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心雕龍》“通變”論主旨研究綜述

2016-12-20 10:55劉春芳
青春歲月 2016年21期
關鍵詞:文心雕龍理論體系

劉春芳

【摘要】百余年來的“通變”論主旨,經學者分析研究不斷發展。從“復古”學說到“繼承”與“發展”,再到“變”與“革新”的論證思考,最后到近代“會同適變”學說的發展,經歷了近百年的蛻變。

【關鍵詞】文心雕龍;“通變”論;“通變”理論體系

《文心雕龍》是中國文學理論批評史上第一部有嚴密體系的、“體大而慮周”的文學理論著作,在中國古代文學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對于《文心雕龍·通變》中的“通”與“變”,歷來有許多學者進行研究。劉勰對“通”即師古十分重視,在他看來,繼承是創新的前提,“變”必須先“通”。劉勰創作《文心雕龍》受《周易》的影響是毋庸質疑的,關于這方面的研究自黃侃開始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自90年代開始,有不少學者從《周易》出發,從詞源學的角度對劉勰“通變”進行解釋,嘗試探索“通變”所包含的所有含義。詹福瑞對《周易》當中諸如“變”、“通”、“通其變”、“變通”等詞條,逐一進行詳細的深入研究分析,探究它們之間存在的差異。對于“通變”論主旨的解釋,前人的觀點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后人的研究,本文試圖就前人對“通變”論的主旨研究進行簡要概述。

一、對“復古”說的重新認識

“復古”說是流傳最為久遠的學說,是最早的“通變”主旨的闡釋,正是由于劉勰“通變”論自身存在著局限性,才為“復古”理論的存在提供了可能,但堅持此觀點的學者人數最少。紀昀的那句“復古而名以通變”開創了“復古”說的先河。許多學者就從傳統文學著手,從傳統觀念里找尋“通變”的概念,并由此帶來了“復古”學說。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20世紀60年代后,研究者們開始嘗試用現代理念和方法詮釋《文心雕龍》中“通變”的概念,正是由此“復古”說逐步開始沒落。胡繼華先生在《“會通”與“適變”:〈文心雕龍〉的藝術歷史哲學》一文中認為“復古”的說法過于片面,不能直觀的解釋“通變”說。他認為“復古說”從根本上忽略了劉勰思想矛盾中的另一面,即“趨慕新聲”,這就是對“通變”學說的整體性進行了割裂。葉繼奮先生在《“還宗經誥”談劉勰的通變觀》中認為劉勰的“宗經”思想與初唐陳子昂、中唐白居易及柳宗元所提倡的文學“復古”運動是有異曲同工之處,是可以放在一起進行深入研究的。并由此引申出“劉勰的‘宗經及其他詩人的‘復古都是吸取了孔子文學思想中積極進化的一部分”,這一觀點從文學上說是較為符合劉勰書中的原意。也有學者認為“通變”論不僅僅是一個理論概念,它是可以作為指導思想運用到實際中的,“通變”的核心在于先通后變,在足夠了解事態現狀的情況下,謀求變的策略必須建立在現實的基礎上。這種主張思想較為靈活,使劉勰的理論能在有限程度里具有開發性的發展前景。

二、“繼承”與“發展”

1961年馬茂元先生說在《通變》篇中發現了“通變”理論中的“繼承”和“發展”因素,于是由此將“通變”的主旨解釋為“繼承”與“發展”。自此“繼承與革新”說便慢慢發揚光大,擁躉者逐步增加,學說的研究不斷深入。這一理論的支持者們認為“通變”的內涵就是要在繼承傳統基礎上創造新聲。進入90年代,學者們皆在此基礎上進行深入研究,不斷探究繼承與革新內容、范圍之不同,之后,學者們已經不滿足于僅僅只是在“通變”概念上做文章,而是將“通變”放在宏觀的體系中去挖掘。吳予敏先生在對《通變》篇詳細研究后,找到了研究的切入點:“設文之體有常,變文之數無方”,一篇有固定常用文體格式的文章仍充滿變數,只有不斷的研究創新,突破前人的成果,才能達到變化,否則,“通變”就一直是理論而難達到發展。近年來,許多學者意識到“通變”發展的重要性,不斷提出新的觀點,建議靈活運用“通變”理論,學者思想上的革新,意味著“通變”已經走上了發展的道路。

三、“變”與“革新”的辯證思考

“常變說”理論是劉永濟先生在《文心雕龍校釋》一文中提出了,他說:“所謂變者,非一切舍舊,亦非一切從古之謂也,其中必有可變與不可變者焉;變其可變者,其后不可變者得通?!被仡?0世紀90年代以前眾多學者的研究分析,關于“通變”的內涵是確定的,即“通變”為變化發展。此外,很多理論認識并沒有清晰完整的思路,混淆“革新”與“會通適變”,“通變”與“變通”等。因此,后繼的一些研究者決定從《周易》入手,從語源學的角度來深究“通變”的本義?!吨芤住分小巴ㄗ儭钡谋玖x強調“變”,劉勰將《周易》的“通變”理論引入到文學理論領域,由此可以看出,劉勰的“通變”也是主張革新的。石家宜先生在《換個角度看“通變”》中指出:“通變”等同于“通其變”,“通變”更傾向于“變”的內涵。而將《通變》篇放在《文心雕龍》一書的體系中也不難看出,“洞曉情變”的規律和途徑才是該文主要探討的內容。潘新華先生在他的《劉勰的通變理論與實踐》一文中認同劉永濟先生對劉勰“通變”論主旨的分析,且認為要強調“變”就存在著如何“變”的問題。認為正確的“變”不是想象意義中隨心所欲的“變”,而應是在“通”的基礎上的“變”。祖保全在《略論〈文心〉的常變觀》也提出了自己的觀點,他立足于《文心雕龍》全書,結合“文之樞紐”“論文敘筆”、“剖情析采”中的常變結合的特征,認為《通變》篇也應具備常變結合、變中有常的思維方式。

四、“會通適變”的發展

“革新”說進一步發展逐漸成為了“會通適變”學說。這一理論的支持者大都不同意簡單的用“繼承、創新”來解釋“通變”。蔡鐘翔的《釋“通變”》指出歷來在“通”與“變”的問題上,研究者們所花的時間并不一致,由于“變”已經被許多人研究得很清楚明白了,所以他著重研究了至今概念仍然模糊的“通”,并指出“通”可以與“變”結合在一起,是對異質事物的貫通,但并不是繼承前人的一切觀點和內容。另外,童慶炳認為劉勰的“通變”是把文學放在運動變化中來考察的,“變”是“適變”,適應于時代文學創作變革所需要的“變”;“通”是“會通”,即讓現時的文學創作與古典文學接“通”,以利于現時的文學創作。主張“繼承與革新”說的學者大多強調“通變”的基本原則是望今制奇、參古定法?!皶ㄟm變”與之不同的關鍵點在于“憑情以會通,負氣以適變”,強調的是作者對于前人的作品不要照搬照抄,一定是要根據自己的情感體驗與古典作品進行感情匯通,用情感與情感進行交流。此外,一些學者也關注了“變”的范圍,認為劉勰的“變”側重于“文辭氣力”,但關于“文辭氣力”,學界仍在爭論。

五、結束語

總之,劉勰提出的“通變”論,既闡述了在文學史發展過程中的“本于通而求乎變”的原理,揭示了它自身發展的規律性,又提出了如何應用“通變”的方法,這使得他的通變觀在現在看來,同樣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論建設意義。作為一種理論原則,“通變”觀具有涵蓋古今、樞紐文則的品格,社會文化環境的日漸豐富完善,為“通變”論的研究提供了更有利的條件。關于“通變”論的主旨可以根據前人的研究繼續深入的研究下去。

項目名稱:《文心雕龍》“通變”理論的繼承與發展,項目編號:jsky2015009

【參考文獻】

[1] 胡繼華. “會通”與“適變”:《文心雕龍》的藝術歷史哲學[J]. 安慶師范學院學報: 社會科學版, 2000,19(3).

[2] 葉繼奮. 從“還宗經誥”談劉勰的通變觀[J]. 杭州教育學院學報, 2000(1).

[3] 劉永濟. 文心雕龍校釋[M]. 北京: 中華書局, 2007:360.

[4] 石家宜. 換個角度看“通變”[M]. 北京大學出版社, 1995,1.

[5] 潘新華. 劉勰的通變理論與實踐[J]. 湖州師專學報, 1995(2).

[6] 祖保全. 略論《文心》的常變觀[M]. 齊魯書社, 1992,6.

猜你喜歡
文心雕龍理論體系
初探教育法學的理論體系與學科建設
供給側改革與中國經濟發展
淺談如何學好高中生物課
構建圖書館知識服務理論體系的思考
英語語言學的理論體系與構建探討
《文心雕龍》的易學思想
略論劉勰對王粲詩賦的接受
初探管理會計在煤炭企業中的應用
《文心雕龍》選讀
《文心雕龍》:中國第一部系統的文藝理論巨著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