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都市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的社會管理與服務

2016-11-24 09:35佘幸
2016年35期
關鍵詞:社會管理流動人口成都市

佘幸

摘 要: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的大量涌入給成都市的社會管理帶來了新的挑戰,主要表現在少數民族流動人口居住管理的分散性、民族文化和宗教信仰的差異性,以及他們進入城市后心理上的不適應性。對此成都市需要采取依托城市社區進行管理與服務、完善法律且妥善處理沖突矛盾、通過宣傳教育轉變市民的民族性觀念,最后還需要對少數民族流動人口加強教育,提高其綜合素質等方式來完善其對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的管理與服務。

關鍵詞:成都市;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社會管理

城市少數民族流動人口是指不具備城市戶籍,但又在城市居住并從事各種經濟、文化活動的少數民族人口。隨著中國的改革開放,長期生活在內地和西部邊遠地區的少數民族人民受到外界信息的影響,逐步走向開放,通過務工、經商、學習、旅游等方式向城市流動,這樣就形成了城市少數民族流動人口。成都市是四川省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據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成都市少數民族人口為126939人,占0.9%,比重較上一次人口普查增加了0.36%。成都市區共有55個少數民族,其中萬人以上的有回族、藏族,人口在萬人以下、千人以上的有滿、羌、蒙古、土家、彝、苗、壯、朝鮮等8個民族,每年有近400萬人次的少數民族流動人口,從總體看,今后仍會有。

隨著大量少數民族人口進入成都,成都市的人口民族多樣性越來越復雜,與此同時相應的服務管理工作也要跟上。因為遠離牧區或者農村的這些少數民族流動人口進入城市,在給城市帶來活力的同時,也會給城市管理帶來新的挑戰。

一、成都市少數民族流動人口對社會管理與服務帶來的挑戰

1、居住管理的分散性。成都市少數民族居住格局經調查分析,主要有四種情況:一是單位集體購房。這是各個少數民族地區的單位、機構、企業團體紛在成都設立機構分配住房然后形成以單位為中心的居住格局形式,這種是由單位出面管理的模式。二是分散購房定居。這種商品房式的社區模式形成了多元化社區類型的居住格局,這種是社區管理的模式。三是以經商為主租住房屋的模式。其典代表是成都市漿洗街及武侯橫街,這里主要是經營少數民族用品的商戶,這些商家和服務人員大部分租住當地房屋。四是無業少數民族流動人口非定居的聚居。這些無暫住證、無合法職業、無固定住所的流動人口他們主要聚集在天府立交橋和火車南站一帶,這些人自發聚居成群,對于成都市的社會治安、城市管理、民族關系和工作都產生了很大影響。

2、民族文化和宗教信仰的差異性。城市少數民族流動人口適應城市生活經歷著從少數民族文化到向主體民族主流文化的適應,以及從少數民族語言文化到漢語言文化的適應。在這樣的文化跨越中,各個民族交往時,會自然感覺到自己的民族屬性和民族意識,這種文化之間的差異性激發的矛盾容易引發群體性事件。

少數民族群眾很多都有自己的宗教信仰,他們通常會通過定期的宗教儀式來寄托情感、表達虔誠。但是在漢族聚居區,宗教信仰一般是非主流文化部分,所以對于為少數民族提供固定場所過宗教生活的部分有所欠缺。少數民族宗教信仰中,有很多觀念與城市文化有相悖的部分。在城市社會中,這些很容易導致民族流動人口的心理抵觸,和排斥,甚至會厭棄城市化生活,這樣不利于群體穩定。因此如何實現傳統宗教信仰向現代城市文明的轉變,即有其本身的文化意義同時也具有現實的社會意義。

3、心理上的不適應性。少數民族流動人口比一般性的流動人口還面臨著異族評判標準的問題,異樣生存環境檢驗的難題。這需要少數民族流動人口正確認識自身民族屬性特點這樣才能在新環境下獲得真正的內心基點。此外,跨文化的心理適應容易產生歸屬感缺失。經過排斥、學習、吸收與整合少數民族流動人口會最終實現對城市的心理適應和文化認同,一旦出現文化沖突、文化震撼就容易導致心理歸屬感缺失。少數民族流動人口心理歸屬感的缺失,既是個體心理層面不適應的結果與表現,而且帶有整體社會結構與社會文化變遷的痕跡。

二、城市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社會管理與服務的策略

1、依托社區進行管理,將防范式管理轉變為服務式管理。根據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的居住格局,和城市社區的規劃格局,無論是單位集體購房居住、分散的購買商品房、或者經商租房現在都會隸屬于某一管轄社區,所以社區成了成都市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管理的直接實施單位。社區是共同生活的鄰里空間,社區化的好處是既能夠保留地域共同體的生活性特征,又同時可以落實城市社會的規則。利用社區對成都市少數民族流動人口進行管理需要,一方面要強化社區內居民的民族平等意識,認真宣傳和落實我國的民族政策。另一方面,要宣傳城市管理的基本規定,通過對社區內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的教育、培訓、保障等項目的服務,引導和規范他們的行為,同時保護他們的合法權益。增強各民族群眾的包容度的同時也強化法制觀念增強了他們的法律意識。這樣可以逐步幫助他們的心理適應增加他們對城市的認同感和歸屬感。此外,社區本身要強化自己的管理能力,要嚴格規范社區內的衛生治安人口等方面的管理。因此,依托社區進行管理比依靠行政力量進行管理更加具備親和力和可操作性,有利于加強,少數民族流動人口與城市社區的聯系,也有利于不同民族之間的相互交往,使民族關系更加的和諧。

2、完善民族工作的法律,妥善處理沖突和矛盾。由于少數民族流動人口大量持續的進入城市,民族的多樣性勢必引發許多矛盾和沖突,這就需要國家制定詳備的法律法規來指導城市民族的管理工作。1993年頒布的《城市民族工作條例》是我國已有的一套城市民族工作實施法規,我們應該以此作為處理民族工作的依據,同時結合成都市自身的實際情況制定相應的政策,來維護城市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的合法權益。同時對于民族間的各種沖突與矛盾,要相關部門負責人要第一時間妥善處理,既不能因為少數民族的“政策優惠”而實息事寧人也不能因為其是少數民族而粗暴執法,要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以說服教育為主懲罰為輔,促進民族團結。

3、加強宣傳教育,轉變市民的民族性觀念。利用媒體和網絡的導向,對社會市民宣傳正確的民族政策、民族知識和民族理論,樹立正確的民族觀,尊重少數民族流動人口和他們的風俗習慣,生活方式以及宗教信仰。營造社會成員之間互幫互助,和睦相處的氛圍,讓少數民族的相關知識教育滲透到每個階層每個社區和每個居民,從思想上到行動上不再盲目排斥少數民族流動人口。

4、加強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的文化教育,提高其綜合素質。文化水平的高低差異性會影響他們的社會化融入和社會的管理的難易。多數少數民族流動人口都是處于經濟方面的考慮或是對知識和技能的向往,才走出民族原住地來到大城市生活就業。他們不僅希望在大城市里能夠學到更多的知識和技能,也期望在大城市里子女能獲得更多更好教育機會。然而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由于原來知識水平的限制就業渠道較窄,除了自己經商大多從事基層勞動崗位。所以政府部門應該大力發展對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的教育事業,開放城市的教育資源,這樣不僅可以提高他們的文化水平和綜合素質,增加對城市新生活的理解和民族多樣性以及民族文化的理解與認同,而且可以增加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的就業獲得更多的發展機會。

參考文獻:

[1] 劉毅.城市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社會融入與社會管理創新[J].中央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1,(5).

[2] 秦文鵬.試論城市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社會管理的社區策略[J].黑龍江民族叢刊,2012,(5).

[3] 張曉穎.廣州城市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社會融入與社會管理創新[J].廣州技術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2013,(2).

[4] 潘正云,沙馬日體.少數民族流動人口怎樣與市民和諧相處探析[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7,(8).

[2] 張紅.少數民族人口在城市的適應與發展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碩士論文,2011.

猜你喜歡
社會管理流動人口成都市
成都市青羊區:推行“一網通辦”下的“最多跑一次”
漫畫
行政法治視野中的社會管理創新
社會管理創新過程中基層政府責任建設問題探討
馬克思的管理思想對加強中國社會管理的啟示
給流動人口更多關注目光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