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期刊與“屠呦呦獲諾貝爾醫學獎”專題報道

2016-11-08 06:57祝興平黃婉妮
中國期刊年鑒 2016年0期
關鍵詞:專題報道諾獎青蒿素

祝興平 黃婉妮

中國期刊與“屠呦呦獲諾貝爾醫學獎”專題報道

祝興平 黃婉妮

2015年10月5日,瑞典卡羅琳醫學院鄭重宣布,將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中國藥學家屠呦呦以及愛爾蘭科學家威廉·坎貝爾和日本科學家大村智,以表彰他們在寄生蟲疾病治療研究方面所取得的突出成就。

屠呦呦的獲獎理由是“有關瘧疾新療法的發現”。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評委讓·安德森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得益于3位科學家的貢獻,千百萬人得到了對癥治療的藥物,這一事件具有里程碑意義。他說:“屠呦呦是第一個證實青蒿素可以在動物體和人體內有效抵抗瘧疾的科學家。她的研究和發現對人類的生命健康貢獻突出,為科研人員打開了一扇嶄新的窗戶。屠呦呦既有中醫學知識,也了解藥理學和化學,她將東西方醫學相結合,達到了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屠呦呦的發明是這種結合的完美體現?!?/p>

首位中國本土進行自然科學研究而獲諾貝爾科學獎的中國女科學家,中國醫學界迄今為止所獲得的最高獎項,中醫藥成果所獲得的最高獎項,以上因素決定了此次事件,對于我國以及我國醫學、藥學研究是一個具有特別歷史紀念意義的重大新聞事件。針對這一新聞事件,各類媒體施其所長,通過精心的組織和策劃,推出了一系列關于“屠呦呦獲諾獎”的專題新聞報道,從不同的角度將這一年度重大新聞事件推向了高潮。根據新浪微博披露的數據,2015年10月6日“屠呦呦”的單日熱詞搜索峰值為36.8萬。而在搜索引擎方面,在屠呦呦獲諾獎結果揭曉后,百度搜索“屠呦呦”關鍵詞搜索量超過60萬,360綜合搜索搜索量超過30萬。百度媒體指數峰值為4200,以“屠呦呦”為關鍵詞新聞搜索全文返回數量高達47700篇。

針對“屠呦呦獲諾獎”這一年度重大事件,在距離2015年底不到3個月的時間里,中國期刊界通過封面報道、專題探討、深度分析等形式,以其不同于一般大眾媒體的專業性和深刻性,從不同的立意視角、專業角度,在深度和廣度上對“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獎”進行了詳實全面而深入的報道,給受眾帶來了高價值的信息與觀點。

一、“屠呦呦獲諾獎”專題報道的基本情況

根據筆者對國內兩大期刊數字出版平臺中國知網和龍源期刊網2015年度中國期刊對“屠呦呦獲諾獎”的報道情況的統計,中國知網上,共收錄了1237篇關于“屠呦呦獲諾獎”的報道;龍源期刊上共收錄了387篇關于“屠呦呦獲諾獎”的報道。屠呦呦的獲獎,因其意義與價值被媒體廣泛報道而在全社會產生了巨大的反響,又因其屬于科技醫藥這一特定領域的重大事件,具有較強的專業性、指向性,因此在時政類、科技類、管理財經三類期刊中引起的反響與思考較為強烈,而在文學類、生活類、藝術類等類別的期刊中影響力相對較弱。

就其報道主題而言,主要包括對屠呦呦獲諾獎的肯定、贊美和祝賀;對屠呦呦獲獎的背后故事、對其個人事跡進行挖掘報道;對屠呦呦多年默默貢獻表示敬意;介紹青蒿素研發背景過程及成果意義;對屠呦呦獲獎因素、意義等進行解讀,強調中醫成果,并由此觸發對于屠呦呦獲獎與中醫藥關系的討論;對屠呦呦作為科學家職業身份的關注,展開對中國科研人才選拔、獎勵制度的質疑和反思;對獎項歸屬個人或是集體的討論;屠呦呦獲獎提振了本土科學家及中醫學家研究信心等。中國期刊的這些報道主題,從不同視角對“屠呦呦獲諾獎”這一重大新聞事件進行了點面結合、生動可讀、觀點鮮明的全面描述和深入分析。

筆者根據龍源期刊網和中國知網的期刊內容數據庫,選取了時政新聞類、科技科普類、財經管理類、文藝類幾家知名期刊媒體作為分析樣本,對他們關于“屠呦呦獲諾獎”的報道情況,進行了統計(見下表)。數據顯示,時政新聞類期刊對“屠呦呦獲諾獎”這一新聞事件最為重視,報道占比最大,科技科普類、管理財經類、文藝類也有相當數量的報道。

總體而言,在各類期刊中,時政新聞類期刊報道占比最大,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在于 “屠呦呦獲諾獎”對于國內受眾而言,是一個新聞重大事件,它更加貼合這一類期刊的選題需要。其中,樣本期刊《環球人物》《中國新聞周刊》《Vista看天下》《南風窗》《民生周刊》等期刊都對“屠呦呦獲諾獎”安排了專題報道,而且報道數量占當期期刊報道總數量的比重相當高。時政新聞類期刊多起筆于屠呦呦獲獎這一新聞事件,然后或圍繞其獲獎的漫長之路的追溯、或深入分析在她摘得中國首個醫學藥學界諾獎之后的影響、或由這一新聞事件發掘其中的爭議點——如其“三無教授”身份的爭議、“中西醫之爭”等??萍伎破疹愐蚱鋵I性,主要以深入解讀屠呦呦的主要貢獻——“青蒿素”的發現與應用,以及科技人才的培養選拔為切入點來展開報道,參與“屠呦呦獲諾獎”報道的科技科普期刊不在少數,但是篇幅都不長,筆者推測可能是由于科技科普類期刊的專業性以及此類期刊以新技術知識為主要報道對象所致,因為青蒿素畢竟是早已發現的藥材,只是因為各種原因使得屠呦呦的諾獎遲到了,故其報道篇幅均不算很長,但以發表專題報道的期刊計數也足見科技科普類期刊對“屠呦呦獲諾獎”這一事件的關注和重視的程度。財經管理類期刊則側重借屠呦呦研制青蒿素獲諾獎,探索中醫藥行業的發展新機遇與挑戰,其報道篇幅與科技科普類期刊相當,數量略次之;文藝類期刊的選題角度更加多樣、形式更加新穎、內容范圍更為寬泛,既包含對屠呦呦的求學、科研生涯介紹,也不乏屠呦呦的家庭生活描述,背景資料豐富詳實,語言文字平實,可讀性強,從報道篇幅上看,文藝類期刊策劃“屠呦呦獲諾獎”專題后均用了較長篇幅或專題組合進行重點報道,與科技科普類期刊的報道策略正好相反,文藝類期刊就該事件做專題報道的數量不多,但只要有報道,則會策劃新聞專題報道,或者運用較大的內容篇幅進行全面、深入的報道。

二、封面報道的主要特點

中國期刊對“屠呦呦獲諾獎”這一重大新聞事件的重視,不僅充分體現在報道數量、報道篇幅上,更可以從報道的內容、版面的編排、報道的呈現手段上得到反映。封面報道相當于新聞報道中的“頭條”,是一期期刊中最為核心的選題和最精心策劃編排的報道,因而它往往能夠體現一段時間內最為重要最受關注的重大事件。2015年,共有《環球人物》等8家中國期刊對“屠呦呦獲諾獎”進行了封面報道(見下表)。

針對“屠呦呦獲諾獎”這一新聞事件,國內期刊結合自身優勢專長,組織和策劃了一批出色的封面報道,它們呈現出如下特點。

(一)創新封面設計,吸引讀者關注

封面是期刊給讀者的第一印象,因而封面的設計是期刊吸引潛在讀者的重要方式。針對“屠呦呦獲諾獎”,諸多期刊都選擇將此作為重大事件進行精心的封面報道策劃,如何在封面設計上獨樹一幟、吸引關注成為首要思考的問題。

根據對統計的8本對屠呦呦進行封面報道的期刊進行梳理,共有6本期刊采用了屠呦呦本人圖像作為封面,其中兩家使用的是繪圖版屠呦呦圖像;一本以提取青蒿素為封面;另一本以與主題相關的簡約配圖作為封面。

其中,采用屠呦呦真實照片的4家期刊有《環球人物》《管理觀察》《南風窗》和《暢談》。巧合的是《南風窗》和《管理觀察》選用的是同一張照片,《環球人物》與《暢談》使用的也是略有差別的同一張照片?!赌巷L窗》《管理觀察》所選用的照片,都是一張屠呦呦正嚴肅而專注說著話似乎在爭辯的照片,與《南風窗》的策劃主題“諾貝爾獎背后的中西醫之爭”十分契合;而這張照片也用在了《管理觀察》主題為“從屠呦呦獲諾獎看我國科技政策威力”的封面,屠呦呦堅定的眼神、堅毅的唇角,茶色眼鏡透露著睿智和科研專家的威嚴感,似乎正擲地鏗鏘地應和著這一觀點。同一張照片配合不同的主題卻都達到了良好的傳播效果。另一張同時被《環球人物》和《暢談》兩家期刊選中的封面照片,是一張屠呦呦身著黑紅色圓領上衣佩戴眼鏡抬頭注釋右前方瞇眼抿嘴微笑的照片,照片中屠呦呦容光煥發,充滿著自信與喜悅,抿著的嘴顯得倔強而堅韌,很好地迎合了《環球人物》“屠呦呦,非常諾獎之路”的主題;而《暢談》截圖的這張照片拍攝范圍更廣一些,能夠看到屠呦呦正舉在自己胸前鼓掌的雙手,其情感傳達更為鮮明,人物整體形象也更加動感而親和,而《暢談》的封面主題,正好也是十分愉快輕松而略帶親切調侃的主題“呦,得諾貝爾獎了”。

由于屠呦呦教授年事已高,且一直低調從事著科研工作,這兩張照片其實都來自她出席頒獎和研討會議中的拍攝照片,但從選取和后期制作上可以看出,各家期刊還是著實花了些功夫,使得封面與主題相輔相成,很好地展現屠呦呦的人物形象。

《管理觀察》2015年第28期

《南風窗》2015年第24期

《暢談》2015年18期

《環球人物》2015年27期

《中國新聞周刊》與《Vista看天下》均采用了手繪屠呦呦人像作為其封面,《中國新聞周刊》選用的是一張繪制得笑容十分燦爛置身一叢青蒿之前,身著諾獎頒發當天服裝造型的屠呦呦,刻有諾貝爾的小金章如同領章畫在她胸前,由屠呦呦和小金章為中心向四周散射無數道光芒,簡約的畫風帶著深長的意味很好地表現了“屠呦呦效應”這一主題?!禫ista看天下》中屠呦呦教授穿著灰綠冷色調的衣服,帶著眼鏡,抿著嘴略帶笑意,表情淡然、眼神堅定地注視這前方,正好對應封面主題“爭議諾獎得主屠呦呦”,照片中的屠呦呦似乎就是打算以這樣淡然而堅定的姿態來面對一切的爭議。

《中國新聞周刊》2015年38期

《Vista看天下》2015年28期

《財經國家周刊》和《大眾科學》采用了與主題相匹配的相關意象來作為封面?!敦斀泧抑芸返闹黝}為“中醫藥自救”,封面采用的是一位在中藥箱柜前佇立思考的剪影;《大眾科學》則以“尋找青蒿素”為題,預備給大眾普及關于青蒿素的相關知識,封面就采用了科學家正手執試驗器皿研究一株青蒿配圖。

《財經國家周刊》2015年21期

《大眾科學》2015年11期

可見,無論以何形式、內容來作為封面,各家期刊都力求封面配圖與主題完美融合,讓人一看封面就能夠對封面報道所要表達的主題有一個感性的快速的認知,并且在圖片的展示上花了不少功夫,對于照片來源比較少的對象,也充分發揮能動性,積極創新,采用圖像處理技術、手繪以及相關意象來進行置換,各家期刊均做出了不錯的封面設計。

(二)背景資料挖掘,填補信息空白

屠呦呦在獲得諾獎之后聲名大噪,這使得讀者對她個人事跡、研究過程產生更多深層次的興趣,期刊雖然不及新聞媒體的時效性,但是因其專業性和較長的發刊周期,使得期刊能夠有足夠的時間、空間、技術支持來挖掘更多更廣更深的背景資料信息通過技術處理加工后再向讀者呈現,從而滿足讀者對信息空白的填補需求。期刊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對信息空白進行了填補:

屠呦呦的個人生活與經歷?!董h球人物》2015年第27期的封面人物報道中的《棱角屠呦呦》,作者沿著屠呦呦的成長足跡,通過走訪屠呦呦故居、她的中學、大學(北京醫學院)、她工作過的中醫科學院、她的老同事、她的小女兒、丈夫和家庭,文圖并茂地為讀者展現了一個更為鮮活的屠呦呦:她是殷實之家的掌上明珠,備受寵愛的四小妹;她有父親為她起的來自《詩經》“呦呦鹿鳴,食野之蒿”的美好又似乎預言她“青蒿一握,癡迷一生”的好名字;她也曾是那個眉目清秀、戴眼鏡、扎麻花小辮、成績不突出卻毅力非凡的少女;她曾經“一頭汗兩腿泥”地瘋狂在實驗室研究院;她曾是落選院士,沒有博士學位、留洋背景和院士頭銜,被稱為“三無科學家”;她是老同事口中那個“不善交際”、心直口快、不善溜須拍馬、為人耿直的低調屠呦呦;她也擁有美滿的家庭和愛她的丈夫……通過期刊的背景資料補充,一個平凡而不平淡的“棱角屠呦呦”躍然紙上。

《環球人物》2015年第27期《棱角屠呦呦》配圖

關于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獎的歷程回顧和關于諾貝爾獎的相關資料補充。屠呦呦發現青蒿素比她獲諾獎早了幾十年,輾轉那么多年,其中有怎樣的曲折和波瀾正是期刊探尋并積極挖掘欲呈現給讀者的?!稜幾h屠呦呦》中由青蒿素被發明19年后琚存旭律師代表中國中醫研究院中藥研究所打贏了一場侵權官司卻不能平息“青蒿素是誰發明”這個爭議,引出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獎的全歷程回顧?!锻肋线?,非常諾獎之路》則由如今屠呦呦家中門庭若市倒推到曾經她埋首“523”軍工項目做研究進而發現青蒿、研制出青蒿素、最終獲得諾貝爾獎的全過程。通過期刊報道,了解到了屠呦呦諾獎之路的艱辛與不易,人物采訪、背景資料搜羅分析、整合報道,填補了讀者對于諾貝爾獎評獎歷程以及屠呦呦問鼎諾獎之路的細節的信息空白?!锻肋线?,非常諾獎之路》《屠呦呦效應》和《屠呦呦:千金一“諾”的真相》則從1600多年前的一個藥方、50年前一項秘密的國家任務以及萬眾期待的自然科學領域諾獎“首金”一朝變成現實,引起的卻是太多爭議性的話題為切入點來全面報道屠呦呦獲諾獎之路以及自然科學領域諾獎“首金”兌現的歷程。

《屠呦呦,非常諾獎之路》和《爭議屠呦呦》中的配圖

關于青蒿素的資料補充。屠呦呦正是憑借“青蒿素”而問鼎諾貝爾獎,那么青蒿素是什么呢?不少讀者會有這樣的追問和疑問。在《詳解國家任務“523”》《尋找青蒿素》《死神之鐮與生命之盾》等文中對青蒿素的發現歷程、提取方法、應用、價值等做了詳細的解讀,為讀者填補了在“屠呦呦獲諾獎”這一重大新聞事件中的關鍵因子“青蒿素”的信息空白。

(三)通俗生動語言,解構深刻內涵

“屠呦呦獲諾獎”,獲得是自然科學領域的獎,無論是“523”項目還是青蒿素的解讀,都充滿著專業術語和學科專門知識,并且它們已經距離現在有著相當一段長的歷史時間。如何把專業知識結構成通俗易懂又不失其內涵的知識,并且讓他們具有可讀性讓讀者接受,對于期刊策劃、撰寫來說是一場不小的挑戰。

從此次“屠呦呦獲諾獎”中國期刊設置專題的名稱來看,其語言明顯生動通俗,如《財經國家周刊》2015年第21期專題文章《中醫藥自救》《借諾獎東風,中醫藥能走出寒冬嗎》《中醫藥“走出去”解困》;《中國新聞周刊》2015年38期專題《屠呦呦:千金一“諾”的真相》;《大眾科學》2015年11期文章《尋找青蒿素》《死神之鐮與生命之盾》;《環球人物》2015年第27期《屠呦呦,非常諾獎之路》《棱角屠呦呦》《呼喚“賽先生”的茁壯因子》等。這些專題文章的標題就設置得極為生動、通俗,其中的語言也十分形象生動。例如《棱角屠呦呦》中一段對屠呦呦的描寫:“寧波市科技系統曾經拿到一張屠呦呦的名片,上面的內容很簡單:單位、姓名、職務、單位地址和電話。整張名片還有大片的空白?!看涡嵵袑W在北京召開校友會,屠教授跟先生一起來,簽到、開會、聊天、聚餐,她從來沒有發過言,活動結束后,又與先生一起默默地走了?!嵵袑W北京校友會的會長陶瑜瑾告訴《環球人物》記者,‘只有在談到科研工作的時候,她才會滔滔不絕,恨不得跟你說一下午,但說到其他話題,她就很少發表看法?!弊耸置翡J地捕捉到采訪中具體的細節,運用直接引語,寥寥數筆之間將一個醉心科研、生活中卻有些“馬大哈”又棱角分明的屠呦呦形象刻畫得豐滿生動起來。

三、“屠呦呦獲諾獎”專題報道的基本特點

(一)圖文并茂形式多樣

在如今的讀圖時代,圖片是一種重要的編輯語言,是撰刊人用以表達、烘托文章主旨的常用重要形式。在“屠呦呦獲諾獎”專題報道中,期刊封面多以屠呦呦本人照片為主,在專題報道的系列文章中也常常以屠呦呦的生活照、工作照、頒獎典禮現場照等不同類型的照片來烘托主題。

《環球人物》2015年30期的封面報道《屠呦呦,非常諾獎之路》由《屠呦呦,非常諾獎之路》《棱角屠呦呦》《呼喚“賽先生”的茁壯因子》3篇文章構成。整個專題共有10張圖片,其中屠呦呦的照片8張,包括屠呦呦領取諾獎時的特寫照片;屠呦呦于2015年10月6日在北京家中拍攝的照片;屠呦呦從中年到老年時期在實驗室的工作照片;2011年屠呦呦獲拉斯克獎時在美國紐約與評委、其他獲獎人員的合影;2015年10月8日屠呦呦在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共同舉辦的座談會上開懷大笑的照片;20世紀50年代,在中醫研究院中藥研究所任實習研究員的屠呦呦與老師樓之岑一起研究中藥的照片以及少年時代的屠呦呦照片。從少年到青年到中年直到現在,通過不同時期的照片,撰刊人引領讀者循著屠呦呦的成長軌跡,從文字和圖像中認識了一個被全方位立體還原的屠呦呦,既了解到她的棱角也感受到她的親切。

(二)封面引領深度挖掘

“屠呦呦獲諾獎”畢竟是一個指向性、專門性很強的領域中的大事件,盡管由于其重大歷史意義——中國本土首位獲得諾貝爾醫學或藥學獎的女性科學家等諸多光環,使得一時間獲取了較高的關注度,但是高質量、高水準的專題報道依然由封面報道來引領,這些封面報道數量雖不多,但是從不同的視角和立意進行深入的挖掘,給予讀者豐富而深刻的信息,留下深刻的印象。

以《大眾科學》2015年11期專題報道《尋找青蒿素》為例,文章以助屠呦呦問鼎諾獎的關鍵“神草”——青蒿素為切入點,沿著時間和空間的緯度追溯,深度挖掘青蒿素尋找之途,這篇專題報道的最大特點就是深度挖掘二手材料、采訪資料,并且十分注重數字的運用,例如,在表述瘧疾的危害之大時,文章寫到:“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目前全球有9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32億人,仍處于罹患瘧疾的風險之中,每年約有1.24億至2.83億人染上瘧疾,36.7萬至75.5萬人因此死亡”;在表述青蒿素研制并投入使用的價值時,文章如是描述:“數據顯示,在非洲以及其他瘧疾重災區,由屠呦呦主持研發的抗瘧藥雙氫青蒿素(科泰新),目前已拯救了數百萬人的生命。僅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區,自2000年起,就有約2.4億人受益于青蒿素聯合療法,約150萬人避免了因瘧疾而導致的死亡”。這些數據一羅列出來,立刻讓人有了一個直觀的認識,也給讀者留下深刻的記憶。

(三)視角獨到多樣呈現

“屠呦呦獲諾獎”一是重大新聞事件,二來也是科技界驚天動地的大喜事,中國期刊突破行業和領域的限制,另辟蹊徑,以獨到的視角來審視事件,找到與之相投的結合點進行撰稿,以文藝類期刊《暢談》為例,該期刊在2015年18期的封面報道《呦,得諾貝爾獎了》以《求蒿者屠呦呦》《屠呦呦是如何被國際科學界發現的?》《揭秘神秘的“523任務”》《假如一千年前有諾貝爾獎,哪些中國人會得獎呢?》四篇文章構成?!稌痴劇纷司臉嬎?,巧妙地將“屠呦呦獲諾獎”與人文嫁接,寫出了一期出色的封面專題報道。封面主題是《呦,得諾貝爾獎了》巧妙地化用了屠呦呦的名字,又正好似熟識的朋友的一聲問候,同時也表達了對屠呦呦獲諾獎的祝賀;《求蒿者屠呦呦》也富有文藝的氣息,“‘呦呦鹿鳴,食野之蒿?!肋线系拿謥碜浴对娊洝访?。宋代朱熹曾注稱,蒿即青蒿。這根堅韌的野草成就了她一生在科學曠野中求索的宿命。呦呦求蒿,其心也癡”。這樣引經據典、貼切生動的比喻手法運用,將屠呦呦發現青蒿這一“科技含量高”的專業性報道化為一篇略帶浪漫散文色彩的短小傳記,科技科普的標簽被改換,大大增強了文章的可讀性。

《假如一千年前有諾貝爾獎,哪些中國人會得獎呢?》這篇策劃也十分富有巧思,結合了期刊自身的專長,設置了將時間節點放在一千年前的宋代,細數了宋代杰出的科學家。文章將“物理學獎”頒發給了北宋制作水運儀象臺的蘇頌;將“化學獎”頒發給了著有《夢溪筆談》的沈括;將“生物學或醫學獎”頒發給了完成《洗冤集錄》的南宋人宋慈;將競爭最激烈“文學獎”授予了女詞人李清照;“和平獎”授予了訂立“檀淵之盟”的大宋皇帝趙恒與遼國太后蕭綽;“經濟學獎”則授予發行世界第一張紙幣的益州交子務。文中還為各位獲獎者“杜撰”了頒獎詞,稱“沈括,擔任過北宋社科院院士、天文學院院長(欽天監)及宋政府的交外官,是一位全才式的科學天才,在天文、歷法、地質、光學、醫學、數學等領域都有過人的研究”,文采斐然、幽默生動的筆觸和奇思妙想,使這篇文章在整體專題中獨樹一幟,既采點迎合了“屠呦呦獲諾獎”這一新聞事件,同時不落俗套,結合自身期刊所長,并且以獨特的視角來進行創作,使得中國期刊對這一新聞事件的撰寫更加多樣。

(四)采訪居多平實通俗

“屠呦呦獲諾獎”掀起了一陣熱潮,一時間新聞媒體的報道也是鋪天蓋地,要想在漫天的“屠呦呦獲諾獎”專題報告中脫穎而出,僅僅依靠從其他媒體上獲取的二手資料信息必然是遠遠不夠的,因此,在此次專題報道中,尤其是對屠呦呦的個人生活事跡、研究歷程的撰寫,中國期刊的撰刊人大都采取了上門采訪獲取一手資料的方式來獲取更多的線索,從而撰寫出別出心裁的專題報道。由于屠呦呦教授年事已高,所以采訪主要以與之相關的聯系人為主。

在采訪中做得最為突出的是《環球人物》2015年27期《屠呦呦,非常諾獎之路》的封面專題報道,共有3篇文章,其中提及或使用其直接、間接引語的被采訪者達13位,包括:屠呦呦本人,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副所長朱曉新,屠呦呦的丈夫李廷釗,北大醫學部醫學史專家張大慶,與屠呦呦共事多年的中醫科學院首席研究員姜延良,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終身講席教授饒毅,饒毅曾帶的研究生黎潤紅,發現并將屠呦呦推向榮譽巔峰的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資深研究員蘇新專,屠呦呦念初中的效實中學教師,屠呦呦念高中的寧波中學教師,屠呦呦老同事李連達院士,效實中學北京校友會會長陶瑜瑾,屠呦呦好友陳效等。并且在文中運用到了許多的直接引語,富有現場感,更加真實客觀,例如,在表達屠呦呦結婚后一門心思都放在了科研工作上時,她的朋友陳效中說:“生活上,她是個特別粗線條的人,有一次,她的身份證找不到了,讓我幫忙找找,我打開她的箱子,發現里面東西放得亂七八糟的,不像一般女生收拾得那么利索。大家都笑話她。還有一次,我們幾個人來寧波開會,她因為還要出席一個重要會議,多留了一晚,第二天單獨坐火車回京。結果,??客局姓军c的時候,她下火車散步,竟然錯過開車時間被落下了。結婚之后,她家務事不太會做,買菜之類的事都要丈夫幫忙?!边@些口語化的表達十分平易通俗,并且如同白描手法一般,瞬間為我們勾勒出了一個鮮活的埋首科研生活中粗線條的屠呦呦形象。

四、“屠呦呦獲諾獎”專題報道的傳播效果

“屠呦呦獲諾貝爾獎”是可預見性很高的新聞事件,從屠呦呦獲得美國最具聲望的生物醫學獎克拉斯獎——被稱為諾貝爾獎風向標,在諾爾貝評獎委員會公布獲獎結果之前,大批新聞媒體人早已集結在各地等待宣布結果,搶新聞與一手資料。期刊也是一種大眾媒體,但與新聞媒體相比有著諸多不同之處,比如時效性不佳,比如只能以文圖形式來呈現的局限性,而面臨一個重大新聞事件的爆發,如何在眾多的媒體報道中突破重圍、脫穎而出、避免落俗,是各家期刊的核心訴求所在。在此次對“屠呦呦獲諾貝爾獎”這一新聞事件的報道中,中國期刊在專題報道、封面報道等的策劃組織和撰寫形式上展現了期刊的創造性和可讀性,較為成功地吸引了讀者的關注度,收到了較為理想的傳播效果。具體總結分析如下。

(一)深度挖掘屠呦呦諾獎之路,多視角吸引讀者

屠呦呦是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科學獎項的中國本土女科學家、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生理醫學獎的華人科學家。使得這一新聞事件牽動著千萬同胞的心,這位投入了數十年心血如今已耄耋之年的科學家毫不意外地讓人對她的事跡好奇起來。在這基礎上,期刊報道策劃即是要抓住讀者的關注點、興趣點,從而提升閱讀率,實現其傳播??梢钥匆姷氖?015年中國期刊策劃多都是針對屠呦呦的研究之路、問鼎諾獎之路,這是符合廣大讀者興趣的。但是從報道組稿、文章架構到撰寫筆法,期刊都融入了各自的巧思,避免了因期刊眾多、媒體眾多,而對單一的事件和人物進行報道“撞車”落俗。尤其是各家期刊針對主題策劃了多視角、多側面的報道,讓哪怕完全不了解屠呦呦的讀者,也能通過覽讀快速熟悉屠呦呦和她的研究成果。既抓住了讀者興趣點,又使報道可讀性增強,自然也吸引了更多讀者。

(二)助力中國形象塑造,提振本土科學家信心

這一獎項是中國醫學界迄今為止獲得的最高獎項,也是中醫藥成果獲得的最高獎項,它表明本土的科學家通過他們的不懈努力也可以登上世界最高的領獎臺,從更為宏觀的層面來說,它是對中國形象的又一次成功塑造。

同時,一直在國際上備受爭議的中醫藥首次得到了來自國際的正面的廣泛關注。屠呦呦的獲獎致辭就是《青蒿素——傳統中醫藥獻給世界的禮物》,她表示,中醫藥是個寶庫,但古典中醫藥不是拿來就能用。而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評選委員會主席齊拉特說:“中國傳統的中草藥也能給科學家們帶來新的啟發?!币虼?,屠呦呦從古代中藥典籍獲得靈感,最終得到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對這一事件的成果報道對我國的形象塑造、文化軟實力的提升有著重大戰略意義,對我國的中醫藥行業也有著重大的發展契機,同時也有助于提振本土科學家的科研信心。

對屠呦呦的正面報道涌現,也有助于當今科研人員向屠呦呦等老一輩科學家學習,能抵得住誘惑,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潛心研究、攻堅克難。畢竟,現在的科研條件比當年好了許多,有了第一個屠呦呦,相信在這股諾獎熱潮的鼓舞下,將來我國科技領域還會涌現出更多的屠呦呦。

(三)延伸到人才選拔獎勵制度探討具有現實意義

屠呦呦備受國人和行業關注,除了其杰出而卓越的貢獻,另一個關鍵點就是她的“三無科學家”身份——“無博士學位、無留洋背景、無院士頭銜”。屠呦呦這樣做出國際認可的重大科學貢獻卻落選院士的在我國并非個案。正如《環球人物》2015年27期《呼喚“賽先生”的茁壯因子》一文中“盤點”的:“享譽海內外的北京大學生命科學院教授饒毅也是個出了名的‘敢講話’,研究之余還大量撰文,批評科技體制機制的弊端以及拉關系、浮躁等不良學風,結果,他也在評選中落選,甚至公開宣布不再參評院士;‘雜交水稻之父’大部分時間在水田里潛心研究,也曾三次落選;中科院上海微系統所研究員李愛珍,數十年如一日埋頭實驗室醉心科研,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時,甚至不為我國社會所知……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近些年因涉嫌學術造假屢遭檢舉、質疑的多名校長、副校長,卻依然穩坐院士寶座;相當比例的政府高官和企業高管,也順風順水地當上院士,在政、學、商界指點江山?!?/p>

不少報道評論指出,衡量科研的價值,本就與科學家外在的名氣頭銜、出身背景、發表論文數量無關,最關鍵的是其研究成果給人類帶來的價值。屠呦呦獲獎只是一個開始,期待更多的中國科學家獲得諾貝爾獎,但這不僅需要科學家努力,也呼喚制度改革,對當前的科技人才選拔和獎勵制度進行反思,為我國的人才培養配置更為優良的土壤。

(作者祝興平系中央財經大學新聞傳播系副主任、副教授、碩士生導師;黃婉妮系中央財經大學新聞傳播系碩士研究生)

猜你喜歡
專題報道諾獎青蒿素
專題報道
《青蒿素:人類征服疾病的一小步》任務學習
專題報道
專題報道
聚焦諾獎
殘雪,為何能成諾獎熱?
諾獎也征服不了的好萊塢
專題報道
切莫盲信所謂的“青蒿素食品”
一個青蒿素品牌的崛起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