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代民間社團對基層社會治理影響幾何

2016-12-05 14:50游彪
人民論壇 2016年30期
關鍵詞:宋代基層治理

游彪

【摘要】各種民間會社星羅棋布地遍布在宋代社會的各個角落,與宋人的現實生活息息相關。宋代民間會社很大程度上以多種不同的方式影響著各級政府機構及其相關管理人員,尤其在對基層社會的治理層面,民間會社的作用更是具有行政權力所不可替代的效果。

【關鍵詞】宋代 民間會社 基層治理 【中圖分類號】K24 【文獻標識碼】A

談到民間會社,通常都會讓人想到清朝的天地會、白蓮教等民間秘密團體。事實上,諸如此類秘密社團起源甚早,先秦時期頗為有名的墨家組織就已經有了內部的等級制度和組織紀律,初步具備了民間會社的雛形。此后歷朝歷代雖然也有類似的組織,但都未能形成具有影響力的民間勢力。兩宋時期處于中國歷史文化發展的高峰期,經歷唐宋之際的巨變,宋代社會狀況也變得格外復雜而多元。事實上,同其他時代一樣,形形色色的民間會社在宋代社會中所起的作用及其具有的重要地位無疑是應當引起高度重視的??梢钥隙ǖ氖?,各種民間會社星羅棋布地遍布在宋代社會的各個角落,其廣泛地存在于各個不同的社會群體,與宋人的現實生活息息相關,甚至是密不可分的。正因為如此,宋代民間會社很大程度上以多種不同的方式影響著各級政府機構及其相關管理人員,尤其在對基層社會的治理層面,民間會社更是具有行政權力所不可替代的作用。從某種意義上說,宋朝之后近千年的中國古代基層社會的治理模式,大體上就是由此逐漸發展而來的,因此,深入探究民間會社在宋代社會中的作用,無疑有著舉足輕重的重要意義。

基層社會的治理是歷代王朝統治者都要面臨的最為重要課題,而基層社會中的民間會社問題又是關乎國家政權穩定與否的重中之重。兩宋時期,民間會社開始雨后春筍般廣泛興起,因而這一時期的民間會社在中國古代社會有其典型意義和代表性,無疑是應該引起高度關注的。

宋代民間會社的架構及其運作模式有其自身的特點

民間會社是中國古代長期存在的基層社會組織,其性質、類型、組織形式、活動內容、所反映的階級關系以及在社會生活中的作用等都是隨著歷史的發展而不斷演變的,宋代的民間會社的架構及其運作模式是有其自身特點的。大體而言,在現有的研究成果中,有人將宋代的民間會社分為五類:秘密性會社、宗教性會社、軍事性會社、經濟性會社、文化娛樂性會社。然而,這種分類方法從學理上明顯存在不妥之處的,即嚴格意義的分類標準并不清晰而精確。實際上,除了軍事性會社之外,其他幾種會社之間都有著一定的重合關系,因而這種劃分并不能具體界定出某種會社的實際類別。還有學者專門探討了宋代士紳所組織的會社,其結論是將這類會社分為鄉約、經濟合作會社、民間救濟組織、軍事會社、文藝會社、耆老會等六種,并進一步依據宋代民間會社的不同功能分為控制型、應對型、怡情型三大類型,分別發揮填補政府權力空間、整合民間資源、建立交游網絡的不同作用。應該說,后一種分類的角度相對更為合理,原因在于其結合了宋代民間會社參與人員和組織活動的特點等方面的內涵。

筆者以為,宋代民間會社可分為軍事組織會社、居民交際會社和活動休閑會社三種不同的類型,軍事組織會社的特點在于參與者都有著習練武藝并組織起來保家衛國這一特殊功用,且軍事會社組織有其嚴明的條例與相應的紀律。居民交際型會社通常有相對固定的核心成員,在較長的一段時期內頻繁地開展會社內部的各種活動,成員的加入和退出有著一定的條件,如兩宋時期民間地下結成的各種幫派、同行業者所組成的行會,等等?;顒有蓍e會社則是其組織的成員不甚固定,通常都是較為松散的結構,這種會社的活動也多是在數量有限的固定時間,如宗教勢力組織的法會、香會等,有些活動休閑會社甚至是隨興所至而形成的,如宋朝文人士大夫所組織的詩社、詩會等。

靖康之變后,宋朝政府積極推廣軍事巡社

就軍事組織會社而言,宋代的這種民間會社在其社會功能方面出現了非常重要的變化。這種會社組織涵蓋的范圍較為廣泛,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包括澶淵之盟后開始出現的弓箭社、南宋初期出現的忠義巡社,等等,實際上是宋代軍隊的組成部分之一,即為《宋史·兵志》中所提到的“鄉兵者,選自戶籍,或土民應募,在所團結訓練,以為防守之兵也”。但是弓箭社等民間會社與北宋傳統的鄉兵如河北河東強壯、河東陜西弓箭手又有不同之處,主要區分在以下三點:首先,傳統鄉兵的兵員由宋朝政府控制,不論是從丁籍中“三丁抽一”選出,抑或是官府以閑田招募弓箭手,得到的兵員大多要刺面或刺手背,往往要同正規軍一同戍邊或完全代替正兵防守邊境。但弓箭社是民間自發形成的組織,參與者“與夷人無異”、“飲食長技與敵國同”,很少受到宋朝政府的約束,多從事巡邏工作,在人身自由度上要高于傳統鄉兵。其次,弓箭社完全由邊民自行組織控制,即所謂“又自相推擇家資武藝眾所服者為社頭、社副、錄事,謂之頭目”、“私立賞罰,嚴于官府”,可知弓箭社的頭目大多是社員推選出來的,而非朝廷任命,政府實際上大致是從側面制定一些政策予以扶持。最后,弓箭社具有較強的地域特色,往往形成于民風彪悍之地,在西北推廣較為容易而在東南則較為困難,“如東南創置,人多不愿,州郡強使入社,亦非樂從”。

因為弓箭社可以獲得大量有戰斗力的兵員而國家所費無幾,正如時任戶部尚書的張慤所言,“便可得忠義巡社百萬,其官軍、保甲、弓手并弓箭手皆不預焉”,因此靖康之變后宋朝政府積極將這種組織形式予以推廣,到建炎初年,北方已經形成了數量眾多的以忠義巡社為名的抗金義軍。但在發展巡社過程中地方官員為了實現政績往往不擇手段,“頗行追呼,點集頻數,遂使農民失業,公私紛擾”,反而起到了負面的作用,也限制了巡社規模的進一步擴展。

鄉民交際會社有合法和非法的區別,合法會社涉及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非法會社則多為流氓無賴之徒聚集結黨之處

鄉民交際會社有合法和非法的區別,合法會社涉及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有民眾間的互助會社,如南宋時朱熹創建的社倉,“不復收息,每石只收耗米三升。以故一鄉四、五十里間,雖遇兇年,人不闕食”。有行業工商業者的聯合組織,如臨安的各種行會:“市肆謂之行者,因官府科索而得此名,不以其物大小,但合充用者,皆置為行,雖醫卜皆有職?!比欢?,有學者認為,宋朝民間會社實際多數都在不同形式與不同程度上受到官府、寺院、官僚、軍將、地主、富戶的控制,成為封建統治者在經濟上、思想上、政治上、組織上控制、奴役人民的一種輔助手段。以現在的視野看來,這種觀點有失偏頗,不應因為民間私社被統治階級所利用就否認其具有積極意義的一面。從社會治理的角度看,合法交際會社對社會的和諧發展起著積極的作用,通過這些私社,士紳階層得以更加充分地發揮社會精英的領導作用,普通民眾得以接受各方面的賑濟幫助,商業手工業者也從中可以獲得更多的利益。雖然私社在一定程度上為統治階級所利用,但在古代社會的條件限制下,不可能出現更好的針對各種復雜社會問題的解決方案,合法交際會社是特定歷史時期自然而然形成的社會治理的最優調和方案。

至于非法會社,則多為流氓無賴之徒聚集結黨,如北宋時“河北、河東有不逞之民,陰相朋結,號為‘棍子社,亦曰‘沒命社”。非法會社雖為非法,但卻無處不在,往往依托宗教作為傳播方式,其影響力遍布整個宋代社會。絕大多數情況下非法會社對社會發展起著負面作用。非法會社的組織者大多是社會底層平民,缺乏足夠的知識,不足以使會社正常健康地發展。并且非法會社的成員大多出身低微,易于沾染不良習氣,致使會社風氣不正,乃至具有破壞性。另外,非法會社成員的行蹤詭秘,往往“夜聚曉散”,不被廣大群眾所認可。但在社會剝削壓迫達到極端情況時,民眾往往利用非法會社發起武力抗爭,這時非法會社又有其正義性的一面。非法會社與統治階級相對立,自然都為官府所明令禁止,統治者對參與者采取嚴厲的鎮壓手段,拿獲后或殺或流放,但事實上卻是官府雖屢禁而不能止,鎮壓了舊的非法會社又會有新的非法會社興起,始終不能將這個社會隱患徹底根除。以方臘為首的“吃菜事魔”宗教會社甚至還發展成為大規模的武裝起義,起義軍攻陷兩浙路包括杭州在內的許多城市,雖然最終被鎮壓,但卻沉重的打擊了北宋王朝的統治基礎。

活動休閑會社參加人員多,分布范圍廣,在宋代民間形成了龐大的社會關系網

活動休閑會社多由地方士紳或宗教人士組織而成,雖然組織形式較為松散,但參加人員多,分布范圍廣,在宋代民間形成了龐大的社會關系網。宋代致仕士大夫及賦閑官僚大多組織耆老會、詩社等會社,借以交往聯絡精英階層人士,建立鄉里社會秩序,在鄉里間起到精英表率的作用。佛教、道教信徒也經常組織各式各樣的法會,借此達到吸納民間信徒從而發展和傳播宗教的目的。這些會社對于維持宋代基層社會的穩定性具有重要意義。鄉民的文化水平較低,需要有積極正面的思想引導,否則就會被非法勢力誘導走上為非作歹的邪路。士大夫和僧道所主張的儒家和宗教思想都有積極向善的一面,可以有效的維護社會和諧。并且頻繁組織的多種形式的會社有助于填補鄉民農閑時間的精神空缺,使其不致無所事事、無端滋事。這些活動會社也起到了社會賑濟的作用,對貧困的弱勢群體有著一定的幫助。

有研究者認為活動休閑會社的性質是純粹的娛樂休閑性質,從而忽視了此類會社對于社會治理的重要作用。事實上,此類會社絕非僅僅娛樂而已,無論是官僚階層還是僧道階層,都是宋代社會中具有較高地位和鄉里影響力的重要人士,開展此類會社對于這些人士維持他們的社會地位非常重要,會社的開展過程實際上也是這些人身份地位的鞏固和提高的過程。政府要達到社會治理的目的,也需要這些有影響力的地方精英人士出面組織籌劃。

會社與基層政府在相互制約和利用的平衡中實現了對基層社會的共同治理

廣泛存在于宋代民間的形形色色的民眾會社,一方面因處于宋代社會的外部環境而形成自己的特色,一方面也不可避免地對宋代社會造成一定的影響。

會社影響著基層社會的管理方式。會社作為一種基層社會的管理形式一直延續到金元時期,寧夏宏佛塔出土的一件金代發愿幡記寫有“鎮戎州張義堡第一百七指揮第一社”的字樣,應該就是宋代弓箭社制度的沿襲,這種以社為名的行政編制已經成為百姓的州一級以下具體地域標識,可見會社對北方地區的行政建制影響巨大。

會社影響著基層社會的意識形態。宋代民間存在著大量的以宗教為傳播載體的會社,寺廟開設的法會,往往參與人數達數萬人,民間自發結成的經邑,也都有數千人之多。這些宗教會社,甚至還有非法聚集的,都在源源不斷地把民眾轉化為宗教的信徒。會社實際上是宗教控制信徒的一種手段。通過會社這種組織形式,宗教在世俗化的過程中得以持續發展壯大自己的力量。

會社影響著基層社會的經濟發展。行會等會社有效地保障了從業者的共同利益,從而使得手工商業得以順利發展。而宗教法會則有力的活躍了社會消費市場,拉動了社會經濟需求。例如僅一個灌口二郎生日,民間供奉就已經極其豐盛:“諸司及諸行百姓獻送甚多,其社火呈于露臺之上,所獻之物,動以萬數” ,其他的節日慶典就更不必說了。

在整個古代社會的發展過程中,民眾會社是一種重要的基層社會組織,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會社具有不同的歷史意義??傮w來說,會社與基層政府之間既存在相互制約的矛盾,又存在相互利用的關系,在相互制約和利用的平衡中雙方實現了對基層社會的共同治理。

(作者為北京師范大學歷史學院教授)

【參考文獻】

①[元]脫脫:《宋史》,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②[宋]李心傅:《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

③[清]徐松:《宋會要輯稿》,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④[宋]李燾:《續資治通鑒長編》,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⑤孫繼民:《寧夏宏佛塔所出幡帶漢文題記考釋》,《西夏研究》,2010年第1期

⑥[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北京:中華書局,2016年。

責編/潘麗莉 美編/宋揚

猜你喜歡
宋代基層治理
民間組織發展對基層治理法治化的影響
宋代女子纏足的特點及其成因探析
基層紀檢監察機關履行監督責任的問題與對策
探究宋代翻異別勘制度的現代司法借鑒
黨組織怎樣下好“基層治理”這盤棋
基層治理法治化長效機制構建探析
宋代工筆花鳥用線
青海省基層治理法治化的現實困境
宋代浦城吳氏家族與王安石新法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