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會創業導向探析

2016-12-01 14:10曲晶
智富時代 2016年12期
關鍵詞:創業

曲晶

【摘 要】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運用市場機制致力于社會價值創造”或者說“通過創新的方法解決社會問題”的社會創業實踐活動成為當前的熱點問題。社會創業作為一個新興研究領域,近年來才開始受到學者們的關注,尚處在起步階段。社會創業導向是對社會創業進行研究的一個嶄新角度,目前社會創業導向主要是借鑒已經成熟的商業創業導向。本文試圖通過相關文獻的研究,深入研究目前對于社會創業的概念界定以及社會創業導向研究現狀,尤其是重點介紹社會創業導向的維度劃分情況,指出現有研究的不足并提出進一步研究的思路。

【關鍵詞】創業;社會創業;社會創業導向

社會創業是近年來國際學術界、企業界及政府共同關注的研究方向和創業實踐,是一個世界性的熱門話題。從近十年社會創業文獻增長率來看,1991-2004年屬于社會創業的萌芽階段,每年關于社會創業的相關研究論文數量呈現較低的水平;2005-2009年屬于社會創業的初步發展階段,每年發表的論文數量穩步上升;2010年至今是社會創業的快速發展階段,總體而言,83%的文章發表在最近5年,提供的證據說明社會創業是一個正在興起的學術興趣領域。

一、社會創業

創業研究雖然己經有較長歷史,但是社會創業作為一個新興研究領域最近幾年才受到了學者們的關注,社會創業仍然處在嬰兒期,目前缺乏豐富的理論研究和統一的定義,關于社會創業概念的討論較多,概括起來有以下幾種:

從對社會價值的重視程度來看分成三類:第一類是采用傳統的商業手段創造社會價值而非個人價值,代表性學者有張錦等,2009。第二類認為社會創業在決不放棄社會創業根本目的(即創造社會價值)的基礎上通過運用盈利性企業運作的方法來使企業利潤最大化(Pomerantz,2003)。第三類認為社會創業是在采用商業化方式的同時,創造社會價值(加拿大社會創業中心,2001)。

從行為主體角度進行定義可以分為三類:一是在非營利性組織中引入商業機制及市場競爭,從而讓非營利性組織以更高的效率向社會提供服務(Reis,1999);二是企業借助自身市場主體的地位用創新的方式增加社會價值(Sagawa & Segal,2000);三是社會創業可能發生在唯利是圖的營利性企業中,這些企業具有經營造益、做好事的承諾和義務,社會創業也可能發生在一些社會企業中,這些企業樹立了社會目標,但卻采用商業化運營模式。即只要是用市場機制創造了社會價值的行為就可以視為社會型創業(Thompson,2002)。也有一些學者從創新性角度進行定義。他們認為任何旨在幫助人們的創新性創業都可以描述為社會型創業,這種創業可以是經濟上的,也可以是非經濟上的;可以是以營利為目的的,也可以是以非營利為目的的(Mair& Marti,2006)。不管是從哪個角度進行定義,以上觀點都展現了社會創業的特征:(1)把創造社會價值作為重要目標(未必是唯一目標);(2)借助各種類型的創新創造社會價值;(3)社會使命、社會目的明顯。但是上述定義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停留在社會創業現象的表面,并沒有能夠闡明社會創業本身在理論層面的基本特征。

二、社會創業導向

為解決社會創業當前的研究困境,國外許多學者在借用創業研究領域中“創業導向”這一概念及其成熟的理論與實證研究成果,來開發社會創業的核心構念即“社會創業導向”及其前因后項的理論框架,取得了一些初步成效,并預示著未來社會創業研究發展的動向。創業導向作為創業研究領域一個較為成熟的領域,創業導向概念維度目前廣泛采用的是Miller,Lumpkin和Dess提出和補充的創新精神、風險承擔、超前行動、自主性和競爭意識五個維度,對其的測量則主要采用Covin-Slevin量表。G.T.Lumpkin(2010)認為“社會創業導向”與商業“創業導向”基本沒有區別或者只有輕微的區別。并提出相關研究者可以好好利用已有的“創業導向”框架探討社會創業的有關問題,但是他認為在社會創業的意義下,“創業導向”也必須做一些修正。因為“進攻性競爭”和“自主性”是與社會創業本質特征比較沖突的兩個“創業導向”維度,所以對其加以修訂是必須的。Tim Mazzarol(2011)基本同意 G.T.Lumpkin 的觀點,他認為“創業導向”基本上能被運用于社會企業,但“創業導向”五個維度能被應用的程度有待商榷。他認為“創新”與“超前行動”與社會企業的社會使命是保持一致的。但“風險承擔”、“進攻性競爭”和“自主性”三維度對社會企業的作用和商業企業的作用有著明顯的差異。除此之外,還有很多學者對社會創業導向的維度進行了劃分,代表性的有Mort等(2003)認為社會創業導向可以分為社會使命驅動、堅持社會目標、識別創造社會價值的機會、創新精神、超前行動和風險承擔六個維度;Leadbeater(1997)提出可以劃分為有雄心的領導能力、創造性的運用稀缺資源、與客戶和組織建立長期的合作關系三個維度;Dees(1998)認為可以分為社會使命、追求新機會、持續創新、大膽行動和極強責任感;Weerawardena和Mort(2006)分成創新精神、超前行動、風險承擔、環境動態性、可持續性、社會使命和機會識別;盛南(2009)、李永慧等(2015)和李華晶(2015)等大多數國內學者分為資源擴展、社會引領和互惠協同三個維度;胡楊成,郭曉虹(2014)分為追求創新、行動領先、風險承擔和互惠合作四個維度。從以上對現有文獻中關于社會創業導向維度的觀點的梳理,我們可以看到學者和現有文獻對社會創業導向概念維度的理解在本質上沒有離開創業導向的三個維度范疇。社會創業導向的概念維度仍然是一個開放性問題,給未來學者留下了廣闊的研究空間。

三、現有研究不足和未來展望

目前我國對社會創業和社會創業導向的研究處于起步階段,雖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與國外相比相關研究還存在很大的努力空間,主要表現在:

(一)理論基礎薄弱、實證研究嚴重缺乏。中國學者關于社會創業導向的研究相較于國外不論是數量還是質量方面都遠遠落后。且大部分都是理論比較和案例研究,嚴格意義下的實證研究非常有限。經驗性文章近幾年剛起步且數量遠遠低于概念性文章。經驗文章中以探索性的案例分析、扎根理論研究為主的定性經驗文章占大部分,學者們對“社會創業導向”無論是概念的還是操作化的定義都沒有清晰界定,并且缺乏嚴格的假設檢驗,研究設計中很少的變量被運用,使用樣本量小,以相關分析、描述統計分析、回歸分析等為主的定量實證研究文章嚴重缺乏。

(二)對不同管理情境下社會創業導向的差異研究有待加強。目前的研究只是簡單地采用創業導向的測量題項或做一些簡單修正,樣本量的選取很少對實施主體即非營利組織、營利組織和社會企業作適當的分開處理,可能影響“社會創業導向”效度測量。社會創業導向維度的構建、變量的測量要考慮到文化的差異。目前國內比較權威的關于社會創業導向維度的劃分是盛南(2009)的研究成果,其他學者都是在他的基礎上進行的適當修改。根據我國的組織理念、組織背景、組織環境等,建立本土化的理論和操作體系,創立適合本國的社會創業導向是我們的研究者在今后研究中應該重視的一個問題。

(三)目前社會創業研究存在的根本性問題是缺乏一個統一的科學、嚴謹、結構合理的基于社會創業原有模型的法則網絡理論框架。法則網絡包括原有模型(新構念的內在維度及其之間關系的框架)、前因變量或結果變量。目前選取的前因和后果變量是有限的,缺乏社會創業內在維度及其相互關系的統一理論框架。研究主題過泛,缺乏相對統一的理論框架作為研究平臺。社會創業導向尚未引起學術界權威學者的重視,推動社會創業導向相關理論體系的建立、豐富以及發展,亟待學術界權威學者的加入。

【參考文獻】

[1]盛南.社會創業導向及其形成機制研究:組織變革的視角[D].浙江大學,2009.

[2]胡楊成 徐敏輝.社會創業導向對非營利組織績效的影響研究—兼論環境不確定性的調節效應[J].江西社會科學,2014,01:228-232.

猜你喜歡
創業
“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背景下保定市創業環境評價研究
微時代文化創意類創業現狀調查
內蒙古自治區高校畢業生就業指導服務體系建設及對策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