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勞動力轉移對農業生產的效應分析

2016-12-03 11:29吳華蕾溫小林
經濟師 2016年10期
關鍵詞:人力資本農業生產江蘇

吳華蕾+溫小林

摘 要:在勞動力轉移過程中,江蘇省的農業生產出現了勞動力季節性短缺、農業從業人員素質總體結構性下降、農業面源污染問題惡化和土地利用率下降等問題。為此文章對江蘇省勞動力轉移背景下的農業生產做了進一步的論證,并提出農業生產可持續發展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選擇性轉移 農業生產 人力資本 江蘇

中圖分類號:F304.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6)10-243-03

一、農村勞動力選擇性轉移與農業生產狀況

(一)農村勞動力轉移

隨著改革開放的力度不斷加大,江蘇省農村勞動力非農轉移規模不斷增大,2000年下半年開始,江蘇省經濟進入高速增長的新階段,隨之農業勞動力轉移開始打破上世紀90年代停滯的局面,呈現出加速發展的勢頭。然而隨著江蘇省產業格局日趨合理和完善,農村勞動力轉移逐漸趨于平緩,農業從業人員結構逐步趨于穩定。

受益于相對發達的工業化水平和城市化進程,江蘇省農村勞動力的非農參與率遠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并且呈現出更為明顯的選擇性特征:(1)江蘇省非農轉移的農村勞動力以青年男性為主。據江蘇省在部分企事業單位及個體經營單位中對城市農民工生活質量狀況調查的結果顯示,被調查的農民工中男性占到73.9%,女性占26.1%;年齡主要以40歲以下的青壯年勞動力為主。{1}(2)非農轉移勞動力受教育程度相對較高,涉農職業素質相對較低。在大量非農轉移的農村人口中,具有中學階段文化程度的青壯年農民占了較大比例。截至2012年底,非農轉移的農村勞動力的平均受教育年限為9.4年,比農村從業人員平均受教育年限高1.7年,比農業從業人員受教育年限高2.4年。{2}同樣不可忽視的是非農從事非農生產的農村勞動力農業職業素質相對較低,大部分非農轉移勞動力因為長時間疏遠農業生產,對農業生產的過程和環節不太熟悉,對農業科學技術的了解相對較少。

(二)農業從業人員

農村剩余勞動力力向非農部門轉移是社會經濟體系內部要素配置的必然要求,是實現農業現代化和優化人力資源配置的必然選擇。在勞動力選擇性轉移的背景下,伴隨著農業職業化教育平臺的逐步完善和農業新型經營主體的日趨壯大,農業從業人員正發生著結構性的變化,這種變化反過來又在某種程度上改變和影響著農業的生產狀況和發展水平。目前江蘇省農業從業人員主要呈現出如下特點:(1)農業人力資本相對弱化。大規模的選擇性轉移并沒導致農業人力資本的下降,尤其是在農業職業教育日益成熟和普及的背景下,農業從業人員的農業職業素質反而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升。弱化是就勞動力文化素質在非農轉移前后比較而言的。(2)農業從業人員結構老化。許多非農轉移的勞動力人到中年后不能適應繁重的體力勞動,不得不過早地退出城市,返回農村??墒撬麄冊凇氨黄韧诵荨?,回到農村后,迫于生活的壓力還必須繼續從事農業生產,從而造成了令人擔憂的“45歲返鄉現象”。(3)從事農業生產的男性勞動力比例逐步降低。大量農村男性勞動力外出務工,使得農村婦女成為從事農業生產的主要力量。

(三)江蘇省農業生產狀況

改革開放以來,勞動力的選擇性轉移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農業人力資本的水平,不可避免地削弱了江蘇省發展現代農業的能力和水平。但是同樣不可否認的是,伴隨著勞動力轉移規模的不斷擴大,江蘇省農業生產結構不斷優化,農業資源配置日趨合理,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逐年提高,這些變化都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農業人力資本弱化對農業產出和農業現代化的影響,使得農業生產取得了長足的發展。

二、勞動力轉移對農業生產的影響

優質勞動力的大規模非農轉移,對農業生產帶來了什么樣的影響?農業總產出是否因此而減少?已有的經驗表明,由于江蘇省農業生產結構未發生明顯變化,勞動力的非農轉移尚未造成農業部門勞動力的短缺,考慮到同期農業機械和化肥投入的增加,在勞動力擇優遷移的過程中,農業總產出并沒有減少,反而有了較大的提高。

(一)農業資源配置的變化

1.人地關系。近十年來,江蘇省主要農作物播種面積和糧食播種面積變化不大。農作物播種面積在2001年是7777.4千公頃,到了2010年為7619.6千公頃;糧食播種面積基本持平,1998年是4886.7千公頃,2010年是5282.4千公頃。3由于非農轉移勞動力抵消掉了農村自然增長所帶來的勞動力的增加,勞均耕地面積在過去四年間提高了61.78%(2001年為3425.0平方米,2010年為5540.2平方米)。然而在人地關系緩和的背后,也不可避免地衍生出土地荒廢和撂荒等諸多問題。

2.農業機械投入。改革開放以來,為了進一步推進農業現代化和機械化,國家大力推廣農業機械在農業生產中的應用,農業機械保有量持續上升,農業機械總動力逐年上升。以勞動力轉移為契機,機械化導致農業勞動生產力得到大幅度提高,一定程度上填補了農村勞動力轉移后農業生產對勞動力需求的空缺。

3.農業化肥投入。拋開土地和勞動力本身,在農業生產的其他要素里面化肥無疑使是最重要的一項。已有的研究表明化肥的投入是改革開放以來農業產出增加不可或缺的關鍵因素,對農業的發展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所以為了追求產出的不斷增加,農業生產變得過分依賴化肥,以至于大部分農民患上嚴重的化肥依賴癥,畝均化肥使用量達到發達國家的三至四倍,從而也給農村造成極為嚴重的面源污染問題。直到本世紀初,隨著農業科學技術的進一步普及和人力資本偏態技術的廣泛使用,使得化肥的使用量逐漸趨于平緩,并呈現出進一步下降的趨勢。

(二)農業總產出的增長

與全國一樣,改革開放以來江蘇省農業總產出穩步增長。而且這種增長正是在大規模的農村勞動力選擇性轉移的情況下發生的。那么,是什么因素抵消了優質勞動力轉移對農業生產的影響呢?帶著這個疑問,我們對江蘇省改革開放30多年來農業生產總值指數變化與其影響因素做一個初步的分析。

我們的實證研究基于擴張的C-D生產函數,即

其中,Y為農業生產總產值指數(1978年=100),L、E、P、F分別代表勞動力總數、農業用電量、機械總動力和化肥施用量。

圖3表明農業生產總值指數的對數,與其影響因素對數間線性關系良好。由于江蘇省1978~2007年的農業生產總值指數、勞動力總數、農業用電量、機械總動力、化肥施用量和灌溉水平很可能并非平穩序列,需要對它們進行單位根檢驗,以確定各變量的單整階數相等?;贒ickey-Fuller(1979,1981)提出的單位根ADF檢驗,利用Eviews5.0對各變量的對數的單整階數和平穩性進行檢驗,結果表明,所有數據都是一階單整的,并且存在協整關系。用最小二乘模型對其進行估計,結果如下:

結果表明:(1)灌溉面積的對數、農業從業人員的對數的系數為負,這與實際情況不符;(2)農業從業人員的對數和灌溉面積的對數沒有通過顯著性檢驗;(3)DW檢驗表明模型存在自相關;另外,模型也存在嚴重的多重共線性。因此要對模型做進一步的修正,修正后的模型如下:

模型的修正系數進一步提高,自相關和異方差也不存在了。不過農業從業人員數量對數的T值不是很高,但是在10%的水平上也通過了檢驗。

模型表明,在過去30多年中,促進江蘇省農業產值增加的主要因素是正是對日益增加的化肥和農用機械的使用。模型同時表明,農業勞動力從業數量的增加沒能促進農業生產總值的增加,反過來卻在某種程度上抑制了農業產值的增加。這可能是由于以下原因所致:(1)勞動力的選擇性轉移使得農業從業人員的素質呈現下降趨勢,這種勞動力的流失對農業總產值的負面影響不能從農業從業人員數量的提升上得到補充。因而在實證檢驗的過程中出現了農業從業人員數量的上升反倒遏制了農業總產值提高的表象。(2)農業勞動力的轉移優化了原本稀缺的農業資源的配置,使得農業產值得以進一步提升。

上述實證結果從側面反映了只有通過勞動力轉移的繼續推進,稀缺的農業資源的優化配置才能得以實現,而這也正是勞動力轉移對農業發展的意義所在。因此,要想進一步提升未來農業生產的水平,必須進一步推動具有人力資本偏態技術特性的物質資源的推廣和使用,繼續加強對農業從業人員的職業化教育和培訓,積極培養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農業生產格局。

三、勞動力轉移背景下農業發展思路

已有的經驗表明在勞動力選擇性轉移的背景下,江蘇省的農業生產有了較大的發展,但同時也給江蘇省的農業現代化帶來了諸多不確定因素和風險,這主要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1)較低的農村人力資本儲備勢必會成為江蘇省農業現代化進一步跟進的主要制約因素;(2)土地撂荒和廢棄現象愈演愈烈將對農業生產和糧食安全問題帶來長期挑戰;(3)化肥、農藥等具有非人力資本偏態技術特性的物質資源過度使用使得農業的可續性大打折扣。如上所述的諸多問題能否得到合理的解決直接影響到未來農業的發展水平和農業現代化的實施。

1.不斷推進農業職業教育,促進農業產業化發展。政府部門要在繼續加大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的同時進一步發展農業職業化教育,提高農業從業者的職業素質,這樣一來除了可以規范農村富余勞動力的有序轉移,同時也可以減少農村勞動力轉移對農業從業人員人力資本進一步弱化的傾向,從而使得農村人力資本的提升成為促進農業產業化發展的主要動力。與此同時,人力資本偏態技術才可以得到進一步的推廣和跟進,進而使得石油農業向低碳農業實現平穩的轉型和過渡。

2.不斷創新農業經營主體,推進農業化規模經營。在土地流轉許可的前提下,不斷創新農業經營主體,推進家庭農場、農業大戶和龍頭企業等多種農業經營主體并存,不僅可以減少和提高廢棄和撂荒土地的利用率,同時也可以實現土地的規?;?、集約化、商品化生產經營。土地撂荒和廢棄的原因除了生產資料價格上漲和農業生產效益相對較低之外最重要的因素就是農村勞動力的大規模轉移。在農業生產日益國際化的背景下,進行細碎化生產經營的小農經濟無論從技術上還是從效益上都不適合現代農業的發展。因此,應該也有必要以勞動力轉移為契機,推動多種農業經營主體并存的農業生產格局的形成,不斷提高農業生產的集約化和規?;l展水平。

3.大力促進低碳農業經濟發展,推動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在過去20多年的勞動力轉移的背景下,農業生產非但沒有被拖累,反而取得了極大的進步,糧食生產更是屢創新高。這要歸功于化肥、農藥等具有非人力資本偏態技術特性的物質資源的大量投入和使用。然而以化肥為代表的物質資源的高投入、高產出的“石油農業”已經遭遇了發展的瓶頸,并給農業生產的可持續發展帶來極大的挑戰。伴隨著農業人力資本水平的不斷提高,具有人力資本偏態特性的低碳農業技術將得到進一步的發展,農業生產的可續性問題有望得到合理的解決。

[基金項目:鎮江市創新能力建設計劃(SS2015026)]

注釋:

{1}數據來源:江蘇省企業調查隊(2013)

{2}金融時報:趙繼鴻.關注當前農村勞動力轉移對農業生產的影.,金融時報,2008(6)

{3}數據來源:根據歷年《江蘇統計年鑒》整理而得。

參考文獻:

[1] 西奧多.W.舒爾茨.改造傳統農業[M].商務印刷館

[2] 胡瑞法,黃季焜,李立秋,胡建鋒.讓農業科技進村落地[N].時事報告,2005(2)

[3] 黃季焜.六十年中國農業的發展和三十年農業改革的奇跡[J].農業技術經濟.2010(1)

[4] 周其仁.《機會與能力——中國農村勞動力的就業和流動[J].管理世界,1997(5)

[5] 郎君立.農業生產中人力資本的擠出及其對策[J].農村經濟與科技,2007(3)

[6] 溫小林;勞動力選擇性轉移對農業生產的影響[D].陜西師范大學,2011

[7] 譚崇臺.發展經濟學[M].山西經濟出版社,2001.P288

[8] 郭劍雄等:人口偏好轉變下的農業發展[M].經濟科學出版社,2010.P271

[9] 郭劍雄,李志?。簞趧恿x擇性轉移下的農業發展機制[J].經濟研究,2009(5)

[10] 杰拉爾德.M.梅爾.經濟發展的前沿問題[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作者單位:江蘇丘陵地區鎮江農業科學研究所 江蘇鎮江 210024)

(第一作者簡介:吳華蕾,江蘇丘陵地區鎮江農業科學研究所助理研究員,主要從事農業經濟管理研究)

(責編:若佳)

猜你喜歡
人力資本農業生產江蘇
數讀江蘇
數獨江蘇
數讀江蘇
江蘇
新疆小麥滴灌技術的應用與存在問題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