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托馬斯·艾略特詩學觀體系探究

2016-12-20 00:00李珺
文學教育·中旬版 2016年11期
關鍵詞:艾略特啟示實踐

內容摘要:艾略特提出文學創作領域與文學評價體系的“傳統”詩學觀,對現代批評的貢獻可謂巨大。他在《傳統與個人才能》強調逃避個人情感回歸傳統的“非個人化”創作,成為揚棄個性歸附“傳統”詩學觀體系的邏輯起點。本文從艾略特重新解讀概念出發,揭開“傳統”被遮掩已久的真實面目,并探討他用實踐來追求思想與情感的融合統一,挖掘出他的“傳統”詩學觀體系理論價值在于引領文學批評領域范式轉型。

關鍵詞:艾略特 傳統 非個性化 實踐 啟示

20世紀的西方文學史上,托馬斯·艾略特(1888-1965)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無疑是一位文學巨匠。其作品不僅涉及詩歌、戲劇和文學批評,還因主編雜志《準則》而開創了國際性評論刊物的先河。艾略特一生獲獎無數,不僅囊括了包括諾貝爾文學獎(1948年)、美國自由獎等多個獎項,還被哈佛、耶魯等十多個著名大學授予名譽博士頭銜。艾略特初涉文壇,便與評論評論文章《傳統與個人才能》而語驚四座,那句“詩歌不是放縱感情,而是逃避感情,不是表現個性,而是逃避個性”[1]255,不僅傳達了他逃避個人情感回歸傳統的“非個人化”創作,也成為揚棄個性歸附“傳統”的詩學觀的邏輯起點。艾略特提出文學創作領域與文學評價體系的“傳統”詩學觀,對現代批評的貢獻可謂巨大。在當下文論建設的過程中,探索和研究艾略特的詩學提供有重要的借鑒啟示價值。

一.重解“傳統”:揭開被遮掩已久的真實面目

傳統,原指世代相傳、從歷史沿傳下來的思想、文化、道德、藝術、風俗、制度等行為和方式。艾略特則對“傳統”涵義進行了重新解釋,澄明其久被遮掩的真實面目。他深刻的指出,“傳統”是一個完美、以整體狀態出現的體系,許多人寫作的時候已擯棄了“傳統”,不自覺的將其放到了考古詞匯堆里,顯示出創造力的貧瘠以及個人能力的平庸。一方面,艾略特主張“傳統”是過去與現在的一種歷史意識,共時與歷時性和結合的復雜體系。作家在寫作時,不僅“有他自己那一代的背景,而且還要感到從荷馬以來歐洲整個的文學及其本國的文學有一個同時的存在,組成一個同時的局面”[2]3,另一方面,傳統還是一個不斷調整的完整體系?!艾F存的藝術經典本身就構成一個理想的秩序,……這個已成的秩序在新作品出現以前本是完整的”[3]4。艾略特首先描述了傳統體系中已成型、內部趨于穩定的總體風格。同時,他還強調傳統需要不斷調整,當“加入新花樣以后”,“整個的秩序就必須改變一下”,需要經過新、舊事物的相互調整而回到了相對完整的狀態。

在艾略特看來,傳統給文學創作帶來了規范,作家為了創作好的作品,就要不斷的消滅自我個性,回歸到傳統。艾略特在此基礎上又提出了歸附傳統的“非個人”創作。艾略特認為,文學創作的焦點應當從作者自身轉移到作品文本。一般情況下,作家更多關注的是個人存在,追求自我需求的滿足;而忽略了文學創作其實是詩人在文學傳統中的游歷,應該要把自己交付給自身以外更具價值性的傳統,以表達全人類共同的情感需求。他說:對于作家或是文學批評家,“將興趣由詩人身上轉移到詩上是一件值得稱贊的企圖”[4]1。我們只有靜心地專注于作品文本自身,撇開個人因素而不談,才能深刻的領略到其中所蘊含的真摯、強烈的藝術感情,才能創作出游價值的作品或對作品作出公允的評論。

艾略特以一名詩人批評家的身份而登上文學舞臺,他的《傳統與個人才能》,以“傳統”觀為核心,針對當時文壇盛行的浪漫主義表現論和歷史實證主義思潮,循序漸進的重新解釋“傳統”,深入淺出的賦予其新的內涵,倡導人們回歸到不朽“傳統”的路程中?!秱鹘y與個人才能》“大概是20世紀用英文寫的最有名的評論文章”[5]70,也由此被學界公認為是打開艾略特詩學體系的“金鑰匙”,被稱之為艾略特詩學觀的宣言書,影響和改變了整整一代人的文學價值取向。

二.評價實踐:追求思想與情感的融合統一

艾略特清醒地意識到,僅僅從重解“傳統”的理論層面來論述自己的詩學觀是遠遠不夠的,他還需要用具體的文學文本批評來幫助人們了解、接受他的詩學理論。因此,艾略特在具體分析各路詩人作品的同時,相繼推出了一系列玄學派詩人的文章,如約翰·德萊頓、安德魯·馬維爾等,不留痕跡地把自己的觀點灌注其中傳達給讀者??梢哉f,艾略特的詩學理論與批評實踐相得益彰、相蕩相激,是另一種非理論化的表達。

艾略特強調“傳統”,認為其源頭可追溯到荷馬時代,甚至17世紀伊麗莎白時代晚期的玄學詩派。長期以來,人們把玄學詩派的詩人排斥在文學主流之外,認為是“最異質的意念強行栓縛在一起”[6]27,而艾略特則采用細讀文本的方法,以對約翰·德萊頓的批評為突破口,有力地駁斥了人們對玄學派的曲解。艾略特說,玄學通常被用來表示偏離主流、古怪而滑稽的文學鑒賞趣味,但其實卻有著很強烈的意象意味。他特別用鄧恩在《遺物》的“繞在白骨上的金發手鐲”來舉例:“白骨”容易讓人聯想到死后的冰冷;“金發手鐲”則讓人感受到甜蜜的愛情。詩人將兩者并列在一起,表明上沒有什么關系,但實質上卻容易形成鮮明的對比,促使引發人們對死亡與愛情的思考。人的生命受時間界限的控制,死后會變成遺骸,但是愛情卻可以超出時間的界限走向永恒,“白骨”與“金發手鐲”纏繞一起、不離不棄,是在向活著的人們訴說不朽的愛情。因此,艾略特認為,詩人把各種不同類型的意象巧妙地聯結在一起,其實是構成了一個整體,人們閱讀玄學派詩歌時,這個整體中滲透出奇特的意象表達,還能感受到作者自己的理性思想和引發讀者思考,是思想與情感的融合統一。正是這一思想,引領了文學批評領域的范式轉型潮流,艾略特強調回到文學體系內部,公允地衡量評判文學作品自身,關注文學內在因素,掀開了由外向內轉移文學批評篇章。毫不夸張地說,艾略特的這一主張就如一個巨大的變革因了,改變原有秩序,引導最新走向,沖擊并創新了英國文壇未來發展的道路。正如韋勒克在他的《現代文學批評史》中客觀評價和描述艾略特對英國文學產生的影響那樣,“他對他那時代的審美情趣造成的影響是十分顯著的,他比任何別人都作了更大努力來促成感受的轉變,從而脫離‘喬治土朝時代詩人的情趣,重新估價英國詩歌史的主要時期和人物,他最強烈地反對浪漫主義,他批評彌爾頓和彌爾頓傳統,推崇但丁,推崇詹姆士一世時代的戲劇家、玄學派詩人、德萊頓,以及法國象征主義者,認為他們是偉大詩歌的‘傳統”[6]255。

三.理論意義:引領文學批評領域范式轉型

文學批評的核心是對文學作品本身進行評價,這也是文學批評的目的所在。文學批評的實質,就是文學批評家對文學作品作出審美鑒賞、理論闡釋和客觀評價的過程。因此,批評主體所持的價值尺度在一定意義上也就決定了文學批評的總體面貌,決定了文學批評的具體走向。

艾略特以“傳統”為核心的詩學觀,認為批評主體在評論過程中要把自己交付給更有價值和意義的東西,要拒絕表現自己的個人情感和個性,“一個藝術家的進步意味著繼續不斷的自我犧牲,繼續不斷的個性消滅”。因為“詩人有的并不是有待表現的‘個性,而是一種特殊的媒介,這個媒介只是一種媒介而已,它并不是一個個性,通過這個媒介,許多印象和經驗,用奇特的和料想不到的方式結合起來。對詩人本身來說,這些是一些重要的印象和經驗,但它們卻在他的詩歌中可能沒有占有任何地位,而那些在他的詩歌中變得重要的印象和經驗卻可能在詩人本人身上,在他的個性上,只起了一個完全無足輕重的作用?!盵7]5,在艾略特看來,個人的情感和詩歌的情感是有差別的,就如同生活與藝術之間存在著界線一樣。艾略特認為詩人的成功,并不在于是生活中的各種事件所引發出來的個人生活情感,而詩歌中的情感則是很復雜的東西,它不同于個人生活中的情感,它是人們利用個人生活感情,去提升和改變,使之加工成為詩歌的過程,盡管詩人自己的個人生活感情是有用的,但所表達出來的的并不是個人新奇的感情,而是不斷加以綜合的表現,在這個意義上,詩歌就成為是一種經驗和情感、理性與感性的融匯集中,是深思熟慮后的成果?;谶@樣的認識,艾略特的“傳統”詩學觀是具有開放性的意識,[8]39文學作品自身不再是陳舊和僵死的,意味著文學作品將永遠不斷地被加工、被綜合,由于不斷有新的情感加入這個“完整”的秩序和調整過程當中,在某種程度上就決定著文學作品要不斷地被重新改寫,重新鑒賞來以適應不斷變動了的新秩序。這個過程也昭示著艾略特將被文學界所矚目,并因不斷完善這一思想體系而被推上更高的文學成就。

在文學世界里,作者、讀者和批評者三者之間,形成了一個相互聯系、相互溝通的循環圈,一部優秀的文學批評理論,不僅能夠幫助讀者去更好的閱讀,去審視作品,同時還會指導作者的創作、提升作品的價值,促進文學創作朝著良好的方向發展。艾略特“傳統”詩學體系開辟了新的視角,能夠給予我們巨大的啟迪和借鑒意義。他無畏而堅定地提倡回歸傳統,從“傳統”的根基中去汲取營養和養分,強調在繼承傳統的同時,要回歸到文學作品本身,拒絕自己的個人情感和個性去影響對文學作品的客觀評判,要行之有效地克制個人情感外溢對作品的影響,這已不是一種簡單的回歸,而是一種對傳統文化的革新和改造,“引領文學批評領域范式的具體轉型”[9]305,被我國當代批評家進一步注意和吸收,并運用到當代的批評理論之中,“當批評家依據特定的美學觀念剖析評判作品時,他不僅可以看到相同或接近的主題在文學史進程中的深化和變異,而且也可能在文學史上許多作家各自藝術地把握和表現現實的深刻程度與迅速程度上作出相互衡量。在這個意義上,批評家的工作并不應當是一種純粹的思辨,而是隨時包含了文學史事實的理解、評價和感受?!盵10]55,這為我們當下解決文論建設的困境帶來重要的、巨大的借鑒作用。

參考文獻

[1][6]雷內·韋勒克.現代文學批評史(第五卷)[M],章安棋、楊恒達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1:255

[2][3][4][6]艾略特.傳統與個人才能:艾略特詩學文集[M],王恩衷編譯,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89:3、4、1

[5]Lodge,D avid,20th CenturyLiterary Criticism,(G ale Reach Company,1978),p70.

[7]托馬斯·艾略特.艾略特文學論文集[C],李賦寧譯.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4:5

[8]張隆溪.二十世紀西方文論述評[M],上海三聯書店,1986:39

[9]王佐良、周釬良.英國二十世紀文學史[M],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4:305

[10]黃秀敏.“感受力統一”論:艾略特詩論的核心[J],時代文學(下半月),2008 (9):55

(作者介紹:李珺,黔西南民族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文藝理論、文學批評、漢語言文學)

猜你喜歡
艾略特啟示實踐
英語世界的托·斯·艾略特反猶主義研究
從《普魯弗洛克的情歌》中特定意象的含混意義談艾略特“創作前意識”
剖析艾略特《米德爾馬契》中的悲劇性特征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