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析金融制約“三農”發展的幾個關鍵問題

2016-11-25 16:15王永鋒
時代金融 2016年27期
關鍵詞:制約農村金融三農

【摘要】農業、農村、農民收入問題關系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得到了我國政府的高度重視。近年來,黨中央、國務院在“三農”金融服務領域實施了一系列重大改革,正從根本上改變農村經濟和社會結構。農村金融作為我國金融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服務“三農”的重要力量,當前調查研究農村金融機構如何更好地為“三農”提供完善的金融服務,助推農村經濟發展有著非常必要的意義。本文從轄內金融機構支持農村經濟發展、農村金融市場建設及金融服務狀況的調查入手,分析了金融機構在支持“三農”發展和服務中存在的農村金融市場、抵押擔保體系建設緩慢、資金外流、信貸產品創新滯后、金融生態欠佳等六大問題。

【關鍵詞】三農 農村金融 制約 發展

一、農村金融體系建設緩慢,資金外流嚴重,金融服務功能缺失是制約銀行支持“三農”發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一是農村金融機構逐年淡出,農村金融體系和服務遠遠不能滿足轄區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據統計,自2000年以來,全市銀行機構總數減少了96個,其中農業銀行服務于農村的營業機構就減少了66個。截至2016年6月末,全市農業人口每萬人平均擁有銀行業服務網點1.29個,每萬人平均擁有銀行業服務人員10.25人,自然人人均貸款只有1461.22元。由于農村金融體系建設滯后,遠遠不能滿足“三農”對金融服務的需求,嚴重制約了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二是一些銀行機構“只存不貸”,造成農村資金供給渠道狹窄。2016年6月末,轄區5家國有商業銀行存貸比僅僅為22.17%,使原本資金短缺的農村經濟更是雪上加霜。三是從表象上看,農村地區各類金融機構一應俱全,而事實上,國有商業銀行對“三農”發展信貸支持非常有限、農村金融機構受制于資金規模有限、管理水平較低、創新能力不足、服務手段單一,難以滿足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

二、農村抵押擔保體系建設緩慢,抵押物品較少,擔保費用較高是制約銀行支持“三農”發展的主要原因之一

一是擔保市場發展機制不完善,覆蓋面低。目前該市擔保機構少,規模小、業務品種少、擔保期限短、擔保能力有限,擔保金額在貸款中的比重較小,且多數擔保機構均涉足民間高利借貸,專業擔保能力及意愿不強。二是擔保費用高。據測算,企業辦理辦理抵押擔保手續涉及房產、土管、工商、評估等多個部門,收費大約有10多項,各項費用累計達到登記金額的7~10%,相當于將貸款利率提高了30~40%,農村貸款借款人往往難以承擔如此高成本的銀行貸款,一些有前途的生產與項目只能另謀其他融資途徑。三是缺乏必要的符合農村金融機構要求的抵押品。當前農村信貸需求呈現大額化、長期化,單憑信用授信難以滿足貸款需求,適用于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大型農機具、土地經營承包權、林權、水域、荒山、荒坡等抵質押貸款方式沒有廣泛開展,導致抵押擔保難瓶頸一直以來難以突破。

三、“三農”金融產品創新緩慢,產品設計存在缺陷是制約銀行支持“三農”發展的技術原因之一

一是隨著農村收入差距的拉大和養殖、加工、運輸、服務等非傳統農業生產在農村經濟的占比日益提高,農村信貸資金需求呈現集中化和多元化趨勢,貸款期限結構也發生了變化,需求期限較長、貸款額度較大。二是信貸產品創新數量少、質量差。在現有的創新品種中,多數局限于抵(質)押品創新,“貸款+保險”設計的新內容是對現有融資渠道的拓寬;小額信用貸款、聯保貸款等均屬于在信貸層面上的完善,創新的層次不高,對農村金融拓展的力度不強。三是農村基礎設施改造、新農村等項目建設在銀行很難找到相對應的貸款品種。四是貸款利率偏高。涉農金融產品中貸款利率按照法定的基準利率上浮幅度偏高,多數貸款月利率已超過一分,增加了農民負擔。

四、農村金融生態環境欠佳,農民信用意識較為淡薄是制約銀行支持“三農”發展的外部原因之一

一是貸款戶信用意識仍有待提高。近年來,隨著信用知識的不斷普及,農民的信用意識普遍提高,但仍然有一些農戶誠信意識較差,惡意逃廢銀行業債務,甚至出現一些農戶套取銀行業資金,將貸款用于賭博、放高利貸等非法活動。例如,截至2016年6月末,轄內某農村金融機構因賴債不還形成不良貸款共1808筆4149萬元,占不良貸款的26.71%。二是法制環境缺陷。對失信企業和個人的懲戒機制不完善,金融勝訴案件“執行難”、執行周期長的問題十分突出,多數金融債權“贏了官司輸了錢”,金融債權得不到有效保護。三是日趨活躍的民間借貸潛伏風險。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農村融資需求量的增加,各種形式的民間借貸日趨活躍。

五、農業基礎投入不足,保險機制不健全,農業產業化程度低是制約銀行支持“三農”發展的客觀原因之一

一是地方財政對農業投入欠賬較大,財政支農資金和投入方向分散,給農業潛力發揮和后勁培育造成困難;農業基礎條件差,水利設施、農業機械等嚴重不足,農業效益增長緩慢;農民科技文化素質較低,對先進農業技術領悟能力較差,直接影響農業生產的增長,致使農業經濟發展緩慢。二是農業保險機制不健全,農業保險未發揮其作用,農民一旦遭受自然災,其損失無法彌補,導致農民失去還貸來源,造成銀行信貸資金無法按期收回。三是農業結構調整步伐緩慢、層次偏低,農業產業化經營和標準化水平不高,農產品基地建設規模普遍偏小,龍頭加工企業發展與基地建設不夠配套,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發展滯后,產業化技術和信息服務體系建設還處在較低水平。

六、農村信用社改革滯后,內部管理體制不健全是制約銀行支持“三農”發展的內在原因之一

通過對當地農村金融市場的分析,農村信用社仍是支農的主力軍,其發放農戶小額貸款占全市支農金融機構貸款數的絕大部分。農村信用社改制組建農村商業銀行后,資本實力能夠快速壯大,管理水平逐步提升,支農服務將顯著改善,能夠充分釋放發展潛力和市場活力。但當地農村信用社改制農村商業銀行進展緩慢滯后,目前8家農合機構僅有一家改制為農村商業銀行,其余7家農合機構受制于不良貸款余額大、占比高等監管指標不達標等因素目前暫時還未能改制,相對國有銀行還存在產權結構不清晰,內部監督管理制度缺失,法人治理結構模糊等問題。

參考文獻

[1]何廣文.農戶融資中的信用擔保行為研究[M].農業部軟科學委員會委托課題,2002年.

[2]何廣文.對農村政策金融改革的理性思考[J].中國農村觀察,2004年第二期.

[3]徐忠,程恩江.利率政策、農村金融機構行為與農村信貸短缺[J].金融研究,2004年第12期.

作者簡介:王永鋒(1982-),男,漢族,甘肅鎮原人,2010年畢業于西南財經大學金融學專業,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農村金融,現工作單位:中國人民銀行蘭州中心支行。

猜你喜歡
制約農村金融三農
數說2021“三農”新變化
商務部:多措并舉惠“三農”
《農村金融研究》征稿啟事
2020年“三農”十大新聞
《農村金融研究》征稿啟事
40年,時光軸下的“三農”演進
農村金融要多些“鄉土味”
臨安市五措并舉破解土地要素制約
我國會計電算化實施的制約因素分析
農村金融扶貧 脫貧要“精準”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