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育人為本 德育為先

2016-12-01 10:54徐連育
新課程·中學 2016年9期
關鍵詞:思想品德教育新課改方法

徐連育

摘 要:近幾十年我國的教學體制不斷完善和改革,家長和學校逐漸提升了對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視度。思想品德教育概念理論性比較強,教學內容不夠具象化,與實際日常聯系較少,導致實際教學效率相對較低。對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實踐舉措進行分析,提出了具體的教學方法。

關鍵詞:新課改;思想品德教育;方法

面對新課改的最新要求,初中思想品德教學應更改過去的教育思想理念,學校和家長提高對道德教育的重視程度,不斷完善創新教學手段,建立高效率的課堂學習方式,將德育學習融入生活,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將德育教學水平提高到新的階段。

一 、初中德育的重要性

思想品德教育的基本理念是育人為本、德育為先,如今其不僅作為政治教育的一種理念思想,更成為整個教育過程中的根本觀念。教育的最終目標是實現人才培養,讓綜合素質高的人才為社會發展進步作出貢獻。初中思想品德教學對學生的思想道德觀念培養具有重要的影響作用,必須引起學校和家長的高度重視。隨著社會深化發展,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等各方面都實現突破性完善,在新課改的背景下,如何進行有效的德育是值得思考研究的問題。

二、 德育的具體方法

1.科學調查,看清局勢

多年來由于受到傳統教學觀念和教學模式的作用,新課改的部分內容和思想在落實過程中遇到一定的困境。展開科學的研究,努力認清落實中存在的問題,針對性地調整完善,促進德育的落實,發揮應有作用效果。調查發現,老師對于新課改的教學理念認識有偏差性,導致新課改核心落實過于表面化,沒有真正發揮效果,學生探究研究的思想精神差。常見的狀況是為了完成德育教學目標,有目的性地安排給學生一定的任務,例如,讓學生給家長寫溝通信,使用形式化的教育方式,學生敷衍性地完成教學目標,根本沒有意識到背后的問題,也無法展開有效的思考,導致和原本的德育目標具有明顯的差距性。

2.改變思想,采取辦法

德育教學不僅是課堂上的一種教學項目,其應真切融入初中生的日常生活中。根據新課改的要求目標,教學思想和理念陸續發生改變,老師在教育工作中需要促進教學思想的變化,自身對德育的重要性具有明確認識,了解德育對學生未來長久性發展起到的重要作用。初中生總體德育水平的提升對于社會總體文化素質、道德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影響,教師學會和學生之間溝通互動、努力讓學生認識到德育教學的作用。根據實際狀況確定教學計劃,采取一定的教學手段,提供更多的條件提高學生參與的概率性,通過各種實踐學習真正的德育觀念。

從生活方面考慮,首先解決學生普遍關注的現象或是實際問題。例如,初中生普遍的早戀現象出現,逃課行為,在網絡上消耗過多時間的問題、校園暴力問題等,初中生會對自身熟悉的問題感興趣,提升老師和學生溝通的可能性。通過實際問題深入分析,研究造成各種現象的原因,促進學生觀念的改變;其次德育需要學校和家庭之間的配合,父母對孩子產生的作用是不可忽視的,原生態家庭對學生的思想具有潛移默化的影響,老師和家長的配合,將思想品德教學融入家庭生活中,讓學生在家庭中尊重父母,對待長輩尊敬有禮。隨著社會的發展速度越來越快,各種高科技網絡技術普及到家庭中,德育教學中適當引用實際網絡案例,和各種熱點問題結合到一起,讓學生理解和認識社會。初中生由于心理和生理不完全成熟,對于社會問題好奇心重,喜歡了解生活學校外部的信息內容,引入時事熱點培養學生認識能力,通過分析實際案例,了解社會,滿足學生的好奇心,提高學生參與興趣,提升課堂活躍性。

3.完善教學方法

初中生思想道德教育是必需的過程,學校選擇的教學資源需要具有哲理性、邏輯性、科學性,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存在一定的困難,且由于教材的語言相對枯燥,容易造成厭煩心理。所以配合應用各種現代化教學方法是提升教學效率的必然途徑。新課改后的德育目標是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培養學生主體辨別能力,促進主體自學能力的形成,重視主體的發展狀況。德育要適度引導,讓學生不僅明白理論的德育含義,還需要自由應用到實踐中,師生之間共同進步。

(1)有效引導

德育的核心在于培養德育品質,具體指社會中個體有目標性、有主見性地將不同形式社會規范和自身的行為方式內化的德行過程,是一種社會大眾認可的、接受的行為方式或是觀念體現,最終由個人主體進行加工后應用到各自的社會生活中。德育是社會主體認知的一種個體化的行為處理方式,受教育人員需要對總體形式的道德價值觀念、事情的好壞具有準確的分析能力,這也是道德教育的基本。初中生是社會發展的未來,有效的思想道德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并不是短期內快速見到成效的教育工作,其系統化、復雜化具有深遠影響。思想道德老師需要高度重視自身工作的關鍵性,適當地展開道德牽引,提升道德觀念或是行為。

(2)學生主體的判斷

多年來國內的德育方式偏向于強制化方法,主體的個性和想法被完全忽略,從本質上分析是將初中生作為成人主體進行管制,在如今新課改的指導下,德育需要從青少年的主體考慮,不采取強制性的教育手段,讓教育者主動融入被教育者中,學會從他們的角度分析問題,讓學生找到自我思考的空間,實現對人性的尊重和呼喚。

(3)促進全面發展

初中生年齡小,不同主體之間差異大,性格之間有明顯的區別,這些都是造成德育教學效果不同的原因,因此老師需要因材施教,結合主體的接受能力和實際水平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根據學生主體反饋及時調節方法,通過有效的指導糾正,幫助學生培養正確的價值觀、世界觀,突破傳統統一方式教學的限制。目前人們關系網絡更加復雜,實際生活中的競爭越發激烈,人們的心理壓力持續增加,社會價值觀的多元化直接對學生造成影響,很多學生的觀念作用,對傳統的價值觀認識偏差,老師需要深入了解學生的感受和體驗,根據學生的心理狀態采取有效的手段進行疏通引導,實現正確價值觀的構建,適應社會發展。

(4)體現人文效果

新課改要求激發學生的主體性,在此前提下凸顯人文色彩,德育中重視每位學生的發展進步,關注學生的心理變化,在班級里面樹立正面典型,將部分學生作為學習的典型,號召學生努力學習。促進典型學生更加努力,持續進步,讓其他人員具有學習的對象,對德育的理解更加實際形象。

三、科學的評價機制

學校需要建立科學有效的評價機制體系,對于德育的結果進行科學的評定,不能過分重視學生的書面考核成績,還要關注學生的成長進步。不同學生主體的起點不一致,德育和學習考核成績之間不存在必然的因果關系。德育評價體制更加關注學生主體的個人變化,對于不同學生的主體行為、言行、思想進行判定。遵守學校的各項基本規定,具有正面的思想觀念,通過有效的評價,利用激勵性言語,促進學校教學水平的提升,真正發揮德育的效果。

總而言之,學生的進步離不開道德觀念的影響,思想道德教育需要從青少年開始抓起,將初中道德教育課程中融入現實社會生活中,采取優質的教學方式,幫助學生培養正確的觀念意識,形成健全的三觀,不僅能提升初中德育教學水平,更有利于學生未來的發展和進步。

參考文獻:

[1]向斌.新課改下初中思想品德課進行的德育嘗試[J].華章,2013.

[2]吳林.如何創新初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湖北廣播大學學報,2014.

猜你喜歡
思想品德教育新課改方法
新課改下的幼兒教育策略初探
可能是方法不對
粵教版思想品德教材中“閱讀與感悟”的特征與作用
用對方法才能瘦
思想品德課要積極傳遞正能量
四大方法 教你不再“坐以待病”!
捕魚
新課改對立德樹人的思考與實踐
也談新課改下的課外活動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