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愛有別還是愛無別

2016-11-11 16:30張宇
人間 2016年27期
關鍵詞:先秦仁愛

張宇

摘要:在禮樂崩壞的春秋晚期與戰國初期,諸子百家就怎么就天下各自發生,其中儒家和墨家均倡導世人要通過“愛”,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提倡”仁愛”,以墨子為代表的墨家提倡”兼愛”?!叭蕫邸眮碓从谟H親之愛。孟子說,“老吾老及天下之老,幼吾幼及天下之幼”?!皭邸笔怯胁畹鹊膼?,源頭是“親親之愛”,由“親親之愛”而推及對他人的愛,根據疏遠關系,愛的程度隨之衰減。與此相反,墨家主張無差別的愛,墨子說:“視人之國,若視其國;視人之家,若視其家;視人之身,若視其身”。主張愛別人像愛自己那樣,可見墨子是主張無差別的愛。

關鍵詞:仁愛;兼愛;先秦

中圖分類號:B248.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9-0157-01

仁愛的出發點是我們身邊自然而然就能看到的。父母親和子女之間的愛,親情;戀人之間的愛,愛情;朋友之間的愛,友情;等等,這些都是愛,自然就能想到的。然后將心比心,由此及彼,推己及人,從愛父母子女,到父老鄉親。最后,愛萬事萬物。顯然,仁愛是有先后,有不同,有等級。所以愛有別。

兼愛則相反,兼愛就是同時愛不同的人或事物,不分男女老少、親疏遠近、尊卑貴賤,一視同仁。所以愛無別。仁愛有差別,兼愛無差別。那么,兼愛和仁愛,哪個對?

墨子說“視人之國若視其國,視人之家若視其家,視人之身若視其身”,孟子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看起來說的差不多,其實是不一樣?!叭粢暋?,就是把別人看成自己,把別人的親人看成自己的親人。愛自己多少,那么愛別人也多少。一視同仁,人人平等。這也就是“兼愛”?!耙约啊?,就是首先愛自己的親人,然后再由此及彼、推己及人,想到別人和自己一樣,這才給他們愛。愛自己的親人與愛別人的親人是不一樣的。愛人,與愛物,也同。君子對于萬物,因為它們不是人,只需要愛惜,不需要仁德。對于民眾,只需要仁德,不需要親愛(《孟子盡心上》)。在這里,愛是有等級、有差別的。越親近的,愛得越深;越是疏遠,則愛得越淺。這就叫“愛有差等”,這也就是“仁愛”。

墨家有兩個概念,一個叫“兼”,一個叫“別”。兼,就是人與人之間無差別。別,則是有差別。墨子問:現在天下這么亂,壞事這么多,是什么原因?是因為這些人愛別人、幫別人,還是因為他們恨別人、害別人?是因為恨,是因為害。這些恨別人、害別人的人,是把別人看得和自己不一樣,有差別。由此可見,人與人之間有差別,就會恨。所以,有差別是錯的。相反,天下太平的時候,誰都不欺負誰,誰都不傷害誰,是因為這些人恨別人、害別人,還是因為他們愛別人、幫別人?這些愛別人、幫別人的人,是把別人看得和自己一樣,沒有差別。由此可見,人與人之間沒有差別,就會愛。愛別人,就會幫別人。所以,兼是對的。(《兼愛下》)

按照這個說法就從正反兩個方面論證了“兼是別非”。是有問題的。墨子說,現在天下這么亂,壞事這么多,就因為這些人恨別人、害別人。其實只對了一半,因為害人并不一定因為恨。比如小偷去偷東西,他恨那些物主嗎?同樣,國與國相互戰爭,家與家相互掠奪,人與人相互殘害,也未必因為恨,而且恨,也未必是因為人與人之間不同的。正因為把別人看作和自己一樣的人,才會有恨。所以,別則恨,恨則害,不能成立。兼則愛,別則恨,不兼則不愛,也不成立。

兼愛類似于西方人的博愛。不過,西方的博愛,是因為有上帝,有信仰。墨子的兼愛,卻來找不到歷不明。仁愛是有源之水,兼愛是無根之木。兼愛沒有告訴我們為什么要一視同仁地去愛所有人。仁愛盡管問題多多,卻有人之天性為根據,人之常情做基礎。

愛是不同的。這一點,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因此,愛與愛的差異性就必須設定為道德,這就是仁;必須設立為制度,這就是禮。禮是仁的制度保證。因為愛,或者仁,或者孝,所以有了禮樂。

正因為愛不同,所以會有仁。仁為禮樂之本??鬃釉浄磫枺憾Y,難道就是犧牲和玉帛嗎?樂,難道就是鐘鼓和舞女嗎?當然不是。那是什么?愛。因此孔子說,一個人如果沒有愛,就不會拿禮樂當回事?!叭硕蝗?,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那么,愛從何而來?人的天性。

愛可以是無差別的,也可以是有差別的。就絕大多數人而言,愛自己的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總歸是比愛別人的多一些。能夠將心比心,推己及人,也愛別人的家人,就很不錯了。這是人之常情,也是人之常理。

那么,是有差等的仁愛愛好呢,還是墨家的無差別的兼愛?不得不說是兼愛好。人人平等,天下大同,所有人都得到同樣的愛,所有人也都同樣愛別人。沒有矛盾,沒有戰爭,大家都相親相愛,團結互助,親如兄弟,這不正是全人類的共同追求嗎?這不就是共產主義社會嗎?

顯然這是不可能。孟子與墨家信徒夷之的一次沒有見面的辯論。徒夷之說,你們儒家一再講,古代的圣人愛護民眾就像愛護嬰兒嗎?可見“愛無差等”。一個嬰兒眼看就要掉進井里,任何人都會上前去救。這個時候,處于危險之中的嬰兒是誰家的孩子,已經不重要了。只要是人,就不會見死不救。救人,不是因為“兼愛”,而是出于“天性”,這就是人人都有的“惻隱之心”。(《孟子滕文公上》)禮儀規定“男女授受不親”。但是,如果姐姐掉進水里了,還不趕快拉一把嗎?因此,只要是人,都會去救,與親疏沒關系(《孟子離婁上》)。這也不是什么“兼愛”。

那位信徒當真相信愛鄰居的孩子,能夠和愛哥哥的孩子一樣嗎?(《孟子滕文公上》)當然不可能,每個人自己的經驗就可以證明。愛自己的孩子,總比愛兄弟的孩子多;愛兄弟的孩子,也總是比愛鄰居的孩子多。

這樣看來,仁愛的觀點是對的。因為講倫理道德,不能不講人之常情。道德是人與人之間行為的規范。這種規范,如果不建立在人性的基礎上,就不能實行。因此,儒家從人皆有之的“親親之愛”出發,來建立他們的道德主張仁愛,是合情合理的,也是具有可能性和可行性的。

但是,道德不但要講可能性,還要講超越性。而且,道德之所以是道德,就在于不是可能,而是應該。而道德必須具有超越性。

在墨子看來,親愛自己的親人,這是人人都能做到的。因此這不是“道德”,而是“本能”。所以,講道德,不能只講“親親”。只有打破了人與人之間的界限,超越了人人都能做到的“親親之愛”,實現普天之下人人平等的“博大之愛”——兼愛,才真正達到了道德的境界。兼愛體現了道德的超越性。超越性是不能沒有的,所以兼愛也是對的。

道德不能只講可能性,也不能只講超越性。只講可能性,不講超越性,就沒有道德;只講超越性,不講可能性,就不是道德。所以仁愛和兼愛也都對。那么就以兼愛導仁愛,以仁愛行兼愛。

猜你喜歡
先秦仁愛
仁愛至和 篤行達慧——至和教育的理念體系與實踐體系構建
仁愛篇(上)為人撐傘
仁愛來到我身邊
先秦“五正色”的數據參數分析
“詩言志”的審美闡釋
先秦祝詛文芻議
類型學視野下先秦個體量詞初探
試論《國語》所反映的先秦用樂及樂論
Unit 2 Topic 3 of Book 3 (仁愛版)教案設計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