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種植體植入下頜骨內生骨疣的臨床觀察

2016-11-30 12:11范丹丹郭磊王遠勤
中國實用醫藥 2016年27期
關鍵詞:下頜骨種植體

范丹丹+郭磊+王遠勤

【摘要】 目的 評估種植體植入下頜骨內生骨疣的臨床效果。方法 觀察種植體植入下頜骨內生骨疣的患者6例, 共8顆種植體。術前判斷內生骨疣大小、形態、位置, 測量其與植入區牙槽嵴頂之間距離, 行種植修復。評估種植體生存率、邊緣骨吸收水平指標。結果 經臨床觀察, 種植體植入下頜骨內生骨疣臨床效果較好, 生存率為100%;種植體周圍邊緣骨未見吸收, 近、遠中變化分別為(-0.01±0.03)、(-0.02±0.05)mm, 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種植體植入下頜骨內生骨疣能獲得良好骨結合及生存率, 但仍需臨床長期觀察。

【關鍵詞】 種植體;下頜骨;內生骨疣;特發性骨硬化癥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27.099

內生骨疣是指因軟骨內化骨過程階段發育異常所致, 從而形成松質骨內一小塊成熟的致密骨, 并以硬骨板和增厚的骨小梁為主[1]。有效地控制骨組織溫度是種植窩洞預備的關鍵, 當骨組織溫度>47℃, 持續1 min會引起骨細胞壞死[2]。若手術區域發現內生骨疣, 行窩洞預備時可能引起骨灼傷, 從而影響種植體骨結合。本研究觀察種植體植入下頜骨內生骨疣, 并評價其臨床效果?,F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1~12月收治的6例種植體植入下頜骨內生骨疣患者為研究對象, 共植入8顆種植體, 男4例, 女2例, 年齡25~55歲。頜骨內生骨疣均在下頜骨, 其均為磨牙區域。納入標準:①無種植手術禁忌證且無需行骨增量; ②種植植入區域發現致密硬化區, 邊界清晰, 無膨脹, 無臨床癥狀, 影像學確診為頜骨內生骨疣;③植入區鄰牙無根尖周疾??; ④影像成像清晰, 無偽影。

1. 2 治療方法 術前錐形束CT檢查評估植入區域骨質情況。對頜骨內生骨疣測量分析并制定相應的種植方案。觀察分析內生骨疣形態、大小、位置, 測量其與植入區牙槽嵴頂最之間小距離;測量頜骨內生骨疣骨平均密度。術前常規準備, 于局部浸潤麻醉下, 翻黏骨膜瓣;根據牙槽嵴頂與內生骨疣距離進行合適種植窩制備;定位鉆確定種植體植入的近遠中及頰舌向位置, 先鋒鉆明確種植體的長軸方向;應用Bicon?器械低速無水擴孔, 植入Bicon?短種植體, 縫合, 拍攝術后錐體束CT(CBCT)。12周后行二期手術, 上愈合基臺; 4周后進行種植修復, 完成全冠永久修復。隨訪觀察期間, 術后3、12個月進行影像學檢查。

1. 3 觀察指標 隨訪期間, 評估種植體植入內生骨疣的生存率。觀察種植體與內生骨疣的骨結合情況, 術后3、12個月行CBCT檢查種植體周圍邊緣骨水平情況。以種植體底部為基準線, 分別測量近遠中牙槽骨高度, 前后測量差值作為邊緣骨吸收量。種植修復后并發癥:基臺松動或折斷、修復體崩瓷或脫落、食物嵌塞等。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下頜骨內生骨疣影像學表現 影像學檢查為界清、無膨脹的致密硬化區、與正常骨質相延續并且其長軸骨皮質平行為其表現, 特異性表現是毛刷樣邊緣。本研究中下頜骨內生骨疣的最大直徑為6.8~24.7 mm、平均直徑(15.80±6.90)mm。測量頜骨內生骨疣的骨密度為1937.8 ~2387.2 HU、平均骨密度(2146.35±160.65)HU。

2. 2 種植體植入內生骨疣臨床評價 所有患者參與臨床隨訪1年調查, 種植體生存率為100%。術后3、12 個月影像學檢查結果:近、遠中邊緣骨量變化分別為(-0.01±0.03)、(-0.02±0.05)mm, 近遠中邊緣骨吸收情況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8枚種植體周圍軟組織健康, 未發現無齦乳頭形態患者。1顆修復體出現崩瓷, 1顆修復體發現食物嵌塞。

3 討論

內生骨疣為一種頜骨骨組織變異, 表現為頜骨松質骨內的成熟致密骨, 與骨發育異常、異常應力、乳牙殘根吸收后骨修復等有關[3]。絕大多數患者沒有明顯臨床癥狀, 極少數存在鄰牙牙根吸收, 內生骨疣區內無病灶牙, 牙髓活力正常, 常規X線檢查時偶爾發現, 無需特殊治療。國內外關于頜面部內生骨疣發病率統計為2.0%~31.0%, 下頜較上頜多發, 常位于下頜骨前磨牙與磨牙區, 無性別差異, 成人較兒童多見。其發生率差異與診斷標準、種族、分型不同等有關。主要好發部位為骨盆、頜骨、股骨以及其他長骨等全身骨骼內[4-6]。

頜骨內生骨疣影像學表現為:可單發或雙發;以下頜前磨牙, 磨牙區多見。形狀可為圓形、三角形或不規則形。直徑數毫米至2 cm不等。邊界清晰、與正常骨質相延續并且其長軸骨皮質平行。主要影像學特征性表現為骨小梁增粗, 呈磨玻璃狀或均勻, 致密的高密度團塊周圍無透射的線條狀影像[7]。內生骨疣影像學特征需與以下病變進行鑒別診斷:① 致密性骨炎:影像學上與內生骨疣不易區別, 但致密性骨炎多與牙髓感染有關。 ②牙骨質增生:多與牙根影像融合, 并有牙周間隙與周圍骨質相間隔。 ③根尖周牙骨質結構不良成熟期:可見小圓形密度高的影像周圍有低密度線條狀影像與牙骨質相隔, 病變邊界較清楚。

通過對影像學診斷為內生骨疣的骨組織, 進行組織學檢查發現該組織以硬骨板和增厚的骨小梁為主。若在缺牙部位發現頜骨內生骨疣且距牙槽嵴頂較近, 則可能為種植手術帶來風險。本研究運用CBCT測量6例頜骨內生骨疣骨密度為1937.8~2387.2 HU、平均骨密度(2146.35±160.65)HU。在內生骨疣深部進行常規種植手術, 可能存在局部產熱過高, 導致骨細胞壞死。本研究中, 通過短種植體植入6例內生骨疣患者, 沒有發生因骨灼傷引起種植體骨結合失敗。術前所有患者通過CBCT綜合分析, 不僅能過測量對種植區牙槽骨骨量評估, 而且對于內生骨疣形態、大小、位置、平均骨密度、測量頜骨內生骨疣至植入區牙槽嵴頂最小距離。根據CBCT分析, 如果植入常規種植體(長度>10 mm), 則可能在內生骨疣深部擴孔過程中無法獲得大量生理鹽水沖洗降溫, 從而造成骨灼傷。由此考慮, 本研究應用短種植體能夠有效地避免與內生骨疣的接觸面積, 降低手術失敗風險。

Draenert等[8] 學者研究發現:對于短種植體植入下頜骨進行1~3 年的回顧性研究, 發現種植體周圍邊緣骨平均吸收為0.6 mm。本研究結果可見, 短種植體周圍骨組織穩定, 邊緣骨未發生明顯吸收。這與先前研究相似, 可能與下列因素有關:①種植體頸部設計為斜肩式, 獲得更多的周圍骨組織附著, 有效降低種植體周圍頸部骨組織應力[9]。②種植體-基臺的連接方式為莫氏錐度, 其界面微間隙<0.5 μm。有效地防止微生物滲漏, 具有完全的細菌封閉能力, 從而避免種植體邊緣骨吸收。③采用口外粘接全冠與基臺, 能避免多余粘接劑殘留于齦溝內, 利于種植體周圍軟組織生物學封閉, 避免種植體周圍炎[10]。

參考文獻

[1] Greenspan A. Sclerosing bone dysplasias—a target-site approach. Skeletal radiology, 1991, 20(8):561-583.

[2] Eriksson R, Adell R. Temperatures during drilling for the placement of implants using the osseointegration technique. Journal of oral and maxillofacial surgery, 1986, 44(1):4-7.

[3] Misirlioglu M, Nalcaci R, Baran I, et al. A possible association of idiopathic osteosclerosis with excessive occlusal forces. Quintessence International, 2014, 45(3):251-258.

[4] Sisman Y, Ertas ET, Ertas H, et al. The frequency and distribution of idiopathic osteosclerosis of the jaw. European journal of dentistry, 2011, 5(4):409.

[5] Li N, You M, Wang H, et al. Bone islands of the craniomaxillofacial region. Journal of Cranio-Maxillary Diseases, 2013, 2(1):5.

[6] Chen CH, Wang CK, Lin LM, et al. Retrospective comparison of the frequency, distribution, and radiographic features of osteosclerosis of the jaws between taiwanese and american cohorts using 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 Oral Radiology, 2014, 30(1):53-63.

[7] Moshfeghi M, Azimi F, Anvari M. Radiologic assessment and frequency of idiopathic osteosclerosis of jawbones: an interpopulation comparison. Acta Radiologica, 2014, 55(10):1239-1244.

[8] Draenert FG, Sagheb K, Baumgardt K, et al.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survival rates and marginal bone loss on short implants in the mandible. Clinical Oral Implants Research, 2012, 23(9):1063-1069.

[9] Bratu E, Mihali S, Shapira L, et al. Crestal bone remodeling around implants placed using a short drilling protocol.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ral & Maxillofacial Implants, 2015, 30(2):435-440.

[10] Urdaneta RA, Marincola M. The integrated abutment crownt, a screwless and cementless restoration for single-tooth implants: A report on a new technique. Journal of Prosthodontics, 2007, 16(4):311-318.

[收稿日期:2016-07-25]

猜你喜歡
下頜骨種植體
不同部位微種植體支抗釘矯治成人露齦笑的效果比較
如何讓種植牙更“長壽”
微型種植體支抗在口腔正畸臨床中的應用
種植體周圍炎齦溝液中MMP—8和MMP—13表達水平的研究
保留下頜骨下緣的成釉細胞瘤游離髂骨移植重建板固定的臨床應用
個性化鈦修復體在下頜骨缺損重建中的應用
CT在口腔惡性腫瘤侵犯下頜骨中的定量診斷價值評價
超短種植體在后牙區應用效果觀察
下頜骨成釉細胞瘤頰部異位復發1例
改性后的骨形態發生蛋白—2聚乳酸納米微球緩釋系統促進下頜骨缺損修復的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