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蓬溪縣主要中低產田土類型及其改良途徑

2016-12-15 10:48唐玉平
農家科技下旬刊 2016年9期
關鍵詞:改良類型

唐玉平

摘要:改造中低產田土,加強耕地質量建設的關鍵是針對中低產成因的準確分析和把握。本文深入分析了蓬溪縣四種中低產田土類型及其成因,針對性的提出了改良培肥技術途徑,對指導類似生態區耕地改良培肥和高標準農田建設具有指導意義。

關鍵詞:中低產田土;類型;改良

蓬溪縣位于四川盆地中部、嘉陵江及其一級支流涪江中游,屬典型的川中丘陵紫色土區。全縣幅圓面積1250.6km2,現有耕地58.2萬畝,中低產田土占70%左右。成土母質主要為侏羅系中部的上沙溪廟組灰棕紫色沙泥巖、遂寧組紅棕紫泥巖和上統的蓬萊鎮組棕紫色沙泥巖不等厚互層風化物,以及部分第四系新沖積物,相應發育形成了灰棕紫泥田(土)、紅棕紫泥田(土)、棕紫泥田(土)等紫色土壤類型。土壤發育以物理風化為主,成土時間短,具有旱、瘦、瘠、薄、陡的特點。水土流失嚴重,尤其是遂寧組地層分布地區,水土流失更達到了驚人的地步。據測算,僅在坡度為13°的坡薄地上,年每畝平均侵蝕泥沙量就達6.8m2,是典型的“三跑”(跑土、跑水、跑肥)土區。

土地是人類生存及社會經濟發展的物質基礎和基本條件。蓬溪縣人多地少的矛盾十分突出,人均耕地不足0.7畝,土地資源十分有限,而中低產田土所占的比重較大,土壤肥力水平低,土層瘠薄,水土流失嚴重,抗御自然災害的能力弱,嚴重制約著當地農業和農村經濟的持續、穩定發展。中低產田土改造后,將逐步消除農業生產發展的障礙因素,改善農業基本生產條件和生態環境,增強抗御自然災害的能力,提高農業特別是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建成旱澇保收、高產、穩產、節水高效的基本農田,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奠定堅實的基礎。

根據農業部制定的《全國中低產田土類型劃分與改良技術規范》,結合當地實際,在中低產田土中,水稻土劃分為灌溉改良型、漬潛型;旱耕地劃分為坡地梯改型、瘠薄培肥型共四個類型。

一、灌溉改良型中低產田及其改良途徑

1.成因及分布

灌溉改良型中低產田土的土種包括灰棕紫半沙半泥田、紅棕紫紅沙泥田、棕紫沙田、沖積沙田等主要類型。由于受當地干旱頻繁、降水變幅大、年度分配極為不均等氣候條件及地形、地貌等自然條件的影響,存在不同程度的干旱,特別是老一、二區的遂寧組土區,由于溝谷短,集雨面積小,對天然降水的保蓄利用率低,加上田塊分散,灌溉水源缺乏,灌溉保證率低,主要依靠自然降水灌溉栽秧,如果沒有及時降雨,就會延誤水稻栽插,直接影響水稻的生長發育,導致水稻產量大幅下降。這部分水稻土是目前灌溉改良的主要對象。占耕地面積19.5%。

2.改良途徑(突出效果)

(1)因地制宜擴大和開發水源。首先是充分利用現有水利灌溉設施建立完善的排灌渠系;其次是因地制宜修建小微型水利工程,增加蓄水量,并與水利灌溉設施連通,在沒有塘、庫、堰的區域修建囤水田,擴大現有蓄水;第三,在有條件的地方打抗旱電井,開發利用地下水資源。通過擴大和開發水資源,確保育秧、本田用水保證率達到100%。

(2)狠抓地力培肥。由于該類土壤具有成土時間短、犁底蹭薄、托水差的特點,所以在解決好灌溉的前提下應抓好地力培肥措施。首先是堅持常年積肥制度,增加有機肥用量,畝施優質有機肥達到2000公斤/年;其次是堅持搞好作物秸稈還田,保證達到1000公斤/畝。年;第三是認真抓好以測土配方為核心的平衡施肥技術,在施足氮肥的基礎上,增加磷(P2O59.0—10.3公斤/畝)、鉀(K2O2.0—3.0公斤/畝)肥用量。

二、漬潛型中低產田及其改良途徑

1.成因及分布

漬潛型中低產田的土種包括灰棕紫發綠田、紅棕紫發綠田、棕紫發綠田、黃泥發綠田等主要類型。這部分水稻土主要分布于丘陵溝谷,雨量集中、降雨強度大時極易發生洪澇積水,另外,由于田間排灌設施不配套,在深丘窄谷水稻區除季節性漬澇外,還常年受巖層水的危害,長期處于冷漬狀態。這部分水稻土成土母質多為坡積物,土壤礦物成分中蒙脫石含量高,土粒易于分散漬水,特別是長期淹水條件下,土壤水分難以排除,而成泥腳深爛、冷浸下濕的漬潛型水稻土。改良的主攻方向是降低地下水位。

2.改良途徑

(1)加強農田水利設施建設,保證排灌.按照“因地制宜、綜合治理”的原則,完善農田排灌渠系和配套設施,保證排灌通暢,防止山洪沖刷農田,同時,排除土壤漬水,截斷巖層水,以降低地下水位,協調土壤水分,達到能排能灌、能水能旱,變一年一熟為兩熟或三熟。

(2)改革耕制,培肥土壤。首先抓好以水旱輪作為核心的種植制度改革,適時理好田間三溝,排放地表水、地下水;其次是因地制宜搞好半旱式栽培,積極推廣油菜、綠肥等耐濕作物。

(3)廣辟肥源,保證養分供需平衡。通過積造農家肥、推廣作物秸稈還田,使農家肥用量達到2000公斤,畝·年以上。

(4)合理施肥,確保磷(P2O59.8—11.6公斤/畝)、鉀(K2O3.0—4.0公斤/畝)肥用量,并注意在水稻上施鋅肥,畝用1—2公斤,防止坐蔸。

(5)在地勢低洼漬水確實難排的潛育稻田區發展養魚或改種藕、蘆筍等水生植物,通過調整農業結構,因勢利導,達到合理開發利用潛育水稻土的目的。

三、坡地改梯型中低產土及其改良途徑

1.成因及分布

該類土壤的主要土種有紅棕沙泥土、紅棕響沙石骨子土、灰棕紫石骨子土、棕紫泡沙土、棕紫干漿石骨子土。這部分土壤由于受地形、地貌的影響,地塊破碎,臺位性差,成土母質巖性松軟,以物理風化為主,成土時間短,加之氣候具有雨熱同季的特點,坡面植被一度時期受到嚴重破壞,降低了對天然降水的涵養和調蓄能力,造成地表徑流強度大、水土流失嚴重、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極差。

2.改良途徑

(1)建立完善的坡面水系和配套設施。首先是因地制宜,建立健全坡面水系,改原來直沖溝為“Z”字形沿山排洪溝迂回下山,并完善地邊溝、背溝;其次是在集雨面大、有水源的地方統一規劃蓄水池,并搞好沉沙池、糞池等配套設施建設,盡力做到泥不下山,水不亂流。通過綜合治理,真正形成排水有溝、灌水有渠、防旱有池、沉沙有凼、積糞有坑的新型農田排灌體系,確保每畝地每年有蓄水10m3以上,年調節水量50m3左右。

(2)降緩坡度,增厚土層。首先是根據土塊寬窄和坡度,確定梯級臺位,并按同臺等高砌坎,啄高填低的原則分臺筑埂,降緩坡度;其次是通過定點爆破,炸高填低,逐臺下翻,確保坡度降到10°以下;第三是通過深啄基巖或底土,聚土改土壟作,修筑地埂逐年增厚,逐年改成,使土層厚度達到60cm以上。

(3)采用培肥措施,提高土壤肥力水平。首先是增加有機肥用量,使優質有機肥用量達到3000公斤/畝·年以上;其次是堅持用養結合,通過間、套豆科作物和秸稈還田,培肥土壤;第三是通過測土配方,搞好平衡施肥,在施足氮肥的基礎上,增加磷(P2O512.6—12.9公斤,畝)、鉀(K2O2.0—3.0公斤/畝)肥用量,確保土壤養分供需平衡。

(4)采取有利措施,提高植被覆蓋率,降低水土流失強度。

四、瘠薄培肥型中低產土及其改良途徑

1.成因及分布

該類型的主要土種有:棕紫泥土、灰棕紫大眼泥土、棕紫夾沙泥土,灰棕紫半沙半泥土、黃泥土、紅棕紫大泥土、棕紫沙土、灰棕白眼沙土、紫響沙土。該類型土壤主要分布于丘陵頂部、丘陵中上部和“兩江一河”外緣。由于受氣候、地形等難以改變的大環境影響以及離居民點遠、長期施肥不足的客觀制約,土壤結構不良、養分含量低,只能通過長期培肥加以逐步改良。

2.改良途徑

(1)抓好耕作制度的改革,培肥土壤。首先是搞好聚土壟作或分廂帶狀輪作,利用壟溝和溝底合理布局作物,進行立體種植;其次是注意用養結合,大力發展豆科作物,抓好農家肥積造和秸稈還田,使優質農家肥還田量達到3000公斤/畝·年以上,秸稈腐熟還田量達到1000公斤/畝·年以上。

(2)合理施肥,在施足氮肥的基礎上,增施磷肥(P2O510.6—11.8公斤/畝)、適施鉀肥(K2O2.4—3.2公斤/畝),保證土壤的磷、鉀供應量。

(3)聚土改土,增加土層厚度。通過深翻、深啄、定點爆破、炸高填低的方式,使土層厚度達60cm以上,熟土層厚度達20cm以上。

(4)大搞小微型水利工程,解決抗旱問題。選擇集雨面積大和水源好的地方修建蓄水池并與坡面水系相連,同時,搞好沉沙池和山毛坑的配套建設,確保每畝地每年有蓄水10m3以上,年調節水量50m3左右。

猜你喜歡
改良類型
高校財務報銷誠信機制的改良
腎小球濾過率下降與腦卒中類型及預后關系探討
我國高職院校實訓基地主要類型及其存在價值初論
C語言教學探討
人名中不應該使用生僻字
“逗”孩子行為的危害及破解對策
利用野花組合營造花海景觀的技術研究
改良經腹橫切口輸卵管結扎術1260例臨床觀察與探討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