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媒體時代下大學生公共精神培育研究

2016-11-24 07:58張銘鐘張露
2016年35期
關鍵詞:自媒體

張銘鐘+張露

摘 要:隨著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我們進入到了自媒體時代,自媒體時代的到來給大學生公共精神培育帶來了新的問題,本文主要分析自媒體時代大學生公共精神培育出現的問題、問題的原因以及提出完善自媒體相關法律法規為大學生公共精神培育提供保障、轉變教育理念創新教育方法、提高大學生選取網絡信息的能力的相應對策。

關鍵詞:自媒體;大學生公共精神;公共精神培育

隨著現代科技的進步,自媒體技術得到前所未有的普及和應用,人類迅速進入信息化時代。自媒體滲透到社會、經濟、科學、文化等方面,改變著人們的生活狀態和交往方式,影響著人們的思想觀念、行為方式、價值取向、心理特征、道德觀念等,已成為人類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獲取日常信息,相互交流的信息化平臺[1]。虛擬復雜的網絡信息沖擊著大學生公共精神的培育,給大學生公共精神培育帶來了新的問題,大學生公共精神培育要與時俱進結合當前的信息環境,使自媒體服務于大學生公共精神培育。

一、自媒體時代下大學生公共精神培育出現的問題

(一)大學生使用自媒體信息表達失真

自媒體中含有大量合理的成分,但也存在許多非理性、情緒化和失真的因素。常常會出現這樣一種情況,對于某些事物或現象,持有理性平和觀點的人往往不屑于去發表看法,倒是很多觀點偏激的人愿意去發表。大學生公共精神培育也會遇到同樣的問題,自媒體常常成為各種非理想言論的集中地,它反映的信息也會失真,教育者通過自媒體了解到的大學生公共精神并非是全部大學生的真實情況。

(二)“網絡暴力”問題頻發

自媒體的開放性、交互性、匿名性,很容易使有些社會公德意識、公共責任意識淡薄,缺乏自制自律的大學生的言行演化為“網絡暴力”。這些惡語已經超出了對于這些事件正常的評論范圍,不但對事件當事人進行人身攻擊,惡意詆毀,更將這種討伐從虛擬網絡轉移到現實社會中,對事件當事人進行“人肉搜索”,將其真實身份、姓名、照片、生活細節等個人隱私公布于眾。這些評論與做法,不但嚴重影響了事件當事人的精神狀態,更破壞了當事人的工作、學習和生活秩序。

(三)大學生公共精神培育效果不理想

學校組織開展各種形式的活動來引導和培育大學生的公共精神,但是反饋回來的效果并不了理想。學校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高酬請優秀老師開展講座,舉辦形式多樣的實踐教育活動,大學生參加的積極性并不高,甚至有些被迫強制參加的活動,人雖然去了但是都變成了“低頭族”,都在玩手機。因此,在虛擬的網絡環境中大學生依然轉載,發表負面信息,學校公共精神培育并沒有起到相應的效果。

二、自媒體時代下大學生公共精神培育的原因

(一)網絡多元化思潮沖擊

在虛擬的網絡環境中傳播者的多元化利用網絡的快捷性、開放性、自主性使大量的帶有正能量和負能量的觀點一起都被傳播,正處于價值觀形成期的大學生很容易被一些極端個人主義、拜金主義、個人崇拜等違背社會主流價值觀的傳播者影響;帶有負面效應的網絡流行語被大學生直接或間接接受,很容易對他們生活、學習等造成不良的影響,潛移默化的影響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在信息技術不斷發達的今天大學生公共精神培育的難度不斷加大,不僅要關注學生在現實生活中遇到的不道德、不文明、不理智的事件而且要關注學生在虛擬的網絡環境中各種思潮對大學生公共精神培育帶來的沖擊。

(二)大學生公共精神培育存在缺陷

在高校教育中學校對專業課的重視程度遠遠高于公共課,公共課一般都采取大課堂一兩百學生一起上課,課堂不好管理,學生也沒有足夠重視,教學效果不理想;在公共精神培育上重說教輕實踐,以課本為主老師講學生聽,實踐的內容很少幾乎沒有,很難調動大學生積極學習公共課的熱情;教學方法單一沒有結合現代教學新技術如利用互聯網進行網上教學,課堂分析與公共精神內容相關的熱點話題同學分小組討論等。學校、老師、學生對大學生公共精神培育方面沒有放到重要的位置,忽視對大學生公共精神的培育。

(三)大學生自我認識存在偏差

當代大學生易于接受新鮮事物、張揚個性、多元化發展,自媒體早已成為他們學習、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大學生自制能力弱,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探求欲,較容易被網絡上的激烈游戲、反動言論、黃色影像等感官刺激所吸引,進而被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利己主義等奢侈的生活方式所侵蝕,容易使他的們拋棄艱苦奮斗、積極向上精神,造成價值取向嚴重錯位[2]。有些大學生心理不成熟應對復雜的網絡環境容易出現從眾心理、盲目崇拜、從容表達意見等不理智行為。

三、自媒體時代下大學生公共精神培育的對策

(一)完善自媒體相關法律法規為大學生公共精神培育提供保障

隨著互聯網的快速發展,信息傳播渠道拓寬,大學生發表意見更加積極活躍,自媒體中的輿論信息對社會生活的影響逐步加大,但是虛擬的網絡環境大家在發表意見不受法律、道德的限制,這樣不能很好地保護大學生的合法權益,也給大學生公共精神培育工作帶來極大的挑戰。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提出,要“加強網絡社會管理,推進網絡依法規范有序運行[3]”,特別強調了以法濾網的重要性,將網絡管理納入法律中。因此,對在互聯網上發表有社會危害的事件,要堅決實行法律手段予以制裁。用法律手段將網絡空間中不良信息加以剔除,凈化網絡環境,為大學生公共精神培育提供保障,是培育更具實效性。

(二)轉變教育理念創新教育方法

傳統大學生公共精神培育方法已經跟不上現在時代發展的步伐,培育的理念,內容,方法要與時俱進,適應自媒體時代的新要求使大學生公共精神培育更接近和融入大學生的學習、生活和思想。學校相關部門應相互配合,建設學校主流文化專題網站,創建微博微信等公眾平臺宣傳,學校定期舉辦活動營造校園文化強化公共精神的引導。把傳統的依靠課堂學習轉變成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方便快捷的學習,學生利用手機、電腦等現代信息工具登陸學校公共精神培育的專題網站或學校的微信平臺隨時隨地學習。

(三)提高大學生選取網絡信息的能力

網絡信息復雜多樣有傳播社會正能量的優秀好人好事,傳播社會正義,傳播社會核心價值觀優秀事件等;也有傳播負能量的社會欺詐、與現行社會秩序和道德標準相沖突的事件、散播流言,制造社會恐慌等,有些學生接收到信息不假思索,不管信息的真偽和造成的影響去評論、轉載。面對這些信息大學生要有辨別是非的能力,知道什么是需要倡導的、什么是需要抵制的,對于傳播社會正能量的、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信息、具有社會公德意識的信息我們要利用微博、微信、QQ等傳播工具發表評論、轉載大力弘揚優秀文化;對于優良信息我們要堅決抵制,不能進行傳播。

參考文獻:

[1] 汪馨蘭.新媒體環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發展研究[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3,(3).

[2] 李德才,李凡.網絡環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和方法創新[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1,(8).

[3] 十八大報告輔導讀本[M].人民出版社.2012

猜你喜歡
自媒體
自媒體對高中漢語教學的影響研究
初中班主任利用自媒體進行學生管理的現狀及對策
自媒體視域下高校招生宣傳工作創新研究
自媒體時代下普通高校思政課改革路徑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