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德國工匠精神的文化基因分析

2016-11-18 20:18錢宇虹
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下旬刊 2016年10期
關鍵詞:宗教改革文化基因行會

錢宇虹

摘 要:德國工匠精神的產生和傳承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一方面,工作、勤勉、紀律、效率、質量等德國人的工作觀在中世紀的行會里已經形成,并繁衍出新的世俗公共道德。另一方面,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進一步將工作提高到神圣的地位,他的“天職觀”在信徒心中產生強大的自律,使人們以虔誠和敬畏的心去完成世俗的工作,做到一絲不茍,精益求精。最后,德國的現代雙元制職業教育是傳承和發揚工匠精神的培育基地和搖籃。

關鍵詞:工匠精神;行會;宗教改革;雙元制;文化基因

中圖分類號: TP311 ?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 ? ?文章編號: 1673-1069(2016)30-69-3

0 ?引言

提到工匠精神,人們自然就會聯想到德國人的嚴謹與精確。比如,德國人非常守時,他們認為準時到達是顯示自己能力的第一步,甚至德國的城市公交系統都可以按分鐘準時到達。德國人一絲不茍,那根絲只有千分之一米,這是制造精密儀器的根本,德國產品,從LAMY凌美筆、雙立人刀具,到格拉蘇蒂手表、西門子、奔馳和博世,代表著結實、耐用和精美,是高品質的象征。德國制造的成功,與德國人嚴謹、一絲不茍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是分不開的。工匠精神不僅意味著對細節的執著,更需要幾十年如一日的專注和堅守。在德國,百年企業到處都是,他們往往專注于某個領域或某項產品,從“小公司”漸漸成為擁有百年以上歷史、高度注重產品質量和價值的世界著名公司,被世人稱為“隱形冠軍”。

德國“工匠精神”應該體現在以下三個層面:

第一個層面是技術技能方面,即專業精神。工匠,是長期受到職業訓練而培養出來的一種專門人才,是在整個職業活動中掌握技能、技藝和技術的人才,要達到一定高度才能稱為工匠。

第二個層面是職業態度方面。工匠精神,一是精益求精,注重細節,追求完美和極致,不惜花費時間精力,反復改進產品;二是嚴謹、一絲不茍,不投機取巧,確保每個部件的質量,對產品采取嚴格的檢測標準;三是耐心和堅持,不斷提升產品和服務,在使用的材料、設計環節、生產工藝流程等各個方面都在不斷完善。

第三個層面是職業觀念方面,即職業神圣和職業平等。德國民眾對職業普遍懷著敬畏感,德國人一旦決定好職業,就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窮盡一生磨煉技能,并且通過職業成就獲得社會尊重,這是德國人愛崗敬業的民族心理特征。另外,德國人認為各種職業對社會的貢獻可能大小不同,但性質與地位沒有尊卑之分,一個技能高超的熟練工人的社會地位和科學家基本沒有差別,這種民族心理使德國民眾對自己所從事的職業懷有很深厚的感情,不會輕易更換工作。

德國“工匠精神”其實大家都知道,就是很難做到,這是為什么呢?要深刻理解德國的“工匠精神”,我們必須了解這種精神產生的文化土壤,必須從文化基因的高度去認識,只有讀懂了它背后的文化基因,才能加深對德國“工匠精神”的理解和學習。

1 ?工匠社會是德國人尊崇技術和工作道德的社會因素

眾所周知,一個國家的自然環境決定了它的生產方式,從而產生穩定的、獨特的社會經濟和政治結構。這種結構形態使國民的社會心理、社會意識逐步形成并相對固定下來形成社會風俗和傳統習慣。經濟和文化兩種因素長期對國民產生影響,經歷歷史的積淀,就形成了國民性格。

為了生存,德意志民族早在中世紀就認識到手工業的重要性,為了保護城市手工業者的利益并調整成員的經濟關系,手工業者組成行會來控制生產質量和數量以減少競爭。在中世紀行會組織的等級制度中,從業人員按照不同的身份分為學徒、工匠、師傅三個等級,工匠已成為一種職業而存在。師傅招收學徒并教授技能和公民道德,還要為學徒提供衣食住行。一個人成為學徒則意味著就業有保障,很容易做到做工自養。當學徒完成學徒制時由師傅向行會提出申請,行會審核通過才能夠從學徒轉為工匠。如果要從工匠升級為師傅,還必須以較低的薪水為師傅工作若干年,直到完成了一件“杰作”得到師傅和行會委員的認可,才能夠授予師傅稱謂,所以“師傅”(Master)是技藝高超的手工業者。從工匠升級為師傅意味著政治和經濟地位的巨大提升,因為師傅是獨立的手工業者和行會成員,能夠單獨從事經營活動,能招收自己的學徒和工匠,在社會生活中具有很大的發言權。從中世紀開始,德國社會逐漸呈現出工匠社會的特點, 由師傅和助手組成的工匠階層成為社會發展的中堅力量, 具有很強的社會影響力,手工業者和小資產階級承擔了社會的領導和教育責任,將工匠精神在所有其他階級身上打上了它的烙印[1]。 由此可見,工匠階層對于德國民族性格的形成具有無可替代的作用,理解這一點有助于理解德國人重視技術和重視技藝的感情。

中世紀城市行會對德意志民族的紀律和工作道德的形成也做出了巨大貢獻。在古希臘和古羅馬時代,社會輕視體力勞動,體力勞動由社會最底層的奴隸承擔,手工業勞動由社會中間階層承擔,而社會的特權階層則享受自由悠閑的生活。到了中世紀由于基督教教義的影響,人們認為上帝把工作托付給了每個人,因此工作是人的本分,中世紀人們已不再把工作,特別是體力勞動看作是低等的價值了。歷史學家埃里?!たɡ諣柼岢?,行會文化是德意志民族歷史上對社會精神的首次體現,特別是城市行會對紀律和工作道德的強調,繁衍出了新的社會公共道德,即工作、勤勉、細致、遵守紀律、講究效率、質量意識,并將行會成員為群體做出的貢獻作為評價人的價值標準。在行會中,任何人無論他的背景、社會地位、信仰或族群都必須遵守共同的社會道德,任何人都沒有特權。隨著時代的發展,這種城市行會公共道德成為社會中間階層的道德,并成為市民道德體系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

2 ?宗教改革是德國工匠精神的宗教淵源

德國是著名的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發源地。公元1517~公元1546年,馬丁·路德發起并領導的宗教改革運動席卷整個歐洲,結束了羅馬天主教會對西歐的封建神權統治。改革的勝利不僅使歐洲發生了巨變, 尤其重要的是改變了德國人的命運和思想精神[2]。路德的宗教改革核心思想是“因信稱義”和“兩個世界”的理論?!耙蛐欧Q義”源自《圣經》的《羅馬書》,是基督信仰中一條重要的教義,主要思想是:神稱信耶穌的人為義,因信基督稱義,不因行律法稱義。路德從 《羅馬書》中的因信稱義引申出人的靈魂要靠個人對上帝的虔誠信仰而得救,《圣經》是信仰的唯一權威和依據,人們不需要依靠教皇和圣禮,只需要終生信仰上帝,與上帝直接交流。這一觀點同天主教的傳統說法,即只有通過教會和教皇才能贖罪,必須通過繁文縟節的宗教儀式才能使靈魂進入天堂是根本沖突的,它從根本上否定了教皇至高無上的地位和教會高于國家的思想,對教皇和天主教會是一個沉重的打擊。馬丁.路德宗教改革實質上是新興資產階級反封建的社會運動,反映了新興資產階級的利益和要求,為德意志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打破了精神枷鎖。路德的“兩個世界”理論認為上帝建立了精神世界和世俗世界。精神世界只存在于真正的基督徒中,它的領袖是基督,基督徒享受著基督徒的自由 , 世界上的法律和權威都不能高于基督徒的天良之上。在世俗世界里,君權神授,基督徒也和其他人一樣,需要服從上帝的旨意,服從世俗權威 ,也可以過任何世俗生活,可以當兵,可以嫁娶。

嚴謹、認真、精益求精是德國人工匠精神的寫照,工作、勤勉、遵守紀律、講究效率、質量意識等德國人的工作觀在中世紀的行會里已經形成。路德的宗教改革則進一步將世俗的東西提升到了神圣的地位,他的“天職觀” 賦予每一項世俗的工作以神圣的、宗教的、道德的意義。德語的Beruf(職業、天職),即上帝安排的任務,對于一個教徒來說,他做一樣工作,生產一件產品,不僅僅是謀生的手段,更重要的是“為了神的榮耀”,為了完成上帝安排的任務。這種對工作所賦予的神圣意義具有重大的作用,因為宗教律令所產生的約束力,是其他任何一種道德準則無法比擬的,從宗教約束力中繁衍出來的道德精神, 與一般的工作道德有著本質的差別,這是一種發自內心的,事關自己靈魂得救的大事, 不是為了滿足上司、權力、金錢,它不是外來的命令, 而是在信徒心中產生的強大自律[3]。

路德及其后來的路德派的職業思想至少在三個層面上深刻地影響了德國人:一是將世俗工作視為神圣,并以虔誠的心去從事世俗的工作;二是尊重自然形成的分工與合作,不過分注重職業的形式;三是極其安心于本職工作,有良好的職業精神。這也就解釋了為什么德國人一旦選定了一個職業就要一直干下去而且精益求精,代代相傳。

3 ?德國職業教育是傳承工匠精神的文化搖籃

回顧人類職業教育的歷史,不管在東方還是在西方,最早的職業教育形式就是學徒制,尤其在中世紀的歐洲,行會學徒制非常盛行并形成行會制度。到了十八、十九世紀,人類歷史上發生了兩次工業革命,大工業生產時代由于流水線和勞動分工,勞動者需要學習的不是整個工藝流程,而是單一工種的單一技能,這種技術變革和生產方式的轉變需要一種新的、能夠大量而且快速培養具有簡單技能的職業教育形式,傳統的學徒制在資本主義工業化的浪潮中遭到了致命的打擊而逐漸瓦解,職業教育的形態由以工作場所本位的學徒制轉向以學校本位的學校職業教育,一些專門針對技能人才培養的教育實踐有了長足的發展,如德國的實科學校、法國的工藝學校、美國的文實學校,英國的技工講習所,都是通過學校進行職業教育的著名實踐。

在工業革命后的100多年中,學校職業教育為社會培養了生產需要的初級技能勞動者,也促進了教育民主化進程。然而,二戰以后生產對員工的技能要求以及管理方式又發生了變化,特別是20世紀60年代末第三次工業革命,隨著科技升級,消費市場對大宗標準化商品的厭倦,許多新興產業如電子、信息的出現,企業生產及管理模式從泰勒式向精益型轉變,現代企業需要的是熟練的、多面的、靈活的技術工人,然而學校職業教育與工作環境的脫離,以及職業教育“學問化”問題,使學校職業教育越來越不能滿足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 改革勢在必行。

正當人們以為學徒制已經被拋棄到歷史的故紙堆的時候,德國雙元制的成功引起了全世界的關注和對學徒制的重新審視。雙元制是將工作本位培訓和學校本位教育緊密結合的現代學徒制形態。 雙元制要求將學校本位的知識/理論學習和企業本位的技能學習相結合,由企業和學校共同承擔培養技能型勞動者的責任,學生具有雙重身份,在企業是學徒,在學校是學生,學徒有2/3的時間在企業接受培訓,1/3的時間在學校學習。學徒制一般為3年,學徒完成學徒制后通過行業協會的考試獲得職業資格證書。

德國的雙元制教育包括雙元制職業學校和雙元制大學。前者屬于德國義務教育高中階段,為企業培養技術工人,畢業后頒發行業協會的職業資格證書;德國企業對技術工人的專業化程度要求很高,就業者必須接受正規教育獲得職業資格證書才能上崗。德國人認為,一流的產品需要一流的技術工人來制造;再先進的科研成果,如果沒有技術工人的工藝化操作,也很難轉換成有競爭力的產品。正因為德國社會對職業教育高度認同,成為技術工人也可以獲得不錯的收入和社會尊重,所以在德國約超過50%的青少年都選擇不上大學,而是選擇就讀職業學校在接受專業化、標準化的職業教育后進入社會。德國雙元制被譽為鼓勵和回報參與(非學術)職業教育的典范,也是德國向國際化推廣的教育模式。為了吸引參加畢業會考的高中畢業生進入雙元制學習,20世紀80年代末和90年代中期許多聯邦州開始著手制度變革,所有DAX股票上市公司都參與了雙元制培訓項目,2009年巴登符騰堡州的雙元制培訓成功并入高等教育,使雙元制大學成為德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并將這一教育模式向全國推廣。

德國雙元制大學跟雙元制學校一樣,學校使用“教學計劃”,企業使用“培訓規則”,每個學期三個月理論學習三個月企業實踐交替進行,這種交替學習模式貫穿整個三年學習時間。學生在學習期間同時獲得工作經歷和職業經驗,與普通大學畢業生相比多了幾年工作經驗;雙元制大學雖然和雙元制學校一樣采取的是雙元制,但是比雙元制學校更注重理論上的系統的深入學習,所以畢業生既具備企業經濟學方面的知識和企業的實踐經驗,更具備知識的遷移能力和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創新能力,培養的學生屬于高層次實踐型、應用型人才,更能符合企業自身的實際需求。同時因為有學士學位,為學生以后向上爬升提供基礎。

“師傅”角色在德國雙元制中起著至關重要作用。德國手工業協會和工商協會規定,企業提供的培訓師必須滿足以下五個條件:首先必須通過學徒最終考試獲得職業資格證;年齡至少24周歲以上;具備一定的工作經驗;通過技術和教學能力考試;最后必須獲得師傅證。在德國一個熟練的技術工人要通過更高級的職業、教育和管理三方面的能力測試才能成為“師傅”。師傅證的頒發也特別重視,它是在行業協會一年一度舉辦的晚宴儀式上正式授予,獲得師傅證意味著從此進入了一個新的更有聲望的層次,能得到更高的職業和社會尊重。在手工行業師傅可以作為法人獨立經營企業,開店辦廠,在工商行業師傅的收入明顯增加,平均比技工增長40%。

4 ?結束語

綜上所述,德國工匠精神的產生和傳承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一方面,工作、勤勉、遵守紀律、講究效率、質量意識等德國人的工作觀在中世紀的行會里已經形成,并繁衍出了新的世俗公共道德。另一方面,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進一步將工作提高到了神圣的地位,他的“天職觀”所產生的約束力, 從而在大眾心中產生強大的自律,在工作時,人們以虔誠的敬畏的心去完成上帝給予的任務,做到一絲不茍,精益求精,才能顯示出其履行神圣的職責。最后, 德國的現代雙元制職業教育是傳承和發揚工匠精神的培育基地和搖籃。

參 考 文 獻

[1] 胡勁松.20世紀德國的文化特質及其教育特征[J].比較教育研究,2004(3):4.

[2] 石義師.文明的幻象——20世紀西方歷史文化的反思與詰難[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2.

[3] 李伯杰,等.德國文化史[M].北京: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02.

猜你喜歡
宗教改革文化基因行會
中世紀英國行會述略
德國“國富民強”的奧秘
DIY小卡片“玩”轉思想史教學難點——以人教版“宗教改革”一課為例
當代中國的文化基因安全問題與倫理對策
宋代行會初探
行會 異軍突起的經濟體
西歐行會組織的發展與演進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