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于中國約翰·莫爾繪畫獎的思考

2016-11-18 17:30劉康琳
藝術科技 2016年9期
關鍵詞:約翰中國

劉康琳

摘 要:通過對約翰·莫爾繪畫獎(中國)的展場、獎項、制度的分析,揭示約翰·莫爾繪畫獎在中國發展的狀況及瓶頸,而其發展現狀又是中國當代藝術發展的一部分縮影。從而為當代藝術的研究提供新的視角及資源,凸顯藝術獎項設置及學院化收藏在中國當代藝術研究領域的特殊意義,并為約翰·莫爾繪畫獎(中國)的未來經營之路及當代藝術的未來發展之路提供一定的借鑒。

關鍵詞:約翰·莫爾繪畫獎(中國);當代藝術獎項

1 約翰·莫爾繪畫獎及其中國情緣

約翰·莫爾繪畫獎是一個在英國擁有近60年歷史的繪畫獎項。創立于1957年,每兩年一度。以創始人約翰·莫爾命名。大賽要求在一個公正、匿名的前提下,評委會僅能憑借畫家繪畫作品本身,來選出最后的獲獎者。

2010年,約翰·莫爾繪畫賽事由上海大學美術學院引進中國國內,組成約翰·莫爾繪畫獎(中國)的工作團隊,并在短短幾年內找到了自身獨特的定位,在國內的諸多藝術賽事及大獎中逐步獲得認可并引起熱議。取得如今的認可,這并非毫無道理。上海大學美術學院汪大偉院長,也是約翰·莫爾繪畫獎(中國)的主要領頭人之一,他曾回答這樣一個問題,“為什么美術學院要花大力氣辦這看似入不敷出的繪畫獎?”“意義何在”估計是汪院長聽過的關于約翰·莫爾繪畫獎最多的提問。汪院長站在“大家長”的角度真誠的表示,辦中國的約翰·莫爾繪畫獎是因為這是一個國際交流的平臺,希望學生們能夠處于國際化的藝術氛圍中,潛移默化的受這樣的藝術熏陶并擁有國際化藝術眼光,哪怕微不足道的影響也許也會留下痕跡。英國的約翰·莫爾獎是一個很好的藝術獎項值得引進中國,一方面也給學生們特別是青年藝術家或是藝術愛好者帶來希望和鼓勵。因此,有了好的出發點,再加上原本成熟的管理運作機制,就有了得以呈現在我們面前的今天的約翰·莫爾繪畫獎(中國)。

約翰·莫爾繪畫獎(中國)全部秉承英國約翰·莫爾繪畫大賽的運作理念與機制,展覽的評委會由3位英方評委與2位中方評委構成,獨立進行評選,標準由作品的品質全權主導,直至獲獎者產生。另外,每屆約翰·莫爾繪畫獎(中國)共選出一名約翰·莫爾大獎獲獎者和四名約翰·莫爾繪畫獎獲獎者。大賽規定所有獲獎作品都將于利物浦雙年展期間在利物浦國家美術館展出,大獎獲得者可在英國曼徹斯特中國藝術中心駐地創作三個月并舉辦個展。其余四名獲獎者也可在利物浦駐地創作一個月并舉辦群展。因此,約翰·莫爾獎(中國)至今能成功舉辦四屆(2010~2016年),參賽藝術家遍及港澳臺在內的34個中國省市地區,每屆參賽者數量保持千數遞增,而它依然秉持一貫公平、公正、公開的宗旨活躍在中國當代藝術的大舞臺上。

2 走進約翰·莫爾繪畫獎(中國)展場

幾次的機緣,使我不止一次地走進約翰·莫爾(中國)的展覽現場和對話交流現場。也正因如此,每一次“相遇”,都使我更加了解這個賽事。令人欣慰的是,整個約翰·莫爾賽事不僅只呈現每兩年一次的獲獎及入圍作品展覽,今年(2016)還舉辦了2010 ~ 2014歷屆獲獎者作品巡展。這足以說明其對新銳藝術家培養的重視。

這次巡展,分別在北京、澳門、重慶和上海舉辦??梢哉f這是一次“編年體”的展覽,更是一次“橫截面”的展覽,是對往屆獲獎者在得獎之后的發展狀況的一次集中展示。以至于讓關注約翰·莫爾繪畫獎(中國)的人能更清晰的了解它的脈絡和歷程。參展的是三屆以來每屆前5名的獲獎者,共15名藝術家及其80多件作品。

以上海巡展為例,我們可以明顯感覺到獲獎藝術家們作品元素的多樣性,或許也能通過觀察其獲獎之后的創作,走進他們的內心世界,去洞察和揣測他們獲獎前后的心路歷程,最重要的是,或許我們也能夠身臨其中,去感知和體會中國當代繪畫藝術的興奮點和興趣走向。這次巡回展是整個約翰·莫爾賽制的亮點之一,也是不同于其他繪畫獎的優勢之一,也許這正是約翰·莫爾繪畫獎從英國引進中國所擦出的火花,它告訴我們一個真正有歷史和傳統的獎項,需要這樣對獲獎者“回顧展”和“跟蹤展”才能串出歷史脈絡,才能有系統、有邏輯地舉辦好、經營好一個賽制,使其健康地發展下去并且生生不息。

再談到2016年約翰·莫爾繪畫獎(中國)的展覽現場,展廳的陳設及展品的布置無不體現大賽的國際化標準及要求。展覽還配套了一系列的專家對話及學術研討。這無疑也是評判一個展覽或一個獎項專業程度的維度之一,也是約翰·莫爾繪畫獎(中國)想要向外界傳遞自己理念的方式之一,這一點約翰·莫爾繪畫獎(中國)是做得很到位的??傮w來說,2016獲獎及入圍的作品缺乏“驚艷”之感,讓人總覺得似曾相識。有些作品似乎少了內涵,個別作品粗糙似半成品。對于這樣一個國際化的舞臺,我認為無論硬件、軟件設施都幾乎到位,但專業水準還有待提高是一個非常關鍵及重要的問題?;蛘呶覀兝斫鉃?,這些問題是我們透過約翰·莫爾繪畫獎(中國)這個賽制能看到的屬于中國當代藝術的問題。

3 對中國當代藝術的思考

首先,筆者認為中國藝術院校的藝術品收藏制度及理念,應該向英國約翰莫爾大學“取經”。約翰·莫爾繪畫獎(中國)的獲獎作品,除了大獎作品由上海大學美術學院收藏外,剩下的會由約翰莫爾大學收藏。約翰莫爾人文學院院長表示,收藏中國的獲獎作品,會將之陳列在約翰莫爾大學校內,而不是束之高閣,是希望其學生能最近距離感受中國的當代藝術,為他們提供一個好的藝術環境。且希望作為學院,能參與收藏一部分的中國當代藝術,日積月累,便能了解整個中國當代藝術的歷史演變,梳理出歷史脈絡,這是一種記錄,是他們愿意看到的。中國的許多藝術院校弱于收藏,且零星,缺乏對一種藝術形式或一段藝術歷史的針對性收藏,是當下中國院校藝術收藏的普遍問題。

其次,是對中國當代藝術獎項的思考。無論是約翰·莫爾的賽制還是巡展最有價值的意義仍在于獲獎者本人。這是一個面向大眾的舞臺,其“不認人只認畫”的特色也是最有魅力之處。透過賽制,主辦方扮演著“為當代藝術輸入新鮮的藝術血液”的角色;而透過展覽,又使觀眾們承擔著“檢測者”的職責去跟蹤獲獎者們的未來走向。周而復始,環環相扣,形成良性循環。約翰·莫爾繪畫獎(中國)是一個有自己態度和原則的賽制,也是一個有自己價值觀的組織和大家庭,它希望引領更多的人有更多的視角去看待世界,而獲獎作品也正是它想要透過這眾多的畫面與觀者傳遞和訴說的價值所在。由此,相較于中國其他當代藝術獎項,約翰·莫爾繪畫獎(中國)的優勢無疑凸顯。

最后,是筆者由約翰·莫爾繪畫獎(中國)引發的中國當代藝術的相關問題。類似于約翰·莫爾繪畫獎(中國)這樣的當代藝術展覽如今不厭其煩地在各地上演,許多畫廊及藝術機構也打著“當代藝術”的招牌或“發掘新銳藝術家”的幌子“招搖過市”,然而“何為當代藝術”,且“新銳藝術家”通過展覽被發掘后,又真的給社會、觀眾和展覽本身留下了什么?這著實是一個在月暗燈昏、繁華褪去后需要我們略有所思的問題。

雖然,約翰·莫爾繪畫獎(中國)有其優勢與不足,但我們仍然不能忽視的是“接受主義美學”告訴我們:作品的最終詮釋和完成將是在觀眾觀看后才完全產生。所以,我們要尊重對約翰·莫爾繪畫獎(中國)多元的價值判斷,允許批判的聲音,也充分肯定其區別于其他繪畫獎項的優秀成分。

參考文獻:

[1] 趙麗莎.約翰·莫爾繪畫獎給中國帶來了什么[J].美術報,2016.

[2] 凌敏.約翰莫爾繪畫獎(中國)2010-2014歷屆獲獎者作品集[M].上海:上海大學出版社,2016.

[3] 凌敏.約翰莫爾繪畫獎(中國)2016歷屆獲獎者作品集[M].上海:上海大學出版社,2016.

猜你喜歡
約翰中國
約翰·紐伯瑞:兒童文學之父
約翰·科林斯
Count Them Tomorrow Morning
新電源
讓孩子買單
約翰.T.楊作品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