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顏強視點

2016-11-02 11:46
足球周刊 2016年15期
關鍵詞:拜爾青訓控球

球不是拿來踢的

踢球還是控球?這幾乎是足球運動的一個核心命題。

這當然不是戰術層面上的考量,不是說中國國家隊到底應該學巴薩還是學德國

事實證明,我們西學東不漸幾十年,照貓畫虎種種模仿都是白費。踢球抑或控球,是去kick,還是更應該manipulate,是關乎足球基本培訓的原則起點。

美國人湯姆·拜爾(Tom Byer)基于嬰幼兒足球培訓的一些基本理念思考,對我們的青少年培訓,或許會具備振聾發聵的效應。

拜爾是一個來自美國紐約州的前職業球員,在日本踢過職業足球,退役之后,一直在日本從事青訓普及。在培育自己兩個兒子的足球興趣時,他無意間發現了一系列的足球培訓覘律,其中最重要的一條,就是足球并不是拿來踢的。

對接觸足球最早朗的孩子,這種理念越重要:足球不是拿來踢的,足球是你最好的朋友,是你身體的一部分,足球是你需要你掌控,需要你呵護保護,需要你時刻不離不棄的。

拜爾在《超級顏論》錄制時,和我聊起他這些足球觀念,說到他無意間在家里放置幾個小紀念品足球,我估計就是那種最小的二號足球,然后他才剛剛學會走路的大兒子,就在家中起居室臥室玩起足球。

這完全是一種天然的親近。我后來去知乎做演講,將拜爾這種經歷,總結為“人之初,球本善”——想想所有人在嬰幼兒時朗,是否最親近的玩具伴侶,都是圓乎乎準球狀的存在?因為無棱角的球體,對嬰幼兒最安全,最不具攻擊性,這樣天然的好感,其實在我們嬰幼兒時代就存在。

每一個嬰兒在母體存在時,不都是準球體的體態嗎?現代科學講究讓嬰兒多爬行、多游泳、不要太早誘導乃至強迫孩子學會走路,都和“球本善”有點隱性關聯。

我們天生和球體親近,而在培養孩子對球體,尤其對足球的興趣以及基本技能時,父母會強調“掌控”,而不是去“踢球”,簡直是足球培訓觀念上偉大的發現。

從行為心理學的角度上看,去“踢球”,其實是一種拉開和足球距離的排斥行為,主客體之間,因為“踢”而導致距離拉大。連續的心理暗示,使孩子們會在踢球的動作中,得到一種破壞性快感,更注重力量的發泄。這樣的踢球方式,也能培養出一定的足球技能,可是和那些更重視人球合一、結合球能力的腳下細膩技術的培訓方式相比,“踢球”顯然不應該是孩子最初接觸足球時的第一選擇。

足球能力最初都是玩出來的,當街頭足球逐漸在過于秩序化制度化的歐洲消失后,弗格森們開始感嘆“本能型”的天才不復存在,職業青訓體系培養的球員,技術能力和身體條件,都遠超前輩,然而創造力和想象力則彼此類似。足球運動的個性在消失。

但一個孩子,如果從他學會走路開始,就注重的是自己“玩球”,將足球當做自己最心愛的玩具,在游戲掌控的過程中,自然磨練出自己的腳下技術,他的足球未來會否不同?

至少在他或者她起步階段,足球不是拿來踢的?;蛟S我們從小第一次“踢球”,開始就錯了。

猜你喜歡
拜爾青訓控球
他把人生最后40年給了中國
他把人生最后40年給了中國
提升控球能力五則
控球大師 凱里·歐文 KYRIE IRVING
On Modern Fruit Production in Japan
控球次數、控球質量和命中率對水球決賽勝負的影響①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