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探索具有吉利特色的產教融合之路

2016-11-28 04:42張建國
中國市場 2016年40期
關鍵詞:培養機制產教融合

張建國

[摘 要]產教融合是市場機制下的教育鏈與產業鏈的融通,是“生產性學習”與“學習性生產”“生產性教學”與“教學性生產”的有機結合,其目的是協同育人。文章以發揮企業辦學的優勢為出發點,按照“四化”原則,即課程體系模塊化、教學方式項目化、教師培訓常態化和項目運作實體化,推進教育教學改革,構建具有吉利特色的產教融合的人才培養機制。

[關鍵詞]產教融合;培養機制;企業高校

[DOI]10.13939/j.cnki.zgsc.2016.40.170

1 引 言

產教融合是市場機制下的教育鏈與產業鏈的融通,是“生產性學習”與“學習性生產”“生產性教學”與“教學性生產”的有機結合,其目的是協同育人。產教融合,為企業發展提供了堅實的人才保障,壓縮了企業人才培養的周期,降低了企業人才招聘培訓成本;同時也為職教改革提供了資源保障,對企業,對學校,對人才實現了多贏的良好局面。

北京吉利學院作為吉利集團創辦的本科院校,具有企業辦學的優勢,能引導學院在課程設置、教學方式、實習實訓各方面進行改革創新;同時還能把前沿技術、最新的市場資訊融入到教學中,實現教學與生產融合,培養出適應產業發展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人才。本文以發揮企業辦學的優勢為出發點,從以下四個方面推進教育教學改革,構建產教融合的人才培養模式,形成具有吉利特色的應用型和技能型人才培養機制。

2 課程體系模塊化

人才培養歸根結底是以課程為載體,課程設置的好壞直接關系到人才培養的質量,課程體系模塊化是產教融合的前提。學院以市場為導向,構建汽車技術、商貿管理和文化創意三大專業群,對接市場設專業,對接企業定課程。學院從三個層面進行課程體系模塊化。

第一層面,學院以培養學生表達交流、就業上崗、團隊合作、批判思維和終身學習等五種能力為核心,圍繞崗位職業標準,建立三大課程體系,即素質教育課程體系、創新創業教育課程體系、專業教育課程體系,打造專業的品牌特色。

第二層面,專業教育課程體系中,把配套的課程劃分為一個模塊,在同一學期開設。比如,人力資源管理專業與企業對應的有招聘崗位,招聘崗位典型的工作任務有工作分析、素質測評、招聘等,那么就把工作分析、素質測評、招聘這些課程合并在同一模塊里,在同一學期開設。每一個模塊針對一項綜合技能,學生學完一項綜合技能才能融入企業,這種融合能為企業創造價值,因此能得到企業的積極支持與配合,這樣才能形成產教深度融合的局面。

第三層面,每一門專業課程,都可以根據專業所對應的企業崗位,遴選出一系列典型的工作任務,再將與同一工作任務所涉及的課程內容放在同一個模塊里,每一個模塊針對一項技能,從而為項目化教學的有效實施創造有利的條件。

3 教學方式項目化

學院參照吉利集團及相關企業崗位任職資格,分析職業崗位典型工作任務和能力需要,與企業人員一起制定課程標準,對專業技能模塊內的課程采用項目化教學法。以工作項目、任務訓練驅動課程,突出能力目標、保障理論知識目標、兼顧素質發展目標,打造教學的品牌特色。

項目化教學旨在引導學生在“學中干,干中學”,學用結合,學以致用。學生通過一個完整項目的設計、實施、檢查、總結,實現知識向技能的轉變。為確保項目具有實踐性,項目的來源主要是與學校建立合作關系的企業,比如萬科集團、中國電信、聯想集團、順豐速運等大中型企業,要求項目覆蓋整個工作領域,項目的難度及標準應與學生的掌握能力保持平衡。

項目化教學是產教融合的基礎。項目化教學通過項目模擬訓練,有助于學生練就扎實的基本功,掌握了基本的專業技能,為學生進入企業進行實戰準備了條件。產教融合后企業能將真實的項目提供于教學,又進一步提升和豐富了項目化教學。

4 教師培訓常態化

建設一支“雙師型”教師隊伍是實現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的保障,是推進項目化教學的客觀要求。教師培訓常態化是產教融合的核心。學院摸索出三種培訓方式:

一是虛擬團隊。企業成立項目工作組,學院選派合適的教師加入其中,通過電子溝通方式,實現跨地區、跨組織的協作,在不影響教學工作的同時,教師也獲得了項目運作經驗。比如,吉利集團推出的GM1000項目,即吉利認可的千名研究生培養計劃,就是由集團和學院共同培養的,研究的課題都是來自企業項目,要求學生在實踐過程中發現問題,把問題變成課題,由教師和企業項目成員共同完成。

二是掛職鍛煉。學院以汽車檢測與維修、汽車電子技術、汽車營銷、市場營銷、人力資源管理、物流管理、法律事務7個專業為試點,對接吉利集團崗位任職標準,組織專職教師暑期分批赴集團掛職鍛煉。掛職鍛煉不是“蜻蜓點水”式的參觀走訪,而是有計劃、有跟蹤、有檢測,檢測教師學會了哪些專業技能,是否提高了教師的職業能力等。

三是自我培養。建立公平合理的激勵制度實現教師自我培養是加快“雙師型”教師培養的關鍵。在職稱方面,突出學術性與實踐性,學歷與能力的統一;在薪酬方面,對“雙師型”教師適當傾斜,逐步提高“雙師型”教師的待遇;在績效方面,采用第三方評價機構進行考核,結合其知識、技能和貢獻來綜合評價。公平合理的激勵制度能鼓勵教師結合自身專業優勢和自有資源,持續開展自我培訓,于潤物無聲中實現自我發展。

5 項目運作實體化

項目運作實體化是產教融合的關鍵。項目化教學的模擬訓練畢竟有別于真實的市場環境,學生在模擬情境和真實情境下承受的心理壓力是不同的,其所做出的各項決策上也必然不同。學院采用三種主要方法實現項目運作實體化。

一是搭建平臺。學校搭建一個平臺,這個平臺要達到筑巢引鳳的目的,把帶有好的項目的企業吸引進來,再讓企業挑選符合項目要求的學生,實現項目的實體化運作,學生在項目中的學習和工作水乳交融,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全方位地鍛煉了學生的工作技能。

二是訂單培養。學校在招生前與企業簽訂聯合辦學協議,錄取時與學生簽訂委培用工協議。校企雙方共同制訂教學計劃、課程標準,做到專業與職業崗位對接,專業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學歷證書與職業資格證書對接。學生通過學校學習—企業實踐—再回校學習—再企業實踐的多循環往復,實現產教無縫對接。

三是項目孵化。學院在全國首設最大規模學生創業基金?;饘⒃趧摌I培訓專家及風險投資專家“一對一”指導下,對具有發展價值的項目進行后期技術孵化,并最終將項目孵化成企業。這些孵化成功的企業又為學生提供更多的項目,學生在項目實戰中產生更多創新成果,這些創新成果或衍生出新企業,或實現公司內創業。這種良性循環推動產教在更高層次上融合。

6 結 論

產教融合不僅能促進應用型技能型人才培養,還能將職業院校和企業的研發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推動企業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轉型,更好服務地方經濟發展。北京吉利學院在進行產教融合的探索中,按照“四化”原則,即課程體系模塊化、教學方式項目化、教師培訓常態化、項目運作實體化,推進教育教學改革,逐步形成具有吉利特色的人才培養模式,努力踐行著“為了學生更好地走向社會”的使命。

猜你喜歡
培養機制產教融合
任職教育教師隊伍長效培養機制建立思考
基于學生滿意度的廣西旅游管理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機制創新研究
產教融合背景下高職院?!半p師型”青年教師隊伍建設研究
校企協同應用型軟件人才培養機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