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流域管理視角下的重慶水利移民史淺探

2016-11-28 11:04岳宜陽
商情 2016年40期
關鍵詞:水文化移民

岳宜陽

【摘要】重慶通過歷史上不同時期移民而來的人民的勞動得到不斷地發展。在各個歷史時期,貫穿整個巴蜀之地的長江,不論作為母親河灌溉了這片土地,還是作為不可忽略的水道,在移民過程以及移民的生活中扮演了及其重要的作用。重慶地區的水利也與本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興旺息息相關:不論是農業,還是近代興起的工業,水利設施占有重要地位。水利移民正是由于水利設施的建設而進行的較大規模的人口遷移活動。本文對重慶水利移民史進行縱向闡述,呈現較為清晰的歷史脈絡。

【關鍵詞】水文化 重慶水利 移民

一、水利移民

葛劍雄在其主編的《中國移民史》一書中對“移民”一詞如是定義:“具一定數量、一定距離、在遷入地居住了一定時間的遷移人口?!痹谥袊糯爻_始,根據巴和蜀獨特的地理位置以及地理特點,巴蜀地區一般被看作是相對獨立而又一體的區域,獨立是因為,雖然現重慶地區在古代被劃作四川盆地的一部分,但起地勢險峻,與平坦的四川盆地有所不同;一體是因為隨著秦帝國的統一,巴蜀內部的交通狀況得到改善,特別是成都平原地區的經濟發展迅速,加強了巴和蜀的聯系交流,因此又被視為一體。本文旨在研究重慶地區的水利移民,但由于歷史上巴蜀一家,所以未免有交叉現象。

無論是遠古時代還是近現代,人類的生存和發展總離不開水。位于長江上游的重慶,不僅坐擁橫貫中國的長江,嘉陵江、渠江、烏江、涪江和大寧河也在重慶匯入長江。水利與當地的經濟文化發展相互制約,相互促進:人類利用水生存發展,并利用水利設施對水資源進行合理開發和使用,以保證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因此水利移民便是為了更好地利用水資源,水資源更好地為人服務的大規模的人口遷移活動。

二、重慶地區歷史上的水利移民開發

我們從考古中發現,重慶在新石器時代中晚期就已有水稻種植,先秦時代,古人在巫山大寧河河邊就修建過攔河飲水的水利設施①,而商周時期也在重慶境內發現了水田耕作的痕跡。從古人的詩歌或文字中,也可知道在唐朝前,重慶已經開始使用一些水利設施和機械設備進行耕作,而到了唐朝,重慶種植水稻的面積較大,杜甫在詩中這樣寫道:煙霞棲野日,粳稻熟天風。據記載,明清時期,重慶地區興建了許多水利設施:塘堰、水車和水壩。在今涪陵和永川修筑了許多大堰用于灌溉農田。由于重慶平地很少,幾乎都是山地,引水困難,人們就用本地的大竹子,將其內部打通并相互頭尾相連,做成“連筒”。也就是說,自古代以來,生活在重慶地區的人們就開始了水資源的開發利用,并掌握了先進的水利技術。

從原始社會,在長江兩岸的山谷發現農耕跡象,在重慶地區的多條河流出口之處所沖積而成的臺地上也發現了古人類耕作的痕跡,還發現了諸如斧、鋤之類的農耕工具。不僅如此,在重慶地區發現的新石器時代人類居住的遺址中,還發現了用于捕魚的石網墜、石制的魚鉤、漁叉等。說明此地的先民們已經開始利用當地的水資源了。

從公元前21世紀開始,在三峽地區及周邊地區誕育的巴人住在長江沿岸的今湖北、湖南、重慶等地區,倚靠長江這個得天獨厚的水產資源庫,巴族人不僅在長江上捕魚蝦,且將魚蝦用鹽腌制以便保存,因此對鹽的需求很大,由此發展了利用長江水路運輸并販賣鹽的業務。在種族擴張的過程中,巴人向江漢平原的漢水沿岸地區遷徙,實現了巴族人的東遷。

春秋及秦漢時期,由于與中原地區文化經濟發展差異較大,特別是秦滅六國以后,組織了大規模的移民遷入巴蜀,其中一部分就是沿水路進入的。

在此后的一段中國歷史上,巴蜀地區在移民借道長江及其各支流,在秦朝到隋唐五國十代時期,移民類型從罪犯流徙到巴蜀地區以及經商的商人,到五代十國時由于戰亂避禍的移民,被貶到巴蜀地區的官員、被派駐的士兵、以及皇帝下令沿長江東遷的移民。這時的移民促進了長江中上游地區的人口流動、文化技術交流以及經濟貿易的發展。

兩宋時期,蜀地的一些民眾遷入中原,尤其是當時的都城開封,他們主要由“峽江而下”,經過三峽,必經重慶,其中一部分在重慶留了下來,另一部分到了開封。這個時期與其他一個最大的特點是,在此期間南下和駐扎的軍隊構成了移民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在宋金對峙期間,北方民眾大量入川,當然并非所有移民經秦嶺后都留在了四川北部,也有一部分向四川及重慶方向遷移。在宋朝局勢不穩時,一些北方居民經陜西到四川借道嘉陵江到達重慶。防御區的南宋軍隊在蒙古軍隊大舉進攻四川的時候,宋軍意識到重慶可以作為整個四川的后盾和基地,于是將重慶修建為了西南重鎮,在此期間,大量宋軍遷徙到重慶駐扎。由于戰亂,大量長江中下游地區的民眾由長江溯流而上,進入三峽地區,到達今天的重慶。

明清時期,著名的湖廣填四川中,戰亂后的四川重慶地區土地荒蕪、人口稀少、經濟蕭條,因為政府政令、戰爭、瘟疫等原因,大量湖北湖南的民眾進入四川重慶地區。除了湖南、廣東、江西和福建的移民主要借道湘黔和川黔線路外,湖廣等地的移民則街道長江三峽,還有從黔江水道、大竹河道走的水路。

在重慶歷史上,最令人矚目的便是抗戰時期作為西南要塞和陪都的歷史角色,在此期間,國民黨政府官員、軍隊和大量中國其他處于戰火之下地區的民眾遷徙而來,甚至高校、工廠也內遷于此。而利用得最多的運輸方式便是長江上的輪船,由于水路運輸較為緊張,也有大部分的避亂的民眾步行到重慶。

而在當代,舉世矚目的三峽大壩則讓百萬民眾搬出了自己曾經的家園。從毛主席到現如今新一代領導人,都強調指出要妥善安置百萬民眾,這是千年大計,關系到國家穩定和發展,因為涉及人數之大,省份眾多,不僅從中央,各省各市縣的各級政府也需要通力合作和共同努力。除此之外,國家還出臺了一系列新的政策法規,以保證三峽移民有法可依,有據可考;并設立了移民局等機構。

三、結語

重慶移民開發史的研究能夠促進我們了解重慶歷史上早已存在的移民,移民及政府對長江的流域管理研究有積極意義,對如今的流域管理有借鑒意義。

參考文獻:

[1]傅秀堂.三峽工程移民研究[J].武漢: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

[2]葛劍雄.簡明中國移民史[J].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

猜你喜歡
水文化移民
關于蘭州新區水文化創意產業園項目策劃研究
法七成二代移民不娶移民
新常態下我國水文化研究綜述
南陽城市水文化品質提升建議
Stay in Spain BY James Wilkinson
我國文學作品中的“水文化”
云南的稻作和水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