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聊齋志異》中的飲茶禮俗及茶文化文獻

2016-11-14 11:17王立施燕妮
蒲松齡研究 2016年3期
關鍵詞:名物母題聊齋志異

王立 施燕妮

摘要:《聊齋志異》494篇中有35篇涉及茶文化,其中“茶”字共出現39次,“茗”字共出現22次,蒲松齡的小說創作與伴隨飲茶習俗的故事搜集有關,《聊齋志異》中出現了許多茶名、茶具和民間茶飲禮俗,多方面體現了平素交往之中的文人以茶會友。小說中還出現了宮廷茶飲想象、宗教茶飲,古老茶國的民族性情之光也在其中微妙地閃爍,其具有系統性、整體性的民俗呈現功能,并且多方互補呼應,稱得上是古代重要的茶文化文獻。

關鍵詞:聊齋志異;飲茶習俗;母題;名物;禮儀

中圖分類號:I207.419 文獻標識碼:A

國內《聊齋志異》研究多集中在各種精怪與形象研究,思想文化研究及敘事研究等,就茶文化方面的研究很少,成型較好的文章只見到一篇——蔡定益《論〈聊齋志異〉中的茶文化》,盡管文章以茶學家的角度對其中茶文化書寫有所梳理,然而文本視域尚嫌不足,深度有待挖掘。而謹以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年版朱其鎧《全本新注聊齋志異》為底本統計,12卷中“茶”字共出現39次,“茗”字共出現22次,494篇中有35篇涉及茶文化。分別是《三生》《水莽草》《九山王》《巧娘》《魯公女》《黃九郎》《白于玉》《小二》《宮夢弼》《辛十四娘》《捉鬼射狐》《胡四相公》《驅怪》《上仙》《竇氏》《西湖主》《河間生》《鴿異》《局詐》《嫦娥》《崔猛》《云蘿公主》《素秋》《葛巾》《齊天大圣》《夢狼》《褚生》《績女》《安期島》《張貢士》《瑞云》《陳云棲》《樂仲》《王十》《丐仙》。這35篇涉及茶文化方方面面,展現出豐富的民間飲茶禮俗。

一、蒲松齡創作被看做與“茶馀晝話”搜集有關

我們知道,蒲松齡(1640—1715)七十六歲的一生大體可分為少年游學、南下為幕、畢家坐館、暮年家居幾個階段。蒲松齡久居鄉間,對農事、茶事和醫藥都有研究,《聊齋志異》外還創作了聊齋俚曲及《婚嫁全書》《農桑經》《日用俗字》等實用性雜著?!度沼盟鬃帧返摹帮嬍痴隆庇涊d當時的飲食烹調方式,至今仍是研究明清山東飲食重要資料,現今也有不少茶界人士將此列為明清茶點的研究對象?!掇r桑經》中蒲公還紀錄了一種經他調配的養生藥茶方即菊桑茶。

《聊齋志異》的創作與茶及其飲茶習俗,至為相關。清末鄒弢《三借廬筆談》卷六寫蒲留仙作此書時:“每臨晨攜一大磁甖,中貯苦茗,具淡巴菰一包,置行人大道旁,下陳蘆襯,坐于上,煙茗置身畔。見行道者過,必強執與語,搜奇說異,隨人所知;渴則飲以茗,或奉以煙,必令暢談乃已。偶聞一事,歸而粉飾之。如是二十馀寒暑,此書方告蕆,故筆法超絕……” [1] 盡管有人認為這不過是委巷之談,不足取信,但卻不應當簡單來看,至少這則傳聞明確提到飽含種種奇聞逸事的小說創作,有一個依靠作者擺茶攤,與人交流收集再加工創作而成,至少認為《聊齋志異》為“田野采集”的代表。上海市茶葉學會王家年寫過《茶學家蒲松齡》,凱亞在《中國茶文化》專號總11期上發表過《聊齋先生的茶道》,汪從元高度稱贊“蒲松齡也算得是我國古代北方的一位茶學家?!?[2] 可見,蒲松齡不僅會喝茶,且掌握著較高程度的飲茶知識;而且,人們由于注意到小說文本茶文化資源蘊藏的豐厚,對于其成書過程,也有了與茶、飲茶密切相關的傳聞。

二、關于《聊齋志異》中茶的名物

(一)茶名?!读凝S志異》中直接提及茶名的篇章不多,《巧娘》:“今夜月白星疏,華姑所贈團茶,可烹一盞,賞此良夜?!?[3] 團茶,是唐代茶的早期制作方法,據唐代陸羽《茶經·六之飲》:“飲有粗茶、散茶、末茶、餅茶者?!碧茣r茶葉有粗茶、散茶、末茶和餅茶等形式,這里所說“餅茶”與宋時流行起來的團茶說法相通:“唐代及宋代最為盛行的是餅茶(團茶)。團餅茶是一種緊壓縮茶,唐代的餅茶有大團和小團之分?!?[4] 團茶發展到宋代,成了貢茶,以龍鳳團茶最為名貴,進入明清,團茶逐漸衰微,散茶迅速發展?!端Р荨菲猩锌筛Q探“散茶”蹤跡:“生求茶葉一撮,并藏指環而去。至同年家,覺心頭作惡,疑茶為患,以情告某?!髴?,出茶葉驗之,真水莽草也?!边@里祝生與三娘相授的就是葉片茶,散茶。由于明清時期制茶技術的成熟,散茶制作不再局限于鮮嫩茶青,茶葉的保存更加完善,以及明太祖下詔廢團茶改貢葉茶,散茶逐漸在明清普及,從《聊齋志異》中出現的“茶”來看,更多時候,小說中出現的是所謂“葉茶”。此與明清時期民間飲茶習俗是吻合的。

(二)茶具。聊齋談及茶茗時也涉及飲茶器具。諸如:(1)《胡四相公》:“甫坐,即有鏤漆朱盤貯雙茗盞,懸目前?!薄蛾愒茥罚骸爸T道士覓盞烹茶?!保?)《捉鬼射狐》:“公就枕移時,于月色中見幾上茗碗,傾側旋轉,不墜亦不休?!保?)《鴿異》:“靈隱寺僧某以茶得名,鐺臼皆精?!保?)《局詐》:“侍御伏謁盡禮,傳命賜坐檐下,金碗進茗?!保?)《褚生》:“使人荷茶鼎、酒具而往。但見水肆梅亭,喧啾不得入?!保?)《丐仙》:“俄見朝陽丹鳳,銜一赤玉盤,上有玻璃琖二,盛香茗,伸頸屹立?!?/p>

茶鐺與茶臼是唐代煎茶的常用茶具,中國茶葉博物館郭丹英女士曾言及:“茶鐺造型與酒鐺類似,也是直口,三足,帶柄,只不過茶鐺的腹部比酒鐺腹部略深一些,可以有相對多的容量來煮茶或煎茶?!?[5] 茶臼,則是制茶時用來搗碎茶葉的茶器。茶鼎作為與茶鐺類似的煎茶器具,有蓋,四腳。至于金碗、赤玉盤與玻璃琖,則屬于宮廷茶具,結合《局詐》的假公主府邸背景與《丐仙》的仙境,反映出古代宮廷飲茶文化。王公貴族基于它們煊赫的身份地位與財力,喜用金銀玉石及精密華貴的茶具,蔡襄《茶錄·茶器篇》更是多次提及茶具 “黃金為上”,考古學家迄今發現的上千件唐代金銀器多為飲食器具,早期以酒器為多,晚期以茶具為多。 [6] 而以上蒲松齡筆下的茶具,分別有茶盞、茶碗、茶鐺、茶臼、金碗、茶鼎、玻璃琖、赤玉盤等。其中不無華貴器具的夸張,而茶盞與茶碗,則是明清民間常見的用于盛茶湯的茶具。

三、《聊齋志異》中茶的禮俗

(一)表現民間飲茶??蛠砭床?,是《聊齋志異》中茶文化習俗展現的主要方面?!度穼憚⑿⒘畾{,冥王待之如先生禮,“賜坐,飲以茶”?!遏敼分?,張于旦“夜夢青衣人邀去……生伏地稽首。喚起,賜坐;飲以茶,味芳如蘭?!薄栋子谟瘛穼憛巧话咨哟骸案ψ?,即有二八妖鬟,來薦香茗。少間命酌,有四麗人斂衽鳴珰,給事左右?!薄逗南喙窂執撘灰姾模骸案ψ?,即有鏤漆朱盤貯雙茗盞,懸目前。各取對飲,吸嚦有聲,而終不見其人?!薄陡]氏》:“客既坐,主人始操篲,殷勤泛掃;既而潑蜜為茶?!薄洞廾汀罚骸斑^數日,客至,適無仆,使申瀹茗?!薄端厍铩酚嵘髟谟崾砍兰易骺停骸吧夙曂熊I客,家中似無臧獲?!薄洱R天大圣》許盛手褐衣人相邀:“臾邀過詣其所,烹茗獻客;止兩盞,殊不及盛?!薄蛾愒茥穼懻尕股M道觀:“諸道士覓盞烹茶……少間瀹茗,進佳果?!钡鹊?。不論人間還是非人間,都遵循了客來敬茶的禮儀。傳統中國人認為,客來敬茶是待客常理,這一傳統禮儀已延續了千余年:“早在東晉時,太子太傅桓溫‘用茶果宴客,吳興太守陸納‘以茶果待客?!?[7] 清代高鶚有詩:“晴窗分乳后,寒夜客來時?!笨梢?,客來敬茶也是蒲松齡不愿割舍的傳統儀禮。如果仔細察看明清其他小說中的飲茶情節描述,幾乎都涉及到客來敬茶的茶禮儀。

以茶代酒。由客來敬茶引申出待客茶禮還有“以茶代酒”?!缎潦哪铩穼憦V平馮生誤入古剎遇一白叟,叟答:“老夫流寓無所,暫借此安頓細小。既承寵降,山茶可以當酒?!薄稑分佟穼懫鋸拇瞬粡惋嬍猩希骸拔┤諏Ν側A飲。華茹素,以茶茗侍?!睆亩鼗瓦z書《茶酒論》等可以看出,茶與酒自古是文人幾乎離不得的飲品,然而兩者功效差別殊大,可為互補型飲品,茶性溫和,酒性濃烈;有人、有時不能喝酒時,茶就成了最好的替代?!厄尮帧酚校骸靶燹o不勝酒,主人即罷酒呼茶?!本筒璧乃幱霉δ芘c養生功效而言,茶能解酒,并減緩烈酒對身體帶來的負擔,于是,出于禮節上的需要與現實條件的約束,以茶代酒的風俗隨之而起?!度龂尽ろf曜傳》稱:“皓每饗宴,無不竟日,坐席無能否率已七升為限,雖不悉入口,皆澆灌取盡。曜素飲酒不過二升,初見禮異時,常為裁減,或密賜荈以當酒?!?[8] 或許自此,以茶代酒逐漸被人效仿。宋代杜耒有詩:“寒夜客來茶當酒,竹爐湯沸火初紅?!卞X起《過江成侍御宅》也有:“杯里紫茶香代酒,琴中淥水靜留賓?!倍娨喾磻宋娜私煌械囊圆璐品e習。

施茶行善?!端Р荨穼懽I煸L其同年某:“中途燥渴思飲。俄見道旁一媼,張棚施飲,趨之。媼承迎入棚,給奉甚殷?!狈从吵雒耖g路邊施茶行善之義舉。如今贛閔粵地區還一直保留著道路旁邊茶亭施茶行善的習俗,為過路人解渴并提供歇腳處:“在臺灣鄉間的道路上,經常在路邊的樹下或亭中放置一個茶桶,筒上寫著‘奉茶兩字,共來往行人飲用。至今在偏僻鄉間尚可看到這種現象?!?[9] 看來《水莽草》寫媼張棚施飲也屬明清常見的鄉間習俗。的確,路邊設下包括茶在內的飲食來結好過路神仙,得到關照,也是這一習俗的別致體現。[10]

宴飲之茶。宴飲間常以茶佐酒、解酒,《白于玉》寫吳生被白生接待:“甫坐,即有二八妖鬟,來薦香茗。少間命酌……既而微醺,漸不自持……白令度曲侑觴,一衣絳綃者引爵向客,便即筵前,宛轉清歌?!敝v述吳生在宴飲之前飲茶?!逗南喙穼懞呐c張虛一宴飲:“于是酬酢議論,意氣頗洽。鱉羞鹿脯,雜以薌蓼。進酒行炙者,似小輩甚夥。酒后思茶,意才動,香茗已置幾上?!敝v述宴飲之后喝茶?!段骱鳌逢惿谙删持醒缯埩荷骸绊曋?,美婢三五,進酒烹茗,山海珍錯,目所未睹?!薄逗娱g生》書生與狐翁對飲“即坐,茶酒香烈;但日色蒼皇,不辨中夕。筵罷既出,景物俱杳?!贝碎g,茶亦因現實習俗而入幻境,成了蒲公筆下宴飲圖景的構成部分。

宴飲中的茶分為餐前茶餐后茶,及茶宴之茶。茶學大家早年強調:“如果是宴請賓客,那么,還得敬上餐前茶和餐后茶……餐前茶以清淡一些為宜,目的在于清口……餐后茶以濃厚一些為宜,目的在于去膩助消化,還可以起解酒的作用” [11] 追溯歷史,宴飲中上茶的習俗是伴隨著客來敬茶的飲茶禮儀而來。宴飲上飲茶最早出現在三國時期,前引《三國志·韋曜傳》寫東吳皇帝孫皓宴上因愛臣韋曜不善飲酒,暗中將茶湯裝進酒壺以茶代酒。而茶正式進入宴飲文獻載錄,當在劉宋時的《世說新語》:“諸太傅初渡江,嘗入東,至金昌亭。吳中豪右燕集亭中,諸公雖素有重名于時,造次不相識,別敕左右多與茗汁,少箸粽?!?[12] 另以《茶經·七之事》所載文獻佐證,東晉時期始在宴飲中飲茶。

茶宴,陳文華先生定義是:“在古代,茶會和茶宴都是指用茶來招待客人的聚會,聚會時,除了飲茶之外,有時也吃其他東西,甚至還喝酒吃菜?!辈柩缙占霸谔拼?,從屢見不鮮的茶宴詩可見一斑,如錢起《與趙莒茶宴》和《過長孫宅與朗上人茶會》,劉長卿《惠福寺與陳留諸官茶會》,王昌齡《洛陽尉劉晏與府椽諸公茶集天宮寺岸道上人房》,武元衡《資圣寺賁法師晚春茶會》,鮑君徽《東亭茶宴》等。茶宴發展到清代似比前朝興盛,據統計清代的茶宴盛行與清宮重視有關:“乾隆皇帝一生嗜茶,首倡在重華宮舉行茶宴,據記載曾舉行60多次?!?[13] 茶宴始于東晉盛于唐宋,明清得以普及,成為清代飲茶之風盛行的突出體現。

日常茶飲。見于《九山王》:“入室陳設芳麗,酒鼎沸于廊下,茶煙裊于廚中?!薄秾m夢弼》:“嚶嚀一聲,大小婢媼奔入滿側,移金椅床,置雙夾膝?;坻惧?,各以隱語道寒暄,相視淚熒?!薄稑分佟罚骸耙鄱荆阂粶鼐?,一瀹茗而已?!薄读凝S志異》也不乏家常飲茶描寫,雖與故事主體情節并無太多關聯,但從中仍能體會到對世情家庭生活的生動刻畫,亦能從中窺探日常生活中的家常茶飲,更多時候是作為生活的一部分,可以推測清代民間飲茶在山東地區已成為非常普及的日?;顒?。此外茶與祭祀,體現在《上仙》寫高振美為季文求藥,上仙答曰:“歸當夜祀茶水,我與大士處討藥奉贈,何恙不已?!辈柙诨榕淞曀?、祭祀儀式、喪葬禮儀等方面都占有重要位置,用茶祭祀可追溯到魏晉南北朝,東晉干寶《搜神記》載夏侯愷病死:“宗人兒茍奴,素見鬼。見愷數歸,欲取馬,并病其妻,著平上幘,單衣,人坐生時西壁大床,就人覓茶飲?!?[14] 茶首次作為祭品出現于文獻?!渡癞愑洝份d余姚人虞洪用茶祭祀丹丘子,以期采到大茶。劉敬叔《異苑》談到嵊州陳務妻年輕守寡,喜茶,以茶祭祀先人,夢先人入夢報以錢財。贛閩粵臺等地還保留著茶水祭祀媽祖的習俗?!恫杞洝吩疲骸安?,最宜精行儉德之人” [15] ,古人喜茶,認為茶精行儉德,是潔凈高尚之物,用茶祭祀符合敬畏之心,蒲松齡對此也得其神理。

(二)文人平素交往之中以茶會友?!肚赡铩穼懀骸胞惾俗箢櫾唬骸褚乖掳仔鞘?,華姑所贈團茶,可烹一盞,賞此良夜?!薄舵隙稹贩Q:“一日父子過紅橋,遇之,固請過諸其家,瀹茗共話?!薄对铺}公主》:“或朋舊相詣,輒竊聽之;論文則瀹茗作黍;若恣諧謔,則惡聲逐客矣?!逼阉升g極為重視文人雅趣,他曉得自茶進入人們日常生活,尤其唐宋時代飲茶成為文人士大夫酷愛的生活藝術,唐代煎茶斗茶,宋代點茶斗茶、茶百戲,飲茶藝術充分文人化 [16] 。飲茶共話,論文待客成為文人間傳遞情誼,表現雅潔志趣幾乎不可或離的禮儀。茶飲不僅緣于茶提神醒腦藥用功效,更多是由于被賦予了功效之外的審美意蘊。

相對品茶,娛情冶性?!缎《穼懀骸跋据m與丁烹茗著棋,或觀書史為樂?!薄陡鸾怼酚校骸皵≤娭畬?,尚可復言戰否?業已烹茗,敢邀為長夜之歡?!辈栉幕分猩俨涣宋娜说牟柙?,飲茶品酒,吟詩賞花,下棋論文等,文人飲茶行為更注重飲茶的情趣,茶之精行儉德,契合文士高潔志趣的內在需要與精神追求。盧仝《七碗茶歌》云飲茶七碗,喉吻潤,破孤悶,發輕汗,滌昏寐,竟可飄然成仙而去,因而可以說,長夜相對共飲茶,也當來自唐代的豪飲習俗。蘇軾詠“戲作小詩君勿笑,從來佳茗似佳人”。因而飽讀詩書的聊齋先生也借此展示極為文人化的交往細節。

(三)宮廷茶飲的偶或想象?!毒衷p》描寫難得一見的宮廷空間場景:“侍御伏謁盡禮,傳命賜坐檐下,金碗進茗。主略致溫旨,侍御肅而退……”鑒于《聊齋》作者創作體驗的有限性,文本中涉及宮廷茶飲的筆墨不多,《局詐》的故事背景屬于假公主府,可看作是清前期宮廷茶飲一個縮影,也是蒲公心目中的宮廷鏡像。這里的茶具華貴精細,飲茶過程恪守君臣尊卑秩序與宮廷規矩,顯然也凝結了蒲松齡對于宮廷情況的粗淺認識。

(四)宗教茶飲?!而澁悺穼懞贾蒽`隱寺僧某:“以茗得名,鐺臼皆精。然所蓄茶有數等,恒視客之貴賤以為烹獻;其最上者,非貴客及知味者,不一奉也。一日有貴官至,僧伏謁甚恭,出佳茶,手自烹進,冀得稱譽?!睉撜f,茶從“神農嘗百草”的藥用功能,到入菜羹飲、干燥制作成為干茶,經歷了漫長演變過程,期間茶被賦予了多重意蘊,提神醒腦,驅魔驅邪,寧靜雅志,淡泊性情,修身養性……這些當與佛教入華,提倡“戒定慧”修行方式,本土儒道提倡的“天人合一”思想息息相關。寺廟道觀制茶喝茶,是茶文化發展的重要環節。陸羽《茶經·七之事》多次提及僧人飲茶制茶。而伴隨著唐代佛教大興,茶文化也隨之推廣。宋代普濟《五燈會元》載:“問如何是和尚家風?師曰:飯后三盞茶?!薄毒暗聜鳠翡洝酚涊d的和尚生活更是明確列入吃茶,事事與茶相關,似離不得茶。為此飲茶逐漸發展成寺院生活制度之一,在寺院中形成莊嚴肅穆的飲茶儀式,最有名的當推徑山寺茶宴,而現今風靡全球的日本茶道即由此開始,不贅。

一位美國學者在研究俄國小說家巴別爾(1894-1940)的敘事作品時,注意到其描寫女人放棄墮落的生活方式,特別應當做的一件事情就是由喝酒轉為喝茶,而幼稚的孩子與家庭的喝茶行為一起,組成了完整的家庭整體等等 [17] ,可見喝茶行為特有的民俗記憶及其文化意義,特別是在文本之中具有相應的審美表現功能。而在我國最偉大的短篇小說家蒲松齡這里,則更早一些地多角度、多方面地描繪了文人對于飲茶習慣的堅守,古老茶國的民族性情之光也在微妙地閃爍,其系統性、整體性的民俗呈現功能,往往可以互補呼應,多方映襯,且與前代作品相關描寫有著不必多言的互文性,是不該被忽略的。

參考文獻:

[1]筆記小說大觀(第二十六冊)[M].揚州: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1983.

[2]汪從元. 蒲松齡與菊桑茶[J].農業考古,1999,(4).

[3]蒲松齡.聊齋志異[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

[4]宋時磊.唐代茶文化問題研究[D].武漢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3.

[5]郭丹英.茶鐺[J].農業考古,2012,(2).

[6]陳文華.中國古代民間和宮廷的茶具[J].中國農史,2006,(4).

[7]姚國坤.茶文化概論[M].杭州:浙江攝影出版社,2004.

[8]陳壽.韋曜傳[M]//三國志.北京:中華書局,1982.

[9]陳文華.中國茶文化學[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6.

[10]王立.《聊齋志異》災荒與瘟疫描寫的印度淵源及文化意義[J].山西大學學報,2007,(3).

[11]姚國坤.飲茶習俗[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3.

[12]劉義慶.輕詆[M]//世說新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13]陳文華.中國古代的茶會茶宴我國古代的茶會茶宴[J]. 農業考古,2006,(5).

[14]干寶.搜神記[M].北京:中華書局,2012.

[15]陸羽.茶經[M].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06.

[16]王立,等.唐代飲食爭競豪俠的文化風神略論[J].遼東學院學報,2006,(6).

[17][美]亞·宙克沃斯基.妓女與喝茶——巴貝爾小說中的俄國和西方母題[J].王立,鐵曉娜,譯,俄羅斯文藝,2004,(2).

(責任編輯:陳麗華)

猜你喜歡
名物母題聊齋志異
論巴爾虎史詩中的提親母題
《聊齋志異》:不一樣的魑魅魍魎
“瓟斝”與“點犀”新解*——兼論中國典籍中名物詞的英譯
復仇母題的現代嬗變
論《聊齋志異》的悲劇意蘊
淺析《西游記》的兩大母題及其象征意蘊
《聊齋志異》與前四史
繼承傳統訓詁研究法拓展名物研究新路徑
——評杜朝暉《敦煌文獻名物研究》
馬王堆漢墓遣策名物考
論明代《梅山圖》中的“生殖崇拜”文化母題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