅速發展的工業文明和城市現代化所淹沒。僅有兩百多年歷史的美國也早在1976年頒布《民俗保護法案》,雖然美國一直被認為是工業時代和速食文化的代表者,但是面對新興文化和異域文化對傳統文化的沖擊,美國毅然選擇保護文化多樣性,通過多種途徑保護傳統文化。2003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頒布《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概念、分類和包涵的意義進行了明確的界定,并且強調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并不是單獨某個國家的任務,而需要各個國家相互合作、協同發展。

中國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方面的研究起步較晚,在中國知網上以“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關鍵詞進行檢索發現,第一篇論文出現在1962年,隨后的幾年中也陸續出現過為數不多的相關論文,在2000年之后相關的研究開始增多,到2014年為止關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相關研究已經多達11萬之多。所涉及到的學科有文化、旅游、建筑、藝術、考古等不同的領域,研究的內容也非常豐富,關于遺產保護方面的主要內容有以下幾個方面:最初的研究是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基本概況、概念、內涵、特征等內容進行研究和界定;將非物質文化遺產根據其分類進行研究,如彭冬梅的《面向剪紙藝術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將傳統手工藝類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進行研究[2];劉芝鳳的《福建長汀彭坊村鑿紙龍燈生產性保護芻議》[3]、龍葉先的《貴州傳統手工藝品產業化問題及政策構想》[4]等則將非物質文化遺產按照區域劃分進行研究;學者們也主張采用不同的方法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保護,如章皙妮《談旅游體驗視角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產品開發》認為用旅游的方式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有效手段[5],梁君《非物質文化遺產產業化探析》通過產業化發展的方式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6]。

本文將以文化變遷的視角去審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問題,通過這個獨特的角度去研究非物質文化遺產出現的原因,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且針對現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形式存在困境,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提出更好的政策依據。

一、概念界定

國務院根據我國自身的文化特點,通過《關于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如下界定:各族人民世代相承、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如民俗活動、表演藝術、傳統知識和技能,以及與之相關的器具物、手工制品等)和文化空間。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人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也如同一般文化一樣在發展的過程中不斷變化、遷移,即人類學所說的“文化變遷”。所謂文化變遷是指由于文化自身的發展或文化間的接觸交流造成的文化內容或結構的變化。發明或發現推動文化內部的發展變遷,借用或傳播則是文化發展變化的外在推動力量。[7]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從其產生開始在不斷的時代更替和異域文化碰撞中逐漸變化發展而成的,才最終以目前的形態展示在現代生活中,而在以后的發展過程中也會隨著物質文化的發展和人們生活的現實需要而不斷的改變。

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特點

我國獨特的地理人文環境和歷史經歷鍛造出了如此豐富絢爛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它擁有著其他國家所不具備的獨特性格與特點。首先,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活態性是區別于物質文化遺產的本質特性。一方面,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必然會經歷所有文化本身所固有的誕生、發展、衰竭、消亡的生命歷程。另一方面,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定義中就能夠看出,非遺注重的是“傳統表現形式”和“文化空間”,這些雖然都是在傳統生活中隨處可見的生活內容和禮儀習俗,但是它并不是具體的物質,不是幾何空間上的具體存在,而是必須要依賴于人的活動和行為才能夠體現出來的相對抽象的文化內容。同時,文化作為意識形態范疇的內容,在經濟基礎發展變化的過程中,人們會根據自己的現實需求對文化進行不斷的揚棄,從而留下最優秀的最能夠代表歷史文明的文化內容;在經濟發展過程中信息的傳遞、異域文化的接觸碰撞都會對原生文化的形態和內容留下深刻的歷史印記,從而改變原有文化的面貌。其次,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有非常顯著的地域特色,相同類型的文化遺產在不同地區表現出迥然不同的特點。非物質文化遺產對地理環境、人文環境、經濟水平等自然社會因素有很強的依賴性,它的起源、形成、發展、傳承都依賴于其所生存的原生環境。而非物質文化遺產作品也能夠很好的反應一個地域的不同風情。非物質文化遺產在依賴于客觀現實和反應客觀存在的同時,也會不停的適應現實環境。當社會生活水平發生變化,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會隨著人們的需求不停的變化發展。經過上千年的歷史沉淀,留存至今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都是對以往社會物質形態和文化環境有著良好適應能力的一部分文化內容,也正是因為較強的適應能力才使得在面對社會經濟文化發生劇烈變化的時候不至于被淘汰。

三、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分析

文化變遷理論認為,文化傳播是文化變遷的重要形式,是文化變化發展的必要途徑。所謂文化傳播,即某種文化因素或文化結構由一個社會向另一個社會或多個社會轉移或互動,包括文化輸出和文化吸收兩個方面。非物質文化遺產從其產生到變化,文化傳播是其中必不可少的環節。特別是經歷了上百年有些甚至是上千年的傳承與發展,這些文化從其發源地傳播到了其他的地方,并且在依附于當地的文化生態環境中,在實踐過程中以不同的形象存在。如新疆木卡姆表演藝術是新疆維吾爾族文化的典型代表,它吸取了印度、希臘、伊斯蘭古典音樂精華,是中國傳統藝術瑰寶。同時木卡姆表演藝術之所以能夠從其產生、發展一直延續到現在,并且在現代社會中成為新疆民間藝術的典型代表,其主要的原因是它在不同的歷史時期融入了不同時期人們生產、生活中的主要元素,在自我發展的道路上不斷創新融合。這也預示著這種產生于遙遠農耕社會的文化形態,在不斷創新和整合的過程中能夠滿足人們的現實需要,存在延續、發揚的可能性。

但是,縱觀文化發展的歷史軌跡,很多文化在歷史更替的過程中漸漸被時間稀釋,最終消失在文化歷史的長河中。這也體現了文化變遷理論中關于“文化喪失”的觀點,所謂文化喪失是指因接受新事物而導致舊事物的喪失,前者導致后者的文化特征萎縮、解體、喪失,多元的文化走向單一的文化。[8]這一點在現代生活中表現的最為明顯,在傳統的農耕社會中不同地方的居民所選擇的服飾會因為民族、年齡、地域等的差異而顯現出不同的風格特點,但是在現代社會背景下,特別是在全球化和城市化的過程中,能夠代表中國傳統文化的民族符號被外來的西方文化沖擊,伴隨而來的是民族認同感和歸屬感的淡化,文化元素多元化格局被單一的主流文化所替代。

四、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現狀

面對社會經濟文化環境的急劇變化以及經濟全球化的沖擊,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處境堪憂,世界各國開始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項系統工程,可以采取多種措施,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確認、立檔、研究、保護、保存、宣傳、弘揚、傳承和振興等。[9]目前我國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已經取得了較為顯著的成果,成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名錄登記制度;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了大面積、多層次的普查,較為全面的了解了非遺的生存狀態和生存環境;對部分正在面臨消亡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通過博物館、聲像手段進行保存和立檔;對于很多瀕臨滅亡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搶救;對于具有明顯經濟價值的文化內容通過旅游產業、手工藝術產業的方式進行開發等。

但是,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本質特點來看,現存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手段依然存在很多問題,使得非遺仍然面臨著很嚴峻的生存挑戰。

首先,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普查力度不到位,使得很多優秀的文化傳統正面臨著失傳的窘境。我國擁有很多不同種類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分布不均勻,存在形式各異,并且生存環境瞬息萬變,但是由于人力、物力、財力的限制每個不同時刻、對不同種類的文化內容無法全面的了解。這也就意味著一些在一定時間內沒有被人們意識到,但卻面臨消亡危機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無法在有效的時間內得到很好的搶救。

第二,現代的教育機制和經濟環境使得很多非物質文化遺產面臨后繼乏人的現狀。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農耕社會自給自足的生產方式已經不復存在,而原先被作為謀生手段的傳統技藝已經沒有辦法在現代的經濟市場中獲得生活所需的物質基礎,因此這些技藝被摒棄,大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選擇通過其他途徑獲取生活保障。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是一個相對漫長的過程,比如傳統手工藝類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通常需要長時間的學徒積累,幾年的實踐勞動,往往想要成為這方面的專家沒有十幾年的摸索實踐不可能實現,這一特點無法適應現在快節奏的生活方式,所以很少有年輕人能夠花費幾年甚至上十年的時間去學習這些傳統工藝,因此,很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出現斷代。

第三,現有的開發利用手段,片面的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內涵,使得很多非物質文化遺產出現過度開發、商品化、表演化的問題,嚴重破壞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原生屬性。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一種帶有明顯民族符號的文化資源,具有非常豐富的文化價值和經濟價值,并且在近幾年中有很多旅游企業和文化企業對部分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了商業化運作,企圖通過對此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有效利用從而恢復其生命活力。通過幾年的實踐,部分非物質文化遺產確實在產業化的運作方式下實現了其經濟價值,體現了它獨特的文化韻味,被世界其他地方的人們所熟知,但是商業化包裝的過程中,很多企業和組織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含義只是片面的理解,為了迎合游客和市場的需求謀求短期的商業利益,隨意的改變民俗內容和一些禮儀形式,破壞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原生狀態。例如一些帶有群體崇拜特色的族群祭祀活動,原本是整個族群信仰祭拜的莊嚴活動,但是為了滿足游客的好奇心理允許外來游客參加,甚至改變原有的祭祀活動內容和程序,這使得族群成員對此種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大打折扣,也失去了其原有的意義。對于一些傳統手工藝類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部分開發商為了最大限度的挖掘經濟利益,將傳統手工藝品進行大批量的機械生產,這嚴重破壞了此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原生價值。

五、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政策啟示

第一,堅持搶救性保護第一位,合理開發利用。受到經濟全球化和現代化的影響,非物質文化遺產賴以生存的原生環境不斷消失,其需要特殊的保護手段為其適應新的社會文化環境贏得更多的時間,從而在現代的環境條件下不斷的更新、發展。

第二,提高社會各界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認識,增強其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意識。非遺因為它的多樣性和廣泛性,使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僅僅依靠政府或傳承人的力量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需要動員社會各界人士積極參與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中去,全面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對于現代社會發展的重要意義和特殊價值,為非遺的傳承提供更好的軟環境。

第三,改變單純的只在硬件方面下功夫的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有效發揮源于農村社會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作用,通過提高非遺的現實價值來保持其頑強的生命力。

第四,建立健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監督機制,堅決杜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钆沧魉?,將基層政府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落到實處。(作者單位:塔里木大學)

參考文獻:

[1] 歐陽正宇.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開發研究——以蓮花山“花兒”為例.[D].甘肅蘭州:蘭州大學.2012.

[2] 彭冬梅.面向剪紙藝術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技術研究.[D].浙江:浙江大學.2008.

[3] 劉芝鳳.福建長汀彭坊村鑿紙龍燈生產性保護芻議.[J].廈門理工學院學報,2013,21(4).

[4] 龍葉先.貴州傳統手工藝品產業化問題及政策構想.[J].民族論壇,2012,08.

[5] 章皙妮.談旅游體驗視角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產品開發.[J].產經,2012,08.

[6] 梁君.非物質文化遺產產業化探析.[J].理論探討,2009,06.

[7]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 見 .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5-04/26/content_2880124.htm.

[8] 歐陽正宇.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開發研究——以蓮花山“花兒”為例.[D].甘肅蘭州:蘭州大學.2012

[9] 曹新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模式研究.[J].法商研究,2009,02.

猜你喜歡
文化變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
藏族文化變遷對其教育的影響
傳統與重構:一個水族村寨端節文化傳承與變遷模式的調查與分析
芻議增強林業生態環境保護的有效途
淺談遺址公園的保護
淺析迪士尼童話電影的繼承與創新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