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等教育人才培養質量的研究

2016-12-20 20:17柴虹李慧勤
成才之路 2016年34期
關鍵詞:培養目標人才專業

柴虹++李慧勤

摘 要:文章分析目前人才培養質量的一些制約因素(教育觀念的制約、教育質量的制約、學科建設的制約),進而提出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措施(完善學科體系、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明確人才培養機制)。

關鍵詞:高等教育;創新人才;地質人才;培養質量;對策

中圖分類號:C961;G6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3561(2016)34-0001-02

高等教育質量的核心是人才培養的質量。培養和造就高素質的創新人才是大學存在的一種永恒價值,也是其區別于其他社會組織的魅力所在。人才培養質量,有兩種評價尺度。一種是學校內部的評價尺度,另一種是社會的評價尺度。學校對人才培養質量的評價,主要是以評價學校培養出來的學生是否達到專業培養目標的要求為準。社會對人才培養質量的評價,主要是以高等學校畢業生群體能否很好地適應國家、社會、市場的需求作為評價依據。而對地質人才的培養,一方面是學生所具備的地質專業知識,另一方面是地質行業對高校學生的需求。因此,地質類高等院校要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就是提高它與專業培養目標的符合程度以及滿足社會要求的程度。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要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養質量”,這也對我國地質人才培養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戰。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地質人才應該具備怎樣的專業知識來符合學校培養的目標,如何為實現中國夢而做出自己的貢獻,實現人生價值,成為一個高素質的創新人才,是一個嶄新的研究課題,也為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提出了巨大挑戰。

一、人才培養質量的制約因素

1. 教育觀念的制約

不同的時代,需要不同的優秀人才來締造。隨著1999年《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行素質教育的決定》的推行以及適應當今時代發展趨勢的迫切要求,我們竭力倡導高等教育素質化,也對高素質地質人才的培養提出了新的目標。進入21世紀以來,我們更需要具有國際視野的、適應社會發展并為社會服務的高級專門人才。因此,教育觀念在培養高校地質人才的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不合時宜的陳舊教育觀,必定會阻礙地質人才的培養,導致地質人才培養與市場需求的脫節,不能實現地質人才素質的全面提高。

2. 教育質量的制約

近年來,接受過高等教育的人才越來越多。然而,在擁有這么多高校畢業生資源的同時,卻出現企業招工荒和畢業生就業難的問題。這種矛盾的存在,源于近些年急劇擴大的高等教育規模,高等教育正處在從補償性增長到適應性增長、從外延性增長到內涵性增長和從數量型增長到質量型增長的階段,而這種從量的積累到質的飛躍的過程有時會導致人才培養質量的滯后性。這種滯后性體現在專業的完善上、師資隊伍的建設上、先進教學設備的普及上、教學方法的改革上等。而在地質教育中,因為它對教師的專業性、實踐性,設備的先進性、精準性要求更高,所以人才培養質量的滯后性可能表現得更為突出。由于各種軟硬件設施的缺乏,導致青年科技人才總量不足、專業領軍人才缺乏以及既有技術權威又有管理能力的高級復合型人才匱乏,這也是現在面臨的主要問題。

3. 學科建設的制約

學科建設是高校發展的關鍵,對人才的培養起核心支撐作用。學科整體水平的高低、實力的強弱以及學科的完善程度,直接決定其人才培養的能力和質量?!?11”與“985”高校均以學科建設為主要內容,非常重視人才培養質量。一所高校的學科體系是否完備,開設的專業是否具有實用性,課程之間的橫向、縱向聯系是否密切,都對學生知識結構的形成和創新能力的提高起著決定性作用。作為地質專業的大學生,他們平時涉及最多的應是具體專業知識的學習、野外實踐考察,因此對人文素養知識的閱覽可能較少。因此,學校的學科體系是否全面,是否能為地質類人才的培養提供豐富的跨學科知識,是促成其完善發展的一個重要方面。

二、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對策

人才培養質量的衡量標準有兩個:一個是教育的外部關系,另一個是教育的內部關系。也就是說,教育培養出的人才既要適合社會的需求又要達到自身素質的標準。這就需要學校根據不同時期國家的教育政策、學校的特色、學生的特點以及不同發展階段,制定人才培養方案。既要加強學生專業知識的傳授,又要重視學生能力的培養,特別是學生心理的健康發展以及適應社會的能力、創新能力,都應提上日程給予重視。因此,我們在改革時既要遵循教育外部關系規律,以社會需要為參照基準,調整學校的專業設置以及專業的培養目標、課程體系、學科內容,使人才培養更好地適應經濟與社會發展的需要;又要遵循教育內部關系規律,以專業的培養目標為參照基準,加強師資建設以及明確人才培養機制,使人才培養模式中的諸要素更加協調,提高人才培養質量與人才培養目標的符合程度。

1. 完善學科體系

(1)改善學校專業設置和專業培養目標。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高等教育為我國社會經濟、文化、科技建設提供了強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然而,高等教育培養出的人才還不能完全適應國家和社會發展的需要,因此,我們有必要通過調整學校專業設置和專業培養目標來滿足社會對高等教育人才的需求。將適應社會作為人才培養的首要原則,將社會作為評價人才培養質量的最終裁判。我國現在面臨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需要,因此,加強緊缺型人才的培養就是現階段學校進行專業設置和制定專業培養目標的出發點。那么,地質教育作為新興產業之一,便需要通過研究新理論、開設科學合理的相關專業來促進地質人才的培養。所以,地質類院校在進行專業設置時應注意以下幾點:1)所設地質相關專業是否與區域、地質行業對人才的需求相適應;2)學院與區域是否與地質行業有密切的聯系,能否根據人才市場的有效需求靈活設置新的專業方向或調整已有專業的服務方向;3)所設置的相關專業是否達到基本的辦學條件,并逐步提高,以滿足提高教學質量的需求;4)所設置的相關專業課程內容是否緊緊把握科學技術發展動向。依此類推,專業培養目標在符合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的前提下,也應該以社會、市場為導向,以適應社會發展為最終目的,以社會服務為根本追求。

(2)建立合理的課程體系。一方面,課程的設置既要重視人文知識,又要強調綜合素質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另一方面,更需加強課程的職業化,以便使學生更好地適應社會。學校培養的學生在離校進入社會后,只有能夠給自己準確定位才能發揮自己的才能、實現自己的價值。針對大學生擇業觀和就業市場,有關調查研究指出,我國現階段畢業生就業市場處于初創時期,表現為:它是一種專門人才市場;它是初次就業市場,具有一定的時限性;具有群體性,市場培育時間較短。因此,學校有必要為學生提供職業類的課程,把職業模式引入到正常的教學活動中,加強就業創業教育和就業指導服務。同時,高校也應該加強職業教育基礎能力的建設。支持建設一批職業教育實訓基地,提升職業教育實踐教學水平。這樣既能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又能培養他們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更早融入社會的大熔爐,這也是目前需加強高等教育職業化的原因所在。作為地質人才,也該適當地走出實驗室,重視“野外”的生活,培養自己適應社會的能力,鍛煉自己的職場技能。

(3)調整學科內容。高校培養的人才不僅要適合社會發展的需求,還應該具有精深的專業基礎知識、專業素養和技能,這是他們更好地服務社會的基礎。因此,高校應該重視學科的建設和完善。從建設一流大學、培養一流人才的角度來考慮,我國現在傾向于綜合性的學科建設,培養綜合性的人才,但綜合與專業的精深并不矛盾。學科建設上,我們強調“全”“精”“?!??!叭本褪菍W科的覆蓋面要廣,“精”就是各科開設的專業課程要精,“?!本褪菍W生對各專業的研究要深。建立起這樣完善的學科體系,對于培養扎扎實實的高素質地質專業人才起著關鍵作用。此外,在學科優化的過程中,由于各高校特點的不同,也應該注重優勢學科的繼續保持,弱勢學科的強化發展。對于地質類院校,要不遺余力地確保地學類專業的發展,同時要保證非地學類專業和邊緣學科的不斷完善,這樣才能符合中國和世界發展的潮流,靠近建立一流大學的目標。

2. 加強教師隊伍建設

教師的素質和質量直接關系到教育的質量,教育的質量又直接影響了人才培養的質量和人才的質量。因此,如何建設高素質的教師隊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首先,要抓好“雙師型”教師隊伍的建設,努力提高教師的技術應用能力和實踐能力,使教師既具備扎實的理論知識又具備較強的專業實踐能力。其次,應積極改變學校師資結構,從企事業單位聘請兼職教師,適應專業變化的發展。再者,加強教師團隊的建設,通過團隊交流教學心得、促進教學研討、推動教學內容和方法的改革、探討科學研究。最后,要進一步完善薪酬分配制度,留住優秀教師;還要繼續探索科學合理的人才選拔機制,引進更多杰出學者、教授。

3. 明確人才培養機制

為了更好地實現不同層級學生的社會價值,需要根據社會對不同層次和發展階段學生的不同需求來差別對待,提出各自的培養側重點和方式。就本科生而言,重在抓落實,在落實中不斷完善。要加強日常教學中的管理,要將教學帶來的進步落到實處。注重專業知識和公共知識的培養以及綜合素質的提高,倡導通識教育。在研究生人才培養方面,則應重在細化、加深專業知識的學習和研究,能做出研究成果,倡導的是專業教育。而針對地質人才來說,不論是在本科階段、還是在研究生階段,在人才培養機制上都應該注意以下幾方面的建設:依托導師、學校和社會的實踐項目進行人才培養;加強各類地質院校之間的合作,共同建立人才培養的基地;整合國內外優勢資源,利用學術平臺,為人才的成長創造條件和可能;通過跨學科交流、多項目合作等形式擴展專業人才的培養領域。

此外,在對人才評價方面,倡導多元化和充滿個性的培養機制。大眾化教育階段的高等教育要求用一種開放的、靈活的培養體系來保護和發展學生的個性。要對不同發展階段,水平、特點各異的學生采用不同的質量標準來衡量。這樣培養出的人才,在知識、能力、素質結構等方面才能更好地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

三、結束語

高等教育質量的核心是人才培養的質量。培養和造就高素質的創新人才是大學存在的一種永恒價值,也是其區別于其他社會組織的魅力所在。人才培養質量,有兩種評價尺度。一種是學校內部的評價尺度,另一種是社會的評價尺度。學校對人才培養質量的評價,主要是以評價學校培養出來的學生是否達到專業培養目標的要求為準。社會對人才培養質量的評價,主要是以高等學校畢業生群體能否很好地適應國家、社會、市場的需求作為評價依據。

在任何時候,創新人才培養都是高等教育的首要任務。深入研究和領會國家規劃對我國人才培養的新要求,依據人才培養質量衡量的兩個因素,通過完善學科體系、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和明確人才培養機制,可以也必將對解決當前人才培養中的質量和數量問題提供一個新的思考點。

參考文獻:

[1]王道俊.教育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2]董寶良.中國近現代高等教育史[M].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07.

[3]劉瑞珣,宋振清,等.關于20世紀我國高等地質教育的簡要回顧與幾點思考[J].中國地質教育,2001(02).

[4]王寶才.依托高等地質院校培養優秀地學人才[J].中國地質教育,2009(04).

[5]周揚.優化人才培養結構提高人才培養質量[J].中國大學教學,2011(03).

[6]王孫禺,王曉陽,王宇,等.當前高等教育研究中的若干熱點問題[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1998(03).

猜你喜歡
培養目標人才專業
人才云
論博物館學教育的名實關系與培養目標
專業降噪很簡單!
專業化解醫療糾紛
更聚焦、更深入、更專業的數據分析
我國法學教育培養目標的偏失與矯正探析
對外漢語專業本科培養目標初探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