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漂泊中的追夢人

2016-11-14 21:37張濟春
現代語文(學術綜合) 2016年10期
關鍵詞:精神分析成長

摘 要:《布魯克林》是科爾姆·托賓的一部著名小說,描寫了主人公艾麗絲漂泊異鄉,在美國生活工作的經歷。小說中的心理描寫極為精彩,沉默之中的心理活動塑造了人物形象、推動了情節發展。文章從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論的角度,詳細解讀艾麗絲心理發展的四個階段,從而分析艾麗絲的心靈成長歷程。

關鍵詞:科爾姆·托賓 成長 漂泊 心理描寫 精神分析

科爾姆·托賓是愛爾蘭當代著名作家,創作涵蓋小說、非虛構類作品、文學評論以及劇作。兩部長篇小說《黑水燈塔船》《大師》先后入圍布克獎決選名單,《大師》榮獲2006年度IMPAC都柏林國際文學獎、法國最佳外國小說獎。長篇小說《布魯克林》也入圍2009年度布克獎,并獲得2009年科斯塔年度小說獎。他的小說不以跌宕起伏的情節著稱,而擅于描寫刻畫人物豐富的內心世界和微妙的動作細節,文筆優雅含蓄、內斂克制,清新自然,被譽為“英語文學中的語言大師”,享有巨大的國際聲譽。

小說《布魯克林》將背景設定在托賓的故鄉——愛爾蘭小鎮恩尼斯科西和位于美國東北部的布魯克林區,講述了愛爾蘭女孩艾麗絲背井離鄉、移民美國的故事。20世紀50年代初,艾麗絲盡管學習了簿記和會計課程,資質很好,但在經濟蕭條的社會背景下,在恩尼斯科西當地仍找不到工作,前途黯淡渺茫。在姐姐羅絲和弗拉德神父的幫助下,艾麗絲遠渡重洋,來到陌生的美國布魯克林努力生活、并不斷成長。在這里,艾麗絲經歷了房東柯歐太太的挑剔,與公寓其他女孩關系的微妙,對工作的適應過程,并飽嘗了濃烈的思鄉之苦。正當她的生活一切順利、充滿希望與美好時,姐姐羅絲去世的噩耗突然傳來。隨后返鄉的愛麗絲,面臨著留在家鄉和返回布魯克林的重大抉擇,最終她返回了布魯克林,實現了自己性格的完善和心靈的成長。

托賓曾說:“作為一個寫小說的人,我的工作是穿過沉默,走進人物的心靈,為他們創造發聲的機會,賦予他們生命,一種在情感和理智上對他人有關系的生命?!毙≌f充滿了精彩的心理描寫,大段的人物獨白既揭示了人物內心的波瀾起伏,性格、心理的完善與成熟,也使人物形象不斷豐滿,是推動情節向前發展的重要力量。

在小說中,艾麗絲是一個溫柔善良、普通平凡、努力上進的女孩,她的心理發展先后經歷了四個過程:離家前自我身份建立的焦慮與彷徨,在美國生活的無助與寂寞,事業愛情的甜蜜與喜悅,故鄉異地的抉擇與牽絆。這一系列的經歷見證了艾麗絲成長為一個自信樂觀、熱愛生活、成熟堅強,并勇于承擔責任的女孩。文章從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論的角度,詳細解讀艾麗絲心理發展的四個階段,探討艾麗絲在移民美國、漂泊異鄉道路上的心靈成長歷程。

一、身份建立的渴望與彷徨

小說的開頭介紹了艾麗絲家的基本情況。父親早逝,母親與兩個女兒在小鎮生活。姐姐羅絲在當地的大衛磨坊公司上班,三個哥哥則在英國的工廠做工。作為家中的小女兒,艾麗絲既不獨立也不突出:普通平凡,有些自卑羞澀,和鎮子上其他的同齡人一樣,她也沒有工作。姐姐羅絲則優秀漂亮,并擁有固定職業,于社交處事上游刃有余。與姐姐站在一起的艾麗絲,往往顯得微不足道。第一章開頭,作者用了兩段來正面描寫姐姐羅絲的衣著與形象,這也是透過艾麗絲的眼睛來觀察羅絲?!傲_絲邁著輕快的步伐下班了,從陽光下走到暗處,挎著新皮包,肩披乳白色開襟羊毛衫。站在大廳里,舉著一面化妝鏡,細細端詳自己,涂口紅和眼影,在大廳的全身鏡里瞄一眼自己的整體形象,理一理頭發?!盵1](P1)艾麗絲只能默默看著光鮮亮麗的姐姐,羨慕姐姐的漂亮自信與巨大魅力,主人公就這樣作為姐姐的背景出場了。母親也對大女兒另眼相看,青睞有加,她夸大女兒漂亮,并且在生活中處處倚靠羅絲。與漂亮的朋友南希參加舞會時,艾麗絲羞于打扮和表現自己,所以從來都不是男孩子們關注的中心,她想的是在別人跳舞時自己如何悄悄溜回家。但她內心卻極度渴望自信美麗、獨立果斷,并擁有自己的職業和獨特魅力,從而自由積極地與人交往。

弗洛伊德在他的無意識理論中,把人的心理分為意識、前意識和無意識三個部分。意識處于表層,是自覺的、有目的的心理活動,是個體能夠認知或通過回憶認知的心理部分,受社會規約和道德習俗的制約。前意識指目前沒有意識到的但可以經由回憶變為意識內容的過去經驗,它處于中層,警戒無意識進入意識層面。無意識(即潛意識)處于大腦底層,指受到壓抑而不能經由回憶途徑再喚回到意識中的不被社會規范所接受的欲望。弗洛伊德指出,無意識(潛意識)是真正的精神顯示,其內在本質正像外部世界的現實一樣對我們是未知的,并且正像我們通過感覺器官而報告了外部世界一樣,它通過意識的資料而與我們進行著不完善的交流。[2](P350)

在小說中,盡管艾麗絲厭惡凱莉小姐的挑剔與古怪,站柜臺的工作對她來講有些低微,她還是接受了這份工作。她是充滿希望與期待去上第一天班的,她為了精神抖擻地工作,晚上早早上床,白天很早起床,鬧鐘敲響六點四十分時,她已離開家門,頭發特意扎成馬尾。更為重要的是,第一天上班竟然讓艾麗絲想到了父親在世時的一個圣誕節早晨,黑暗、寒冷而空寂,但美麗而充滿希望。艾麗絲的無意識(潛意識)中渴望獨立自信,渴望走出姐姐羅絲和漂亮朋友南希的陰影,渴望一個不同于她們的自己。前意識中她對自己不自信,羞于在熟悉的人面前表現自己。她在坐船時感謝船夫,用了充滿自信、溫柔親切,又帶著點距離感的語調。但她心里卻想:在小鎮上,或是別的什么有家人或朋友看到她的地方,她是做不到這樣的。在意識中,艾麗絲看重姐妹親情,尊重依靠姐姐,處處以姐姐為榜樣。她重視友誼,也不會嫉妒南希的漂亮,而是在舞會上極力幫襯南希,為好友出謀劃策。盡管有前意識和意識的壓抑與約束,強大的無意識(潛意識)還是推動她對陌生的生活充滿了好奇與向往,使她敢于擁抱與探索未知,為成為一個獨立自信的人而努力。所以她會想,“那些生活在英國的鎮上人懷念恩尼斯科西,而去美國的人都不想家。他們活得愉快而自豪。她想是否當真如此呢?!盵3](P25)盡管離家前她忐忑不安、戀戀不舍,她最終還是勇敢地踏上了開往美國的輪船,開始了在異國的打拼生活。這是艾麗絲成長的第一步,她渴望勇敢地去探索一個未知的自己,一個屬于自己的身份。

二、美國生活的無助與寂寞

艾麗絲來到美國后,首先面對的是挑剔而敏感的房東柯歐太太,及如何恰當地處理與公寓其他女孩之間的關系。此時的她,在人際關系上是比較被動的,采取的是遠離的策略。去廚房時她不想說話,便站著以便隨時離開。其他女孩說話時,“她淡淡微笑,有幾次,特別是在早晨,她漠然看著她們,仿佛一句話都聽不懂?!盵4](P57)新奇的環境和緊張的工作暫時掩蓋了艾麗絲的鄉愁,來自親人的三封家信卻將她拖進了濃濃的鄉愁和沮喪消沉的情緒中?!八谶@里微不足道。不僅因為她沒有朋友和家人,更因為她在這屋里,在上班的路上,在商場營業區,就像個鬼魂。此地卻無一物屬于她。她覺得這里虛假而空洞?!盵5](P66)她做了一堆鮮活的夢,都是關于親人與家鄉:

她醒著躺在床上,莫名地想到自己仿佛正希望被帶走,絲毫不覺害怕。她怕的是在法院門口見到母親。在夢中,她找到了一個避開母親的辦法。她被帶離了那個隊伍,從邊門出去,上了車,開始無盡的旅行,似乎能綿延到她夢的盡頭。

她好像坐在氣球上,在一個平靜的日子里,飛翔在平靜的海上。她能看到腳下古虛口峽谷的懸崖,和巴里肯尼加柔軟的沙灘。風把她吹向黑水河,隨后是巴拉夫,摩納吉爾村,然后是醋山和恩尼斯科西。(《布魯克林》)

弗洛伊德在《夢的釋義》一書中曾專門闡述夢的材料和來源、夢的工作方式、夢進程中的心理、夢的解析方法,尤其是夢的最根本的情感特征——“夢是愿望的滿足”。在對夢的內容(即:夢的顯意)來源的四種可能性做出分析后,弗洛伊德得出一個驚人之論:“在夢中表現的愿望必定是一個童年的愿望?!盵6](P318)

對夢而言,我們能回憶起來的內容,是夢的顯意,并不是愿望本身。愿望潛藏在那些稀奇古怪的表象與情節之后,被稱作“夢的隱意”。夢的“隱意”才是夢者的真實動機,“釋夢”應當從這里開始。

艾麗絲做了兩個不同的夢,暗示的是她心中充溢著兩種矛盾的愿望。第一個夢中,“她希望被帶走,絲毫不覺害怕”暗示了她渴望離開家庭,尋找一個獨立自信的獨特自己,從而擺脫一直以來姐姐的影響和母親的忽視?!八碌氖窃诜ㄔ洪T口見到母親”暗示了親情是艾麗絲心中的牽掛,所以她躲著母親,害怕親情阻礙自己追逐夢想?!八业搅艘粋€避開母親的辦法。她被帶離了那個隊伍,從邊門出去,上了車,開始無盡的旅行”指的是她背井離鄉來到美國生活,建立獨立人格、樹立全新形象的經歷。收到三封家人的來信后,她赫然發現自己漂泊在布魯克林,永遠是個異鄉人,這里的生活于她只是一場虛假而空洞的夢。于是艾麗絲深深的鄉愁化為了她熟悉的家鄉的景物進入到了她的夢鄉。隱藏在艾麗絲夢境后的其實是她潛意識中具有不可調和矛盾的兩種感情——思鄉與渴望獨立。

三、事業愛情的甜蜜與喜悅

弗洛伊德在《夢的釋義》中定義了壓抑的形成:當潛意識中所包含的愿望、情感與繼發的思想觀念之間產生了沖突,受到后者的壓制而不能正常地加以表達,這時壓抑就形成了。

思鄉與異鄉生活讓艾麗絲陷入沮喪消沉之中,但她沒有被折磨很久。艾麗絲明白,“不管她夢到什么,不管感覺多糟,她別無選擇,只能飛快地把它拋掉?!盵7](P75)艾麗絲選擇用壓抑的方法,來暫時平復自己低沉的情緒,但這種平復是痛苦而不徹底的。之后,在弗拉德神父的幫助下,艾麗絲得以進入布魯克林大學的簿記課和初級會計課的夜班,借助升華的方法才積極地擺脫了情感的折磨。

弗洛伊德在《精神分析五講》解釋了“升華”的方法:“把這個愿望本身引向一個更高的、不會招致反對的目標(這就是我們所謂的‘升華)?!盵8](P19)J·貝爾曼——諾埃爾在《文學文本的精神分析》中說的:“可以說背負一項社會使命,就是使自己的欲望遠遠超出(且高出)‘小的另一個的欲望,將它變成‘更大的另一個的欲望?!盵9](P42)

艾麗絲在夜班課上,努力學習,她與法律講師羅森布魯先生進行了愉快的學習交流。并因此,在書店買書時,艾麗絲得知了羅森布魯先生作為猶太人所經受的苦難,從而開拓和深化了她對世界和苦難的認知。由于自己的移民經歷,艾麗絲在接待非裔婦女購買商品時更為自然親切,在二戰后美國的族裔和移民問題上她有了新的認識。參加周五的舞會時,艾麗絲認識了男友托尼,并陷入熱戀。他們一起看電影、觀賞棒球賽、去沙灘游泳,去托尼家拜訪他的父母及兄弟,艾麗絲漸漸融入到了托尼的生活,將他視為自己的親人。慢慢地布魯克林成為了艾麗絲的家鄉,她的溫柔善良及彬彬有禮贏得了柯歐太太的喜歡,她也學會了如何恰當處理與其他女孩之間微妙的關系。艾麗絲用升華的辦法排解了自己的鄉愁,過上了自己夢寐以求的獨立生活,變得開朗自信,找到了一個獨特的自己。生活、感情、學習與工作中的順利讓她頗有成就感:“她開始發現,周遭的一切是這般美麗,樹上的葉子,街上的人,玩耍的孩童,房子里的燈光。她不得不克制自己的笑容,以免街上的人以為她瘋了?!盵10](P156)

四、故鄉異地的抉擇與牽絆

弗洛伊德的人格結構理論以無意識理論為基礎,由本我、自我和超我構成,是一個能量系統。本我是與生俱來的,也是人格中最原始、最模糊和最不易把握的部分。它是所有的熱情、沖動和習慣的來源,沒有道德觀念,遵循“快樂原則”。

自我處在本我和外部之間,是調節本我和自我并與現實打交道的理性思維,它建立各種防御機制來對付本我,遵循“現實原則”。超我是從自我發展起來的一部分,是道德化的自我,它指導自我去限制本我的本能沖動、依循社會道德評價標準,遵循“道德原則”。

艾麗絲在美國生活一切順利之時,姐姐去世的惡耗突然傳來。她回到了家鄉小鎮。故鄉的物、事、人都讓她分外親切,格外平靜。她蛻變后的自信與魅力、獨立與美麗讓她博取了吉姆·法瑞爾的好感,現在的她與漂亮的南希相處時感受到的是平等與自由。她遠離托尼,沉浸在突然熟悉起來的舒坦之中,也陷入了情感的矛盾之中。

她此刻希望未曾與他結婚,并不因為她不愛他,不想回到他身邊,而是因為沒有告訴母親和朋友使得她在美國度過的每一天都好似一場夢,沒法與她在家中度過的時光相提并論。她有種奇怪的感覺,仿佛自己分裂成了兩個人,一個奮斗過布魯克林的兩個冬季和許多艱難時日,并在那里陷入愛河,另一個是她母親的女兒,是大家都認識、或是大家都以為認識的那個艾麗絲。

她要去面對的生活似乎已成苦難,陌生的人、陌生的口音、陌生的街道。她努力將托尼作為愛和安慰來思念,但她看到的卻是無論是否喜歡都得捆綁在一起的人,她覺得這個人不讓她忘記這種捆綁的性質,不讓她忘記他需要她回去。

此時的艾麗絲在“本我”的層面上,不論是從生活還是感情方面都覺得家鄉——自己扎根的地方,更為親切熟悉,實在安全。她渴望回到家鄉,與親人、好友團聚。吉姆高大而隨和的身影,聲音和語調,因為浸潤了家鄉的氣息與味道,博得了她的喜歡。與家鄉相比,布魯克林永遠都是異鄉,自己永遠都是異鄉人。而托尼,因為布魯克林夢一般虛幻的存在,也變為了時間邊緣的影子,艾麗絲捫心自問,現在并不愛他。在“自我”的層面上,她對自己留戀家鄉和移情別戀的想法懷有深深的罪惡感,她覺得黑暗而搖擺的自己在摧毀托尼、吉姆與母親三個人,所以她一直在逃避吉姆的感情,試圖暫時淡忘托尼一封又一封的來信,以此來隔離和麻痹自己,卻在內心深處狠狠地譴責自己。最終,凱莉小姐的提醒與警告讓艾麗絲來自“超我”的道德約束戰勝了“本我”的戀鄉情結、感情的游移,克服了“自我”的矛盾、壓抑與譴責。她做出了最后的選擇,回到美國、回到自己的丈夫身邊。親人在哪里,家就在哪里,扎根在異鄉,異鄉便為家鄉。艾麗絲作為一個女孩子,面臨的已不是簡單的感情博弈,而是故鄉與異鄉在游子心中重量的博弈,是所有漂泊異鄉人的永恒之殤。

五、結語

《布魯克林》源自作者十二歲時聽到的一則故事,作者將之與自己異鄉和返鄉的情感經歷相結合,從一位女性的角度,創作出了這部感情隱忍豐沛、人物沉默出彩的優秀作品。小說中的心理描寫極為精彩,沉默之中的心理活動于人物形象的塑造與情節的推動,都為點睛之筆。筆者從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論的角度,詳細解讀主人公艾麗絲心理發展的四個階段,從而分析艾麗絲的心靈成長歷程。

艾麗絲是一個極其普通的女孩,溫柔善良、內向青澀,但是她渴望自信獨立,勇于正視自己的弱點,努力地去探索和塑造全新的自己。在經歷了漂泊異鄉道路上一些列艱難、動搖與矛盾后,艾麗絲的心靈獲得了成長,性格不斷完善,她最終成為了一個自信樂觀、熱愛生活、成熟堅強,并勇于承擔責任的女孩。艾麗絲不是一個完美的人,她的成長經歷了一系列的道德與心靈叩問,經受了痛苦的權衡與抉擇。因為年輕,所以勇敢;因為勇敢,所以遠離;因為遠離,所以成長;因為成長,所以痛苦與喜悅并存。

注釋:

[1][3][4][5][7][10]柏櫟譯,[愛爾蘭]科爾姆·托賓:《布魯克林》,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0年版。

[2][6]張燕云譯,陳仲庚、沈德燦校,[奧]弗洛伊德:《夢的釋義》,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7年版。

[8][奧]弗洛伊德:《精神分析五講》,車文博主編:《弗洛伊德文集(五卷本)》(第三卷),長春:長春出版社,1998年版。

[9]李書紅譯,[法]J·貝爾曼—諾埃爾:《文學文本的精神分析——弗洛伊德影響下的文學批評解析導論》,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張濟春 北京語言大學英語學院 100083)

猜你喜歡
精神分析成長
從精神分析學視角看郁達夫的《沉淪》
《白日焰火》的精神分析美學解讀
在性愛中找尋自我
電影的幻象與欲望的辯證關系查鳴
自我感悟 自我反思 自我成長
煤企關注大學生員工心理成長的現實意義
從身體美學角度分析《所羅門之歌》中奶娃的成長
班級管理問題與應對策略研究
優化體育教學促進學生健康成長的研究
瘋狂背后的生命真實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