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長征讓中國共產黨真正走向成熟

2016-12-12 18:24李俊強
祖國 2016年20期
關鍵詞:張國燾中央紅軍長征

李俊強

偉大長征的勝利是人類歷史的奇跡,也是中國革命歷史中的重要里程碑。然而,紅軍為什么要長征?長征給中國共產黨帶來了什么?為什么說長征對中國人民解放事業意義重大?在紅軍長征勝利八十周年之際,本刊記者帶著這些重要問題走訪了最為權威的紅軍軍史專家陳伙成研究員,他向讀者分析闡述了如下觀點。

為什么要離開根據地

由于中國工農紅軍中央戰略區第五次反“圍剿”失敗,為保存力量,開拓新局面,中共中央毅然決定進行戰略轉移。當時的情況是敵強我弱,我們紅軍有自己的作戰特點,叫做“你打你的,我打我的”,但是當時因為博古在中央推行教條主義戰略,他把整個中央紅軍戰略區的指揮權交給了李德。李德雖然在蘇聯的軍事學院學習過,但是他的那一套理論是建立在蘇聯紅軍的基礎上,把他那一套理論生搬硬套用來指揮中央紅軍那是肯定不行的。當時情形是嚴重的敵強我弱,敵人有50萬,紅軍只有10萬;敵人有整個國家的資源支撐,紅軍沒有;敵人的火力、武器遠遠的強大于紅軍幾十倍,紅軍連武器彈藥都要靠從戰場上繳獲來補充,所以紅軍不能像蘇聯紅軍那樣打,結果就造成了第五次反圍剿的失敗。當然剛開始也沒有想要走那么遠,當時想要到湘西,換個地方建立根據地。但是一旦離開中央戰略根據地,因為紅軍非常弱小,后面的事就不是我們能決定的了,所以就一直被敵人攆著走,這就越走越遠。

為什么先向西后向北

當時長征為什么要往西走呢?這也是當時環境決定的,因為東邊是福建,縱深很小,一走就走到海邊了;南邊同樣也不能走;北邊是敵人統治力量最強大的地區,是當時中國政治經濟的中心地區,所以也不能走;這樣一來就只剩下西邊可走了,因為當時的西邊比較落后,敵人統治力量也比較薄弱。這樣向西一走,敵人在后面追著,就走到青藏高原的東側了,這樣就不能再往西走了,再走就進入青藏高原了,當時的青藏高原對紅軍來說,地理條件不適合、人文條件不適合、經濟條件不適合,就不能再向西走了。向南走就是云南,云南的縱深也很小,敵人追進云南,紅軍還能往哪跑,往國外跑那是不可能的,所以只能向北走。向北就是西康,當時的西康地理和經濟環境很差、人口很少,是沒有辦法養活紅軍的,所以紅軍的大部隊是不能在那個地方長待的,所以紅軍就繼續往北了,當時到達四川、甘肅、陜西三省的邊界交界區,和張國燾的四方面軍成功會師,但是后來出現張國燾的問題以后,中央紅軍兩個軍不到一萬人,迅速北上去了,當時剛好發現25軍長征已經到達陜北,所以中央紅軍就決定到陜北去。

為什么全國紅軍都要長征

為什么中央蘇區一部紅軍長征,形成了全國全部紅軍主力長征呢?當時紅軍的整個戰略格局是由各個部分組成的,比如說由中央紅軍和中央蘇區構成的中央戰略區,這是主戰場,還有張國燾領導的紅四方面軍所在的川陜戰略區、湘鄂贛戰略區、黔東戰略區、閩浙贛戰略區、湘贛戰略區等等。在這個戰略格局中,中央戰略區是起著支撐作用的,因為中央戰略區反“圍剿”失敗,中央紅軍大轉移,整個紅軍的戰略格局就動搖了,如果不能很快穩定的話,那么整個中國革命的局面就會很快崩潰,所以中央轉移以后,很快就對整個紅軍的戰略格局產生嚴重影響,所以其他戰略區的紅軍也只能跟著長征。

在這個時候,張國燾的川陜戰略區本應該接替中央戰略區的地位,支撐整個紅軍的戰略格局,把局面穩定下來,因為他有這個實力,紅四方面軍當時已經發展到八萬多人,川陜根據地的人口已經達到500萬,川陜戰略區的實力僅次于當時的中央戰略區。如果他繼續堅持在川陜戰略區進行斗爭,那么整個局面也還能支撐住,可是他沒有這么做,他害怕蔣介石把戰略重心轉移到他的頭上去,與其讓敵人攆著走,還不如我自己走,所以他也跟著走了。他一走,再也沒有哪個紅軍戰略區有實力替代中央戰略區的支撐作用。原先由中央戰略區承擔的國民黨軍事壓力,因中央紅軍走了,沒有其他紅軍戰略區有實力來承擔,所以其他戰略區的紅軍也就跟著走了,這也是為什么中央蘇區一部紅軍長征,卻形成了全國全部紅軍主力長征的一大原因。

為什么北上抗日對張國燾路線錯

長征前后一段時間,日本正在為全面侵華做最后的準備,中華民族面臨生死存亡的危機。中國共產黨不顧自身尚弱小,在國民黨重兵絞殺下隨時可能遭受滅頂之災,卻始終堅持北上抗日,唱響了那個時代中國的主旋律,中國共產黨在勇于擔起拯救國家民族危亡的同時,也站在了中國歷史的潮頭。這在當時是黨中央最為英明的選擇。

相反,張國燾對整個戰略形勢產生嚴重誤判:他認為中國革命的戰略高潮已經過去了,紅軍只有向西走,躲到深山密林中,避開敵人的圍剿,等待時機,等待整個中國的時局發生變化,東山再起。這種思路是一種逃跑主義,也非??赡苁刮尹h在后來日本發動侵華戰爭的歷史大背景下成為一支“邊緣化”的政治力量。

此外,當時南邊的西康和四川邊界地區非常貧窮落后,地理條件非常差,不能滿足紅軍大部隊的生存發展需求;另外當時這些地區的人文條件比較差,這些地區都是少數民族聚居區,當時少數民族對漢人有很大的誤解,而歷史遺留下來的民族矛盾問題,紅軍也不可能在短時間內解決,而且這些地區人口密度非常低,生產力異常低下,不可能為紅軍提供基本的物質需求和人員補充;最后,紅軍如果躲在這個消息閉塞的地方,不能將影響力輻射全國,那么也就不能領導全國的斗爭,所以紅軍不能在這個地方長期存在??墒菑垏鵂c要以主觀駕馭客觀,當他不能左右中央時,他就帶著部隊南下了,結果南下部隊損失了一半,絕大部分是病死、過于虛弱死亡,又碰上嚴寒的冬天,他只好又重新北上了,最后在甘肅會寧和中央紅軍會師。

為什么是毛澤東

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革命的進程中,曾經歷過兩次嚴重失敗的痛苦考驗,第一次就是1927年國共合作北伐戰爭的失敗,中國共產黨被迫轉入地下,開始武裝革命斗爭,這一次失敗使中國共產黨走過了幼年時期;第二次就是1934年第五次反圍剿失敗使中國共產黨被迫走向長征,這次失敗使中國共產黨走向了成熟。主要有以下這幾個方面的表現。

第一,長征是由中國共產黨自己的戰爭指揮錯誤造成的,但是長征也展示了中國共產黨的自我糾錯能力。一個政黨的偉大不在于他不犯錯誤,而在于犯錯以后能不能自我糾正,有沒有糾錯的勇氣,有沒有糾錯的能力。中國共產黨在長征過程中召開了遵義會議,確立了毛澤東的領導地位,糾正了之前犯的錯誤。

第二,長征的艱險要求中國共產黨刻不容緩地解決黨的領導人問題,也促使中國共產黨獨立自主地推出了自己的領袖。因為之前中國共產黨一直與共產國際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并接受其領導,共產國際出于好心也一直想幫助、關懷、指導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革命,可是它有些問題,它做得不對,它老是想給我們指派或選撥一個領袖,它選的領袖都是接受過蘇聯教育的,那一套不符合中國國情,不適應中國革命戰爭的特點,所以使我們黨屢屢的犯教條主義的錯誤。我們黨早期的領導人有很多都是海歸,且多數海歸都有在蘇聯學習的背景,而像周恩來、朱德和鄧小平這些人也是海歸,但是卻是從西歐歸來的,這兩種海歸是不一樣的。這些從蘇聯歸來的人,滿腦子蘇聯革命模式,他們把國內革命走上來的人都看做是山溝里出來的泥腿子,他們當時有一句話“山溝里沒有馬列主義”,他們認為中國本土的人就不能領導中國革命,所以那些早期紅軍的領袖一個也進不了中央,他們腦里就有一個模式,這些中國革命都是土革命,根本不符合馬列主義。

博古1930年才從莫斯科回來,1931年9月就開始主持中央工作,當時他才24歲,這就好比清華北大的畢業生今年畢業,明年就當中國共產黨的總書記。他根本就不具備領袖的素質,也不具備斗爭經驗,所以他只能奉行在書本上學習到的東西,那就是教條主義。其實中國革命的偉大也在于,其在成長的過程中也在不斷培養偉大的領導人,當然這個培養和造就有一個過程,成功領導人的出現還要有機遇,是在長期的斗爭中培養出來的。

在中國革命的斗爭中也證明了,蘇聯派來的那些領導人沒有能力來領導中國革命,他只能把一個大的、好的局面搞砸了,搞得中國共產黨不得不帶著紅軍跑,當然也失去了和共產國際的聯系。那么在遵義會議時,中國共產黨已經被逼到了如果不推出一個英明能干的領袖,中國共產黨就面臨覆滅的威脅。在這種情況下,就召開了遵義會議,把毛澤東推到了前臺。當然這個里面還要談到周恩來的作用,周恩來在中央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實際上遵義會議是把紅軍的軍事指揮權交給了周恩來,周恩來又托付給了毛澤東,并且真誠實意的輔佐毛澤東。

至于為什么沒有直接把軍事指揮權交給毛澤東,那是因為中央那些從蘇聯回來的人當時還沒有完全認識到自己的錯誤,這些錯誤只有得到大家公認以后,黨內才能凝聚一股力量把它糾正過來,在大家還沒有認識到這種錯誤時,當然也不會認識到毛澤東的正確,自然也不會把軍事指揮權交給毛澤東。但是周恩來等一些人卻提前認識到了黨內領導的錯誤,并認同了毛澤東對中國革命的看法,所以周恩來將軍事指揮權托給了毛澤東,這就是周恩來在這個過程發揮的作用:為中國共產黨選舉出一個英明的領袖發揮了推動作用。遵義會議以后,中國共產黨在毛主席的領導下,多次化險為夷,上述錯誤才得到黨內的公認,并得到糾正,正式確立了毛澤東在黨內的領導地位。從此以后,中國共產黨開始了自己選撥領袖。

為什么歷史選擇了共產黨

長征雖然是紅軍因軍事失敗被迫采取的措施,但是卻使中國共產黨的政治影響力大大增強了。雖然中國共產黨在長征過程中損失了絕大部分力量,但是當中共中央走到陜北的時候,在長征過程中接觸過紅軍的各界人士,包括國民黨將領都認為共產黨了不起。所以當紅軍長征結束到達陜北以后,蔣介石雖然沒有放棄以武力消滅共產黨,但是蔣介石也認識到武力已不能徹底消滅紅軍,所以他已經開始通過國內和蘇聯渠道跟共產黨商量和談,當然他那個和談條件是十分苛刻的:中共把軍隊解散了,我在國民政府內給中共人士安排職位,中國共產黨自然不能答應。楊虎城和張學良也和共產黨達成了不戰、共同抗日的共識;李宗仁和陳濟棠都派代表到延安來了,因為這時國內抗日形勢愈發嚴峻,大家都意識到不能再打內戰了,共產黨的影響力經過長征大大地提升了,反而成為國內政治上的一股重要力量。

長征過程中,發生了張國燾擁兵自重,向黨要權力、鬧獨立。這也警示了中國共產黨,必須強化黨內團結,必須堅持黨指揮槍。所以從那以后,中央一直強調黨內團結和黨指揮槍的原則,我們黨在這個方面形成了一個好的傳統,否則,這個政黨是沒有希望的。國民黨之所以敗退臺灣,并在島內敗給民進黨,有一個很大的原因就是黨內不團結。也不能說共產黨內完全沒有斗爭,但團結始終是主流,而且它有自我醫治能力,它沒有因為這個原因形成重大失誤,在中國共產黨之后的歷史上,從來沒有因分裂而造成大的錯誤,這就是一種好的傳統。

如果用一句話來概括長征,那就是“故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長征是一場痛苦的考驗,但是這場考驗卻使中國共產黨走向成熟了。14年之后中國共產黨解放了全中國,這不是偶然的,這是中國共產黨走向成熟后的歷史必然。

猜你喜歡
張國燾中央紅軍長征
中央紅軍到達吳起鎮
長征五號首飛成功
“翱翔之星”搭長征七號順利入軌
長征六號為何能快速發射?
張國燾叛逃有新說
中央紅軍最早實行供給制
張國燾也是“豬八戒”
黨中央在長征中同張國燾錯誤的斗爭
按照實際情況堅持正確指揮——徐向前同志與張國燾斗爭的片斷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