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民族預科融入國學教育的意義與途徑

2016-11-10 23:18韋曉蘭
人間 2016年28期
關鍵詞:國學教育途徑意義

摘要:進行國學教育可提升學生的精神境界和文化內涵,增強其民族文化認同感,是實現教育理想的有效途徑。在民族預科教學中融入國學教育可通過增加語文課的文化內涵,開設國學選修課,提高教師的國學素養,完善教學制度等途徑來實現。

關鍵詞:民族預科;國學教育;意義;途徑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6)10-0170-01

自上個世紀80年代起,全國掀起了一股國學熱,隨后許多高校成立了國學院、國學班、傳統文化研究中心,以學習和研究國學為中心,期望恢復傳統文化在當今社會的地位。然而作為高校重要組成部分的民族預科在國學教育方面卻有所欠缺。一方面是由于預科生的水平參差不齊,難以進行有效的國學教育;一方面是教師的國學素養不高,國學教師嚴重缺乏。此外,學校的教學評價體系較為單一,對預科教育的重視程度不夠。隨著社會的發展,加強國學教育,培養高質量的預科生已經成為預科辦學的必然趨勢。

一、國學教育的內涵與意義

章太炎曾指出:“夫國學者,國家所以成立之源泉也?!盵1]張岱年認為:“國學是中國學術的簡稱?!盵2]鄧實說:“國學者何?一國所有之學也。有地而人生其上,因以成國焉。有其國者有其學。學也者,學其一國之學以為國用,而自治其一國也 ?!盵3]總的來說,國學是研究中國歷史文化的一種學問,是中華民族的立國之本、民族之魂。國學的興衰關系著中華學術的前途和民族的命運。國學教育則是“以國學為核心內容的,旨在傳承中華民族思想、文化和學術傳統, 培養民族意識和民族精神的教育”[4]。

教育的本質在于育人,在于啟發人的生命智慧,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在于把高潔的德性和文化的精神注入一個人的生命,使之成為精神獨立,思想自由,有情有心、有靈性的人。而國學內容含有積極的文化內涵,對學生的人格教育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洞髮W》曰:“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秉c出了以儒學為核心的國學教育順應人性,注重培養人文素養的特點。國學倡導的“仁義禮智信”品格,儒家思想中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社會責任感,以及“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氣節無不是我們所追求的理想人格。而國學教育是實現其理想的重要途徑。

國學是中華民族五千年歷史文化的載體,包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學習國學,可受到其情感、思想和文化上的熏陶,促使民族預科生了解中華文化,產生民族文化認同感,進而為繼承和弘揚傳統文化作出自己的努力。

二、預科教學進行國學教育的途徑

(一)增加語文課的文化內涵,培養獨立思想。

語文課堂是學生獲得知識的主要來源之一,也是學生接受情感熏陶,培養思辨能力,獲得思想提升的場所。大學語文課本中的古代詩詞、散文、小說、戲劇等部分包含著豐富的國學知識,是對預科生進行國學教育較好的文本。

在預科階段,若教師繼續像中學那樣圍繞“字詞句”、“段落大意”、“中心思想”、“語法結構”等方面來分析文本,會讓學生覺得大學語文和和中學語文并無本質區別,久而久之會造成學生的厭學情緒。因此,必須增加語文課堂的文化內涵,培養學生獨立之思想。比如上《詩經·碩人》一課時,除了介紹《詩經》的有關知識、分析《碩人》的內容和寫作手法之外,還可以探究《碩人》中隱含的春秋時期的婚姻文化,同時以《詩經》為載體,講解春秋時期“賦詩言志”的傳統,讓學生通過《詩經》感受到中華文化的詩性智慧。

(二)開設選修課,開闊文化視野。

很多高校開設有國學院或國學班,對學生進行專業的國學教育。然而民族預科生只在校學習一年,難以對其進行長期的專業的國學教育。因而可開設國學選修課,如“中國傳統文化”、“諸子百家”、“《紅樓夢》研究”等課程,還可針對基礎薄弱的學生開設一些導讀類選修課,如“《論語》導讀”、“《孟子》導讀”、“明清小說導讀”等。一些理科專業在選修課上也可開設諸如《周髀算經》、《九章算術》、《夢溪筆談》等方面的名著導讀。選修課的目的就是為了給學生打開一扇知識之窗,開闊他們的文化視野。

(三)提高教師素質,建設國學教師隊伍。

師資力量是國學教育成敗的主導因素,而大學語文課堂是國學教育的主要天地。然由于專業方向的差異,預科的很多教師都不是國學專業出身,國學素養總體上偏低,因而對很多問題也是點到為止,未能深入到其本質,致使課堂內容呈現淺顯化傾向。這成為制約預科國學教育發展的一大難題。因此,教師要從思想上提高認識,意識到國學教育對預科學生發展的重要性,弘揚國學是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

(四)完善教學制度,加大培訓力度。

國學教育的順利進行離不開學校的支持。學校要有計劃地將國學教育納入預科教育的總體規劃中,在招生制度、教學大綱、教學內容、教學方式、教學質量評估上進行調整,并給予一定經費的支持。學??蓪處熯M行長期的有計劃的國學培訓,如定期請一些專家到校開展專題講座,每年選一批教師外出學習交流,或建立國學培訓網絡課程,讓教師可以不受時間地點的限制學習。國學教育的效果并非立竿見影,而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因而學校在評估國學教師的教學成果時也要客觀、公正,建立有效的評價體系,激發教師進行國學教育的熱情。

國學是智慧的源頭,是為人處事的準則,是修身養性、通達事理的門徑;國學更是文化的根源所在,有了根源性的文化教養,才能涵養出深廣的心胸和能力。教育的最高理想是盡人之性,使之德性光輝,生命圓滿。國學教育是實現教育理想的重要方式。國學并非是過時的知識,國學教育成效也并非一蹴而就,只有順應人性,將國學教育納入現代教育體系,國學教育才能健康持久地發展。

注釋:

[1]章太炎講演,曹聚仁整理.國學概論[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6.

[2]張岱年等著. 國學今論·序[M].遼寧教育出版社,1991.12

[3]孔祥驊.國學入門[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6

[4]畢天璋.國學教育熱——對中國思想文化傳統的新的認同[J].河南教育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4

作者簡介:韋曉蘭(1987— ),女,漢族,廣西賓陽人,講師,文學碩士,單位:南昌工學院 ,研究方向:先秦文學研究

猜你喜歡
國學教育途徑意義
求解含參不等式恒成立問題的三種途徑
有意義的一天
減少運算量的途徑
數學中“無意義”的意義
數學中“無意義”的意義
留學的意義
大學生國學教育中相關概念辨析
國學教育的現狀與反思
詩里有你
用“分拆”法探索數列不等式放縮裂項的途徑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