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供給側改革培育“新動能”

2016-12-15 07:58陸一,辜勝阻,賈康
中國質量監管 2016年3期
關鍵詞:新動能

供給側改革培育“新動能”

主持人:陸 一

嘉 賓:辜勝阻 全國人大財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民建中央副主席

賈 康 華夏新供給經濟學研究院院長

南存輝 正泰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開場白:

2015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十三五”開局之年的經濟工作進行了全面部署,強調要著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2016年政府工作報告中,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提出要抓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既做減法,又做加法,減少無效和低端供給。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也是今年兩會的熱詞,供給側改革,就是放手讓企業家創新,從供給方入手去除過剩產能、培育壯大新的發展動能。這對企業家意味著什么?企業家如何創新?2016年3月5日,“歷史關口下的企業抉擇——2016第十八期中國企業家兩會沙龍”在北京舉行。下面,我們請幾位與會嘉賓談談供給側改革到底會給中國帶來什么?當前推進供給側改革我們遇到的關鍵問題和挑戰是什么?

●主持人:首先請辜勝阻先生談談供給側的結構性改革的關鍵詞是什么?存在的困難和誤區是什么?

●辜勝阻: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一個新的亮點就是強調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供給側的結構性改革分為三個關鍵詞,有三大任務。首先是結構。供給側的結構矛盾非常明顯,既要做減法,同時也要做加法。做減法就是三去,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做加法,比如說補短板,所以第一個關鍵詞,就是結構,供給結構要優化。第二個關鍵詞是供給側。供給側是要轉變成要素驅動,人口紅利和土地紅利的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型創新驅動。第三個關鍵詞是改革引領。通過改革來引領,通過改革實現制度的供給。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三大任務則是,供給結構的優化,供給側創新驅動,還有通過改革引領來提高制度供給。

目前供給側的結構性改革存在三個方面的困難。一是去產能,比如說煤炭、鋼鐵,去產能對地方政府來講意味著稅收的損失,對社會來講意味著就業減少,對銀行來講意味著貸款減少,所以它是一個難點。二是成本,現在供給側的另一個難點在于成本太高,融資成本特別高,解決融資是個問題。三是創新,創新不僅是要有技術的創新,更重要的是要得到金融支持,資本市場不好,企業肯定不可能有很好的技術創新,所以一定要有金融創新。

供給側改革要避免三個方面的誤區。首先是不能把供給和需求對立或者是剝離開來。供給和需求是一個硬幣的兩面,是互相依存的。第二個誤區有人認為今年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元年,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早就有了,鄧小平最初的經濟改革就是農村生產責任制,典型的供給側改革,靠制度的供給,農業勞動生產力大大提高。第三個誤區是簡單認為供給側改革是要擴大供給或者淘汰過剩產能,這只是一個方面,不是一個完整版的供給側改革。

要使供給側的結構性改革落地,需要依靠三大主體。一是市場主體也就是企業家,供給側改革要靠企業,所以企業家和企業家精神是非常重要的。二是要依靠創新的主體,調動創新主體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特別是科技,更重要的是如何調動科技人員的積極性。三是推動改革的主體,就是官員的積極性。政府官員要主動作為,善謀勇為,愿干事,敢干事,能干成事,這太重要了。

●主持人:賈康先生在供給側尤其是制度優化方面有很深的研究,請賈院長介紹一下供給側概念的由來,對于中國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關鍵要素是什么?

●賈 康:很多朋友說供給側這個概念聽著挺陌生,確實是這樣的。大家比較熟悉的是前幾年反復說到的擴大內需,都知道講的是鼓勵需求,特別是這幾年反復說的進一步引導和激勵消費需求,現在一下冒出供給,實際上在經濟學的認識框架里面,需求和供給誰也不能脫離誰,政府發揮的作用就是總供給和總需求的平衡、調控的過程。

過去經濟學理論認識和宏觀經濟調控中的實踐經驗,相對成熟的是需求側的需求管理。需求管理當然就有跟它對應管理的概念,經濟學過去都有,只不過一般人、社會大眾更熟悉的還是擴大內需、總量型的需求管理等基本概念。需求最簡單的就是以反周期的方式來實現政府職能應該體現的彌補市場缺陷,它的內涵假設是只要政府針對市場缺陷實施反周期,剩下的結構性的問題主要體現在供給側了,它由市場競爭中的要素流動,結構問題就解決了,就不需要我們的政府、我們的學者在供給側做那么多詳細分析和對策設計了。這當然對我們是很有啟發的,這樣一個認識框架在凱恩斯革命以后發揮了巨大的作用,極大緩和我們過去所說的十年左右必定出現一次經濟危機。

對于中國的供給側,首先改革上是制度供給為龍頭,提升整個供給體系的質量和效率。實際生活里面帶來一個挑戰,過去說需求管理的時候,是讓市場充分起作用,結構問題市場就解決了,現在不行,必須守正還要出奇。守正要充分認識、適應、尊重市場規律,先把自己的立足點擺正,這是人類社會到了市場經濟發展時的共性規律,必須認同這個共性規律。除此之外,還必須要出奇,我們特定的歷史條件,國情的制約,發展的挑戰,必須尋求創新來實現超常規發展。超常規發展怎么樣出奇,當然就是我們要面臨復雜的問題,怎么樣去優化結構,這在中國是系統工程,是從眼下一個一個年度的調控對應到中長期的全面小康和以后中國夢的實現。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們借鑒了原來的供給學派一些積極的因素,但決不是簡單的照搬,有人說這是中國人照搬美國供給學派減稅為主的主張,這個想法太狹窄了,我們借鑒它積極的東西,我們處理的是宏大的現代化系統工程,我們過去改革開放的過程其實都已經在供給側發力了,實際在概念上更清楚表述出來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要繼續承前啟后、繼往開來,要有更清晰的指導思想,更明確的概念來推動供給側的創新,守正以后出奇,繼續我們的超常規發展。

供給側結構的關鍵要素包括勞動力、土地、資本、科技以及制度和管理等。這其中,盡管科學是第一生產力,但當前我國的科技創新受到了很大的制度空間、制度環境等約束,因此,“必須打破這種供給約束,激發出科技創新的潛力,才能真正走通創新國家的道路”。供給側改革效率的提升不能單單依靠市場,同樣也不能全部寄托在政府身上,“要把市場和政府結合好,而且這個結合絕對沒有什么公式,對整個市場來說也是很有挑戰性的創新”。

●主持人:請南董事長談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對企業來講意味著什么?降低成本在供給側改革中調動企業活力到底起到什么樣的作用?

●南存輝:民營企業更重要的課題在于觀念的轉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提出,抓住了當前整個經濟轉型過程當中企業所面臨的一些困惑和問題,非常切中當下的時弊,會對我們國民經濟的健康持續發展帶來非常大的推動。隨著今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金融改革的推進實施,我們應該做到制度規范上的寬進嚴出,進一步促進政府執政、企業扶持、市場監管之間的相互制衡。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對企業來講是滿足需求和創造需求。降成本對于調動企業積極性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方式,倘若成本降不下來,實體經濟的運營將會是非常危險的。相對國外,我們制造業的資金成本、物流成本、土地成本優勢已不是特別明顯,而這些方面都迫使制造業的利潤空間一再受壓,并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企業生產的積極性,因此,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過程中,要非常重視制度的有效供給,通過降稅、降費等來適當降低企業的生產成本。

需求側理論本質上是以市場需求為導向,而供給側理論則更多的是要通過跨界融合和科技創新,不斷創造出新的需求。在供給側改革的新常態之下,制造業要想實現精品化生產和結構性改良,需要做好以下四點:

第一,樹立發展的信心,制造業要找準定位,做好科學的、長遠的規劃,堅定不移抓住機遇。

第二,做好兩個“堅定不移”,一個是堅定不移圍繞實業創新驅動;另一個是堅定不移以人為本,讓每個優秀的人才作為創新主體,把他們每個具有創造力的細胞都發揮出來,積極性調動起來,多進行價值分享,多搞股份制改造,多搞創客,激發創新主體的積極性。

第三,我們正在推進全球化戰略、智能制造戰略和并購整合戰略,通過并購整合推動企業走出去,真正融入全球市場,整合國際資源,實現全球化發展。

第四,從產品性能、質量、服務等方面嚴格把關,推廣“精品”工程,有效控制成本,最大限度滿足市場需求。

猜你喜歡
新動能
以建設國家級新區為契機讓首府經濟“首”起來
準確把握新常態培育經濟增長新動能
我國農業補貼基本框架、政策績效與動能轉換方向
掌聚網能激發機房運維“新動能”
加快傳統產業技術改造,積極培育和壯大新動能
魯企“新動能”
以“互聯網+”助力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培育縣域經濟增長新動能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