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會主義價值觀與傳統的創造性轉化芻論

2016-11-24 18:16殷潔
法制與社會 2016年30期
關鍵詞:創造性轉化中國傳統文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摘 要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幾經滌蕩,層層沖刷出最具有時代精神的核心要義,在“吸收外來、面向未來”的同時“不忘本來”。中國擁有悠久的歷史根脈與優秀傳統文化,這些文化可以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供生生不息的智慧源頭以及文化供養。創造性轉化并不是簡單的截取重組,而是將文化符號一個個挖掘剖析出來,以質素的方式轉化為具有新時期屬性的文化。本文梳理各時期社會主義價值觀的側重方向,分析了習近平同志提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中國傳統文化之間創造性轉化的內容,目的在于將創造性轉化的模式運用到更多的領域中,使中國傳統文化煥發新的生機。

關鍵詞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創造性轉化 中國傳統文化

作者簡介:殷潔,東華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理論。

中圖分類號:D60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6.10.358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我國新時期所凝練的主流精神及道德指向。談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首先要明晰價值觀、核心價值觀二者間的區別。價值觀是一個人對于事物的評判標準和主觀傾向。而核心價值觀是價值觀最重要的內涵,其價值原則在相當一段時期內具有相對穩定性,為價值觀提供正確的方向導向。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盡管是新時期我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價值導向,其中具有“吸收外來”、“面向未來”的成分,但是也包含了“不忘本來”的成分 ,其背后的文化積淀與歷史底蘊是不會輕易改變的,它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是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的產物。

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的機制思考

創造性轉化較早由林毓生先生提出,這個概念出現在為參加“‘五四運動五十周年紀念研討會”而作的文章中。五四時期奉行的是文化一元論,認為中國文化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其蘊含的每個部分都是相互關聯的有機存在體,那么如果其中一個部份需要被淘汰,整體只能隨之淘汰。當然,那時的青年們不是否認所有的傳統文化,他們承認其中也有好的文化,例如“仁愛”。但又即刻強調,這些文化資源與品質是全人類普遍共存的,是“世界文化的公分母”,不是中國特有的東西。 這種全盤否定的思想到底來源于何處呢?一是中國青年急切的入世使命感,他們牢記儒家“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將國家興亡視作自己的使命。面對外來沖擊和內部腐化,他們急切的想要改變。于是他們將去毒瘤的手術刀指向了整體的中國傳統文化。問題在于并不是所有的中國傳統文化都需要被摒棄;二是中國傳統文化自身的“固執”,說起中國傳統文化離不開儒學文化的影響,中國處于儒學文化的“內核區”,日本處于“外緣區”,這種外緣化為日本帶來了無限的可能,而中國固守于自己的文化精神,面對新時代與新需求很難去做出改變??梢哉f“核心化”,既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根,也可能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局限。

面對這種極端思維,林毓生先生提出了創造性轉化,“把一些中國文化傳統中的符號與價值系統加以改造,使經過創造性地轉化的符號與價值系統,變成有利于變遷的種子,同時在變遷過程中,繼續保持文化的認同?!?一定的意識形態——文化,歸根到底是一定經濟政治的產物。傳統文化的生長環境是農業文化,同時也是宗法制度基礎上的血緣文化。在生長過程中,不斷地被深化自然經濟下的封閉化與封建化。列寧說:“千百萬人的習慣勢力是最可怕的勢力?!?而鄧小平在改革之初就意識到“小生產的習慣勢力和官僚主義的習慣勢力,還頑強地糾纏著我們”;“這種習慣勢力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因循守舊,安于現狀,不求發展,不求進步,不愿接受新事物?!?我們要打破這種習慣勢力,正確看待中國傳統文化。我們應該意識到在源遠流長的文化長河中,有珍貴寶藏也有污濁泥沙,我們正是要去除那些與現代社會沖突且拒絕適應的元素,將中國傳統文化的生命力注射到新思想中,打破思想僵化的壁壘。

中國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必然是需要時間的,切勿操之過急,林毓生先生說要“比慢”,這是一個量變到質變的過程,既需要數量的累加,又需要質量的提升。我們要做的是繼承傳統文化的同時選擇傳統文化,汲取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但不盲目崇拜和追隨。

二、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貫穿在近代以來價值觀嬗變之中

提到毛澤東同志,最能體現他核心思想的是“為人民服務”,他找到了中國傳統文化與當代價值的共通點,于是將兩者有機融合,在“人本思想”中注入民主思想。然而在這條崎嶇的道路上,因為制度的設計以及片面強調生產等原因,沒有真正實現毛澤東所想的人本思想。隨著時代的進步,鄧小平時期強調的是民主法治的建設與經濟建設兩手抓,兩者互為前提,也互為強有力的支撐。完善健全的法治是保障人民民主以及經濟建設發展的前提,有了民主,人民才有了表達言論的自由,思想才不會受到禁錮。而這種民主的激發也離不開經濟基礎的基石,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經濟的發展是國家發展其他事業的根本與保障。在20世紀70年代末,中國進入了一個文化創新發酵膨脹的時代,許多關于文化發展方向的爭論層出不窮?!爸畜w西用論”、“西體中用論”、“反傳統主義”、“新啟蒙論”、“批判繼承論”、“綜合創新論”等等思想觀點都提了出來。

隨著中華民族主權的逐漸統一與經濟的蓬勃發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核也在慢慢改變。到了江澤民時期,人本思想被挖掘了出來,他提出的“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把人民放到了最重要的位置上。中國傳統文化中早就有重視民本思想的言論,“民惟邦本”是古代君王千百年來凝練出的智慧,只有聽見人民的聲音,滿足人民的需求,把人民的利益放在最高點才能真正強國固本。面臨經濟的快速發展,自然環境必然會有所矛盾??茖W發展觀作為胡錦濤時期核心價值觀的產物,體現了人民對于環境的關注和重視。中國傳統文化中強調“天人合一”,其實就是提倡要遵循自然規律,與天地萬物達到和諧一體的程度。傳統文化還時刻警醒世人背離自然的規律去強行獲取自己的欲望,只會傷害了自然并且也傷害了自己,讓中國人在無形中處于一種敬畏自然的心理??茖W發展觀的提出是將這種敬畏的心理科學化、可操作化,其強調的是可持續發展,是既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不能損害后代人利益的發展。中國人向來以“和”為待人處事的信條,這一理論的提出是發展與環境謀求和諧共處的對話,是對經濟發展與自然環境如何平衡的思考。

三、當代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傳統創造性轉化元素剖析

核心價值觀是一個國家的智慧的結晶,更是一個國家的靈魂。習近平同志提出的二十字箴言: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概括了當代國家和人民需要秉持的民族精神和個人品德。把富強作為國家的第一要務,是因為國家的強盛才能為公民帶來平等自由,享有民主的生活??鬃诱f:“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笨鬃忧宄恼J識到求富是人們普遍而正常的心理,而鄧小平同志也說過社會主義的特色是富而不是窮。國富才能提供完備的法制、自由平等的權利,而民富才會會有追求更高精神境界的能力。儒家思想中也認為國富的本質是民富。民主的實現一方面需要制度的保障,另一方面需要人民意識的覺醒,“和”是中國人最崇尚的文字和態度,和諧是中國人從陰陽五行、太極八卦中悟出的真理。當代提出的和諧便是延續這古人的智慧,倡導遵循世間萬物自己的生長軌跡去發展,尊重自然的定律,才會獲得和諧共生的局面。文明包含的是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同步發展,和諧包括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共處,社會層面給予公民自由的空間,平等的權利,那么這個社會一定是一個能做到公正,擁有健全法制體系的國家。對于公民的首要要求是愛國,自古以來,愛國早已成為了優秀傳統,這是對于國家最真切情感的表達。其次就是要在社會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完成好自己的本職工作,誠信友善的對待他人??鬃釉啤皬男乃?,不逾矩”,這與今天我們對于自由的理解不謀而合,自由是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但是不超過既定的范圍和界限,這種自由不是毫無章法和限度的自由,而是在不影響國家以及他人下的自由。平等和公正在孔子的言論中也早有體現,《禮記》中說“天下無生而貴者”,既天下沒有哪個人生來就高人一等,儒家看中的事一個人的品行道德,而非這個人的出生地位。平等和公正觀念的提出是激發人民對于自身權利的訴求與渴望,人民心里有這個意識就會去追求。法治的提出則是為了確保自由、平等和公正擁有強硬的后盾力量,保證這三種權利的實現。中國很早就有了法的概念,但是沒有切實履行法的內涵與要求,過于重人情輕禮法?,F在的法律概念要求完善法律體系,已更加強力有效的手段保障更多的權力、實現更多的權利。愛國思想最早出現在《戰國策·西周策》一書中,“周君豈能無愛國哉”。愛國是每個人愛自己的家愛自己個體的大前提,國家是每個人身后堅實的依靠,每個人身上都被賦予了國家的屬性。敬業是建設國家、實現自己價值的途徑,通過這條路將自己隱化成為奔流大江中的一滴水滴,一滴水滴不能創造歷史,但是匯聚在一起就可以創造奇跡。除此以外,誠信和友善是對于品行的考驗,誠信不單單是對他人誠信,同時也是對自己的誠信,這種誠信的環境一旦形成,人們會因為外界的壓力而約束自己的行為,從外而內的規范自己的行為。友善也可以理解為“和”的另一種表現形式,古人謙謙君子雅韻之風一直是當代所需找回的禮儀,這無疑能夠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營造和諧環境的氛圍。

中華民族有著深厚文化傳統,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體系,體現了中國人幾千年來積累的知識智慧和理性思辨,這是我國的獨特優勢。中華文明延續著我們國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脈,既需要薪火相傳、代代守護,也需要與時俱進、推陳出新。要加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挖掘和闡發,使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把跨越時空、超越國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弘揚起來。

四、結論

中國傳統文化是一座巨大的寶庫,后人從中源源不斷的挖掘文化寶藏,這些寶藏或直接搬運到現代文化中來,或經過探索嘗試進行創造性轉化成為文化現代化的源泉和一部分。這些文化其實早已印刻在我們的思維模式以及行為模式中了,它們潛移默化的影響著我們今天的生活。當然,傳統文化中良莠不齊存在著很多歷史遺留下來的文化渣滓,我們在進行創造性轉化的實踐中要能分辨出精華與糟粕,擇良者轉化成的和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養分。新時代的文化創造絕不是簡單的搬運重組,而是經過不斷探尋和反復驗證的創造性轉化,同時它不僅僅站在歷史與當代的角度,更要有放眼未來的格局,將民族性與世界性融合在文化再創造的洪流中。

注釋:

習近平.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新華社北京2016-05-18.

盛邦和.中國傳統的創造性轉化.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02-02-40.

林毓生.中國傳統的創造性轉化.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1.435.

《列寧全集》第39卷.人民出版社.1986.24.

《鄧小平文選》第2卷.人民出版社.1983.162,142.

習近平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全文.

猜你喜歡
創造性轉化中國傳統文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從《百鳥朝鳳》看中國傳統文化的復興
建筑設計內在的文化反思
河南民歌的藝術特征分析
在高校有效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途徑探索
IP影視劇開發中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構建
從《小小冠軍夢》看傳統愛國主義在兒童舞中的創造性轉化
中華美學精神與傳統美學的創造性轉化
接續與超越中國新聞法制傳統的路徑選擇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