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竇娥冤》的悲劇價值淺談

2016-11-23 18:50馬賽敏
人間 2016年24期
關鍵詞:竇娥冤

馬賽敏

摘要:《竇娥冤》是中國元代元曲作家關漢卿的代表作,同時也是一部偉大的古典悲劇。隨著錯綜復雜、曲折離奇的戲劇情節的展開,悲劇主角竇娥被黑暗的封建社會推向了毀滅。作品向讀者傳遞了封建社會中女性的脆弱、善惡斗爭中善者的不幸、封建社會道德觀和勞動人民的美學觀這一系列文學主題,樹立了竇娥這一形象震撼人心的悲劇價值和意義。

關鍵詞:女性的脆弱;善惡斗爭;封建社會道德觀;勞動人民的美學觀

中圖分類號:J8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8-0248-01

一、引言

《竇娥冤》是中國元代元曲作家關漢卿的代表作,也是一部學術界公認的、特征鮮明的悲劇杰作,歷來被評為元曲四大悲劇和中國十大悲劇之首。劇中女主人公竇娥自幼家境貧寒,7歲便賣給他人做童養媳,稍大時丈夫又不幸身亡。在和婆婆相依為命的日子里,她極盡孝心來照料婆婆。后來婆媳二人遇上了一個叫張驢兒的惡棍,逼婚不成,反咬一口,污蔑竇娥毒死了他的父親?;栌垢瘮〉墓倮舨徽{查實情,竟將竇娥判為死刑。隨著錯綜復雜、曲折離奇的戲劇情節的展開,悲劇主角竇娥被黑暗的封建社會推向了毀滅。作品向讀者傳遞了在黑暗社會中女性的脆弱、善惡斗爭中善者的不幸、封建社會道德觀和勞動人民的美學觀這一系列文學主題,樹立了竇娥這一形象震撼人心的悲劇價值和意義。

二、《竇娥冤》文學主題

(一)女性的脆弱。

隨著戲劇情節的展開,在黑暗社會中女性的脆弱這一主題隨著竇娥的悲劇人生得到淋漓盡致的表現。竇娥先是被自己的父親當做一件商品出售給蔡婆婆做童養媳來換取自己進京趕考的路費,然后因為丈夫的早逝而成為了一名年輕的寡婦,后在張驢兒父子倆逼婚的計謀中被控謀殺而被處以死刑。她短暫而又悲劇的一生向讀者傳遞了在黑暗社會中女性的脆弱的這一面。在封建男權社會,竇娥無法決定自己的命運,面對自身的不幸,除了安于天命,她別無選擇,默默忍受著所有的不幸,她深信是自己的命數決定了她所有的不幸。她對自己不幸的人生顯得冷靜從容,在丈夫去世后她一心一意伺候婆婆,與婆婆相依為命,然而張驢兒父子倆逼婚的陰謀打破了她的生活。面對張驢兒的逼婚她深信一女不嫁二夫,努力掙扎,然而在邪惡勢力面前她顯得太過脆弱,她本以為官府是個是非分明,執法公正的地方,她曾期望官府能還她清白,可是,竇娥的這個愿望也被官府粉碎了,她最終被昏庸腐敗的官吏判以死刑,從而引起了讀者對封建社會女性的無助與無奈的同情。

(二)善惡斗爭。

善與惡的交鋒是部分文學作品的主題之一。在《竇娥冤》這部作品中,竇娥盡管在現代人眼中不是十全十美的,但在元代封建社會她絕對是一位善良、忠孝的女子。她和其他萬千元代婦女一樣普通而又渺小,她對父親服從,對丈夫和婚姻忠誠,對婆婆孝順。為了捍衛對丈夫的忠誠,竇娥選擇和惡棍張驢兒抗爭,為了讓婆婆免受刑杖的折磨,她只得承認是自己毒殺了張驢兒的父親。在頌揚竇娥的同時,《竇娥冤》也深度刻畫了為了逼婚而實施了謀殺又嫁禍給竇娥的流氓張驢兒、為了逃避還債而企圖殺害蔡婆婆的賽盧醫和只認錢而不認真理的楚州太守。在竇娥與一眾惡人的爭斗中,最終竇娥被邪惡勢力推向了毀滅,《竇娥冤》用在善惡斗爭中善者的不幸加深了讀者對封建社會黑暗勢力的厭惡,表現了作者對被壓迫者的深切同情和對黑暗的封建社會的強烈控訴與抗議,使得竇娥這一形象具有震撼人心的悲劇價值和意義。

(三)封建社會道德觀。

中國自古就是一個禮儀之邦,中國的民族精神和美德可以被歸納為八個字,即忠、孝、仁、愛、信、義、和、平(周儀,2003)。這八個字在封建社會以“三從四德”得以彰顯,即“在家從父,出嫁從夫,夫死從子”;“事翁姑,敬夫主,和妯娌,睦街坊”。在竇娥身上以忠和孝最為觸動心靈,在家庭倫理關系中,竇娥是貞節、賢孝的化身,具有苦己利人、舍己為人的精神。這些都是中華民族長久形成的美德。她對丈夫和婚姻忠誠,她深信“好馬不配二鞍,好女不侍二夫”,面對張驢兒的逼婚,她憤然拒絕,最終搭上了自己的性命。竇娥對婆婆極盡孝順,為了讓婆婆免受刑杖的折磨,她只得承認是自己毒殺了張驢兒的父親。在去往刑場的路上,她祈求官差帶她走后巷以免婆婆看到她會傷心難過。在她死后,父親替她昭雪冤情后,她的魂魄祈求父親替她好好照顧年邁的婆婆。竇娥這樣一位忠孝的女子是封建社會女子的楷模,也是關漢卿極力頌揚的人物,關漢卿把這些被民眾認可的美德賦予竇娥,使之與竇娥的美好品德出現共鳴,激發起人們反抗邪惡的自覺和勇氣,這正是悲劇價值的體現。

(四)勞動人民的美學觀。

世世代代以來,中國勞動人民都深信“善有善報,惡有惡報”,“行善積?!?,這是中國勞動人民長久以來形成的美學觀。周儀(2003)也指出“中國悲劇中盡管充滿了痛苦與不幸,但它們往往都以邪惡者的失敗和善良者的勝利結束,從而令讀者滿意和產生共鳴”。竇娥在行刑之前向蒼天發下三樁誓愿:“一愿三尺白練高桿懸,一腔鮮血紅天簾。二愿天公憐我淚哭干,山陽無雨旱三年;三愿上天念我竇娥有冤,天降三尺大雪掩埋我竇娥的尸體?!彼脑┣榻柚n天和她的父親竇天章得以昭雪。果然她死之后,三樁誓愿都應現了:她的鮮血都飛濺到白練上,六月飛雪裹住她的尸體,楚州大旱三年。這一結局彰顯了中國勞動人民傳統的美學觀念,即善良終究會戰勝邪惡,所有的冤情終將昭雪,這也是《竇娥冤》悲劇價值的體現。

三、結語

關漢卿作品《竇娥冤 》揭露了封建社會中女性的脆弱與無奈,斥責了官場的黑暗腐敗和流氓惡棍卑鄙下流的行徑,頌揚了主人公竇娥的善良與忠孝,體現了中國勞動人民對善良的向往、對弱者的同情,以及對邪惡的唾棄。歷經時代的變遷,竇娥這一形象仍為讀者津津樂道和報以同情。作品最終的沉冤昭雪大快人心,是中國勞動人民長久以來形成的美學觀的完美呈現,也是《竇娥冤》悲劇價值的體現。

參考文獻:

[1]楊憲益,戴乃迭.關漢卿雜劇選.北京:外文出版社,2000.

[2]周儀.中國文化概論.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03.

猜你喜歡
竇娥冤
論《竇娥冤》與《哈姆雷特》的悲劇差異性
張驢兒為何這么橫
淺談《竇娥冤》的悲劇性
《竇娥冤》人物悲劇命運探究淺析
品味元雜劇《竇娥冤》的人物形象和風格特征
論《竇娥冤》的“非悲劇性”
解讀《竇娥冤》中的三樁誓愿
談《竇娥冤》中“罰下這等無頭愿”的“罰”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