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藏族木刻精品

2016-11-03 18:33程學飛
人間 2016年26期
關鍵詞:木刻藏族

摘要:西藏木刻歷史悠久,應用廣泛,是西藏優秀的民間藝術之一。木刻在西藏民間多作門窗、桌柜、佛龕、器具用品和工藝品裝飾,廣布每個家庭,已形成多種風格,其中作為佛經裝幀的木刻封經板,堪稱木刻中的精品。本論文通過對封經板的內容及構圖、特點、造型與裝飾處理等對木刻進行詳細的介紹。

關鍵詞:藏族;木刻;封經板

中圖分類號:J31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9-0222-01

封經板木刻屬于佛教刻,經書蓋板上都有用雕刻圖像作裝飾。在藏族文化史上,素享盛名的德格印經院與拉薩印經院、日喀則那塘印經院并稱為藏族著名的三大印經院。作為一種民族民間文化藝術,國內外藏學家、民族民間文化藝術研究家以及民俗學家,都對西藏民間木刻藝術給與了很高的評價。

近些年來,隨著西藏農牧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民間木雕藝術有了迅速發展。西藏的木雕藝術風格健康、樸實,表現手法簡練,重在以神傳形,既有濃厚的裝飾趣味,又頗具藝術魅力。作為經書的蓋板,有的雕刻內容雖然簡單,但卻不失美感,封經板的雕刻和西藏的其它木雕一樣,有種專雕一枝一葉的現象。

一、封經板木刻內容及構圖

作為經書的蓋板,在木刻內容上一般以六字真言、佛傳故事等為主。在藏區,四川德格印經院收藏了大量的經書蓋板,在拉薩的木如寺也有封經板的制作。經書蓋板最早是為了保護經書不受損傷,雕刻內容也很精美,但發展到現在封經板大多是沒有花紋的一塊木板,甚至有的經書也開始印刷封面。因此,經書蓋板的雕刻內容也逐漸減少。

匠人在進行藝術表現時,可以從正面描寫,也可以從側、背等其他方面描寫。對木刻裝飾藝術來講,從側面描寫有時更為便利和有獨到的地方。木刻不需要繪畫時的光影,僅從一個側面的輪廓和形狀就可以概括出來,比例關系也較為準確。這種表現方法比之正面描寫簡練又單純。西藏木刻的造型更突出地表現了這一點。平時構圖將物象由長、寬、高三維空間變為只有高、長或高、寬的平面形象后,接著將一個個平視形象排列在一條水平線上(可正面、側面或背面),或者羅列起來,仿佛這組形象站在那組形象頭上,按不同的要求依次布滿木板上。

二、封經板木刻的特點

西藏的木刻的顯著特點,是根據內容的表現需要,抓住對象的特征進行一定的夸張和概括。作為經書的蓋板,封經板的木刻內容一般為與佛教有關的內容,通常會將一些佛傳故事作為雕刻的內容將其融合進去,經書蓋板的面積是極為有限的。因此,匠人在進行藝術創作時將故事進行簡化的處理,有時會挑選某一段較為精彩的部分進行夸張手法的處理。

在定日縣協噶爾一戶農家里,有一幅西藏早期的經書封板木刻,人物雕刻別有特色。用兩個點表示眼睛,兩條曲線表示眉毛,鼻子和嘴省略了上部和下部,留作空白,只見鼻頭和上嘴唇,而不見鼻梁和下嘴唇部分。但是由于進行了適當的夸張,有意加長了必要的點、線,故使整個人物不失真實感,相反表現得更生動。

西藏木刻造型容易出現一定的類型化,但類型化對某些裝飾藝術來說,不一定是它的弱點,相反能加強其藝術特征。有經驗的雕刻者,能在生活真實的基礎上加以變化,于一般中顯出鮮明的個性。

三、封經板的造型與裝飾處理

在西藏的木刻塑造形象的裝飾處理中,有種特殊的表現手段和式樣,這就是木刻的裝飾紋樣的運用和處理。木刻裝飾紋樣既是程式化了的造型,也是美化了的圖像,常見的有鋸齒紋、月牙紋、朵花、云紋、水紋、渦紋,其中以鋸齒紋和月牙紋用途最為普遍。

鋸齒紋是一種排列整齊、形似鋸齒的紋樣。這種紋樣不但在動物形象、植物形象、建筑、風景等事物上有,就是刻畫人物形象時,也屢見不鮮,成為概括力、程式化很強并不斷發展的裝飾紋樣。在刻畫植物上,用柔和和鋸齒紋表現水靈靈的花果,用堅硬的鋸齒紋表現葉的雕刻和莖的針刺;在刻畫動物上,用細密的鋸齒紋表現柔軟的絨毛,用剛健的鋸齒紋表現硬實的鬃毛,用圓實的半弧形的鋸齒紋表示活動的眉毛、飄灑的頭發和胡須,用修長圓潤的鋸齒紋表現孩童胖嫩的手足,就連服飾上的花邊圖案、日常生活用品,也往往用它來表現。

月牙紋的作用與鋸齒紋相同。它是一種彎曲呈月牙狀的紋樣,有長短、寬窄、剛柔的不同變化,完全是刀觸的產物,隨著刀具的運動自然出現的。它是西藏木刻上一種比較典型的刀雕線條,被廣泛用來表現形象、衣紋和運動感等。具體運用時,多以陰刻的形式出現,能變化出多種不同類型。

云紋和水紋多在配景或以景為主的木刻中出現。它們將變幻莫測的自然景物化為具體的形象,用以揭示意境和烘托氣氛。云紋、水紋的變化很多,云紋有朵云、層云、濃云、團云、云氣等;水紋有水波、水浪、水珠等。水又有柔水和激水之分。

四、封經板木刻的表現形式

木刻的表現形式有陰刻和陽刻,實際上屬于木刻調整凹凸關系的一種技巧,比較靈活。陽刻由于剔除了大量的空白面積而留下稀疏的線條和塊面,畫面效果和連接關系一般顯得比較清爽和緊湊。陰刻,由于是在黑色塊面中展現形象,調子比較凝重,能造成強烈的對比。

在西藏的木刻中,完全是陽刻或完全是陰刻的,都不多見,不是陽刻兼有陰刻,就是陰刻中伴有陽刻,根據需要靈活處理。寺院的經板木刻多以陽刻為主,同時結合一定的陰刻。木刻在刀法上也非常講究,在木刻的打法中有雕、刻、切、壓、刺等多種技法。在藝術表現時,一種刀法不限于刻一種性質的線條,曲線可以刻,也可以描,直線可以鑿,也可以刻,但是刀法不同造成的效果和流露的自然風韻不同。

總之,封經板木刻以它濃厚的宗教氣息以及獨特的構思,反映出高原人質樸的情感和對生活以及本民族文化的熱愛。

參考文獻:

[1]扎呷.西藏傳統民族手工藝研究[M].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2005

[2]于乃昌.西藏審美文化[M].西藏:西藏人民出版社,1989.8:29

[3]康·格桑益希.藏族美術史[M].四川:四川民族出版社,2005.12

[4]張明,扎嘎.西藏的手工業和工藝品[M].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1996.5

項目來源:本文為西藏大學研究生創新計劃項目成果,由西藏大學碩士研究生創新人才培養科研基金資助。

作者簡介:程學飛,西藏大學藝術學院研究生,美術學專業,研究方向:美術歷史與理論研究

猜你喜歡
木刻藏族
The Light Inside
藏族舞蹈的動作特點和傳承發展
桌上盆景(外一幅)
家國情?家國夢
木刻沉思錄
《演變》《藏族少女》
以木為紙 以刀為筆
為革命而“新興”
學術“行腳僧”
為了失去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