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媒體時代網絡媒體的輿論力量

2016-12-02 19:07楊曉
新媒體研究 2016年20期
關鍵詞:網絡媒體新媒體

楊曉

摘 要 新媒體的應用,為人們生活、學習提供了便捷的渠道。新媒體開放性、即時性的特點,為一些個性強、渴望表達觀點的個人和群體提供了便利,大學生、記者等群體通過新媒體可以及時發表自己對社會熱點事件的看法,形成社會輿論。社會輿論參與主體多元化,形式內容領碎化,輿論引導難度大,網民在進行輿論監督過程中,容易情緒化,采取非理智行為,因此在新媒體發展過程中,新媒體時代應對網絡媒體輿論進行合理監管。

關鍵詞 新媒體;網絡媒體;輿論力量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6-0360(2016)20-0017-02

以微博、微信、新聞客戶端、QQ等形式的新媒體隨著互聯網的日益普及快速被人們接受。網絡輿論對一些特定人群有著重要影響,大學生作為網絡輿論的重要參與者,每天上網時間長,渴望發出聲音,是網絡輿論的重要參與者,社會輿論對這些特定群體有著重要影響。

以報紙、電視為代表的傳統媒體重點打造新聞網站、政府網站,能夠在保障信息資源的真實性和有效性上發揮了重要作用。新媒體和傳統媒體通過優勢互補,可以加快信息的傳播、豐富信息傳播方式,通過互聯網進行傳播的新舊媒體對網絡輿論的傳播有重要的引導作用。通過網絡輿論可以進行社會主流意識形態建設,建立積極向上的社會風氣,引導社會道德取向,發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在新媒體時代,需要重視網絡媒體輿論的力量,正確地在新媒體環境下引領社會思潮。

1 網絡輿論場及其基本特征

互聯網的發展極大擴大了人們的輿論空間,每個網民都可以借助新媒體參與重大事件討論,發布網絡信息。

1.1 參與主體的多元分層

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統計,截至2015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6.88億,全年共計新增網民3 951萬人,互聯網普及率為50.3%,比2014年12月提高2.4個百分點。我國龐大的網民數量,造成網絡輿論聲音嘈雜,一些不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社會道德的聲音對網絡輿論有著不良影響。目前,網絡輿論主要由個人和組織構成,如普通網民、大學生群體、組織機構、意見領袖、市場化媒體等都是網絡輿論的發出者。意見領袖對輿論有重要引導作用;一些市場化媒體機構,是輿論的重要推手,不斷地對熱點事件進行挖掘和追蹤。

1.2 議事熱點的碎片化分布

社會熱點問題往往是社會輿論的重要討論內容。我國全面深化改革,意識形態和思想觀念多元化,社會觀念沖突和熱點事件頻發,碎片化特征顯著。在社會輿論的分布領域上,社會民生、司法執法、反腐等都是網絡事件頻發領域。隨著農村網民的快速增長,分布的領域從城市到農村、從東部到西部,都是社會輿論覆蓋的區域。農村信息化的加速,“三農”問題成為社會輿論討論的熱點。

1.3 信息傳播載體的多樣化融合

新媒體環境下,網絡媒體發揮了重要作用,傳統的廣播、電視、報紙等依舊是信息傳播的重要載體,通過與新媒體的整合,加速了信息的傳播。數字雜志、數字電視、新聞網站、政府網站實現了信息渠道大大拓寬。微博、微信改變了信息傳播挨踢的形式,自媒體成為社會輿論傳播的“新寵”,對社會的影響力越來越大。

1.4 利益訴求的功能凸顯

群體事件發生后,民眾存在多樣化的訴求,民眾利益訴求和政府回應存在脫節,人們的訴求無法及時滿足,降低了民眾對政府的信任。此外,信息公開機制不健全,決策處置不及時、決策處置不當等情況降低了政府的公信力,民眾更傾向于將目光投向網絡輿論。另外,網絡輿論開放性比較高,一些網絡熱點事件引起人們圍觀之后,迫使政府加快利益訴求回應機制建設。

1.5 輿論引導的難度加大

社會輿論的參與者都有自己的想法,渴望進行表達。大學生在網絡圍觀的過程中,有些人認為網絡是虛擬的,難以進行監管,一些人可能會不注重自己的素質,在進行網絡圍觀的過程中隨波逐流,不夠理性。

自媒體的公開和即時性,是網民能夠隨時隨地地參與到熱點事件的討論和發展中,網絡圍觀推動了網絡群體事件的發展,傳統主流媒體難以主動應對。信息傳播渠道的拓寬,網民能夠及時參與到輿論的發展中,反應速度遠遠超過主流媒體。同時新媒體的大量使用,也造成了信息真實性的降低,一些別有用心之人的言論可能會帶來人們恐慌心理。

2 影響新媒體時代網絡媒體輿論力量因素

2.1 公眾自我議程設置

隨著網民的圍觀,網絡輿論不再是“烏合之眾”,公眾在熱點事件發展過程中開始自設議程。網民對熱點事件常常能夠發出比較相似的聲音,網絡輿論發展呈現多角度、多層次、無中心、真實與虛擬互動的狀態。

在過去傳統媒體對議程設置有著牢牢地控制權,隨著網絡媒體的興起,議程設置被越來越多地掌握在網絡媒體受眾手中。網絡傳媒對議題進行不同程度的報道,能夠支配受眾議題,引導輿論。

網絡自我設置議題得到社會的關注之后,傳統媒體隨之進行跟進報道,引發更大范圍的關注和討論,議程設置得到延伸和補充。

2016年“王娜娜事件”高度類似曾經轟動全國的“羅彩霞案”。王娜娜被周口職業技術學院錄取,但卻被別人冒名頂替。此事件隨著網絡媒體報道之后,迅速得到大量關注。隨后網民開始各種討論和追蹤,成為自設議程話題,隨著傳統媒體和網絡媒體的報道,周口職業技術學院注銷了假王娜娜的學歷信息。

很多大學生在關注此事件的過程中,心中充滿正義,想通過發表一些言論來伸張正義,導致大學生偏向于迎合一些論述和觀點,借此表達自己的想法和觀念。

2.2 網絡媒體輿論監督

網絡媒體隨著人們的關注,能夠發揮輿論監督的職責。新媒體的發展,匿名網民不斷成為輿論監督的主體,網絡意見突破時間和地區的限制,挑戰者傳統媒體的輿論監督能力。網民在網絡上進行匿名宣泄,發表對一些事件的看法和意見,形成了較大的輿論壓力,實現網絡輿論監督的功能。

網絡的開放、匿名、隱蔽性,使得更多地人敢大膽地說出自己的心聲,新媒體下人們內心的公平、自由、民主意識得到激發,不僅僅針對某個人、某個企業,還可能針對黨和政府,甚至掌握公權的單位和個人成為了輿論監督的對象。由于輿論的監督,能夠督促監督對象回歸本位,網絡監督的主題和客體朝著更加合理的方向發展。

2.3 網絡媒體輿論意見的反饋

有的媒體在進行信息傳播過程中由于受到權利的約束,對輿論反饋不能順暢進行,新媒體下公眾輿論的開放性,使得被歪曲的輿論意見反饋中斷,在輿論反饋過程中逐漸消失,對輿論的監督和引導作用自然無從談起。

網絡媒體改變了過去靠一個強勢媒體“發號施令”的時代一去不復返,個別媒體領導對輿論的引導能力大大降低,減少了權力對輿論的干擾。網絡開放性,使得每一位網民都成為網絡輿論的受眾和傳播者,傳播的時效更短,網民意見超越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在網絡中形成對現實輿論的整合。

網絡是把雙刃劍,大學生在參與網絡輿論的過程中,會受到網絡輿論積極和消極的影響,倫理道德觀念對一個人有著重要的影響,決定著一個人的言行舉止。大學生在參與網絡輿論的過程中,不同的思想觀念發生沖撞,不再去屈從于某個個別媒體的聲音,在開放的輿論世界里表現出“多元”的觀點。

2.4 網絡媒體輿論引導與整合

網民常常對社會輿論進行碎片化的理解,對事件缺少全局的把握,容易情緒化采取非理智行為,有時不進行調查就盲目發表言論或者采取措施,一些狂熱的網民會進行人肉搜索和人身攻擊,侵犯了他人的人格尊嚴,這種行為不得不引起我們重視。

因此,需要采取合理的措施對輿論進行整合和引導。需要網絡媒體自身、傳統媒體在進行輿論監督時,實事求是,恪守職業道德保持底線,不侵犯他人的人格尊嚴,不觸犯法律;網民要用事實說話,用過程說話,用當事人說話;政府依法對相關輿論主體進行監督管理,營造準確、全面的輿論環境。

參考文獻

[1]李德順.媒體融合時代的輿論形成問題研究[D].上海:復旦大學,2013.

[2]肖文濤,黃學堅.全媒體時代網絡輿論場力量對比失衡問題探析[J].中國行政管理,2015(8):6-12.

[3]周聰聰.網絡時代傳統媒體爭取輿論主動權研究[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13.

[4]張菁.試論新媒體時代下網絡圍觀演變為輿論的傳播模式[J].傳播與版權,2013(6):1-3.

猜你喜歡
網絡媒體新媒體
網絡媒體時代播音主持藝術的創新與發展探究
新媒體背景下黨報的轉型探析
對農廣播節目的媒體融合之路
新媒體語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研究綜述
全媒體時代地市黨報媒體融合的四個著力點
新招數化解新難題:新媒體環境下防止報道差錯路徑探析
商業新聞
試論網絡媒體的公信力
網絡媒體公信力問題探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