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十年來中國城鎮化發展的研究述評

2016-12-14 08:33廖耀華
經濟研究導刊 2016年28期
關鍵詞:述評城鎮化

廖耀華

摘 要:近年來,城鎮化進程已經成為了一個熱點,引起了學術界廣泛的關注,成為學術界研究的一個焦點,在此基礎上產生了大量的學術論文。城鎮化相關的學術研究主要集中在內涵及特征、城鎮化動力機制、城鎮化發展道路、城市化政策方面。通過梳理相關的研究文獻,分析城鎮化進程中出現的問題,并探討進一步發展和創新的空間。

關鍵詞:城鎮化;國內研究;述評

中圖分類號:F299.2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6)28-0003-02

全世界很多國家都普遍認為城鎮化是未來的共同趨勢,但不同國家、不同文化的特殊性決定了城鎮化的發展道路并非千篇一律,中國的發展必然也需要經歷城鎮化的過程。

本文主要以城鎮化研究文獻為研究對象,通過梳理過去十年相關文獻,總結提煉中國城鎮化發展之路,分析問題產生的原因,并提出未來研究的方向。同時,通過文獻的研究,還可以去尋找中國城鎮化發展的基本道路。

一、城鎮化的概念

學術界普遍認為,城鎮化的概念,通常應包括幾個層面的含義:第一,城鎮化進程是農村居民向城市生活方式的轉變,在這個過程中出現了城市建成區面積的擴大,城市人口的增加和城市環境中生活方式的形成。第二,城鎮化是一個系統工程,它由關聯度密切的一系列變化所推動,這些變化中涵蓋了政治、經濟、科技、環境、社會和人口的變化。第三,城鎮體系、土地利用方式、社會、生態和城市生活方式的變化,很大程度上都是由城鎮化的特點和趨勢所導致[1]??傊?,學術界普遍認為城鎮化這個過程是農村人口向城鎮轉移,并在這個過程中實現市民化。

二、城鎮化的動力機制研究

城鎮化發展的動力機制主要是指推動農村向城鎮轉變和發展所需的動力,以及維持和改造這種作用機理的各種經濟關系、組織制度所構成的綜合系數。華民(2006)指出,我國城市化發展的動力源主要來源于以下幾對矛盾源:經濟發展與人口、環境之間的矛盾;社會發展與經濟發展之間的矛盾;城鄉二元結構的矛盾[2]。陳柳欽(2007)和吳靖(2009)都認為,城市化的進程離不開農業的發展和工業化,它們是城市化不可或缺的動力因素。褚素萍(2007)認為,農村城鎮化動力機制可分為外在動力和內在動力,其中外在動力由外部環境對農村城鎮化形成,而內部動力主要來自農村內部。在學術界,也有部分學者利用“推—拉”理論模型作為分析工具,認為“推力”和“拉力”形成城市化的動力機制。李世泰、孫峰華(2006)在研究農村城鎮化的動力機制時,從阻礙因素和推動因素出發,在總結各種因素的基礎上,建立了動力系統結構模型。其中,城鎮化推阻機制體現在制度設計;城鎮化阻力機制體現在農民的排斥力;城鎮化實現機制體現在農民的利益訴求,城鎮化的根本動力機制主要體現為非農產業的吸引程度[3]。在學術界,部分學者(如辜勝阻、李正友,1998;崔功豪等,1999;朱文明,2005)在制度變遷的分析框架下,認為城鎮化的主要動力因素由政府主導自上而下產生,在這個過程中,需要集合資金、政策、政府、農民群體和一些外部力量來共同努力推動城鎮化。

三、城鎮化的道路研究

最近幾年,新型城鎮化頻頻出現在官方文件當中,已然成為了流行的術語,成為國家發展的大政方針。學術界對新型城鎮化的研究如雨后春筍。王素齋(2015)從五個方面論述中國走新型城鎮化道路的必然性:一是中國特有國情下的必然要求;二是中國實現可持續發展和經濟結構轉型的現實要求;三是實現新型工業化的重要條件;四是實現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舉措;五是信息化背景下迎接挑戰的必然選擇[4]。倪鵬飛(2015)則從八個方面指出了實現新型城鎮化的具體路徑:一是走產城互動的城鎮化道路,確保經濟的“持久繁榮”;二是走平坦中帶有傾斜的城鎮化道路,兼顧空間的“公平效率”;三是走包容又帶有增長的城鎮化道路,確保社會的“公平正義”;四是走本土但又不乏開放的城鎮化道路,確保城市的“世界個性”;五是走以人為本的城鎮化道路,推進居民的“遷移俱進”;六是走可持續發展的城鎮化道路,確保生態的“自然優美”;七是走以政府為主導的城鎮化道路,發揮市場的“基礎作用”;八是走以創新為導向的城鎮化道路,確保城市的“引領未來[5]。

四、城鎮化的政策研究

有關城鎮化的具體政策研究,學者們的研究成果也頗豐。馬慶斌(2015)認為,國家在政策選擇方面應該以城鄉統籌促進農民工舉家進城為突破點,因為這比較符合當前中國經濟增長方式。這些政策具體包括:通過農村建設用地來解決進城農民工的住房問題;鼓勵退出農村與支持進入城鎮的政策雙管齊下;盡快建立社會心理公共干預機制;培育以城市群為主體的城鎮綜合承載力,引導進城農民工在城鎮“大雜居,小聚居”[6]。張平(2015)認為,應以天津經驗為模板,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農村金融體制改革、化戶籍管理制度改革等具體方面加強政策創新,以農村城鎮化政策創新為切入點[7]。

五、研究發現與展望

(一)研究發現

城鎮化在中國未來相當長的時間內都是一個重要的發展戰略方向,它不斷地指導中國未來的現代化建設。從研究成果來看,城鎮化研究成果的質量越來越高,提出了諸如“過度城鎮化”“半城市化”“人口城鎮化”等非常有用的分析概念。

第一,明確了城鎮化的定位。更加明確了當代中國的城鎮化就是城市化的中國道路,在此過程中,它更加需要重視農業、農村和農民。而西方國家城鎮化和工業化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工業城市成為歐洲城市化的典型形態。

第二,在城市化的動力機制方面。學術界普遍認為,中國的城鎮化進程離不開政府和市場這兩個動力機制,其中要特別注重發揮市場這個基本動力機制的作用,但城鎮化的快速發展,同時也離不開政府的機制作用。在尊重客觀規律的基礎上,城鎮化的發展,需引入政府的力量,以推進城鎮化快速、健康發展。

第三,關于城鎮化的發展道路,學術界似乎形成了共識,具有中國特色的城鎮化發展之路應該是,發揮政府在城鎮化發展中的主導作用的基礎上,結合中國的區域經濟發展特點,采取區域城鎮化、新型城鎮化發展。

(二)研究展望

我們認為,中國未來城鎮化的進一步研究,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第一,要加強對人的城鎮化研究。城鎮化主要是人的城鎮化,而不是土地的城鎮化和經濟化。在中國,城鎮化的研究必須系統地結合三農問題。如果單純地來討論城鎮化的設計,而忽略農村、農民和農業,一切都是空中樓閣,都不可避免地將成為幻想。據研究學者發現,中國目前城鎮人口達到6億,但只有4.5億的城鎮戶籍人口。也就是有1.5的人口雖然生活在城市,但他們并不同等地享受城鎮居民在諸如勞動和社會保障、子女教育、社會保障、住房等的待遇。城鎮居民都習慣把他們標記為“農民工”,這就是“半城市化”現象。因此,如何實現人口城鎮化將成為城市化研究的一個新的增長點。

第二,要加強城鎮化進程中相關制度的創新研究。加快戶籍制度改革,農業向人口市民化的有序轉移,已然成為黨的十八大報告的重點內容。在此背景下,沿襲已久的農業和非農業的身份劃分,現在許多城市統稱為“居民戶口”,但對此改革措施學術界產生了不同的聲音。在戶籍制度改革下,不僅要做好農民工進城的安排,還要做好農民工就業、社會保障、醫療保險、教育培訓等工作。戶籍制度在大城市放開是否可行,農轉非是否意味著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實現?因此,學者們不僅要研究戶籍制度,還要研究社會保障和土地相關的制度,并在此基礎上,走出一條符合中國特色的新型的制度改革創新的新路子。

第三,要加強和關注 “逆城市化”現象的研究。越來越多外飄農民工選擇返鄉創業,也有一些城市的居民把農村遷移出來的戶口再遷回農村,如浙江臺州、溫州就出現該現象。而關于這種“逆城市化”的現象,目前的研究還非常少,只有不到10篇學術論文。因此,“逆城市化”現象,值得進一步加強研究。

參考文獻:

[1] 巴曙松,楊現領.城鎮化:一個充滿矛盾沖突的歷程[N].社會科學報,2013-10-10.

[2] 華民.長江邊的中國——對中國經濟城市化發展的思考[J].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2006,(1).

[3] 李世泰,孫峰華.農村城鎮化發展動力機制的探討[J].經濟地理,2006,(5).

[4] 王素齋.新型城鎮化科學發展的內涵、目標與路徑[J].理論月刊,2015,(4).

[5] 倪鵬飛.新型城鎮化的基本模式、具體路徑與推進對策[J].江海學刊,2015,(1).

[6] 馬慶斌.新時期中國城鎮化政策選擇[J].中國市場,2015,(4).

[7] 張平.大城市周邊農村城鎮化政策創新研究——以天津市為例[J].現代經濟探討,2015,(3).

[責任編輯 吳高君]

猜你喜歡
述評城鎮化
新型城鎮化對農民收入的影響
國內職業高原(2002—2016)研究進展與述評
現代朱子哲學研究述評
國內三十年語碼轉換研究述評
詩歌里的低訴,蒼涼中的守望
國內科技投入研究現狀簡評
2016年推進新型城鎮化在發力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