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聯網+”時代高校繼續教育發展的機遇與挑戰

2016-12-20 13:30楊學祥張魁元胡鵬
繼續教育 2016年12期
關鍵詞:機遇和挑戰繼續教育互聯網+

楊學祥+張魁元+胡鵬

摘 要:高校繼續教育經過數十年的發展,內部問題的積累以及外部環境的變化都在推動繼續教育進行改革,“互聯網+”的出現為繼續教育變革提供了歷史性的機遇,及時把握這一窗口期,實現體制和模式的創新必將為繼續教育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基礎。本文從高校繼續教育改革與發展的角度出發,分析了高校繼續教育在“互聯網+”時代面臨的形勢、機遇和挑戰,并提出了相應的發展建議。

關鍵詞:“互聯網+”;繼續教育;機遇和挑戰

中圖分類號:G726 文獻標識碼:A

《國務院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對“互聯網+”行動的定義是:充分發揮互聯網在生產要素配置中的優化和集成作用,將互聯網的創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經濟社會各領域之中,提升實體經濟的創新力和生產力,形成更廣泛的以互聯網為基礎設施的經濟發展新形態。針對教育領域,該文件指出要以互聯網為基礎設施和創新要素,探索新型教育服務供給方式?;ヂ摼W與繼續教育的第一次結合產生了現代遠程教育教育方式,而“互聯網+”時代需要變革的不僅僅是教學方式,而是從基礎設施到制度組織的全要素變革。我國繼續教育經過數十年的發展已經站在了改革的十字路口,內部問題的積累與爆發以及外部環境的變化都在加速變革的步伐。在當前經濟社會諸多領域開展綜合改革的大背景下,繼續教育改革如何能借助互聯網+與整個國家、社會乃至世界變革的潮流和趨勢相一致和契合,成為繼續教育決策者和管理者關注的重點。

一、新常態時期繼續教育面臨的形勢

伴隨我國高等教育水平的提升,人口結構和素質的變化,高校在發展繼續教育過程中也面臨新的形勢。

(一)社會層面:學歷補償教育規模大幅下降,在職非學歷繼續教育需求迅速提升

新世紀以來,我國高等教育實現了跨越式發展,并已經步入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2015年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40%。在這一背景下,面向學齡人群開展的學歷繼續教育(高起專、專升本教育)生源規模迅速下降;起初通過增設熱門專業、降低招生門檻等方式仍能維持原有生源規模,但是近兩年即使是國內知名高校開設的學歷繼續教育也面臨生源快速下滑的局面。同時,學歷水平和畢業高校在用人單位選人用人中的“信號”作用逐漸弱化,對個人能力和素養的考核更加趨向綜合和全面,再加上近年來學歷繼續教育質量聲譽下滑嚴重,用人單位和勞動者對“一紙文憑”的重視程度已經大大下降。這些現象說明學歷繼續教育已經逐漸與我國公民的學歷層次和學習需求脫節,與國家建設人力資源強國和學習型社會的人才戰略相背離。與之不同的是,面對潛在的巨大市場,非學歷繼續教育的需求與規模迅速擴大,辦學主體由最初的公立學校逐漸擴大到社會力量、培訓公司等。培訓對象涉及從幼兒到老人的每一個年齡階段,培訓內容滿足學習者從知識技能到素質修養、從學術研究到實踐應用、從就業求職到日常生活等諸多方面的需求。非學歷繼續教育市場的迅速繁榮說明教育逐步回歸到提升知識與技能的本質上,更傾向于實用主義而非功利主義,更加貼近個體發展的實際需求。

(二)制度層面:繼續教育的發展亟待頂層的規劃與設計,亟待規章制度和監管體系的完善

學歷繼續教育經過數十年的發展,先后出現了函授教育、廣播電視教育、業余教育和網絡教育等教育形式。每一種教育形式在發展的過程中都形成了一整套的制度與體系,但是時至今日,這些教育形式都在相對獨立的運轉著。多種形式并存,但服務對象相同或相似,勢必造成彼此之間的競爭,再加上價格機制、準入機制、監管機制等舊制度與新形勢的沖突,造成教育質量的發展空間被嚴重擠壓。這些現象的產生是繼續教育體制機制的問題,需要基于目前現狀與未來趨勢進行頂層設計并實施綜合改革才能得以解決。

(三)認知層面:存在教育方式不能適應新生代認知方式與習慣的變化

人類通過各種各樣的媒介認識這個世界,媒介形式的改變是顯性的,但是認識的改變卻是隱性的,媒介無形之中影響著文化,從而也影響著我們對事物的認知?!盎ヂ摼W+”時代的技術、產品和服務深刻地改變著人們的認知和學習生活方式,特別是年輕一代更習慣于“讀圖”而非“讀文”,思維更加發散而非保守、學習更加強調互動參與而非被動接受等。這些滲透和改變在信息時代無法阻擋,因此教育必須適應學習者學習特征的改變。當前教育和教學改革中隨處可見的“以學習者為中心保證學習行為的真實發生”“重視學習活動設計以增強參與性與互動性”“為學習者創設個性化、泛在性、自適應的學習環境”“開展翻轉課堂、小班教學、混合式學習等教學改革”等提法,在具體實踐過程中總是困難重重并收效甚微,其關鍵點在于組織機構與相關人員難于突破傳統教學觀念的束縛,并缺乏推動改革創新的動力以及技術、人才、經費等基礎保障缺失。

二、互聯網+時代為高校繼續教育發展帶來的機遇

(一)互聯網+為構建信息時代人才成長立交橋創造機遇

《教育部關于推進高等教育學分認定和轉換工作的意見》提出到2020年,高等教育學分認定和轉換體系要更加完善,國家公共服務平臺初步建成,人才成長“立交橋”逐步完善。繼續教育、終身學習資源更加豐富、方式更加靈活、渠道更加暢通,為基本形成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提供有力支撐。暢通不同類型學歷教育、學歷教育與非學歷教育、校內教育與校外教育之間轉換通道,促進各級各類教育縱向銜接、橫向溝通,是推動建設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的必由之路。為實現這一目標,需要開展培養方案、課程注冊、教育教學、考試考核、學分認定、學習成果轉換等一系列的改革舉措。

依靠傳統方式難以實現不同學校之間、不同教育機構之間、不同考試制度之間、不同教育形式之間的互聯互通,而“互聯網+”為這一目標的實現創造了有利條件。通過搭建高等教育學分存儲、認定和轉換公共服務平臺,納入高等學校學歷與學位授予標準、學分認定與轉換辦法,匯集高等學校及社會其他機構不同課程形成優質課程“超市”,建立個人學習賬號,如實記錄存儲學習者在不同高等學校、學習機構,通過不同渠道獲得的學習成果,有效監督在線平臺的課程質量、教學與學習過程、學分認定和轉換結果。這一平臺將成為“互聯網+”時代教育服務最為基本和底層的架構,為教育服務提供者和學習者之間搭建橋梁,是教育服務最有力的體現。

(二)互聯網+為創設智慧學習環境創造機遇

多年來教育理論與實踐中都大力倡導“以學習者為中心”,教育要把學習者作為服務對象,有效捕捉和滿足他們的個性化和多樣性的學習需求,這與“互聯網+”時代“以用戶為中心”的理念和模式不謀而合。從傳播學的角度,以互聯網為媒介開展的教育教學活動相較紙介、廣播電視、傳統課堂最大的差異就是多點互動傳播,信息不再單向點到點流動,而是多主體間的交互。這種模式可以最大程度地激發學習者的主體意識,一是學習者可以主動選擇學習內容并控制學習步調;二是學習者可以隨時反饋學習狀態和結果以調整學習效果;三是學習者之間可以自由開展交流與協作。在“互聯網+”時代,為了充分激發和體現學習者的主體性,需要為學習者創設智慧學習環境。

近年來,借助于互聯網、移動通信、大數據和物聯網等技術的飛速發展,以智慧城市、智慧家庭、智慧校園為代表的“智慧”概念相繼出現。有學者提出智慧學習環境是“一種能感知學習情景,識別學習者特征,提供合適的學習資源與便利的互動工具,自動記錄學習過程和評測學習成果,以促進學習者有效學習的學習場所或活動空間。其具備三大特征,一是實現物理環境與虛擬環境的融合;二是更好地提供適應學習者個性特征的學習支持和服務;三是既支持校內學習也支持校外學習,既支持正式學習也支持非正式學習”。目前我國正大力推動的5G通訊、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技術發展,這些都將成為智慧學習環境發展的助推器,逐步實現智慧課堂、智慧學習環境、智慧教育。

(三)互聯網+為再造繼續教育鏈條與模式創造機遇

“互聯網+”帶來的沖擊和變革早已突破了技術的范疇,以創新理念和創新要素的方式改變著傳統產業的模式和生態?!盎ヂ摼W+”的第一層意義在于數據連接,打破信息與其他要素的耦合關系,增強其流動性;第二層意義在于通過數據的連接形成新的協議和合作,而“互聯網+教育”謀求的不是教育的技術化或互聯網化,而是以互聯網為基礎設施和創新要素構建新的教育生態體系。當前繼續教育體系仍延續相對封閉的服務模式,教師以教育機構自身教師為主,課程資源以教育機構自建為主,學生在不同教育機構間缺少流動,數據信息在教育機構之間以及教育和非教育機構之間缺少流動對接。幾乎所有的教育機構都以追求全鏈條的組織架構和功能為目標,獨立自主地提供教育服務并進行相互競爭?!盎ヂ摼W+”時代將推動產業要素的流動并逐步打破固化的組織機構關系。

在當前MOOCs浪潮的推動下,一大批風險投資和互聯網企業涌入教育行業,探索虛擬學習社區、游戲化學習、在線教育直播、學習資源共享、智能作業批改等技術和模式。部分高校也開始嘗試和互聯網企業開展合作探索教育服務領域的校企合作模式。但是整體看來,“互聯網+”時代的教育變革仍處在探索和積累階段,由量變到質變仍需要政府、高校、企業等相關主體不斷地改革與推動。

三、互聯網+時代高校繼續教育面臨的挑戰

(一)基礎設施和技術力量薄弱,投資風險巨大

以互聯網為代表的信息技術飛速發展,隨之而來的是技術和資金門檻的不斷提升。在2000年前后以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為代表的現代遠程教育試點高校搭建起了以衛星通信和教育骨干網為基礎的遠程學習平臺,其技術水平與當時國內公共網絡的差距并不大。但是時至今日,幾乎沒有哪一所高校能夠獨立建設起主流技術水準的網絡學習平臺。近年來,雖然高校在信息化方面持續投入,部分高校投入上百萬甚至上千萬資金,但是這與互聯網企業的信息基礎設施投入相比卻相去甚遠。同時系統的開發、運行、維護需要一支專業化的團隊,而互聯網行業的用工成本在當前整個職業序列中名列前茅,令大多數高校望而卻步。單純依靠某所高校的力量幾乎無法構建起包含網絡帶寬、機房設備、教學平臺、學習資源、人員保障等諸多要素的信息化教學基礎設施。

(二)思想觀念固化,改革動力不足

教育作為一種準公共產品,在我國仍以公辦教育為主,普通高校、開放大學是繼續教育的辦學主體。當前,我國公立教育機構相較互聯網企業而言,對市場和用戶需求的反應嚴重滯后,在提供教育產品和服務的過程中沿用傳統方式的思維慣性嚴重,難以接受新生事物和新思維,缺乏主動開展改革的動力和危機意識。目前能夠推動高校開展繼續教育改革的主要推動力來源于教育行政部門的行政命令,但是這種方式相較市場機制而言缺乏靈活性與效率,和社會、用人企業、勞動者的需求存在明顯差距。高校特別是繼續教育決策者、管理者需要積極了解和認清未來繼續教育的發展形勢,力所能及地推動相關改革措施的出臺,在未來日益激烈的繼續教育市場競爭中贏得先機。

(三)辦學聲譽下滑,質量保障體系亟待健全

教育作為一種準公共產品,必須與社會的逐利傾向相區別,在發展過程中必須通過建立完善的監管體系保證教育的公平與質量。但是當前繼續教育市場魚龍混雜,部分以追求暴利為目標的企業依附在高校身上生存,以高校的聲譽為掩護,以侵害高校信譽乃至整個繼續教育行業信譽為代價謀取利益。這些現象的產生一定程度上與監管缺失有關,特別是事中事后的監管以及第三方監督評價機制的缺失。面對日益增長的繼續教育規模,只有建立健全規劃、管理、辦學、監督、評價相互協調和約束的繼續教育動態發展機制,才能保證繼續教育的可持續和健康發展。

四、對互聯網+時代高校繼續教育發展的建議

(一)加強社會合作,促進非核心功能社會化

現代社會是一個精細分工和專業化的社會,無論是農業還是工業基本都實現了產業化分工和協同,規模集群效應顯著,產業效率成倍提升。但是在服務業特別是教育服務行業,產業鏈層面的分工和協同并未形成體系,大多數高校機構齊全、獨立運轉,缺少與社會上其他機構的互動和分工。然而在“互聯網+”時代,利用信息技術開展繼續教育的成本與投入高昂,單純依靠某家單位無法構建高水平和高質量的信息化教學體系。例如搭建服務特定地區或全國的分布式網絡,處理大規模并發需求的硬件系統,專業化的視頻錄播制作體系與支持等,這些專業化的體系架構需要技術、人員、資金的支撐,需要與包括政府、企業、行業協會等機構開展合作,共同構建服務整個社會發展的繼續教育信息化體系。例如目前阿里巴巴、百度等互聯網公司搭建了性能優異且向社會開放的分布式計算網絡,利用這些網絡資源構建信息化教學系統勢必比“單打獨斗”節約成本。北京大學與阿里巴巴集團聯合打造的“華文慕課”正是基于阿里云平臺而搭建,為全球范圍內學習北大課程的學習者創造了條件。

(二)創新教學模式,引領高等教育教學改革

繼續教育質量和聲譽的下滑主要是市場環境、體制機制和監管缺失造成的,不能因此否定其在教育教學改革中的探索和嘗試。繼續教育特別是現代遠程教育相較普通高等教育開展了更多類型和模式的教育教學改革,特別是在資源建設、專業化分工、學習支持服務、學習活動設計等方面積累了很多案例與經驗,取得了一定的實踐成果。在“互聯網+”時代,借助于更為豐富的技術手段可以為學習者創設更加個性化和智能的學習環境,為各種教育教學理念和模式的實踐提供條件和支撐,例如建立網絡教學和面授教學、自主學習和協作學習、個性化學習和師徒制學習、理論學習和實踐實訓學習等相結合的混合式教學模式,探索適于學生自主選課學習和督學、助學及全程跟蹤服務的學習支持服務,建立健全信息化管理平臺,實現對學習者選課、學習、考試、畢業論文等環節的全信息化管理,鼓勵教學名師、骨干教師參與繼續教育教學、資源建設和教學改革等。

(三)細分教育市場,走精品化、品牌化之路

不同的高校都具有其自身的學科優勢和專業特色,在開辦繼續教育的過程中需要依據自身的優勢開發有市場競爭力的專業化教育產品和服務。長期以來,繼續教育市場主要聚焦于經濟、管理、國學和教育等人文社科領域,參與主體眾多,產品和服務差異化小,市場競爭激烈,這種情況不利于繼續教育的健康和可持續發展?!盎ヂ摼W+”時代為繼續教育教育教學提供了更為豐富的支持手段,理、工、農、醫等依靠傳統繼續教育模式難以開展的專業領域都可以逐步開發。例如目前交通和工程技術類院校為“一帶一路”的行業企業提供面向產業技術工人、中層管理人員、企業高管在內的一系列繼續教育培訓,醫學衛生院校為養老產業從業企業和人員開展從產業政策、醫學護理、技術裝備等在內的一系列專業培訓等。這些新思路和做法為繼續教育行業拓展了新的領域和發展空間,不同類型的高校、社會機構可以結合自身的優勢對繼續教育市場進行細分,精準定位,精準設計,精準開發,逐步樹立自己的品牌特色和競爭力,走精品化、品牌化之路。

(四)完善相關制度,健全繼續教育質量控制體系

高校在繼續教育領域的核心功能是知識生產與質量保障,知識生產為教育傳播提供教學內容,這既是高校本身的核心使命也是高校相較其他社會機構最為核心的競爭力。質量保障是高校品牌形象與聲譽的核心,無論開展何種分工與協作,高校都必須將質量控制牢牢把握在自己手中,對招生、教學、考試等核心環節牢牢管控?!盎ヂ摼W+”時代為高校提供了更為豐富的質量控制手段,基于大數據可以開展學習行為記錄和分析,基于即時通訊可以構建虛擬組織組織生源,基于虛擬現實和遠程監控可以探索遠程和網絡化考試等。新技術為質量控制體系提供了手段,但健全的制度和管理體系才是質量控制體系的核心。高校必須積極的在繼續教育的辦學和合作過程中探索有效的質量控制體系,牢牢掌控質量控制的話語權和執行力,才能逐步扭轉目前繼續教育聲譽下滑的局面。

“互聯網+”為繼續教育變革提供了難得的歷史機遇,但是“互聯網+”背景下的繼續教育變革亦有不同的路徑選擇。不同的高校需要結合自身特點和實際,積極探索基于信息技術環境的繼續教育發展之路,以在這場技術和教育變革中贏得可持續發展的空間

參考文獻

[1]2015教育發展統計公報:高等教育毛入學率[EB/OL].http:// education.news.cn/2016-07/07/c_129125272.htm,2016-7-7.

[2]尼爾?波茲曼.娛樂至死[M].南寧:廣西文學出版社,2019.

[3]黃榮懷,楊俊鋒,胡永斌.從數字學習環境到智慧學習環境——學習環境的變革與趨勢[J].開放教育研究,2012(1).

[4]陳麗,林世員,鄭勤華.“互聯網+”時代中國遠程教育的機遇和挑戰[J].現代遠程教育研究,2016(1).

[5]秦寶庭.教育與經濟增長[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2.

[6]沈利生,朱運法.人力資本與經濟增長分析[M].南寧:廣西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

[7]嚴繼昌.“十三五”時期高校繼續教育創新發展的戰略思考[J].江蘇開放大學學報,2016(4).

[8]劉琴,丁立婷.大數據時代背景下“互聯網+繼續教育”模式創新研究[J].高等繼續教育學報,2016(6).

猜你喜歡
機遇和挑戰繼續教育互聯網+
大數據時代金融業面臨的機遇和挑戰
網絡時代下職業學校學生管理工作的創新及思考
新媒體時代報紙編輯面臨的機遇和挑戰
關于促進繼續教育可持續發展的探索與實踐
對會計人員繼續教育問題的研究
新時代下會計人員繼續教育研究
對初中英語教師繼續教育模式的思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