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聯網+”思維在應用型高校課堂管理的思考與探索

2016-11-07 11:05孫晶王愛俠
文教資料 2016年19期
關鍵詞:平臺建設課堂管理互聯網+

孫晶+王愛俠

摘 ? ?要: “互聯網+”催生了一系列變革,互聯網讓人們的思維方式發生了變化?;凇盎ヂ摼W+”背景下教學管理的現狀,本文以“互聯網+課堂管理”的思維方式,建立以互聯網為環境,搭建平臺進行課堂管理,對提高課堂效率作思考與探索。

關鍵詞: 互聯網+ ? ?課堂管理 ? ?平臺建設

教育的本質是向受教育者傳播知識和信息,而互聯網的根本是信息的傳遞和交換?!盎ヂ摼W+”的出現,使教育的管理方法和學習方法發生了重大變革。我們應充分結合互聯網新技術,加速應用型高校教育管理模式的變革,打破以往教育管理過程時間和空間的限制,結合應用型高校教育規律,結合職業特點,對教學過程進行合理組織、指揮、協調,形成穩定有效的教學運行機制,保證教學工作實施。

一、當前一些高等院校課堂中存在的不良現象

(一)課堂到課率低的情況普遍存在

高等學校沒有到課率就絕對談不上質量和教學水平,所以在教學管理方面,課堂管理是個重點,而其中學生的到課率又是一個重點。目前,高校中學生的逃課現象,根據課程設置和課程內容及教師的授課方法會有所差別,但是有增多的趨勢。一些學生想當然地認為某些課程不重要,學了也沒有什么用處,就選擇逃課。另有學生認為,目前網絡資源豐富,利用方便,可以課后自學,因此,當與其他社團活動或社交活動等事情相沖突的時候,會選擇逃課。這些都會使課堂到課率降低。

(二)課堂上的聽課率低的情況普遍存在

高等學校的課堂是教學目標實現的主戰場,是學生學習的場地,教師教學的舞臺,即便相關院校要求增加專業實訓課時,也不能否定課堂的重要性。在課堂上,我們發現有些學生雖然身在教室,但是心思卻不在學習上的情況。上課玩手機、睡覺、心不在焉的現象普遍存在。

二、到課率和聽課率低的原因分析

(一)到課率低的現象

大學生曠課原因有很多種,一部分學生認為課堂的知識點,網絡上都能找到,方便隨時進行學習,即使曠課,期末考試的時候突擊一下,也能夠通過,因此選擇不去教室聽課,導致出現曠課的情況。加之受社會上“讀書無用論”的觀點的影響,使厭學、逃課現象出現。

網絡上相關知識內容講解只能作為課堂內容的引申或補充。目前,我國高校的專業課程是通過相關專業專家進行充分論證和詳細分析后設置的,經過很長時間實踐檢驗,課程具有相關性和連續性;同時,教師授課的同時,會根據各自專業的相關性,進行有益的擴充,為后續課程做好鋪墊。學生拋開課堂內容,以網絡教學內容為主,很可能會缺少連續性,對后續課程學習產生不良影響。另外,學生獨立學習效率因人而異。有些毅力比較弱的同學,曠課后,很少能夠在課后重新學習課程內容,即便查閱相關網絡知識,學習效率可能受到網絡其他內容吸引,而影響整體學習效果。

(二)聽課率低的現象

課堂是教學的重要場所,需要充分利用好課堂時間,提高學習效率。一門3個學分的課程,總學時數為48節課,也就是學生在課堂學習的時間,平均每周在150分鐘左右,沒有充分利用好,顯然是不行的。目前,一些學生身在教室,卻不認真聽課。究其原因,一部分學生聽課時憑借個人的喜好,根據課程內容、教師的講授情況等決定是否聽課。很明顯,這種情況會大大降低聽課效率。大學專業課程眾多,知識體系需要統一掌握,相互銜接。對于學生來講,剛剛接觸相關課程內容,并不能把握好某一門課程在整個專業課程中的作用,需要教師進行指導。一些教師授課時會將自己對課程內容的理解及本門課程的相關內容和重要性穿插在講授中,如果學生沒有集中注意力聽講,會跳過一些重要內容,那么,即使課后進行學習,很有可能只局限在書本內容上,并不能很好地把握更深層次內容。這時,學習效率將大打折扣。

造成聽課率低的另外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手機和互聯網的普及。對于現在的年輕人來說,手機已經成為了第二生命。根據360手機用戶調研中心發布的數據顯示,很多“90后”每天使用手機的時間在3到6小時,甚至有人超過6小時以上。學生雖然坐在教室,但是很多人會不自覺地玩手機,出現大量的“低頭族”,影響聽課的效率。對于這種現象,很多高校已經在思考應對的措施。如某高校制作手機袋,統一放在講臺前面,需要學生在課前將手機按照學號放進相關口袋中,課后取回;還有些老師要求學生課堂上關機,強制學生不能玩手機等。但是,仍然有很多課堂玩手機的同學。因此,如何利用手機的優勢服務于教學,是高校教師應該思考的問題。

三、應用“互聯網+課堂管理”的探索

互聯網思維包括用戶思維、簡約思維、極致思維、大數據思維、平臺思維、跨界思維等方面,是適應互聯網時代的一種新的思維模式?!盎ヂ摼W+”不是一套時髦的流行裝,而是信息化滲透到各行業的必然結果,只會越來越深入到各行業的方方面面,同樣使高等教育的“互聯網+課堂管理”成為必然。教育信息化發展十幾年來,高等教育“互聯網+課堂管理”的條件已經初步具備。高等學校信息化設施建設日益完善,各高等院校已基本完成與互聯網鏈接的數字化校園網建設,大多數高校實現了WIFI全覆蓋,師生能隨時隨地使用網絡,方便進行相關教學管理與互動。針對到課率和聽課率低的現象,筆者結合多年教學工作經驗做了一些思考和探索。

(一)到課率低的解決措施

對于提高到課率的方法,一直以來,大多數教師都是以點名、提問等方式,使學生走進課堂,降低曠課比率。但是,這些方法的使用存在一些不足。如果是大班教學,學生數量較多,百人以上,全部點一次名,至少花費10分鐘的時間,浪費寶貴的課堂時間;如果是抽點,可能出現有學生代替的情況,作用也將大打折扣。

為了保證課堂上的到課率,可以發揮手機和互聯網的優勢,設置簽到的二維碼,學生進入教室時,直接掃描二維碼,就可以作為簽到信息,實時傳到系統中,每位學生都能看到簽到情況,教師可以在課程開始、中間或結束前,花少量時間進行拍照,確認學生到課情況,兩項互為補充,避免簽到后提前離開的現象出現,促使學生真正坐在教室里。

(二)聽課率低的解決措施

學生坐在教室里只是課堂管理的第一步,關鍵還是要保證聽課率。根據“低頭族”現象明顯增多的情況,我們仍然可以利用手機與互聯網的優勢,使其為教學服務,易“堵”為“疏”。教學的根本目的讓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活動,最終獲取豐富的知識。如何培養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習慣呢?

首先,可以利用網絡平臺的便利性,搭建課程平臺。教師針對上節課內容提出若干問題,當學生掃碼簽到后,各人的手機平臺上就會自動出現一道問題,學生可以回答。從題目的回答情況上,教師可以統計出學生上一節課的聽課情況,有針對性地及時進行知識點講解,形成良好的教學反饋。另外,問題回答可作為平時成績考核的一部分。一方面,督促學生課后復習,另一方面,可使平時學習認真的同學,獲得較高平時成績有所依據,避免由于期末一張試卷沒有發揮好,而影響最終成績的情況發生,具有較好的公平性。

其次,利用互聯網的優勢,學生的課堂提問、作業提交等都可以發揮教學管理的作用。例如,學生作業的提交,傳統方式都是教師布置,統一收集之后進行批改,然后返還作業本。有些學生的作業會存在抄襲、遲交等情況,給成績評定帶來一些影響。這時,可以利用平臺使學生實時提交作業。一方面,有利于無紙化辦公,節省資源。另一方面,作業完成較快的同學,可以更早地了解自己作業完成情況及教師的反饋評語,便于后期修改和學習。作業提交時間也可以設置,超過時間結點,就不能再提交,可以有效控制作業的提交效率。同時,系統自動統計,公開、透明度高。教師可參考這些數據,使平時成績更加公平、透明。

最后,課堂教學中為了增強教學效果,可以在平臺上將本節課程的討論題目或問題預先設置好,當需要提問時,問題就會顯示在學生的手機平臺上,請學生回答。學生的手機界面必須處于系統中,才能顯示問題。因此,即便學生打開手機,也不會隨意瀏覽其他網頁或做與課堂內容無關的事情,由此增強學生的課堂聽課效果。學生可以通過平臺,將自己不明白的地方發給教師,教師也可以在本節課的總結部分,針對性重點講解共性問題,形成良好的互動和反饋,增強教師授課的效果,實現真正的教學相長。

四、結語

互聯網催生了一系列變革,基于“互聯網+課堂管理”在學校管理中越來越重要。建立教學管理平臺,實現教學資源的共享化,隨時隨地可控和獲得課堂教學效果的反饋,促進教學管理的優化,是所有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的重要問題。

參考文獻:

[1]楊延紅.大數據時代下信息系統建設研究[J].信息與電腦,2016.

[2]劉英杰.大學教師應用網絡教學平臺現狀調查[J].教學改革,2015.

[3]冀鋼,魏朝夕.基于“以學生為中心”教育理念的信息化教學模式探討[J].教育教學論壇,2014.

[4]石靜.用“互聯網+”思維開拓職業院校教學管理研究[J].管理觀察,2016.5.

[5]陶永鵬,頊聰.基于移動互聯網的教學管理平臺的研究[J].電腦編程技巧與維護,2015.

課題項目:《現代信息技術環境下軟件工程企業化實踐教學平臺建設研究》2015-R-41285

猜你喜歡
平臺建設課堂管理互聯網+
高職院校圖書館數字資源績效提高途徑探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