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蝴蝶之美在于超越

2016-11-02 17:13殷丹
青年文學家 2016年27期
關鍵詞:超越悲劇

殷丹

摘 要:本文通過比較蝴蝶這一相同的意象,即黃哲倫《蝴蝶君》作品中主角加立馬爾接受不了精神偶像的破滅而選擇死亡,在追求“物”“我”的統一過程中失敗后放棄和毀滅,和莊子在《莊子·齊物論》中“莊周夢蝶”這一寓言故事所表現的追求“物”“我”統一失敗后超越有限的悲劇人生,得出當精神追求與現實出現矛盾的時候,一定要以積極的人生態度對待遇到的挫折,才能在矛盾的現實世界中取得相對完滿的人生的結論。

關鍵詞:《蝴蝶君》;莊周夢蝶;悲??;超越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6)-27--01

歷來美國華裔/亞裔文學作品,不管是建構還是解構,都是以東方主義為背景來寫作,以東方主義為前提來評論的。比如黃哲倫的《蝴蝶君》中,外交官加利馬爾愛上了扮演蝴蝶夫人的中國演員宋麗玲。多年后他才發現自己深愛的蝴蝶夫人竟是個為獲得情報而接近他的間諜,而且還是個男扮女裝的間諜。絕望中,加利馬爾自殺而死。作者通過倒置逆來順受、無怨無悔的東方女子和殘忍薄情的西方男子的形象,使原有的東西方權力關系發生了驚人的顛覆,從而狠狠地擊碎了西方人長期以來強加在東方人身上的強制和霸權。

然而,脫開反擊東方主義這一角度,黃哲倫選擇的蝴蝶這一形象,其實是加利馬爾愛上的東方文化的精神代表。在他得知精神代表的真實身份與他的現實生活和利益有強烈沖突時,接受不了精神偶像的破滅而選擇死亡。在追求“物”“我”的統一過程中失敗的悲劇,與莊子在《莊子·齊物論》中“莊周夢蝶”這一寓言故事所表現的追求“物”“我”統一失敗后的超越形成鮮明對比。同一意象造成不同的結果,值得比較和借鑒。

一、莊子的出路

“莊周夢蝶”是《莊子·齊物論》中一則寓言,其文因精致凝練,意味深永,歷來為文人學者津津樂道。莊子夢見蝴蝶,還是蝴蝶夢見莊子,在“物”“我”兩者矛盾迷惑的時候,即“生”和“死”痛苦重重的時候,人生悲劇的根源就形成了。盡管“莊周夢蝶”充滿了悲劇意識,但莊子沒有走向《列子》中“吾與汝亦幻也”的悲觀主義或虛無主義,他仍承認“周與胡蝶則必有分矣”。對現實“異化”現象的清醒認識,使莊子更加強調人的自由和健全人格的培養?!扒f周夢蝶”最后提出的“物化”,就是通過審美的方式超越悲劇的人生,因為人只有審美地存在才能超越外在功利目的,才能最終完成完善人格的建構,成為完全的、自由之人?!扒f周夢蝶”中的“物化”通過“物我兩忘”,也就是以“坐忘”的方式來達到忘己、忘功、忘名、忘適,摒除假象的遮蔽,揭示真實,超越本體,真正把握存在的本真。莊子的超越與自由并非是黑格爾認識的自由,那種對“絕對理念”的純思辯的抽象把握,當然更非宗教彼岸式的超越,而是在現實的人生之中特別是在情感之中去達到對無限的體驗,進入一種超越有限的自由。因此,《莊子》既超越,又不脫離感性生活,通過“以美啟真”達到真善美的感性統一——人的詩意棲居。

二、加利馬爾的出路

但顯然《蝴蝶君》中的加利馬爾沒有真正超越到這一境界,甚至可以說離此還很遠,這和文化背景是分不開的。黃哲倫安排加立馬爾自殺,一方面是為了顛覆西方長期以來強加于東方的精神歧視和枷鎖,另一方面,這也反映了人性的一個自然選擇:追求目標的破滅,會帶來整個生命的崩潰和破滅??袋S哲倫的生活背景,他成長于洛杉磯第二代華裔移民家庭,他的父母希望兒子學習法律,醫學或者貿易。他曾一度順從父母的意愿,但發現自己缺少出色的數學才華,行醫所需要的眼明手快也并非擅長,而用詞語創造出眼前變幻的世界才是他的興趣真正所在。父母作為第二代華裔移民,與中國的傳統文化已經有一段相當的距離,不可能在他的思想里灌輸這樣那樣的中國傳統文化思想;而且父母本來并不希望他寫作,他的寫作完全出于他自己的愛好和天賦,所以從頭至尾影響他寫作基本觀點的,只能是作為東方人本性中的一種對西方的反抗以及人性的自然選擇——滅亡。這是他和莊子相去深遠甚至背道而馳的地方,因為他不可能像莊子一樣參透“夢就是醒,醒就是夢,萬物始于一,復歸于一”的道理,也就是說,他并不具備從破滅的悲劇里超越,從而達到真善美感性統一的條件。

三、“物”、“我”統一,積極超越

蝴蝶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一直是一個精靈的代表,活躍于文學的各個文本與文化的各種場合。蝴蝶象征著人性無拘無束、天真爛漫的本質,一直是人類所追求的真善美的代表。黃哲倫的蝴蝶和莊子的夢蝶,都體現了人類對這一的本質的探索與向往。然而追求美好的“物”“我”消融的境界,總會遭到殘酷現實的破滅。故而當精神追求與現實出現矛盾的時候,一定要以積極的人生態度對待遇到的挫折,才能在矛盾的現實世界中取得相對完滿的人生。因為任何事物都是辨證的,審美的超越從反面又印證了人生悲劇性與不完滿,悲劇的人生既然不可避免,與其用放棄和毀滅帶來消失,消失就等于沒有任何希望,不如在現實感性的生活中接受有限的悲劇人生,繼而“以美啟真”,把握存在的本真狀態,積極主動地追求自由的理想境界,實現悲劇的超越。

參考文獻:

[1]郭公民:《“莊周夢蝶”的悲劇內涵及其哲學指歸》,《湖北師范學院學報》,2003年第1期。

[2]盧?。骸稄暮蛉说胶?-黃哲倫的文化策略初探》,《外國文學研究》,2003年第3期。

[3]劉小楓:《拯救與逍遙(修訂版)》,上海:三聯書店2001年7月第一版。

[4]楊秀媚,《<蝴蝶君>:兩極間的搖擺——黃哲倫的文化策略分析》,《莆田學院學報》,2006年第4期。

猜你喜歡
超越悲劇
偉大的悲劇
Chapter 23 A chain of tragedies 第23章 連環悲劇
泄洪的悲劇不能一再上演
數學教學模式的重構與超越
跨界與超越(2)
跨界與超越
論電影《暮光之城》的哥特文化
論跨文化交際教學中文化定型的利用與超越探討
貓的悲劇
近視的悲劇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