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芻議當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繼承與保護

2016-11-04 05:46葛靜靜
文藝生活·中旬刊 2016年10期
關鍵詞:保護措施非物質文化遺產

葛靜靜

摘 ? 要:當代人對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用怎樣的方式來保護, 仍然有很長的路要走。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開發和利用也要有一個過程來逐漸完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就是在相互交流中保護自己的特色,在保護的基礎上創新,在不斷創新中發展。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繼承與開發;保護措施

中圖分類號:G265 ? ? 文獻標識碼:A ? ? ? ?文章編號:1005-5312(2016)29-0198-01

“非物質文化遺產”泛指那些具有較高歷史價值、科學價值、文化價值與藝術價值的民間文學、表演藝術、工藝技術、人生儀禮、歲時節日以及生產及生活知識等知識性、技藝性、技能性文化遺產。由于它平時“看不見, 摸不著”, 只是存在于藝人等傳統文化傳承人的頭腦中, 所以保護起來難度很大。近年來, 我國政府加大了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力度, 成績是有目共睹的。但不可否認的是其中也存在許多問題。這種現狀如不能及時改變, 不但會因觀念的陳舊而浪費大量人力、物力, 同時還會因為我們的無知而葬送千百年傳承下來的民族文化遺產。

與物質類文化遺產不同, 現代人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施以何種保護, 至今仍很陌生, 對這類文化遺產的開發利用也還有相當長的一段路要走。通常, 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產業化經營一般都是通過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物化”的方式來實現的。目前, 人們對工藝技術類文化遺產的開發已經取得了長足進步, 如許多傳統玩具, 民間剪紙、木版畫、布貼畫、泥塑、面塑、木雕、角雕、刺繡等傳統工藝技術都已通過產業化的方式步入市場, 并取得很大成績。歌舞等表演類文化遺產, 神話史詩等民間文學類文化遺產, 端午、中秋等傳統節日類文化遺產以及傳統醫藥術、針灸術、冶金術、食品制作術等知識經驗類文化遺產, 也已步入市場, 并通過市場運作的方式開始了它們的產業化經營。在這個過程中, 文化遺產的持有者不但從遺產產業化經營中獲取了高額回報, 同時還在經營過程中弘揚了本民族的優秀文化以及附著于這些文化產品之上的民族精神。但由于我們對物質類文化遺產不可再生性認識不足, 加之理論陳舊、金錢利誘等諸多不利因素的影響, 許多文化遺產都在開發過程中遭到人為毀壞。非物質文化遺產雖無不可再生規律的桎梏, 但行政及商業力量的過度干預, 也常常使很多獨具特色的民俗變成千人一面的官俗, 真民俗變成偽民俗。此外, 在自然遺產的開發過程中, 我們同樣存在著因利益驅動而導致的錯位開發問題。從我國的現實情況來看,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需要采取多方面的措施。

1.加大宣傳。使全社會形成自覺保護非物質文化的意識,“使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社會中得到確認、尊重和弘揚”。目前許多單位和地區對保護非物質文化的重要性認識不足,有些人甚至認為沒有必要保護。尤其是各級黨政領導,如果不充分認識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意義,保護工作也就無從談起。

2.國家制定長遠的規劃,分步實施。非物質文化保護是巨大的工程,沒有規劃是不可能達到保護的目的。必須“制定一項總的政策,使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社會中發揮應有的作用,并將這種遺產的保護納入規劃工作”。首先應該保護那些瀕危的并具有歷史、文化和科學價值的非物質文化,逐步建立起比較完備的非物質文化保護制度和保護體系。

3.立法保護。建立一系列相關的保護措施,否則無法可依,無章可循,保護工作會受到各種制約或阻礙。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2000年世界文化報告》資料,世界上57個國家將無形文化和民俗文化遺產保護作為國家文化政策的一部分,52個國家的立法中包含了非物質文化和民俗文化遺產的“知識產權”方面的條款。

4.建立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專門機構?!侗Wo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規定:必須“指定或建立一個或數個主管保護其領土上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機構” ,并強調“促進建立或加強培訓管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機構以及通過為這種遺產提供活動和表現的場所和空間,促進這種遺產的承傳”。目前我國已成立中國民族民間文化保護中心,但這還不夠,各省市、自治區也應建立保護中心。否則,無人專門管理保護工作,難以進行有效的保護。

5.科學保護。必須“鼓勵開展有效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特別是瀕危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科學、技術和藝術研究以及方法研究”。必須組織科研人員進行科學研究,一是要研究如何進行保護,研究科學、有效的保護技術與方法,否則將會因保護不當而遭受損失;二是要研究如何恢復已經失傳或保存不全的非物質文化,以恢復傳統文化的原有風貌。

上述事實已經明白無誤地告訴我們, 要想保護好文化遺產, 就必須深入從研究文化遺產保護與利用的關系入手。保護非物質文化與民族文化的現代化并不矛盾。保護非物質文化,并不是自我封閉,而是在相互交流中保護自己的特色,在競爭和比較中取長補短,在求同存異中共同發展。在保護的基礎上創新,在不斷創新中發展。歷史上成功的文化現代化運動大多是一個雙向運動過程,即傳統因素與現代因素相反相成,既善于克服傳統因素對現代化運動的阻力,也善于使傳統文明轉換成現代文明。

參考文獻:

[1]曲艷,裴小松.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戰略方向選擇[J].河南社會科學,2009(04).

猜你喜歡
保護措施非物質文化遺產
沅江懷化段漁業資源增殖保護措施
商標侵權問題和保護措施研究
地面氣象觀測場防雷保護措施分析
高山茶園如何做好防凍保護措施
我國城市環境污染現狀及保護措施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