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醫學生共情能力培養方案及評價體系完善的研究

2016-12-17 15:55馮振軍鐘志兵隋華杰姜琳
科技視界 2016年26期
關鍵詞:培養方案評價體系醫學生

馮振軍 鐘志兵 隋華杰 姜琳

【摘 要】社會的進步和醫患關系的緊張急需解決方案,共情在緩解醫患關系中的重要作用已被廣大醫務人員認可,醫學生共情能力的培養也引起了人們的重視。醫學生共情能力培養方案和評價體系尚不成熟,本文通過對現有醫學生共情能力培養方案及評價體系的分析,提出完善措施,為醫學生共情能力培養方案和評價體系的完善提供參考依據。

【關鍵詞】醫學生;共情能力;培養方案;評價體系

【Abstract】Due to social progress and the tense doctor-patient relationship which in need of solution, and the important role of empathy ability in alleviate the doctor-patient relationship has been recognized by the broad masses of medical workers, the cultivation of medical students empathy ability draw peoples attention. The cultivation method and evaluation system of medical students empathy ability is not yet mature.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cultivation method and evaluation system of medical students empathy ability, the thesis put forward several improvement solutions. The solutions have benefits to the cultivation method and evaluation system of medical students empathy ability.

【Key words】Medical student; Empathy ability; Cultivation method; Evaluation system

0 引言

社會的發展和進步,推動著人們醫療需求層次的上升?;颊卟粌H希望醫務人員能在疾病治療上給予幫助,更希望能得到心理上的援助[1]。隨著現代醫學模式的變遷,醫學生教育已不再是單一的醫學知識和專業技能的培養,醫學生教育正轉向多種素質綜合培養的模式。共情能力的缺乏或共情能力較低是醫患關系緊張的一個重要原因,作為醫學生的一種基礎素養,共情能力有利于促進醫患溝通,減少醫患矛盾,增進醫患和諧。醫學生共情能力培養和評價體系的完善是緩解醫患關系緊張的要求,符合醫學生教育發展模式,順應時代發展潮流。

1 醫學生共情內涵及結構

1.1 內涵

“共情”也稱移情、同理心、神入等。研究者對共情內涵看法不一,綜合起來主要從情感和認知兩個角度定義。Eisenberg從情感角度定義共情,認為共情是對他人出現的相似的情感的理解和反應[2];Fabes從認知角度解釋共情內涵,認為共情是對他人情緒和處境方面的認知[3]。綜合來看,共情的內涵指對他人內心狀態包括情緒和情感的體驗能力。

1.2 結構

研究者對共情結構各執一詞,總結起來主要有二維說、三維說和多維說。二維說提出共情由認知共情和情感共情構成[4];三維說指出共情由認知共情、情感共情和行為共情三部分組成[5];多維說認為共情是由多成分構成的整體,包括觀點采擇、共情關注、幻想力和親身體驗[6]。

2 共情作用

2.1 促進醫患溝通,減少醫患糾紛

近年來醫患關系緊張,嚴峻的醫患糾紛問題亟待解決。共情的過程主要有認知、理解和表達三個過程。共情應用于臨床可促進醫務人員對患者內在情感世界的認知和理解,了解患者內心需要,便于為患者提供更舒適化和人性化的醫療服務,提高患者治療舒適度,是實現醫患雙贏的良方[7]。共情可促進醫務人員與患者相互理解,減少醫患糾紛,促進醫患關系和諧,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途徑之一。

2.2 促進咨訪關系的建立,提升咨詢效果

共情應用于心理咨詢可促進咨訪關系的建立,提升咨詢效果。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指出共情是對他人內心世界的體驗能力,對咨訪關系的構建有積極作用[8]。共情可使咨詢師設身處地理解來訪者的內心訴求,來訪者通過咨詢師表達的共情體會到自己被理解,被尊重,為咨詢關系的構建打下了基礎。良好的咨訪關系有利于提高心理咨詢效果。

3 醫學生共情能力培養及評價體系現狀

3.1 培養現狀

3.1.1 重視不足

《中國醫學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 2001-2015)》提出要加強醫學生綜合素質和實踐能力的培養,而醫學生共情能力的培養卻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從共情研究領域看,共情研究主要集中在護患溝通、師生溝通和心理咨詢方面,醫學生共情能力相關研究較少。從培養方案看,醫學生培養方案的設置主要涉及醫學基礎理論和基本技能方面,對醫學生共情能力的培養鮮有涉及。從教學模式看,重理論輕實踐的教學模式導致醫學生在實踐中缺乏共情實踐經驗。

3.1.2 課程缺乏

國外醫學生教育已經逐步重視醫學生共情能力的培養,已增加醫學生醫患溝通方面的培訓,并且醫患溝通能力也是評估醫師資格的重要參考之一。我國對醫學生共情能力的培養不夠重視,課程缺乏。共情能力培養課程少,共情能力的評價體系不完善,影響了醫學生共情教育,不利于醫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

3.2 評價體系現狀

醫學生共情能力培養重視不足,致使醫學生共情能力培養不完善,醫學生共情能力評價體系較為落后。當前,醫學生共情能力評價體系主要有兩大不足:一、評估方式單一;二、評價指標不完善。醫學生共情能力評價主要依靠單一的心理量表,如同理心量表( HES)、人機反應指標問卷(IRI)、杰斐遜共情量表醫務人員版(JSPE-HP)等[9]。心理測量法是一種靜態的評估方式,難以對醫學生共情能力的動態發展過程做出評估。當前醫學生共情能力評價指標以心理測量指標為主,評價指標不完善。

4 醫學生共情能力培養方案的完善

4.1 拓展培養方式

醫學生共情能力培養方式以傳統理論知識和技能的傳授為主,以課堂教學的形式實現,而完善的醫學生共情能力培養方案應是共情理論培養和實踐鍛煉的結合。醫學生共情能力培養方案的完善要在理論培養的基礎上要適當增加實踐環節的培養,在學校和醫療機構實踐中共同培養醫學生的共情能力。

4.2 豐富培養途徑

醫學生共情能力培養途徑的完善重點在于培養途徑的多樣化。共情能力培訓、團體沙盤游戲、角色扮演等都是醫學生共情能力培養的有效途徑。共情能力培訓是通過系統的培訓提高個體共情能力的方法[10],共情能力培訓可促進醫學生理解共情知識,掌握共情技能,提高共情能力;在團體沙盤游戲過程中,醫學生可通過隊員沙具的擺放達到共情識別目的,從而提高共情理解和應對能力;角色扮演中個體通過扮演不同的角色來體驗期內心世界,可促進醫學生共情能力的提高。

5 醫學生共情能力評價體系的完善

5.1 評價主體多樣化

醫學生共情能力培養的主體是教師,培養對象是醫學生。醫學生共情能力的培養效果可看作是教師和學生之間的函數,醫學生共情能力評價的主體應包括教師評價和學生評價。教師應結合培養過程和培養結果對醫學生共情能力做綜合評價。學生評價應是學生自評和學生互評的結合。學生自評指醫學生對自身共情能力的評價,學生互評是醫學生之間的相互評價,自評與互評結合,評估指標更為可信,更為科學。

5.2 評價方式多樣化

醫學生共情能力的評價方式應是過程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的綜合,量化評價和質化評價的綜合。過程性評價是對醫學生共情能力培養過程的階段性評價,終結性評價是對醫學生共情能力培養結果的評價,過程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的結合既能反應醫學生共情能力培養的動態過程,也能反應醫學生共情能力培養效果。量化評價是對醫學生共情能力培養過程中量的積累的評價,質化評價是對醫學生共情能力培養效果的評價。馬克思指出“量變是質變的基礎,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醫學生共情能力 “量”的積累,可促進醫學生共情能力“質”的飛躍,即共情能力的提高。過程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結合,量化評價和質化評價的結合既實現了評價方式的多樣化,也有助于完善醫學生共情能力評價體系。

6 小結

醫學生共情能力的培養是醫學生綜合素質培養的必然要求,是解決醫患關系緊張的良策,是和諧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共情既能緩解醫患矛盾,也能提升心理咨詢效果。當前,醫學生共情能力培養及評價體系存在的問題分別為:重視不足,課程缺乏;評價方式和評價指標單一。醫學生共情能力培養方案的完善應拓寬培養方式,豐富培養途徑;醫學生共情能力評價體系完善的重點在于評價主體和評價方式的多樣化。醫學生共情能力培養方案及評價體系研究雖取得了一些進展,但仍有不足之處:①醫學生共情能力培養尚處“幼年”,培養方案不完善;②醫學生共情能力作用機制仍需深入探究;③醫學生共情能力評價指標單一。這些問題推動著醫學生共情能力研究的深入。

【參考文獻】

[1]孔令玲,曲海英,徐娜,等.醫學生共情能力培養存在的問題及杜策[J].醫學與社會,201629(6):100.

[2]Batson, C. Daniel; Turk, Cynthia L.; Shaw, Laura L.; Klein, Tricia R. Information function of empathic emotion: Learning that we value the others welfare[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95, 68(2):300-313.

[3]Fabes, Richard A.; Eisenberg, Nancy; Miller, Paul A. Maternal correlates of childrens vicarious emotional responses[J].Developmental Psychology,1990,26(4):639-648.

[4]崔芳,南云,羅躍嘉.共情的認知神經研究回顧[J].心理科學進展,2008,16(2):250-251.

[5]Gladstein, Gerald A. Empathy and counseling outcome: An empirical and conceptual review [J]. Counseling Psychologist, 1977,6(4):70-79.

[6]Davis M H. Measuring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empathy: Evidence for A multidimensional approach[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83,44:113-126.

[7]盛潔,張伯華.醫學生共情能力培養探討[J].北方藥學,2013,10(10):139.

[8]胡佩誠.心理治療[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4:69-70.

[9]林樹濱,譚毅華,林美玲,等.醫學生共情的研究進展[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5,(10):33-34.

[10]解方舟,吳姍姍,楊平,等.共情能力的作用及其培養[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6,24(9):1427-1428.

[責任編輯:朱麗娜]

猜你喜歡
培養方案評價體系醫學生
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評價體系研究
醫學生怎么看待現在的醫學教育
對醫學生德育實踐的幾點思考
淺談醫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
對醫學生心肺復蘇課程設計的思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