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濟特區:中國漸進改革開放的起點

2016-11-28 10:27朱健
商情 2016年40期
關鍵詞:經濟特區珠海深圳

朱健

【摘要】我國的經濟特區在發展的幾十年來,取得了卓越的成果,對其他地區也有很好的借鑒意義。以我國的經濟特區之一深圳為例,深圳背靠香港,全國各地財政支持其起步,高新科技產業結構全國領先,中國所有大城市中唯一空氣優秀的地方。在建立經濟特區之前,中國從沒有構建過現代化的行政管理體系,也沒有市場經濟下的社會資源分配管理體系,還是幾千年流傳下來的社會資源配置體制。

【關鍵詞】經濟特區 改革開放 漸進發展 深圳 珠海

一、經濟特區發展概況

設立經濟特區是國家的區域戰略層面的決策,區域戰略的制定是綜合因素疊加的結果。從當今的結果來看,設立經濟特區的意義是卓越非凡的。我國的經濟特區在發展的幾十年來,取得了卓越的成果,對其他地區也有很好的借鑒意義。

首先,從當時的歷史環境和背景中去,是在1978年12月十一屆三中全會拉開了我國實行“改革開放”的序幕,所謂改革則是對內的體制革新,從“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為起點。在當時那個計劃經濟思想根深蒂固的年代,高層領導或許只看到了開放的必要性,但如何實施,都是在謹慎小心地“摸著石頭過河”。由于缺乏經驗,所以在當時的計劃經濟條件之下,各種經濟改革都要小心斟酌。其次,在那樣的歷史背景下,國家領導人小心翼翼地斟酌每一個考察因素。既然講“開放”,自古沿海比內陸與外界的交流就更多,開放的程度與潛力理應就更大,加之建立在海洋文明基礎上的全球化影響。所以,大的區域基本就確定了,特區勢必是從我國沿海地區產生。由此,海南、深圳、珠海等都是符合這個條件的。第三,試驗是有風險的,所以要選擇一個經濟基礎薄弱、人口數量少等等。這樣失敗的影響會降到最低。對于現有的這幾個經濟特區來說,其關鍵是北方沿海城市沒有南方這種可依靠的發達城市作為支撐以及數量豐富的僑胞資源。這些有利條件都有利于經濟特區的迅速發展,依靠這些條件,獲得了豐富的技術、人才與資源。第四,從我國現有的幾個經濟特區看,在這四個特區中,有深圳、珠海、廈門三個城市具有一個共同的明顯的特征——地理位置與更為發達的香港、澳門、臺灣三個城市距離非常近,其中深圳和珠海與香港和澳門直接接壤。這種地緣上的接近性將會為這三個特區今后的發展帶來最直接的影響——理論基礎源自地理學十四大理論之一——就是離得越近相互影響就越大。至于為什么是香港、澳門和臺灣,因為它們都是中國的領土并且在當時都已經躋身為國際性城市,在當時比大陸任何一個城市的社會經濟繁榮,由于重點是由于歷史原因,港澳臺的很多同胞與大陸本身就有血緣關系,或多或少沾親帶故,因此設立特區的最大目的就是要利用四個特區中的“海外”華僑關系這一點,吸引僑資與外資的投入,發展特區經濟——開放不是喊一句“開放“的口號就真的會有大量外來資金、人才的流入的,只有先利用”僑資“這一環節,讓開放真正落到實處,特區的經濟建設才能一步一步開始發展起來的。從下圖十一五期間廣東省的文化產業發展狀況,可以看出廣東省經濟特區的經濟發展狀況:

二、中國漸進改革開放

(一)經濟特區經濟體制改革

以我國的經濟特區之一深圳為例,深圳背靠香港,全國各地財政支持其起步,高新科技產業結構全國領先,中國所有大城市中唯一空氣優秀的地方。在建立經濟特區之前,中國從沒有構建過現代化的行政管理體系,也沒有市場經濟下的社會資源分配管理體系,還是幾千年流傳下來的社會資源配置體制。

下圖是十一五期間我國GDP、財政收入、城鄉居民收入的基本情況,可以看出市場經濟體制條件下社會財富狀況:

首先,深圳動用了全國的資本、人力、優質資源構建。它在在廣東省的地位特別特殊,而且在承接香港的一些職能方面,得到了很多的政策支持。

長三角與珠三角是經濟特區最集中的地區,以下圖為例:

(二)中央對改革的推廣

(1)地理位置。特區的地理條件一般比較優越,處于平原或者是沿海丘陵地區,地勢很平緩,有利于城市的建設與發展規劃,這樣的地區通常帶有港口,有利于從事商業貿易與海外拓展。

(2)企業與人才的資源。因為地理位置離港澳臺比較近的地區可以利用其經濟帶動作用發展,所以相當于貿易集散地,在八十年代香港轉型的時期,經濟特區就充當了這樣的一個角色,香港當時的制造業大量向大陸轉移,主要的中心就是經濟特區之一深圳。

(3)國家政策。國家對經濟特區的扶持政策也是促進經濟特區迅速發展的一方面,經濟特區由于經濟發展迅速,有資金支持,思想比較先進開放,國家對于經濟特區的政策尤其寬松,同時也吸引了大批華僑華人聚集在經濟特區,帶來了大批資本和先進的科學技術以及優秀的管理經驗。同時,也造就了經濟特區相對公平、開放自由的競爭環境,所以吸引了眾多人在此就業發展。

(三)影響

中國漸進改革開放離不開當時的社會背景。以深圳為例,80年代初期,正值社會轉型的起步階段,也是打開國門走出去的攻堅階段,可以說當時的中國就是需要一個推廣的窗口,能讓我們國家腹地生產的大量的商品走出去,也需要這么一個窗口把國外的東西引進來,同時也是要冒著極大的風險完成試點的任務。但是,當時的上海、蘇州、杭州、重慶,沒有一個城市適合這樣做。所以,國家在香港的對面劃了一個圈,這就是深圳,而當時的深圳,同樣什么都沒有,沒有包袱,就敢闖,就敢創造。

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國家要輸出的不僅僅是商品,更是一種聲音,表示國家愿意打開門,迎接客人進來消費,背后就是所謂的財政補貼更像是一個投資行為,國家前期投資的成本在目前來看,收益是無法用數字價值來估量的,深圳的象征性地位不僅帶動了國內其他城市的發展,其他地方看到深圳發展的好,所以就紛紛效仿,國家看到深圳試點成功了,就開始推廣到其他城市。當然,深圳的發展同樣具備著政治意義,在早起服務了香港的發展,也穩住甚至是拉攏了香港的精英階層,乃至于后續被扶持為將彼取而代之的地位。

三、分析

在我國設經濟特區,是鄧小平1979年4月提出的。同年8月,建立深圳特區。次年8月,明確在深圳、珠海、汕頭三市分別劃出一定區域,設經濟特區,在廣東增加了兩個特區。同時,在福建的廈門增加了一個特區。到1984年,又開放了天津、上海、大連、青島等14個沿海港口城市,再后來又增加了海南等特區。從大的思路看,無論是特區,還是沿海開放城市,基本特點就是向海外開放。目的也很清楚,就是創造條件,大規模的引進海外資金,加快發展,并形成改革的突破口。在土地、企業方面的這些政策法規下,深圳外商獨資、中外合資企業,三來一補等經營方式風起云涌,到中國加入世貿之前,已有數萬項目得以在這里落地生根。下圖說明了當時企業發展的基本狀況:

特區與內地形成的一個鮮明的區別是:特區特一下子放開了,并且還創造條件,讓外商掙錢。而內地的手腳仍是捆綁的,放得很慢很少。就以所得稅為例,國有企業,當時還叫國營企業,先是掙多少上交多少,1979年,四川搞了一個國企擴權試點,也是在完成上級下達的各項指標后,允許有不到10%的利潤留成。再后來,又實行了超額利潤留成,即利潤比上年增加的部分,允許40%留企業,60%交國家。再后來,到1984年,才實行企業所得稅,明確稅率為55%,到1993年,才減為33%,現在也才調為25%。特區的做法和發展告訴了人們一個道理,閉關鎖國,是沒有出路的,伴隨著特區的發展,中國必須對外開放,為越來越多的人所認識和接受。2001年底,中國開始加入世貿組織,以中國低廉的勞動力和資源為基礎,大量的“世界代工廠”在沿海出現,在深圳等特區出現的作法,在國內許多地方,也不斷涌現,讓人們耳熟能詳,中國生產的價廉物美的產品,在許多國家長驅直入,記得2003年,在曾經為農村富余勞力發愁的中國,首次出現了民工荒。所謂振興東北老工業的政策、中部地區崛起的政策、西部大開發的政策,大量地參照了當年特區的政策。這是國家對于經濟特區發展的經驗的借鑒與運用,實施到其他地區,取得了比較明顯的效果。

參考文獻:

[1]徐現祥,陳小飛. 經濟特區:中國漸進改革開放的起點[J]. 世界經濟文匯,2008.

[2]高同彪. 中國經濟市場化改革的區域效應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1.

[3]曹勝.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時代特征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3.

[4]何寶峰. 論經濟特區在我國非均衡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A]. .中國經濟特區研究(2015年第1期 總第8期)[C].:,2015.

[5]張興勝. 中國經濟轉型中的金融支持政策研究[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0.

[6]周冬. 漸進主義改革:中國制度轉軌路徑與模式選擇[D].四川省社會科學院,2008.

猜你喜歡
經濟特區珠海深圳
珠海 革命風云
當下深圳,魅力何在?
臨港新片區的法治期待
編讀往來
深圳改革敘事起點:
珠海之旅
論經濟特區在我國非均衡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感應電機的直接速度控制
第二屆深圳時裝周永不止步的時尚舞臺
關于城市新開發區建設管理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