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聯網+”時代高職學生媒介素養的培育路徑研究

2016-11-19 09:33艾麗容
職教論壇 2016年23期
關鍵詞:培育路徑媒介素養高職學生

摘 要:移動互聯網與新媒體技術日新月異地發展,對高職學生的學習、生活造成了方方面面的影響,高職院校要深刻分析新媒體對學生造成的負面影響,“多管齊下”提高學生的媒介素養,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并為他們的成長成才創造有利條件。

關鍵詞:互聯網+;高職學生;媒介素養;培育路徑

作者簡介:艾麗容(1979-),女,湖北天門人,武漢船舶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高職教育教學管理。

基金項目:武漢船舶職業技術學院院級項目“互聯網+時代大學生就業思想教育新思考”(編號:2016Z10),主持人:艾麗容。

中圖分類號:G7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7518(2016)23-0019-04

移動互聯網與新媒體技術日新月異地發展,將人們帶入了新媒體時代、“碎片化”時代。以微信、微博為代表的各種新型傳播媒介,對大學生特別是高職學生的生活方式、學習習慣、思想狀況等產生了深刻影響,也給大學生的認知能力、價值觀的形成和人際交往能力帶來了一定的挑戰。如何提高高職學生對新媒體的認知能力,提升其媒介素養,是高職院校教育工作者需要研究解決的重要課題。

一、概念界定

“新媒體”即網絡媒體,也稱“第四媒體”。按照傳播媒介的不同,人們把新聞媒體的發展劃分為不同的階段,以紙為媒介的傳統報紙為第一媒體;以電波為媒介的廣播為第二媒體;基于電視圖像傳播的電視為第三媒體。1998年5月,聯合國秘書長安南在聯合國新聞委員會上提出,在加強傳統的文字和聲像傳播手段的同時,應利用最先進的第四媒體——互聯網(Internet)。自此,“第四媒體”的概念正式得到使用?!暗谒拿襟w”是指基于互聯網這個傳輸平臺來傳播新聞和信息的網絡。目前常見的新媒體形式主要有:微信、微博、微電影、微小說等。

“媒介素養”是指人們對各種媒介信息的解讀能力、分析能力和批評能力,以及利用信息工具和信息資源的能力,包括選擇獲取識別信息、加工、處理、傳遞信息并創造信息的能力。

二、新媒體對高職學生的負面影響實證分析

(一)研究對象

武漢船舶職業技術學院在校生規模達到15000余名,課題組在2014級、2015級學生中各抽取500名作為調查研究對象。

(二)研究方法

1.問卷調查法。課題組設計了《武漢船舶職業技術學院學生網絡及新媒體認知度調查問卷》,從學生使用網絡情況、接觸的新媒體種類、平時的興趣愛好、就業價值取向等方面了解學生的心理思想狀態。其中發放問卷1000份,回收有效問卷968份,回收率96.8%。

2.訪談法。主要通過電話、郵件、座談的方式,了解高職院校教師對新媒體的認知度,以及他們對高職學生學習、生活的日常表現,聽取他們對學生媒介素養培育的意見和建議。

(三)研究結論

從問卷調查和訪談情況來看,目前高職學生多數為90后,其中以1992年至1996年出生的居多。這些學生出生在上世紀,成長在新世紀,經歷了互聯網從無到有到普及的過程,與互聯網有著幾乎同時代的成長軌跡,深受互聯網的影響,他們的學習生活與網絡高度黏合。各種依托互聯網平臺的新媒體的誕生,對學生的生活、學習、心理和價值觀造成了重大影響。

1.脫離現實生活。在接受調查的學生中,97.75%的學生使用智能手機,其中有94.68%的學生使用微信;近八成的生活用品都在網上購買完成,各種形式的新媒體已滲入到學生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絕大部分的學生認為網絡已成為他們生活的一部分。各種新媒體給大學生活帶來了很多便利的同時,也造成了不少負面影響?!半x的開父母和朋友,卻離不開網絡或手機”,這是對現在大學生生活的真實寫照。對新媒體的依賴,讓更多的大學生“生在現實生活中卻活在虛擬世界里”。在網絡虛擬世界里,他們熱情澎湃、興致昂揚,不停地變換角色,游刃有余;而在現實生活中,他們卻沉默寡言、性格孤僻,害怕與人進行正常的情感交流。這種虛脫的生活方式,導致學生思想、行為固化,滋生厭惡生活、逃避現實等問題,長此下去,還會引發一系列的心理或生理疾病[1]。

2.人際關系淡漠。在接受調查的學生中,被問到平時的興趣愛好時,53.68%的學生選擇上網、聽音樂,只有28.23%的學生選擇參加戶外文體活動。當代大學生正值青春年少,思想活躍,對新鮮事物充滿好奇與期待,各種新媒體正好滿足了大學生個性化的心理需求,拓展了他們的交際圈子,交往的形式也變得多樣化,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也不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交際領域變得更為寬廣,然而,新媒體對大學生人際交往產生的負面影響卻不容忽視?!艾F在,無論我看到哪里,出現在我眼前的都是手機背面”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這樣說。以微信為代表的各種新媒體在高校校園里瘋狂流行,不論是吃飯、上課還是聚會聊天學生都是“手機不離手”,成了只顧看手機、玩微信的“低頭族”。大學宿舍里再也見不到交心談心的“臥談會”,大家各自玩手機,玩微信,刷“朋友圈”。大學生花費大量的時間在微信等社交媒體上,與現實生活中人的交流越來越少,這種虛擬的交往方式,缺少了人情味和真情實感,久而久之,導致人際情感弱化,喪失生活目標和對理想的追求,誘發心理焦慮和心理壓抑等問題[2]。

3.學習綜合能力下降。接受調查的學生中,51.68%的學生表示,通過互聯網、微信等他們獲取各式各類的信息,平時根本不需要儲備知識,36.86%的學生則認為自己過于依賴網絡,學習能力、記憶力明顯下降。新媒體承載的海量信息讓大學生眼花繚亂、應接不暇。大學生由于對信息的判斷和甄別能力較差,對許多問題的認識和理解也不太成熟,看問題容易極端片面,在一定程度上會阻礙他們思維能力和辨別能力的提高。新媒體搜索引擎的便捷,也容易使大學生滋長惰性,養成依賴新媒體的習慣,造成學習能力研究能力下降,不利于學術功底的積淀。

4.社會責任感缺失。在接受訪談的學生中,近七成的學生表示,網絡給了他們絕對的自由,他們更傾向于在網絡上與人交往。新媒體的開放性和高度互動性為信息的傳播者和接受者創設了一座平等的溝通橋梁,讓使用新媒體的大學生充分享受自由。大學生可根據自身喜好點擊瀏覽信息,可以隨意放縱自己,說任何話、做任何事都無人管束,更有甚者,把新媒體作為追求個人自由和宣泄不良情緒的場所,個人主義傾向被強化。虛擬世界的隱蔽性,讓大學生的責任感弱化,他們忘掉自己的社會角色和社會地位,放縱自己的行為,嚴重缺失道德和社會責任感。

5.價值取向扭曲。在被問到就業價值取向時,51.58%的學生選擇薪水待遇和收入,28.48%的學生選擇發展空間和培訓機會,10.54%的學生選擇地域和工作環境。大學生思想活躍,好奇心強,容易受外界信息環境的影響。新媒體技術激活了各種文化的交流與碰撞,各種腐朽文化與傳統價值觀念進行較量,并引導人們的價值取向。大學生由于還沒有形成穩定的價值觀,對一些價值觀念缺乏理性的判斷力,容易盲從,左右搖擺。稍有不慎,就容易被腐朽文化所牽引,導致物質價值追求與精神價值追求失衡,價值觀念自我化,人生理想庸俗化,行為取向無政府化。他們過分追求奢侈享樂,過多關注自身價值的實現,忽視集體利益,不關注國家的前途命運,產生重個人輕集體、重物質輕道德、重索取輕奉獻的價值取向。

三、高職學生媒介素養的培育路徑思考

(一)政府層面:宏觀調控,加強監管,輿論導向,營造綠色環保的社會大環境

政府應積極發揮其監管職能,出臺相應的法律法規,科學引導媒體,強化公眾認識,為高職學生媒介素養的培育營造全方位、多層次、良好健康的信息環境氛圍,減少大學生受不良信息的負面影響。

1.充分發揮宏觀調控職能,建立健全相應的法律法規制度?;ヂ摼W時代各種新媒體技術的飛速發展,移動互聯網已經融入到人們生產和生活的方方面面,人們對互聯網生活環境的安全需求越來越高,政府應出臺和完善互聯網監管方面的法律法規,實現違法嚴懲、空間清理和輿論引導,積極營造社會整體氛圍,確保安全綠色的網絡環境。首先,要改善現行信息環境立法滯后的現象,提高網絡監督的法律保障力度。要高站位制定統一標準、權責分明,加強網絡立法規范化和權威性,把信息網絡的安全和凈化問題提升到國家戰略高度,并作為黨和政府的重點工作來抓?!爸袊诜e極推進網絡建設,讓互聯網發展成果惠及13億中國人民?!边@是習近平總書記在首屆世界互聯網大會上提出的。其次,要強化行政治理,通過網絡平臺匯集民心,凝聚民意,積攢民智,引導公民責任與共享意識,通過政府官網、在線交流、投訴機制、視頻交流等互動監管,真誠傾聽民眾聲音,構建平等的對話機制,出現問題要認真解決不敷衍、及時回應不拖沓[3]。

2.充分發揮市場監督職能,引導媒體輿論正確導向。媒體是重要的信息發布機構,與傳統媒體相比,網絡新媒體更具有傳播速度快、傳播面廣等優勢,政府應重視發揮媒體的輿論引導作用,正面輿論造勢,通過媒體發揮政治導向功能,聚焦公眾關注。要堅守現行的主流意識形態應對文化開放,以主流價值引導面向文化多元,為主旋律高歌,鼓舞士氣,通過長遠影響力的無形滲透進行精神模塑,弘揚社會主義新風尚。讓媒體“引導不誤導、鼓舞不鼓動、通俗不庸俗”,打造文化教育綠色環保的新平臺。

(二)學校層面:緊跟時代脈搏,以生為本,強化職業教育主陣地功能

高校作為大學生媒介素養培育的主陣地,要緊跟時代脈搏,創新教育內容和形式,積極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為大學生提高媒介素養創造有利條件。

1.創新人才培養方案,開設媒介素養教育課程。開設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課程是提升大學生媒介素養最直接最有效的辦法。首先,要通過調研訪談等方式了解大學生媒介素養現狀,然后組織專門的教學人員從本校學生的實際出發,制定教學目標、教學大綱和教學計劃。從部分專業試點到全校鋪開,讓媒介素養教育惠及每一個在校大學生。其次,還要將媒介素養教育內容融入滲透到學生的專業課程、公開課程教育環節,鼓勵專業課和公開課老師應用新媒體技術創新教育改革,創設多樣的教學情境,與大學生開展多形式的學習交流。

2.打造交流互動平臺,營造媒介素養學習的積極氛圍。首先宏觀引導。高校要營造積極的文化氛圍,倡導主流文化,宣揚愛國主義思想,革命優良傳統、倫理美德,激勵學生肩負歷史使命,堅守職業道德,信守良心,投身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將具有先進思想、雅致高格的文學影視、學習課件等通過網上創作,網下移植,打造交流暢通、育人成才的信息平臺。其次微觀滲透。高校還應將媒介素養教育融入到學生平時的校園活動中,如班級團日活動、學生會活動、志愿者活動和社團活動等,在組織這些活動時,嵌入新媒體技術,讓活動以更直觀、更生動的形式展現在大學生面前,不僅可增強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還能提高活動本身的趣味性。還可以調動社會媒體力量以學術報告會、講座等方式為大學生宣講媒介素養知識,讓大學生通過這些活動與媒體專家、媒介工作者進行零距離互動,加深對新媒體的認識和理解。

3.融學于做,鼓勵大學生參與媒介素養實踐活動。高校要鼓勵大學生參與媒介素養的一切實踐活動,如參與學校官方微信平臺、官方微博、官方網站、百度貼吧等學習和運用。通過參與這些體驗活動,引導大學生運用創新思維靈活駕馭網絡,提升認知體驗,樹立學習和利用網絡資源的自主意識,加深對媒體信息的創作、編輯、發布和傳播的學習,增強自覺適應、表達交流、協調應變能力,不斷提高自身的媒介素養水平。

4.以生為本,加強大學生運用媒體信息的綜合能力培養。首先,要強化大學生對媒體信息的識別和分辨能力。學會識別媒體信息,“取其精華,棄其糟粕”,懂得篩選過濾,是提高大學生媒介素養的基本條件。在海量的信息資源中,夾雜著許多虛假“垃圾”信息,這些信息可能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社會主流意識形態相矛盾,大學生如果不懂得甄別和篩選,很容易被這些非主流意識形態腐化,誤入歧途。所以,提高大學生媒介素養,先要從信息的識別和分辨能力提升開始。其次,要強化大學生對媒體信息的發布和傳播能力。以微信為首的各種新媒體交流平臺,人人既可以是信息的傳播者,也可以是信息的發布者和創造者。高校要教育學生利用新媒體將自己的觀點、想法、感受通過正確的、恰當的方式發布并傳播出去,同時,要引導學生樹立強烈的社會責任意識,創作發布的信息要健康文明、客觀真實、充滿正能量,并主動接受社會道德約束。再次,要強化大學生運用媒體信息進行自我完善的能力。高校要引導學生從接受的信息中提煉出對自己有用的信息,在拓展知識面的同時,增長閱歷,完善自己的人格,實現自我超越。

5.內修外練,提升教育工作者隊伍整體媒介素養水平。所謂教育者應先受教育。高校教育者自身媒介素養能力的高低,不僅關乎他們是否有能力引導大學生、幫助大學生培育媒介素養的問題,還直接決定他們的教育教學效果。高校教育工作只有具備了較強的媒介素養水平,才能更深入、更全面地觀察和分析大學生的行為方式、思維習慣和思想狀態,提高工作的實效性;才能運用新媒體技術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提升教學質量和個人魅力。

(三)學生層面:精準角色定位,科學研判信息,不斷完善自身主體性作用

1.精準角色定位,學會“3S”自主教育。在對大學生媒介素養的培育過程中,大學生自身的主體作用不容忽視。當代大學生要正確進行角色定位,學會“3S”自主教育,即學會自主學習(self-learning)、自助服務(self-service)和自我管理(self-management)。在利用網絡滿足自我肯定的心理需要的同時,要以積極健康的心態通過自助或互助方式合理解決脫離集體、缺乏目標、自傲或自卑、過度依賴網絡等問題。

2.科學研判信息,提升“3C”素質能力。大學生要學會科學研判各類網絡信息,提升“3C”素質能力,即批判性思維能力(Critical Thinking)、創新能力(Creativity)和合作能力(Cooperation)。要學會分析流行文化背后的意識形態,在發布信息、獲取信息、分辨信息、傳播信息的過程中,不斷進行自我反思,及時總結,實現自我超越。還要具備一定的安全防御意識,對垃圾信息、不正規網站等要提高警惕,培養健康用網習慣,合理分配用網時間和精力等。

提升大學生的媒介素養是一項需要多方聯動的系統工程。政府要充分發揮其監管職能,創造良好的社會文化輿論環境;高校要強化主陣地功能,打造健康、和諧的校園文化氛圍,完善大學生知識結構,提高其適應社會并進行終身學習的能力;大學生要學會并懂得利用網絡工具不斷實現自我完善和自我超越,做到知行合一,服務于社會。

參考文獻:

[1][2]高原.大學生網絡信息素養缺失及其對策研究[D].燕山大學,2012.

[3]季海菊.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3.

責任編輯 肖稱萍

猜你喜歡
培育路徑媒介素養高職學生
醫學生道德人格現狀及有效培養路徑
我國社會組織品牌個性及其培育路徑研究
新媒介視閾下藝術類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的思考
當代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養路徑研究
新媒體時代新聞編輯應具備的媒介素養之研究
新媒體背景下中學生媒介素養現狀與應對
網絡負面熱點事件對大學生社會心態的影響
職業院校創業法律教育課程體系建設研究
高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課程化途徑分析
大學生媒介素養調查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