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人力資本紅利應對“劉易斯拐點”

2016-11-05 18:42連杰
企業導報 2016年20期

連杰

摘 要:本文基于中國特殊國情,認為“劉易斯拐點”在一些地區或部門已經到來,人口紅利終將消失,只有以人力資本紅利替代人口紅利,中國經濟才能更加持續而健康的向前發展。本文就如何預防及應對“劉易斯拐點”問題,提出一些以人力資本紅利為核心的合理化建議。

關鍵詞:勞動力短缺;劉易斯拐點;人力資本紅利

引言:1954年,劉易斯提出了“二元經濟”發展模式,論證了發展中國家農業剩余勞動力向城鎮工業部門流動的人口遷移。所謂“劉易斯拐點”,就是勞動力過剩向短缺的轉折點,是指在工業化過程中,隨著農村富余勞動力向非農產業的逐步轉移,農村富余勞動力逐漸減少,最終達到瓶頸狀態。中國是一個人口大國,以7%的耕地面積養育著世界上約五分之一的人口,有著特殊的國情,當借鑒外國的一些理論模型時,一定要使其中國化,才能在中國取得成功。那么中國是否真正出現了劉易斯模型中的“劉易斯拐點”,即是否真正出現了勞動力短缺?

一、中國國情下的“劉易斯拐點”

劉易斯模型中,是農業生產部門的剩余勞動力向工業生產部門轉移,而在中國大部分地區,是一些年輕的青壯年勞動力基本全外出打工,而剩給農村的都是一些老人和小孩,一般年輕夫婦結婚后就會去一些發達的地區或國家打工,造成了農村田地荒蕪,過節不團聚的現象。像是河南、四川、安徽這些外出務工大省都有著大量的留守兒童,基本都是在爺爺奶奶的照顧下長大,尤其是80后、90后,基本沒人在村里務農,他們也不太懂怎樣進行農業生產。這樣看來,我國“剩余勞動力”的轉移并不意味著對農業部門不產生影響。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是城市的工業部門都喜歡雇傭處于18歲到45歲之間的勞動力,而年齡大一點的人會由于找到工作的機會小及遷移的心理成本過高而不愿出去。那么,我國是否真正出現了勞動力短缺呢?一方面,企業喊著“用工難”,招不上人,留不住人;另一方面,我國失業人數不斷上升,就業成為一個備受關注的社會問題。我國目前的失業問題并非是摩擦性失業,而是結構性轉型帶來的勞動力市場所需技能與勞動力供給不匹配的結構性失業。近兩年來,我國出現了嚴重的產能過剩,鋼鐵、煤礦、水泥等產業產1能過剩嚴重,比如“一煤獨大”走過十年黃金期的煤炭大省山西省煤炭產業受到重創,加上官場動蕩,GDP一度下滑,經濟形勢不容樂觀,大量煤礦企業破產倒閉,失業人數猛增。這樣看來勞動力并非是實實在在的短缺,而是經濟結構轉型之痛。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大學畢業生人數每年都創新高,但是就業率卻很低,原因就在于新時代的青年人不愿意去一些艱苦的地方和待遇不好的企業就業,寧愿都蜂擁至本來已經很擁擠的一線城市去找工作。大學培養目標與我國勞動力市場的需求也并不一致。所以,筆者認為我國只是部分地區和部門出現了勞動力短缺,很大程度上是勞動力市場上的供求不對等問題,而要想解決我國的“勞動力短缺”問題,確實需要通過政府進行一些制度上的創新來解決目前勞動力市場上的供求不對等問題。

二、人口紅利確實在消失,應以人力資本紅利應對“劉易斯拐點”

(一)人口紅利確實在消失,應積極尋求應對措施。78年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憑借巨大的人口優勢大力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經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然而,這一增長奇跡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的出現將不再繼續。世界上好多發達國家都是“先富后老”,而我國則是“未富先老”,老齡化的速度比較快,老齡化的水平也比較高。老齡化使得我國勞動力出現短缺,社會撫養比增大,這就倒逼我國產業和制造業升級,我國必須大力提高勞動生產率,發展技術密集型產業,充分挖掘人力資本紅利來應對經濟新常態,實現國民經濟穩步增長。

(二)人力資本紅利越來越被人們重視。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人們便開始研究人力資本理論。二戰后,強調物質資本的傳統資本理論無法解釋第二次世界大戰后遭到重創的一些新型工業化國家的迅速崛起及與傳統理論相悖的國民收入增長快于總要素增長等現象,于是人力資本理論逐漸受到重視。比如在二戰后戰敗國德國和日本在短時間內便恢復了許多戰爭的創傷,國民經濟迅速得到恢復,這和兩國的人力資本有密切關系,德國和日本向來比較重視教育投資,注重人力資本積累,而這種優勢只有在國家遭遇巨大變革時才能體現出來。所以說人力資本在一國經濟中扮演者極其重要的角色,人力資源管理越來越被人們所關注,一國只有在人才方面具有絕對優勢,才會有巨大潛力,經濟才會有更強勁的增長活力。李克強總理在一次座談會上曾經說過,“十三五”規劃編制要推動深入實施創新驅動,著力提高全要素生產率。由此可見,中國經濟發展也將進一步注重人力資本積累,以人力資本紅利來進一步發展生產力,解放生產力,從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三、對策和建議

(一)教育資源多向貧困地區傾斜,使城鄉教育更加公平。隨著我國自然增長率的下降,中小學生數量持續下降,以至于小學、中學在校生人數多年來呈下降趨勢,以前村村可見的小學紛紛關閉,即使還在上課,學生也特別少。我們可讓附近村里的孩子去鎮里集中上學,不過我們應當確保交通便利,孩子們上學便利安全,讓孩子們集中在一起也可以共享優質的教學資源。對于貧困地區鄉鎮上的學校,應做到少而優,加強教育設施建設,保證較高師資水平,國家可以鼓勵大學生到這些地區就業,并給予補貼,不能再任由無教師資格證的村里人授課,同時對于這些老師應加強管理,注重績效考核方式,激發教學活力。

(二)加強職業教育和勞動力技能培訓,從而緩解產業結構升級帶來的結構性失業問題。隨著我國老齡化進程的加快,勞動力短缺已在所難免,各制造業產業也積極進行技術創新,向工業4.0進軍??茖W技術的快速發展使得機器代替了大量人工工作,各種先進的機器把人類從繁重的體力勞動中解放了出來,而機器終歸離不開人的控制,這時候就需要人們學習掌控機器的這種新技能,企業應當提供這種在職培訓,而不是淘汰這批人。中國的企業員工歸屬感普遍不強,從而給企業造成了很大的用工成本,并且直接導致企業效益提不到最大潛力的提高,比如說日本的企業文化中的終身雇傭和年功序列制度就對日本經濟有著積極的影響。另外,隨著整體出生率的下降,生源普遍減少,本科類大學招生還好點,像一些高職??圃盒U猩媾R嚴重困難,其實我國的高級技工需求始終存在重大缺口,接下來我們要做的就是優化高職院校資源,好好整改,提高職業教育質量,保障學生就業率,從而為我國勞動力短缺和產業結構升級對高技術技工的巨大需求做好堅強后盾。

(三)在推動新型城鎮化發展過程中注重人力資本推動而

不是簡單的人口數量大轉移。在新型城鎮化建設中,應有選擇地承接沿海地區的勞動力密集型產業,而不是盲目地統一接管,充分利用城鎮勞動力成本優勢和土地優勢。這樣既緩解了許多一線大城市的擁擠現象,也為城鎮經濟發展注入了活力。目前我國高校應屆畢業生每年大規模遞增,大學生就業問題成為一個熱點問題,我國政府可以鼓勵大學生到城鎮就業和創業,對大學生創業給予特殊優惠,用我國優質的人力資本資源為我國新型城鎮化建設提供技術支持,既緩解了大城市就業壓力,又縮短了我國地區經濟發展不均衡的巨大差距。

結論:總之,無論“劉易斯拐點”有沒有到來,勞動力短缺確實將是影響中國經濟發展的大問題,人口紅利終將消失,只有以人力資本紅利替代人口紅利,才能使中國經濟持續而健康的向前發展。

參考文獻:

[1] 李佳薇.劉易斯模型與我國改革開放后的人口流動[J].理論學刊,2015(12).

[2] 張積良. 扭轉“新生代農民工”貧困代際傳遞趨勢的思路與對策[J].新疆社會科學,2016(1).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