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閱讀與小學生能力發展的個案研究

2016-12-03 09:56李玉珍
求知導刊 2016年30期
關鍵詞:能力發展閱讀小學語文

李玉珍

摘 要:隨著電腦、手機等新媒體的不斷發展, 這些有著生動活潑視覺效果和聽覺效果的媒體受到大家的追捧,由此一些學生不愿面對枯燥乏味的文字,拿起書來不想讀,不會讀,沒興趣,體會不到閱讀的樂趣。閱讀是學生學習知識、接受情感教育、發展智力、獲得經驗的最佳途徑,一個人閱讀能力的高低,直接影響到個人成長。

關鍵詞:閱讀;小學語文;能力發展

一、創設情境,樂于閱讀

興趣是影響小學生閱讀質量的重要因素。教師在閱讀教學前,適當創設情境,才能激發學生的熱情。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想方設法激發學生的閱讀欲望,引發學生深層次的思考,讓他們積極主動地進行學習。同時,教師在閱讀教學中要把握閱讀過程的推進和強化。小學生還處于身心發展階段,其學習大都處于被動狀態,而閱讀是學習情感的內化。在良好的氛圍中,學生的閱讀心態是積極樂觀的,他們在感受文本形象時,大腦皮質的興奮中心開始轉向閱讀內容,自然會給閱讀教學帶來新的生機,思維獲得解放,這樣才可以引導學生去感受,去體驗,學生的情感必然會激發,從而傾心去參與閱讀實踐。

二、大膽放手——體驗閱讀

這句話說明了學生閱讀行為的自主性,為我們指明了閱讀教學改革的方向。傳統的閱讀教學中一直存在“三多三少”的現象,即教師“講得多,問得多,演得多”,學生“讀得少,寫得少,練得少”。一節課45分鐘,學生讀書活動的時間不足15分鐘,大部分時間被老師的課文內容分析、講解、提問等活動所占用,教師在教學中恨不得把所有的知識都教給學生。這種滿堂講、滿堂問的填鴨式教學方式磨滅了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和熱情。我們在閱讀教學中應以學生的自主閱讀為主,變“三多三少”為“三少三多” “三少”即課堂上老師少講、少問、少演,多一些時間讓學生多讀,多思,多寫。例如,在《再見了,親人》的教學中,對于重點段的體會,要讓學生自讀自悟,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有的教師把大部分時間用于指導學生學習大娘為志愿軍戰士送打糕和救助傷員的事情,對小金花和大嫂的學習只是帶過,沒有給學生感悟的時間。學生對志愿軍戰士與朝鮮人民之間的情感是一點一點積累起來的,因此把閱讀的主動權還給學生,讓學生在積極自主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閱讀理解和體驗,學生才能有所感悟和體會。

三、教給方法,學會閱讀

在閱讀教學中,如果不加以引導,學生的閱讀往往停留在字詞句段和文章的表面情節上,得不到升華,起不到加深理解、培養思維能力、擴大知識面的作用。所以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捕捉質疑點,把問題問到“點子”上,這個“點子”就是課文的重、難點、知識點和語言文字的訓練點等。一是從課題出發,抓住題眼發問——如《草船借箭》可以抓住“借”字發問:為什么用“借”而不用“騙”?以此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二是抓住矛盾,把課文中看似矛盾的地方揭示出來,體會作者的寫作意圖。如《十里長街送總理》一文中:“一位滿頭銀發的老奶奶,雙手拄著拐杖,背靠著一顆洋槐樹,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著?!笨勺プ 敖辜薄焙汀澳托摹碧釂枺哼@兩個詞用在一起是不是矛盾?為什么?從而體會人們對總理的崇敬之情。三是比較優劣,對教材的重點詞句通過比較弄清作者為什么要這樣寫、這樣寫有什么好處,從而提高學生的寫作技巧。

四、總結經驗——提高閱讀質量

獲得知識的最主要途徑是閱讀。古人有“書中自有黃金屋”之說,杜甫提倡“讀書破萬卷, 下筆如有神”,強調了多讀書廣集益的好處。因此,我們不能不深思:書海無涯,要教會學生面對紛紜繁雜而又豐富多彩的閱讀世界時,應做到會讀、精讀,不斷提升學生的整體綜合素質,從而使學生身心得以健康成長。因此閱讀要講究方法,采取選讀、精讀、速讀或摘錄批注法。同時,要做到“不動筆墨不讀書”,要養成邊閱讀邊動筆的習慣。只有堅持閱讀,不斷積累語言材料,積淀語感經驗,才能豐富學生的“心理詞典”。

教師只有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培養學生自主閱讀的意識和習慣,才能開闊學生視野,豐富其知識儲備,不斷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從而使學生身心得以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關國山.小學語文拓展性閱讀的研究與探索[J].青年文學家,2009(23).

[2]張 梅.淺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J].科技創新導報,2015(10).

猜你喜歡
能力發展閱讀小學語文
在美術活動中促進幼兒能力發展
高中英語閱讀與寫作有效結合
語文課堂中的小組合作學習研究
“騎驢”出發在思辨中前行
閱讀教學:“吻醒”文本的過程
優化朗讀技巧,提升語文實效
淺談如何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
讓多媒體課件為閱讀教學助力
撥動情感之弦,讓語文課堂綻放精彩
淺析小學數學解決問題的教學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