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關系新探

2016-11-28 14:03劉金帥
文教資料 2016年22期
關鍵詞:客體思想政治教育主體

劉金帥

摘 ? ?要: 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客體關系研究一直受到學界的關注,尤其是高等教育界的關注。本文從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關系的內涵出發,堅持其矛盾性和整體性,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從整體和部分的角度探析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客體關系。

關鍵詞: 思想政治教育 ? ?主體 ? ?客體 ? ?主客體關系

主客體從根本上來說是一對矛盾,是相對存在的,主體相對客體才是主體,客體的存在離不開主體。對于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客體關系,我們要抓住其矛盾性。但是,我們要看到其復雜性和特殊性,堅持全面而客觀地分析。一方面,我們應當堅持整體性、過程性的原則,抓住主要矛盾、抓住主要方面。另一方面,我們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把整個過程拆開來看,要看到每個部分的主要矛盾,看到主次矛盾在一定條件下的轉化。

一、從整體的角度探析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客體關系

從整體的角度,就是要分析思想政治教育的整體情況,從宏觀上把握它蘊含的主動與被動、改造與被改造、認識與被認識的關系,抓住它其中最主要的主客體關系。

(一)從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雙方的整體探析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雙方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教育者就是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是整個實踐活動的開展者和協調者。教育者最主要的任務是引導受教育者樹立正確的思想觀念,完成這項工作必須主動認識受教育者的思想觀念,幫助受教育者摒棄錯誤的思想觀念,引導受教育者建立并鞏固正確的思想觀念,最終教育受教育者正確認識和改造世界。受教育者作為另一方,雖然理解能力比較突出,能夠充分分析、探索這個世界,但是仍處于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形成階段,大部分受教育者在大部分時間內看待事物還是不夠全面、客觀,極為容易受到外界的影響,不可能實現思想政治的自我提升,更不可能是主動地傳遞正確的思想。因此,受教育者仍然需要進行思想政治教育,需要被動地引導和提升,最終真正地實現自我教育和提升。這些說明教育者處于主體地位,受教育者處于客體地位。

(二)從思想政治教育的整體目標探析

思想政治教育的整體目標實際上就是教育者改造受教育者,使之思想統一到黨和國家的高度上,使之思想與我國統治階級思想相一致,使黨和國家的意識形態內化為受教育者自身,并成為自覺行動。這個目標的實現,必須由專人有針對性地對受教育者進行細化的教育和熏陶,而不能是受教育者自我教育。從這個整體看,教育者是改造者,處于絕對主動的行為模式,受教育者是被改造者,處于被動模式。由此,可以判斷教育者在整體過程中是處于主體地位的,受教育者處于客體地位。

(三)從思想政治教育的整體要求探析

黨和國家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須主動占領各種陣地,不斷向受教育者灌輸正確的思想意識形態。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種特殊的教育,具有政治性這一特殊屬性。這種教育不允許純自發或互動的開展形式,需要絕對服從。馬克思主義在工人階級中的傳播和內化,并不是依靠工人階級的自發學習,而絕對是依靠先進分子的灌輸,即早期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灌輸。如今,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靠主動灌輸的。因此,從整體的要求看,教育者必須處于主體地位,主動而有效地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當然,如果這個教育者是不合格的、不負責的、不積極主動的,結果可能是受教育者處于主體地位,這是黨和國家和教育系統不允許的,是要堅決避免和堅決解決的事情。

(四)從思想政治教育的整體過程探析

教育者在整個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絕大部分時間承擔著教授、引導、監督、評估等工作,這些工作都是需要主動出擊,都是作用于受教育者的行為,都是改造和認識受教育者的實踐,這說明教育者絕大部分時間是處于主體地位。但是我們要認識到,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里,包含學生的主動學習過程,如同任何其他教育過程一樣。事實上,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會有主動反抗、辯駁教育者,會有接受教育后的自我消化、吸收和內化的行為。這些都是主動的過程,使之具有成為主體的可能性。但是我們要謹慎分析受教育者的這些主體可能性。首先,受教育者成為主體可能性的這個過程是很短的,在整個思想政治教育中占據很小的一部分;其次,受教育者并不是僅僅主動作用于教育者,更多的時候是在吸收、內化,是作用于教育內容、思想意識等其他存在;再次,受教育者吸收、內化的過程并不是獨立存在的,教育者還在其中主動承擔著觀察、引導和評估、調整的職責。因此,從整個過程看,教育者仍是主體,受教育者是客體。

總之,從思想政治教育的整體看,教育者絕大部分時間是處于主導性地位,是活動的組織者,而受教育者在此過程中雖然有少量的主動性自主學習、自主探索、自我教育和自我成長,但不影響大局。由此可以判斷,在整體上,教育者是主體,受教育者是客體。

二、從部分的角度探析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客體關系

通過分析以往的研究,可以發現絕大部分研究者是直接從整體的角度分析主客體關系,多側重宏觀分析,很少注意到部分的角度,較少進行微觀探索。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要求我們看待事物要全面分析,既要看到事物的整體,又要看到事物的部分。在此,本文從部分入手,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體分析,拆分成五個相互聯系的部分,分別探索其中的主客體關系。

需要說明的是,這里所說的部分,并不是時間順序上的部分,而是根據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的矛盾變化和動態發展而劃分的部分,是一種“思辨”部分。這五個部分,從教育者方面看分為灌輸部分、互動部分、引導部分、監督部分和評估部分;從受教育者方面看分為從屬部分、反抗部分、吸收部分、內化部分和發散部分。還需要說明的是,這五個部分的劃分,從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雙方看在矛盾性上是相對一致的,但在時間上不一定是一致的,會有一定的交錯。

(一)灌輸部分或從屬部分

這一部分是指教育者通過各種方式、方法向受教育者灌輸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和科學發展觀,以及黨的路線、方針和政策等思想政治內容的行為階段,而受教育者屬于被灌輸的從屬地位,被動接受教育內容的行為階段。在這一階段,我們可以明確判斷出教育者處于主體地位,受教育者處于客體地位,具體表現為:教育者→受教育者。

(二)互動部分或反抗部分

這一部分是指教育者遇到受教育者學習的消極狀態,運用互動、交流、合作等靈活的方式、方法教授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行為階段,而受教育者則是處于反抗、抵觸、辨析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行為階段。這一部分教育者與受教育者處于你來我往的交鋒狀態,受教育者的主觀能動性更突出。從實踐和認識過程看,受教育者更積極主動,教育者在受教育者的主動反抗過程中處于劣勢地位,往往對自己的行為過程做出反思和應變??梢哉f,在這一階段,受教育者是主要處于主體地位的,教育者處于客體地位。但是,我們應當明確的是,在這一過程并不是受教育者全部處于主體地位的,教育者在主動應變后的主動行動,使之又返回了主體地位。因此,在這一階段,教育者與受教育者是交互處于主客體地位的,具體表現為:受教育者→教育者或教育者→受教育者。

(三)引導部分或吸收部分

這一部分是指教育者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教授之外,利用各種手段引導受教育者自覺關注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實現自覺、自主學習和探索的行為階段。受教育者已經基本掌握并認同了思想政治教育,主要處于自主了解與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實現消化與吸收的行為階段。在這一部分,教育者仍然主動作用于受教育者。但是,我們要注意到,受教育者在這一部分是主動作用于思想政治內容體系。因此,可以判斷,受教育者相對思想政治內容體系是處于主體地位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成了新的補充的客體。這一部分,集中體現為兩對主客體關系:教育者→受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思想政治內容。

(四)評估部分或內化部分

這一部分是指教育者則是處于一種評估教學效果的行為階段,主動觀察受教育者思想動態,了解受教育者內在性狀,并作出進一步的反應,及時鞏固思想政治教育成果。而受教育者則是逐步將自身思想意識統一到思想政治教育上,最終形成思想政治教育所要求的思想意識,是一種內化提升的行為階段。在此部分,受教育者會主動與教育者交流、探討思想政治教育內容與要求,力求實現自身思想意識與思想政治教育的統一化。在此過程中,教育者的評估和鞏固是具有主動性的改造和認識行為,教育者相對于受教育者是處于主體地位的。而受教育者具有主動的行為狀態,一方面存在主動與教育者交流、探討的行為,另一方面則主要發力于自身思想意識,可以說受教育者相對于教育者和自身思想意識都處于主體地位。這一階段可以解讀為: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者←受教育者→意識形態。

(五)監督部分或發散部分

這一部分是指教育者已經基本完成思想政治教育教授工作(包括階段性的完成和最終完成),處于監督已經實現內化的受教育者自主指導實踐和認識活動的行為階段。在此刻,教育者主要是觀察受教育者的行為規范,及時糾正不正當行為,起到監督的作用。而受教育者則試圖將已經內化的思想化為自身行為,實現自主指導個體實踐和認識活動,是一種自覺運用的行為模式。在此部分,受教育者會主動改造行動方式、實踐模式和認知行為等。在這一部分,可以看出,教育者對于受教育者仍然是處于主體地位的,受教育者具有主體地位,但他是主動作用于自身行為。這一部分可以表現為:教育者→受教育者→自身行為。

總之,從“部分”上看,教育者大部分狀態下都是處于主體地位的,但當教育者主動性弱,而受教育者主動性強化的時候,受教育者會暫時處于主體地位。同時,也存在其他主客體關系,當受教育者主動進行其他實踐時,如內容學習、自我提升、思想內化和行動改造等,受教育者就處于主體地位,而其客體則是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個人思維、思想意識和自身行為等。由此,我們可以看到受教育者在處于主體時,客體不一定是教育者,也可能是其他的。此外,從部分上還可以看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客體關系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并且存在不止一種或一對主客體關系。

三、結語

對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關系的認識,我們既要看到整體,又要看到部分,既要看到普遍性,又要分析特殊性,既不能通而論之,又不能人為割裂,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堅持矛盾的對立統一,用發展的眼光發現矛盾的轉化和轉移,避免以偏概全,靜止地看問題,避免犯形而上學的錯誤。

參考文獻:

[1]黎明艷,王斌.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的主客體關系探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1,(02).

[2]李基禮.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范疇再審視[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2,(07).

[3]黎明艷,王斌,邱騫.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關系和諧度的引入及解構[J].前沿,2012,(03).

[4]王桂菊.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關系探本——基于對思想政治教育本質的解讀[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2,(07).

[5]戴艷軍,董正華.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研究述評[J].教學與研究,2011,(11).

[6]何桂美.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幾點思考[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1,(09).

[7]閆立超,劉基.現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現代”之辨[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1,(09).

[8]劉峰.以改革創新精神推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J].思想教育研究,2011,(08).

[9]李若冰.主客體的二元分裂:認知主體性哲學的根本難題[J].學術交流,2008,(11).

[10]王天思.主客體關系問題的微觀視野[J].江西社會科學,2002,(08).

[11]陳國慶.主體間性對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更新及實踐應用[J].思想教育研究,2011,(08).

[12]張青蘭.主體問題的存在論本質——重讀《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J].哲學研究,2011,(08).

[13]余在海.馬克思主義價值論研究的存在論基礎[J].哲學動態,2011,(03).

猜你喜歡
客體思想政治教育主體
論自然人破產法的適用主體
符號學視域下知識產權客體的同一性及其類型化解釋
加強思想政治課在大學慕課開放課程的地位研究
淺析紅色文化與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關于遺產保護主體的思考
舊客體抑制和新客體捕獲視角下預覽效應的機制*
論多元主體的生成
關稅課稅客體歸屬論
“活”源于怦然心動——寫生對客體借用中的情感因素
翻譯“主體間性”的辯證理解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