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試論科技價值觀

2016-11-10 22:47吳登艷
人間 2016年28期
關鍵詞:生態教育

摘要:科學技術從一誕生起,就帶著濃厚的雙面色彩,給人類帶來了空前福祉的同時,也產生了許許多多的負面問題。學術界關于科技觀的討論一直未停,浪漫的“樂觀主義”和極端的“悲觀主義”都有其合理性,但都有其局限性。面對日益嚴峻的全球性問題的今天,要如何改造“人類中心”意識,從而實現人、自然與社會這一有機體的和諧與穩定。試圖將生態教育學理念融入到科技價值觀教育的具體過程中,培養人們樹立一種新型的生態科技價值觀。

關鍵詞:科技樂觀主義;科技悲觀主義;生態教育

中圖分類號:G31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6)10-0132-02

在馬克思、恩格斯看來,“科學技術是生產力,”是“推動社會進步的革命力量,科技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可見一斑。承認科技在推動社會快速進步與發展的同時,還要清醒地看到科技發展產生的負面效應,比如科技異化?!翱萍籍惢侵缚茖W技術作為人的創造物,本來應該有人來控制、駕馭、操縱的,現在卻反過來成為控制、奴役、操縱人類的異己、敵對的社會力量。人的勞動成為機器生產中的一個部件?!睋?,我們不經追問:應該如何看待科技的正負效應?

科學與技術是兩個不同的概念,科學是一個歷史范疇,是在人類發展過程中產生和變化的。關于科學的概念很多,學術界沒有統一的界定,傳統認為,科學是人類所積累的關于自然、社會、思維的知識體系,而現在所說的“科學”指研究自然現象及其規律的自然科學,即狹義的科學。技術早于科學出現,伴隨著人類的勞動而產生,是人類為滿足自身的需求,在實踐活動中根據實踐經驗或科學原理所創造或發明的各種手段和方式、方法的總結。技術提出課題,科學完成課題,科學是發現,是技術的理論指導;技術是發明,是科學的實際運用。正是因為二者間的辯證統一關系,通常被合稱為“科技”。

基于自身利益的考慮,人們對于不同的事物往往具有不同的價值選擇,而根據所重視的是事物的正向價值還是負向價值,這種價值傾向可分為樂觀主義和悲觀主義。樂觀主義,顧名思義,是指對一切事物采取積極樂觀、肯定的觀念和態度,即俗稱“樂天派”, 樂觀主義看不到事物的缺點與瑕疵,始終以正面的想法對待身邊的一切。悲觀主義則與之相反,它只關心事物的負向價值,只看得到事物消極的一面,對事物的缺點與瑕疵過分夸大。

因此,針對科技價值的不同選擇傾向,出現了兩種思潮,即科技樂觀主義與科技悲觀主義??萍紭酚^主義就是一種對科技的社會價值及其發展前景持積極樂觀態度的社會思潮。反之,科技悲觀主義則是認為科技的發展直接主宰社會命運,并必然給人類帶來災難的一種觀點,又稱反技術主義。

一、科技樂觀主義

科技樂觀主義源遠流長,但目前對于科技樂觀主義的研究,因為學術界未形成專門的流派,問世的專著也幾乎沒有,只有一些較為零散的文章對科技樂觀主義做了探討,如吳國盛教授指出科技樂觀主義來源于技術中性論,闡釋了技術中性論“面臨著用技術來說明技術問題”,面對的一系列問題,需要通過發展技術來解決[1];徐奉臻教授從技術發展史的角度,梳理了科技樂觀主義的思想歷程,提出如果人類的一切成就歸于科學技術,那么必然的邏輯后果是由科學技術來承擔人類失誤的全部責任,從而導致一個極端(科技樂觀主義)走向另一個極端(科技悲觀主義)[2];劉勁松教授通過對科技樂觀主義思想淵源的追溯,在綜合前人諸多觀點的基礎上,提出新型的和諧技術觀可以通過對科技樂觀主義的多元化重建來實現[3];而國外諸如德紹爾、丹尼爾.貝爾、劉易斯.芒福德等科技樂觀主義思想者,只對技術提出了個人的樂觀立場。

根據《社會科學大辭典》給出的定義:科技樂觀主義是一種對技術的社會價值及其發展前景持樂觀或肯定態度的社會思潮??萍紭酚^主義者認為,技術發展可以決定人類命運;人類借助技術能夠解決現存的社會問題并最終成為世界的主宰。它以科學主義、技術救世主義和機器萬能為代表。這種觀點認為人類所面臨的一切難題,都可以通過發展科技來解決,且這種可能是永恒無極限的。

二、科技悲觀主義

20世紀60-70年代,科技悲觀主義思潮開始形成,典型代表是羅馬俱樂部《增長的極限》報告的發表,在全球引起熱烈的反響。雖說以科技悲觀主義為議題的國際學術研討會舉辦過幾次,也出版了相應的論文集,但不可否認,至今為止,學術界關于科技悲觀主義的研究散見于對西方某種具體的思潮研究與評述某學者的觀點中,專著則只有《追問科技悲觀主義》一本??梢?,學術界對科技悲觀主義缺乏完整與系統的研究。研究科技悲觀主義,有助于我們審視自身的行為。

在國內,趙建軍教授以問題的方式探討了科技悲觀主義產生及存在,他從認識論的角度分析了悲觀主義的價值,提出科技悲觀主義“反映了主體的能動性、批判性和建構性”[4]的觀點。隨后,趙建軍教授等人又從科技悲觀主義的本質出發,提出科技悲觀主義是“根植于人類潛意識層面的憂患意識”,是“人類否定性思維的一種表現形式”,是“技術理性批判的一種主要表現形式”[5]。這算得上是對科技悲觀主義較為理性、客觀的認識與評價,這種觀點的問世打破了人們對悲觀主義“悲”的否定性認識,肯定了科技悲觀主義的正面價值。

《自然辯證法百科全書》將科技悲觀主義定義為:“指認為技術的發展直接主宰社會命運,并必然給人類帶來災難的一種觀點,又稱反技術主義。它是技術決定論的一種表現形式。它懷疑、否定技術的積極作用,主張技術必須停止乃至向后退?!边@種觀點認為科學是為強者服務的,技術的發展非但沒有使人類超越必然王國而進入自由王國,反而變成了集權主義的工具,變成了統治與奴役的新形式[6],人成為了技術的工具,技術本身的異化使其成為了人類無法駕馭的異己力量。

在上述兩種觀點爭執不休時,出現了另外一種科技觀,即科技雙重效應說。該觀點認為科技具有兩面性,在造福于人類和促進社會發展的同時,也會破壞社會的健康發展。從表面上看,這種觀點是對樂觀主義與悲觀主義的綜合與超越,主張科技價值具有兩面性。但這種綜合只是表面的結合,并不等同于辯證的全面性。

三、科技樂觀主義與科技悲觀主義的關系

(一)區別。

科技樂觀主義注重科技理性,認可“技術統治思維”。在科技樂觀主義者看來,今天我們面臨的一系列生態問題都得依靠發展技術來解決,沒有其他的可能性,其實可以轉變的方式有很多,諸如生活方式、消費方式、教育方式與發展模式等。過度追求技術發展來解決技術問題,而忽略或輕視了技術發展的不良后果與對社會的負面作用,使得科技樂觀主義陷入用技術來說明技術問題的尷尬境地。

科技悲觀主義來源于技術自主論,主張技術是自主的,它本身有著自己內在的發展邏輯,且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萍急^主義更加注重人文關懷,認為人已經徹底淪為了技術的工具,已經被工具奴隸化了??萍急^主義者懷疑和否定技術的積極作用,認定技術的發展一定會給社會帶來一種毀滅性的的災難,這在一定程度上過度放大了技術的負面效應,也就使得這種主張沾染上一個“悲”字。

(二)聯系。

二者都屬于科技決定論,把科技發展看成是社會進步與發展的唯一動力,也把人類面臨的一切生態問題和環境問題都歸咎于科技的發展,片面強調和過分夸大技術在與社會關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卻忽視了其他社會因素對技術的影響,具有濃厚的唯心主義色彩。樂觀主義者認為科技可以決定社會的發展和人類的命運,科技的發展與進步可以解決人類面臨的一切問題,悲觀主義者則認為科技無限制的發展是人類的終結,這實際是把科技在某一特定階段的特殊價值擴大化,當成了科技的普遍價值。然而,科技本身并不具有價值判斷,它只具有工具性,是一種帶有價值性的客體,人是掌握科技的主體,科技永遠無法超越人的主體性。技術給人類社會帶來的諸多負面影響不能絕對地取決于技術本身,而在于掌握和運用技術的人自身的目的和價值取向,因此應通過完善人類自身和社會的體制來加以克服。

人類一直以來總是僅從自己的立場出發并期望實現“人定勝天”、“征服自然”的夢想,沒有考慮到這個星球的健康,也沒有顧及生活在這個星球上所有物種的福祉。環境教育采取一系列行動,但是正如我們今天面對許多重大危機一樣,環境教育也面臨著自身的危機,即無法明確應該如何做出相應的改進。但不可否認的是,現代環境運動促進了環保理念和實踐的發展。那么,人類應通過什么途徑來完善自身和社會體制呢?在對環境教育的批判下,西方學者找通過對生態危機的深刻剖析,呼吁人們推廣批判生態教育學,希望它能詳細闡明一些可供運用的核心方法;若人們在這個過程中所依據的社會結果和實踐行為運用得當,那么就能促進生態可持續性和生物多樣性的維持,反之則會將我們引入不可持續性和毀滅性災難的歧途,這種思想將我們喚醒,使我們為所有生命的可持續繁榮擔負起責任并做出莊重的承諾。

四、開展科技價值觀的生態教育

“馬克思把科學技術視為減少工業和生活廢物、提高環境質量的有效手段,馬克思科學技術觀的生態維度與當代科學技術發展的生態學轉向是一致的,其生態學取向十分明顯?!倍霸谔岢沙掷m發展和提高人民處理環境及發展問題的能力上,教育是決定性因素”。在未來可持續要求的知識重建和新式技術統治下,教育需要走向一條新的道路——生態教育。因此,教育必須能滿足世界生態危機的需求,必須充滿生態意識,崇敬所有美麗的生命,鄭重承諾保持人類天性中的多樣性。生態學的整體性觀點告訴我們,“要應對當前的生態危機,就必須認識到人、社會、自然是一個統一的整體,必須對自然產生依戀和敬畏,也必須徹底改造蘊藏在內心深處的人類中心意識”。這就是說,我們要轉變價值觀,即實現價值觀的生態轉向——堅持生態平等、和諧共生的價值理論,達到生態自覺,走向生態文明,以不斷維護人類的可持續發展和把握人類的普遍幸福。生態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而言就是可持續發展教育,它的一大顯著特征是將教育作為傳達、宣傳專家關于可持續發展理念的一個途徑。作為一名教育者,投身于科技價值觀的生態教育,變革舊式生態教條,即在教育活動中確立科技價值生態理念,確立科技價值生態教育目的,形成相應的實踐方法。

教育方法是教育目標得以實現的手段,它應該是根據一定的規則而確定的有計劃的一連串行為,且最終教育的成敗與效率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育方法。因此,在開展科技價值觀的生態教育時也要遵循一定的方法。根據教育對象的不同,我們在進行具體教育時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就教育對象而言,主要有全社會范圍內的全體公民、特殊領域的科技工作者以及廣大青少年。針對上述不同的教育對象,我們可以這樣做:

首先,面向全體公民。這里的全體公民教育主要是指在全社會范圍內對全體公民進行的宣傳教育,它強調全民參與,但同時也表明其教育的“泛”,即教育對象的泛與教育內容的泛。因此,在對這類對象進行教育時,可以廣泛地借助各種社會輿論媒體和媒介,包括利用電視廣播、網絡媒體、報刊雜志、宣傳手冊、畫報板報等諸多宣傳工具,旨在加強對生態科技價值知識的全民普及。

其次,面向科技工作者??萍脊ぷ髡咭呀浘哂辛讼鄳目萍純r值知識,只是在具體的研發科技與運用科技的過程中,會有人基于某種原因而輕視或忽視了科技倫理與職業道德道德,給社會造成了困擾與難題。因此,在對這類人開展教育時,要切實解決好其思想問題,給予他們更多關于思想層面的引導,盡可能地利用各種時機和平臺,加大對該類科技人才隊伍的科技倫理和道德規范的教育力度。

最后,針對青少年。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特征表明,他們正處于人生觀、價值觀與世界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容易受外界的影響和塑造。因此,為了培養青少年積極正面的科技價值觀,家庭、學校和社會應該相互結合,形成一股合力。家庭是孩子接受教育的第一個場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因此,“家長應該積極引導孩子觀察科技發展對社會影響的真實狀況,讓他們親身體驗科技的正負價值,為提高科技意識打下現實基礎。學校是孩子接受正規、系統、全面教育的場所,學校教育轉變傳統的重知識灌輸、輕精神提升,重技能獲得、輕素質培養的教育理念,做到把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教育貫穿于各門課程教學之中”。

傳統科技樂觀主義與悲觀主義都有其存在的必然性與合理性,對其評價要客觀理性,不可一概否定。在新的歷史條件下,要想通過教育,以達到客觀、全面和系統地看待科技的價值是一個漫長而艱難的過程,但作為一名教育者,要肩負起理論向導和實踐引航的重任,才能使一個符合科技本身的發展規律,符合人、社會與自然和諧穩定的科技觀得以確立。

參考文獻:

[1]吳國盛.技術哲學演講錄[M].北京:中國人民出版社,2009:99.

[2]徐奉臻.梳理與反思:科技樂觀主義思潮[J].學術交流,2001(1):14-18.

[3]劉勁松,夏保華.科技樂觀主義探析[J].南昌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3(2):28-33.

[4]趙建軍.追問科技悲觀主義[J].自然辯證法研究,2000(4).

[5]趙建軍,修濤.技術理性批判與科技悲觀主義[J].科學技術與辯證法,2001(2):56-60.

[6]劉文.生態文明建設中的科技價值觀選擇[J].理論動態,2015(2):17-28.

作者簡介:吳登艷(1990.10-),女,云南昭通人,云南師范大學學科教學(思政)在讀碩士,主要研究中學思想政治課教學。

猜你喜歡
生態教育
論在農村中學教學中滲透生態教育理念的策略
試析生態教育文化平臺下情境德育的有效途徑
生態教育在小學語文課堂構建中的運用
基于生態教育理念的家具設計課程改革與研究
高中政治教學中生態教育的滲透研究
構建職業教育中生態文明教育的對策
高職院校思想政治課程生態教育之開展
貴州高校生態教育探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