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結構功能主義理論下的科學共同體研究新視角

2016-12-15 11:24朱云霞
現代情報 2016年10期
關鍵詞:模型

朱云霞

〔摘要〕科學共同體的研究得到眾多學者的關注,本文通過對國內外近30年來對科學共同體的研究進行對比,總結分析國內目前對科學共同體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并結合結構功能主義理論思想,提出一種“行為-結構-功能”模型,從由科研群體行為構建的網絡結構中,來探尋行為背后的規律以及科學共同體的系統功能發揮,為科學共同體的研究開辟新的視角。

〔關鍵詞〕科學共同體;結構功能主義;社會行動;模型

科學共同體指在科學發展的某一特定歷史時期,某一特定研究領域中持有共同的基本觀點、基本理論和基本方法的科學家集團[1]。隨著科研人員數量的不斷增加,科學家群體本身也逐漸成為了科學研究的對象,得到了包括情報學在內的眾多學科的關注。我國對科學共同體的研究始于20世紀80年代,經過30多年的發展,科學共同體研究在我國眾多學科領域生根發芽,但相較于同時期國外的研究內容與研究方法,仍存在諸多不足。本文在對國內外科學共同體研究分析對比的基礎上,結合結構功能主義理論思想,提出對科學共同體研究的新視角。

1科學共同體簡介

科學共同體一詞源于社會學中的“共同體”范疇,由20世紀40年代英國科學家和哲學家波蘭尼在《科學的自治》中首次提出[2]。他認為科學家不能孤立地實踐他的使命,他必須在各種體制的結構中占據一個確定的位置;每一個人都屬于專門化了的科學家的一個特定集團,科學家的這些不同的集團共同形成了科學共同體。20世紀50年代,美國社會學家E·希爾斯進一步發展了這一概念,他指出科學共同體有自己的組織機構、規則和權威,這些權威通過自己的成就按照普遍承認與接受的標準而發生作用,并不需要強迫。

1962年,托馬斯·庫恩的重要著作《科學革命的結構》對“科學共同體”作了進一步的概括,他指出在科學共同體這種團體中,成員之間的“交流相當充分,專業判斷也相當一致。另一方面,由于不同的科學共同體集中于不同的主題,不同的團體之間的專業交流有時就十分吃力,并常常導致誤解”[3]。庫恩創造性的引入了“范式”這一概念,并將范式等價于科學共同體,自此科學共同體的研究引起了科學界的廣泛關注。

馬費成教授[4]在《IRM-KM范式與情報學發展研究》一書中也重申了此概念:“一個科學共同體由同一個科學專業領域中的工作者組成,他們都經受過近似的教育和專業訓練;在這個過程中,他們都鉆研過同樣的技術文獻,并從中獲取許多同樣的教益。通常這種標準文獻的范圍標出了一個科學學科的界限,每個科學共同體一般有一個它自己的主題[3]”。

國內研究現狀

在中國學術界,直至20世紀80年代初才對科學共同體的概念有所認知,眾多學者就庫恩著作中的“范式”、“科學共同體”等概念展開討論,之后科學共同體這一社會學概念及其價值功能得到了學術界廣泛的認同。

哲學和科學學領域對科學共同體的研究主要有:馮鵬志[6]對科學共同體的兩種模式進行了社會學比較。程志波等[7]探討了我國科學共同體在科學治理方面存在的問題以及相應的對策。何亞平[8]指出科學共同體的任務在于生產公共知識,由于公共知識具有超越國家等地域限制的品性,因而科學共同體可以成為世界性的“自治共和國”。張忠有[9]從科學共同體分層角度,分析了在科研工作中處于不同地位的科技人員在社會流動中表現出的差異性。鄧廣[10]認為科學家是社會中的個體,有著常人趨利避害的平凡心理,但由于科學活動的特性,要求科學家多少要超越一般的日常生活秩序,科學共同體成員的身份使他多了一份監督——內化的職業倫理和科學共同體具體制度安排的制約作用。孫玲、尚智叢[11]從社會分層角度對科學共同體的社會分層問題進行了綜述性研究。丁大尉、李正風[12]對當代網絡環境下科學共同體表現出的新特征進行了分析,認為網絡技術的應用重構了科學共同體內部的關系結構,傳統的層級關系不斷分化,由此帶來了科學共同體組織結構、資源的分配以及科研評價方式等一系列的變化。

對科學共同體的研究,近年來也引起了圖書情報領域學者的關注,主要包括:周慶山、楊鼎家[13]對情報科學共同體進行了初步的分析;王志芳[14]對科學共同體在引證分析中的作用進行了闡述;韓毅等[15]對我國情報學共同體的歷史源流進行了梳理;雷銀枝、宋歌[16]采用改進的ACA方法對經濟學科學共同體結構進行了實證研究;馬費成[4]從共詞分析角度探討了知識管理領域的研究范式;郭世月、單貝[17]利用社會網絡分析法,基于作者共被引關系,對我國認知心理學領域的科學共同體進行了劃分;李一平、劉細文[18]在對科學共同體基本特征分析的基礎上,綜合分析文獻計量學各項方法,歸納出能夠描述科學共同體的計量學特征指標;張凌[19]利用引文時序、科學知識圖譜和多維尺度圖譜作為工具分析了隱性知識研究領域科學共同體的研究現狀。

國外研究現狀

科學共同體的概念起源于國外,經過半個多世紀的發展,不論是理論上還是實踐上,國外研究的深度和廣度都要高于國內。

在理論研究上主要包括:William和Carl[20]認為科學共同體能在科學研究中取得成功,主要歸功于它自身的并發性和多樣化,文章指出科學知識處于永恒的進化狀態,科學共同體自身也可以作為科學研究的一項內容。Schott[21]詳細分析了科學共同體的競爭激勵機制、社會分層等功能,并分析指出隨著信息全球化的到來,科學共同體成員之間的合作交流也成為全球范圍的活動,全球化科學共同體成為一種趨勢。Taylor[22]討論了科學共同體的界定性問題,認為傳統的界定方式只能進行表面的區分,文章認為科學共同體的界定應該更注重實踐性。Liberman和Wolf[23]強調了正式學術會議作為科學共同體專業性知識的傳播活動,對科學共同體以及科學技術的發展起到重要作用,通過學術會議學者在學術網絡中有選擇地吸收信息,呈現出持續性和自組織性。Schmoch等[24]通過分析科學與技術層面的結構和效率的影響因素,突出強調科學共同體在其中所起的作用。

近年來,國外對科學共同體的研究更加深入和具體,且大多為實證性研究。例如Martin和Wolfgang[25]研究了如何利用Twitter來促進科研會議的交流,為科學共同體提供服務,并選取了ED-MEDIA的一次會議過程中Twitter的使用狀況作為實證研究。Flaminio等[26]基于模型對科學裁判行為的可靠性和同行評議的有效性進行了研究,通過對不同的科學共同體的結構和不同的科研競爭環境進行測驗。Jeffredy等[27]從虛假科學、錯誤知識的研究角度入手,分析了1972-2006年間生物醫學領域的稿件撤回情況,提出科學共同體能對知識進行有效控制和管理。Andrea和Zenia[28]將研究人類社會文化類型的小組方格法用于對科學共同體的研究,作者研究發現,科研工作者的研究經驗與他對科學及科學共同體的觀念是相對應的。

與圖書情報領域接近的研究還包括:Rodrigues等[29]利用文本挖掘技術對文獻數據進行分析,從共詞角度提出了一種基于科學家實力的虛擬的科學共同體發現方法。Thara等[30]利用文獻間的引用關系來探測科學范式的轉換問題,文章采用復雜網絡分析技術,通過新構建的分析指標,以信息技術中的工程領域為例進行了研究。Vaclav等[31]結合網絡結構分析和主題分析,提出了一種可用于分析科學共同體動態性的方法,包括共同體分解和共同體合并,并以信息檢索和語義網研究為例,探討了跨共同體的影響以及共同體的生命周期問題。Victor等[32]基于公開的網頁數據,通過構建多重關系的科學家網絡對巴西的科學家群體進行了研究,文章詳細介紹了以合著關系為主的綜合4種關系的科學家關系網絡構建過程,并基于該網絡進行的科學家群體發現和鏈接分析等工作。HLiao等[33]利用人造數據和學術論壇數據對在線的科學共同體進行分析,詳細介紹了文章排名和作者排名算法。Federica等[34]針對114個臨床醫學實驗項目的合作網絡數據,分析了科學共同體中的網絡中心性和個人行為之間的關系。研究發現,一個人若過去處于網絡的“結構洞”中,很可能現在會引起其節點中心性的增加。

研究現狀述評

從同時期的國內、國外對科學共同體的研究可以看到,國外學者的研究更加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結合,近年來更以實踐性研究為主,涉及的領域十分廣泛,數據來源和研究內容都非常豐富。相較而言,從研究內容和研究角度上,國內理論型研究占了絕大多數,很多研究工作仍然停留在對科學共同體基本概念、思想、功能、發展歷史等普及性知識傳播階段;一些學者結合國情對我國科學共同體存在的問題進行了探討,特別是學術不端行為問題近年來在學術界引起了廣泛的關注。雖然國內整個學術界對科學共同體的存在及其價值持贊同意見,但研究者通常將科學共同體視為一個抽象概念,突出強調其作為整體性的功能和性質。

社會的發展離不開科技與文化的進步,科學共同體在這過程中發揮著無可替代的作用,然而我國各個科學共同體到底發展得如何?不同科學共同體的差異在哪里?科學共同體互相之間是否有影響?科學共同體在科學生產過程中是否發揮出作用,是否能體現出科學共同體的基本功能?對于這些問題的解答,需要從實證角度對具體的科學共同體群體進行研究。通過文獻調研可以看到,我國目前對這方面的研究還非常稀缺。

科學共同體的實證性研究從何入手?從國外眾多研究工作中可以看到一個共同點,即對研究人員的關注,科學共同體是科研工作者組成的群體,庫恩在《科學革命的結構》后記中也明確指出了科學共同體的研究對象——“常規革命和科學革命都是基于共同體的活動。為了發現和分析它們,人們必須首先澄清科學的共同體結構在歷史上的變化情形。一個范式支配的首先是一群研究者而不是一個學科領域。不論范式指導下的研究還是動搖了范式的研究,對它們的研究和把握都必須從確定從事這種研究的團體入手?!盵3]

因此,對科學共同體的實證研究需要解決兩個問題:①如何劃分不同的科學共同體群體;②劃分出不同群體之后,具體研究它的哪些方面。對于第一個問題,有很多種劃分的思路和方法,最為常見的是依據研究領域應用聚類算法對學者進行分類,筆者將在另一篇文章中詳細討論。對于第二個問題,筆者認為對科學共同體的研究離不開對群體行為的關注,群體是由眾多個體組成的,處于不同的群體、或者同一群體中處于不同位置的個體行為存在差異,行為反映個體的意愿,但在相同的社會環境下個體的行為也是有規律可循的,從大量的個體行為中可以獲取群體行為的共同特征和一般規律。對社會行為的關注與西方結構功能主義理論思想存在眾多相似之處。因此,筆者首先對結構功能主義理論進行介紹,然后重點闡述基于這一理論思想構建的“行為-結構-功能”模型。

3結構功能主義理論

在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中,個體總是和周圍的環境緊密聯系的,個體總是或多或少會被環境所影響,同時也在影響著周圍的環境,因此對系統的分析不僅要分析個體自身的內容和特征,其他個體對其影響也要加以關注。社會學研究領域內的結構功能理論對個人行動與社會結構的關系進行了系統的論述,筆者就科學共同體的研究工作也深受這一理論思想的啟發。

理論簡介

結構功能主義(Structural Functionalism)是西方社會學理論的重要流派之一,該理論試圖涵蓋以往所有社會理論和思想的研究視角,被稱為“社會的功能論”,它主要關注的是大規模的社會結構與制度、相互關系,以及其對行動者的約束與限制影響。結構功能主義理論早期經孔德、斯賓塞、涂爾干等思想啟蒙,其后杜爾克姆、馬林諾夫斯基、布朗等不斷提出自己的觀點,理論初現雛形,而對這一理論發展和成熟最為關鍵的人物是美國社會學家帕森斯,他在總結前人成果的基礎上,歷時二十余年為理論的建立和發展付出了極大的努力。二戰后直至20世紀60年代,結構功能主義理論在西方社會學界一直處于主導地位,帕森斯成為這一學派的領袖人物[35]。

帕森斯認為,社會就是一種結構,但形成社會結構的基礎,則是人們通過社會行動所構成的相互聯系。社會行動的基本組成單位稱為行動單元,是以行動者個體的意志性行動作為基礎的。行動單元與行動者的價值取向、行為動機有內在聯系,解釋社會行動,必須要把握行動者的主體動機與意圖特征。任何社會行動,必定是在一定客觀情景條件中發生的,但客觀情景對行動主體的制約程度受到行動主體對客觀情景如何定義的影響。因此,社會行動的規律,就是主體在一定的價值取向和規范支配下,在一定的客觀情景條件中,選擇如何發生社會行為的規律。行動單元的結構如圖1所示。

圖1行動單元結構圖

結構功能主義理論認為,行動者為達到一定的目的或目標可以選擇相應的手段,這種選擇看似自由,實際受到社會規范和行動者所處情景的雙重作用,社會規范會對行動者的手段選擇進行指導和約束,調節行動者的目標;所處的客觀情景則為行動者的手段選擇和目標實現提供機會或者阻礙。

帕森斯在《社會體系》一書中將社會結構描述為具有不同社會功能的社會系統,這一系統具體又被分為經濟系統、政治系統、社會系統和文化四項子系統,分別對應于“適應”、“目標達成”、“整合”和“模式維護”這4項基本功能,即帕森斯提出的著名的AGIL分析模式。這是一個整體、均衡、能自我調節和相互支持的社會系統,結構內的各部分都能對整體產生作用,通過不斷地整合分化,維持系統的動態平衡[36]。結構最終體現為一定的功能。

帕森斯在書中還闡述了秩序、行為和社會規范三者在社會結構中的作用和關系。所謂秩序是指行動者在某些規范約束下的動機整合。帕森斯將秩序作為結構的本質,研究社會結構就是研究秩序的問題,而研究秩序毫無疑問會涉及行動者的行為與規范問題。社會規范是由社會群體的共同價值認同決定的,它將直接或間接地對行動者的行為起到指導和約束的作用,社會規范是形成秩序的前提,從而維持社會系統的穩定與發展。

帕森斯之后,結構功能主義的代表人物是默頓,提出了負功能、潛功能、替代功能等概念,此外還對結構功能主義的“一致性”假設等進行了修正,提出了一整套功能分析的范式,將原有功能分析中模糊抽象的概念轉變為更具有經驗性的指導方法,將結構功能主義推向新的發展階段[35]。時至今日,功能分析方法在社會學方法論中仍占有重要的地位。

行為-結構-功能模型

如前文所述,科學共同體是相同或相近領域科學家組成的群體,對科學共同體的研究應該從對團體的研究入手。根據結構功能主義理論,社會生活主要表現為社會行動,社會行動的基本單位是行動單元,行動單元中的行動者可以是個人、社會群體、各類組織,乃至整個社會,不同層次的行動單元構成了更為復雜和多樣性的關聯,從而形成了一定的社會化結構??茖W共同體是科技發展與社會進步的產物,在各類科學活動中發揮著重要的功能與作用。因此,任一科學共同體都具有行為、結構與功能這3項要素,下面對這3項基本要素的關系進行分析。

科學共同體的群體行為會不斷改變其社會結構

科學共同體的社會行動主要是通過一系列的科研行為來表現的,包括項目合作、合著論文、論文閱讀與引用、論文指導、科學研討等多種形式,共同體成員之間以及不同共同體之間都形成了較為復雜的關聯。從另一方面來看,這些科研行為也必定是在一定的客觀情境和道德規范的約束之下完成的,即社會的約束與影響對個人及群體行為的選擇會起到較大的影響作用。這些在不同情境下有規范約束的科研行為不斷累積,逐漸形成了科學共同體的社會化結構,這樣的結構可以是有顯性的,如師生關系、同事關系、同學關系等,也可以是隱性的,如共同參加過某一會議、都閱讀了某一文獻、研究相同或相似的主題等;同時因群體行為的多樣性和變化性,共同體的結構也處于不斷的變化之中,例如個人的合著文獻增加、合作面擴大會引起節點度的變化;大量節點度的提升則會引起合作網絡密度、平均路徑長度等的變化;部分中介性高的節點的消失則會對網絡的連通性造成很大影響。

科學共同體結構的改變會影響其社會功能的發揮

科學共同體作為科學建制的基本單位,具有制定科學規范、維護共同體內正常的競爭與協作、培養學術新人等社會功能。不同結構的科學共同體所能發揮的作用也是有差異的。以科學共同體具有的科學普及與科學傳播功能為例,內聚性高的科學共同體對知識的傳播要快于松散型的科學共同體;同樣,我們假設共同體成員每個人的行為都高度一致,在這樣規則型的網絡中不存在中心節點,不存在權威,因此也難以進行科研獎勵和學術資源的分配,科學共同體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價值。帕森斯很早就提出“位置-角色”的概念,所謂“位置”是指行動者在社會系統中所處的結構性方位,“角色”是指社會對這一位置的社會性期待[37]。在一定的社會結構中,不同位置的行動者具有不同的功能,發揮著不一樣的作用。

科學共同體的各項社會功能將對成員的行為起到約束和規范作用

文章的發表或出版,項目通過評審與驗收,都是在科學共同體的肯定下獲得的,科學共同體為成員提供了基本的行為準則和研究規范,每個成員只有在共同體許可的范圍內才能得到最大的收獲。當今社會學術不端行為和學術腐敗現象的出現,也說明了科學共同體制定學術規范等正向導向功能的弱化,從而導致個人目標實現手段與行為規范不相符合。

由此可見,行為、結構、功能三者形成穩定的循環關系。在對科學共同體的研究中,筆者基于結構功能主義的理論思想,構建出“行為-結構-功能”模型(如圖2所示)。該模型從社會學角度對群體行為、網絡結構與組織的社會功能相互間的關聯進行表達,同時也為基于網絡結構的科學共同體實證研究尋找到理論支撐。

圖2行為-結構-功能模型

在模型的具體應用方面,在行為、結構、功能這3項構成要素中,考慮選擇以結構作為研究的視角,通過構建表達科學共同體成員間不同關聯的網絡,通過網絡結構分析以及網絡的演化分析,可以對共同體成員的群體行為和科學共同體發揮的社會化功能進行解讀。為什么選擇網絡結構作為研究視角?首先,網絡結構能夠清晰地表達群體中個體之間的關聯,以及不同個體在網絡中所處的位置。例如,通過對構建共同體的合著網絡進行結構分析,可以對研究者的科研主動性、受關注程度、是否處于網絡核心等進行分析;通過對作者引用網絡進行分析,則可以跟蹤科學知識的傳播、發現與自身研究相似的研究者等等。此外,從行動者粒度上進行區分,還可以對科學共同體進行多層次的分析,既可以將共同體內部每一位研究者看作是獨立的行動者,也可以將整個科學共同體集體看作是行動者,前者可以考察個體之間的差異和關聯,后者則可以研究不同學科領域間的聯系與互動。其次,復雜網絡技術的發展以及眾多分析工具的普及,為結構分析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如高性能的計算機提供了強大的計算能力,高速網絡通信則提供了快捷的信息傳輸功能,云計算技術、海量存儲使得大規模的網絡數據分析和處理成為可能。另一方面,網絡分析理論與分析技術不斷得到普及,目前復雜網絡構建的工具主要有Pajek、Ucinet、NetMiner、STRUCTURE、MultiNet和StOCNET,此外Python、R等新語言的興起,以及眾多可視化軟件的開發也對網絡結構分析提供了眾多幫助。第三,從網絡分析角度進行科學共同體的研究,有利于數據的采集和處理,有利于實證研究的有效開展,包括大量發文和引用關系的文獻資源為科研群體的研究提供了堅實的數據基礎。

進一步來看,“行為-結構-功能”模型不僅適用于科學共同體的研究,它同樣適用于從不同的群體行為中探索一般行為規律和影響因素的研究,如研究不同職業或不同學歷人群對知識共享行為的一般規律,或者研究不同社區組織對居民互助行為是否具有影響等等,這類需要進行實證性研究的計算社會學問題都可以應用這一模型思想,以網絡結構作為研究視角仍然是這類研究中非常適合的切入口。

4總結

經過多年的發展,每個學科都具備了一定數量且相對獨立的研究領域,每個研究領域又聚集著一定數量的研究人員,以正式或非正式的組織形式相互溝通、相互作用,逐漸形成了具有復雜結構的社會化群體,對科學共同體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復雜性。通過對我國科學共同體的研究現狀可以看到,目前國內對科學共同體普遍缺乏實證性的研究,而如何開展實證性研究,從哪個視角切入更為合適是本文需要解答的問題。

結構功能論根植于19世紀初期的有機論,其方法論基礎屬于實證主義。結構功能主義理論將社會看作是具有一定功能的系統,社會成員在其社會功能的約束之下進行社會行為的選擇,多樣化的社會選擇行為必然引起社會結構的變化,這些變化繼而又會影響社會功能的發揮,整個系統達成動態性平衡??梢詫⒚總€科學共同體看作是一個系統,每個成員受其約束與影響,不斷調整自我行為,因此網絡結構也處于不斷的動態變化之中。從結構功能主義理論出發,構建的“行為-結構-功能”模型用于對科學共同體的實證研究,從網絡結構及其動態變化中來考量科學共同體的群體行為,對科學共同體的功能變化進行分析預測,這些都為科學共同體的實證性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視角,同時也為基于網絡視角的群體行為研究賦予了更多社會學意義。

參考文獻

[1]龔耘.從思維的視角看庫恩的范式[J].科學技術與辯證法,1996,(4):27-30.

[2]文學峰.試論科學共同體的非社會性[J].自然辨證法通訊,2003.(3):60-64.

[3]托馬斯.庫恩著.金吾倫,胡新和譯.科學革命的結構(第4版)[M].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148-150.

[4]馬費成.IRM-KM范式與情報學發展研究[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8:4.

[5]吳海江.文化視野中的科學[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73-103.

[6]馮鵬志.科學共同體的社會學說明——默頓模式與庫恩模式之比較[J].自然辯證法通訊,1992,14(5):43-49.

[7]程志波,李正風,王彥雨.科學治理視野下的中國科學共同體:問題與對策[J].科學學研究,2010,28(12):1778-1784.

[8]何亞平,肖國強.國家創新系統中的創新文化研究——20年來我國科學共同體研究的新發展[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02,(9):5-8.

[9]張忠有.科學共同體分層與科技人員流動觀的差異[J].黑龍江礦業學院學報,1999,9(4):54-57.

[10]鄧廣,楊振寅.科學共同體在科技體制變遷中的作用與重建[J].科學學研究,2000,18(2):35-41.

[11]孫玲,尚智叢.科學共同體社會分層研究綜述[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11,32(8):156-161.

[12]丁大尉,李正風.網絡環境下當代科學共同體的虛擬重構[J].自然辨證法研究,2014,30(3):53-58.

[13]周慶山,楊鼎家.情報科學共同體初探[J].情報雜志,1996,15(4):7-9.

[14]王志芳.科學共同體中科學論文的引證分析[J].滄桑,2008,(3):168-169.

[15]韓毅,李健,張克菊.我國情報學共同體的歷史源流[J].圖書情報工作,2009,53(20):35-38,34.

[16]雷銀枝,宋歌.科學共同體測度方法的改進與實證研究[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11,32(4):13-19.

[17]郭世月,單貝.我國認知心理學領域科學共同體發現[J].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10,20(29):135-138.

[18]李一平,劉細文.科學共同體文獻計量學特征研究[J].圖書情報工作,2014,58(9):62-68.

[19]張凌.廣義認知地圖實例——解析科學共同體的科學知識圖譜[J].信息資源管理學報,2012(4):47-51.

[20]Kornfeld W A,Hewitt C E.The scientific community metaphor[J].Systems,Man and Cybernetics,IEEE Transactions on,1981,11(1):24-33.

[21]Schott T.The world scientific community:Globality and globalisation[J].Minerva,1991,29(4):440-462.

[22]Taylor C A.Defining the scientific community:A rhetorical perspective on demarcation[J].Communications Monographs,1991,58(4):402-420.

[23]Liberman S,Wolf K B.The flow of knowledge:Scientific contacts in formal meetings[J].Social Networks,1997,19(3):271-283.

[24]Schmoch U,Hinze S,Jckel G,et al.The role of the scientific community in the generation of technology[M].Organisa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t the Watershed.Physica-Verlag HD,1996:1-138.

[25]Ebner M,Reinhardt W.Social networking in scientific conferences-Twitter as tool for strengthen a scientific community[C].Proceedings of the 1st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Science,2009,(2):1-8.

[26]Squazzoni F,Gandelli C.Saint Matthew strikes again:An agent-based model of peer review and the scientific community structure[J].Journal of Informetrics,2012,6(2):265-275.

[27]Furman J L,Jensen K,Murray F.Governing knowledge in the scientific community:Exploring the role of retractions in biomedicine[J].Research Policy,2012,41(2):276-290.

[28]Andrea Cerroni,Zenia Simonella.Scientific community through grid-group analysis[J].Social Science Information,2014,53(1):119-138.

[29]Rodrigues S,Oliveira J,de Souza J M.Competence mining for virtual scientific community creatio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Web Based Communities,2004,1(1):90-102.

[30]Thara Prabhakaran,Hiran HLathabai,Manoj Changat.Detection of paradiam shifts and emerging fields using scienti?c network:A case study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for Engineering[J].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 Social Change,2015(91):124-145.

[31]Vaclav Belak,Marcel Karnstedt,Conor Hayes.Life-Cycles and Mutual Effects of Scientific Communities[J].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2011,(22):37-48.

[32]Victor Strele,Geraldo Zimbro,Jano MSouza.Group and link analysis of multi-relational scientific social networks[J].Journal of Systems and Software,2013,86(7):1819-1830.

[33]Liao H,Xiao R,Cimini G,et al.Ranking users,papers and authors in online scientific communities[J].arXiv preprint arXiv:1311.3064,2013.

[34]Federica Brunetta,Paolo Boccardelli,Andrea Lipparini.Central positions and performance in the scientific community.Evidences from clinical research projects[J].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In Press,Corrected Proof,Available online 11 November,2014.

[35]王翔林.結構功能主義的歷史追溯[J].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3,(1):37-42.

[36]周怡.社會結構:由“形構”到“解構”——結構功能主義、結構主義和后結構主義理論之走向[J].社會學研究,2000,(3):55-66.

猜你喜歡
模型
一種去中心化的域名服務本地化模型
適用于BDS-3 PPP的隨機模型
p150Glued在帕金森病模型中的表達及分布
函數模型及應用
重要模型『一線三等角』
重尾非線性自回歸模型自加權M-估計的漸近分布
AVB網絡流量整形幀模型端到端延遲計算
考慮初始損傷的脆性疲勞損傷模型及驗證
3D打印中的模型分割與打包
離散型隨機變量分布列的兩法則和三模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