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入解讀教材,構建高效課堂

2016-12-21 19:32盧美琴
亞太教育 2016年35期
關鍵詞:數學教材課標高效

盧美琴

摘 要:深入解讀教材是把數學的學術形態轉化為學生容易接受的教育形態,把教材凝固的文字,轉化為富有情感的教育活動,變知識型課堂為言語性課堂,變講授性課堂為自主探究課堂,變枯燥無味的數學課堂為精彩紛呈的數學課堂。高效的數學課堂應是學生知識的構建、能力的培養、情感的陶冶、意識的創新的舞臺,因此,數學課堂上老師創設的一切機會都是為了讓學生學會思考,樂于思考、善于思考,只有這樣,數學才能展示其精彩的一面。

關鍵詞:數學教材;課堂教學;高效;優化;課標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是中國教育的一場深刻變革,在課程改革的過程中,教師的教育觀念、教學模式、學生的學習方式等都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作為一線教師必須清楚地認識到,教學改革的核心是課堂教學實施。隨著‘新課標的逐漸推廣和施行,新課程的理念也逐漸深入教師的課堂教學工作中。但如何深刻解讀教材,領會教材的編寫意圖,弄清教材的編排體系,切實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真正實現數學課堂教學“全體有效”、“全程有效”這一目標,這仍然是需要長期堅持實踐研究的重要問題。

一、理教材前后聯系,找準切入點

教材的設計知識點前后是相互聯系且交替螺旋上升,因此教師在教材解讀過程中要做到“瞻前顧后”。所謂“瞻前”,是指解讀某一知識點時,除了要解讀這部分知識,還要回過頭去看看前面的知識,理解這部分知識的教學起點。所謂“顧后”,就是在解讀某一知識點時,不僅要解讀這部分知識,而且要放眼于教材后面的知識,以便為今天的知識找到遷移的落腳點、鞏固的深化點,為后續內容的學習埋下伏筆。 當我們對新舊知識間的聯系了然于胸,明確了新知的起點,找準切入點,新課的教學便已成功了一半。例如,在教學《循環小數》這節課時,我出示:1.332÷4=(),400÷75=(),28÷15=(),78.6÷11=(),讓學生分組比賽分別算出他們的商,第一題是學生已學過的能除盡的除法,后三題是今天要學習的新知,商是循環小數的除法。第一組的同學很快就算出商,其他三組的同學還在認真計算,當算出多位商后有同學提出:老師,這商位數很多,根本就算不完?!袄蠋?,我發現這商有規律”,我適時呈現了四個小組的計算過程讓學生觀察,后三組的同學大呼:“老師,這樣不公平,第一組計算能除盡,商只有三位數,而我們除不盡?!痹诤⒆觽兊暮袈曋形易匀灰觯骸澳艹M的商是有限小數,除不盡的商是無限小數”進而追問:“今天的比賽真得就不公平了嗎?如果你能找到后三道題的計算規律,你就會發現其實今天的比賽是公平的?!睂W生好奇心被充分調動,積極投入到新知識的學習中,通過對后三道題的觀察、比較、發現,找到了循環小數的特點以及計算的規律,感受到循環小數的商雖無限而計算過程卻是“有限的”,也從而感受到本次比賽的公平性。計算教學雖然枯燥,然而當我們能從整體上解讀教材,理清知識間的前后聯系和延伸,找準切入點,創設有效的數學情境,也能把枯燥的計算上得有趣、有味。

二、析教材之間區別,突出重點

在認真分析教材的編排體系和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的基礎上,還要根據教學要求和教材特點,并結合學生實際,分析研究教材的重點、難點與關鍵,以便科學地組織教學內容,設計教學過程,做到在教學中抓住關鍵,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帶動全面,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益。

確定教材的重點,要以教材本身為依據。瞻前顧后,溯源探流,深刻分析研究所教的內容,弄清她與舊知之間的區別,明確本節課所要解決的重點問題,準確抓住重點,課中凸顯重點,并把重點轉化為學生的興趣點。例如在教學《折線統計圖》這節課,通過認真解讀教材并把本節課知識點與條形統計圖進行比較,明確折線統計圖與條形統計圖都可以直觀看出數量的多少,但折線統計圖能容易看出數量的變化趨勢,這是折線統計圖的特征,而這也是本節課重點要學生感知與體悟的。我在課一開始出示姚明身高的條形統計圖讓學生分析,回顧舊知并提出問題:“想象一下,如果把這幅條形統計圖畫成折線統計圖會是什么樣的?”學生想象后我出示三副條形統計圖讓學生選擇:“這三幅折線統計圖,哪一副能表示姚明的身高情況?你是怎么看出來的?”

學生認真觀察了這三幅圖后,學生結合生活經驗從圖中“線”的變化趨勢判斷第二副折線統計圖能表示姚明的身高情況。初步感受折線統計圖中“線”的作用,當學生對折線統計圖有了認識之后我又設問:“在畫折線統計圖時為什么描點了還要再連線?”在練習中我設計了一份病人的體溫變化折線統計圖設問:“從圖中你能知道病人的病情是好轉還是惡化,你是怎么看的?”

從課開始選擇表示姚明身高的折線統計圖到畫折線統計圖時的設問:“為什么描點了還要再連線?”以及練習中看病人體溫記錄折線圖,不斷的讓學生感知“線”的作用,凸顯了本節課的重點,深刻感悟折線統計圖的特征:通過“線”的變化,能清楚的看出量的變化趨勢。把原本難上、怕上的課變得簡約易學。

三、悟圖例蘊藏意圖,分散難點

小學數學教學大綱在“教學中應注意的幾個問題”中指出: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要重視基礎知識的教學,“對于重點內容和關鍵部分,要放在突出的地位,使學生切實掌握。對于難點可以采取適當分散,預作準備,多舉實例等辦法,加以解決。對于一些容易混淆的概念或法則等,可以用對比的方法進行辨析,幫助學生弄清它們之間的區別和聯系?!薄洞缶V》的這些教學指示,是提高小學數學教學質量的有力措施。

在教學二年級上冊的“認識時間”這節課時,我們初讀教材后,對教材中的“撥一撥”與例2是這樣設想的:“撥一撥”這一環節通過讓學生觀察分針走一圈,時針走了多少,從而發現1時=60分,例2便放手讓學生通過小組討論自主嘗試看“幾時幾分”。在課的實施過程中,對于“幾時幾分”的認識大部分學生都感到困難,特別是“4:45”、“9:50”這樣的時刻學生在看鐘表時更是困難重重,學生的“難”引發了我們的思考:認識“幾時幾分”難在哪里,與之前學習的“認識整時”不同在哪里?帶著問題我們細讀教材,分析、思考、比較之后發現學生在認知上所遇到的坎:“認識整時”如“4時”這時時針剛好指著“4”,而認識“幾時幾分”如“4時30分”這時時針已超過“4”可還是看作:4時”,這才是學生認知上遇到的坎,在細讀“撥一撥”這一環節的教材時,我們從編者所呈現的三幅“鐘面”圖中也悟到編者的用意,學生在認識“幾時幾分”所遇到的困難可以在“撥一撥”這個環節進行滲透,做個鋪墊,分散難點,于是在教學“撥一撥”這一環節我們是這樣調整的:當時針與分針都對著12時,學生讀出時刻是“12時”,說說你是怎么看的?復習了“整時”的讀法.接著把鐘面時刻調到"12:30",讓學生觀察這時的時針有什么變化?學生發現時針離開了12,時針大約過了半格,這時整時還是讀“12時”,師追問‘如果分針繼續走,時針還會有什么變化?通過演示,學生不難發現這時時針會越來越接近“1時”,但還沒到“1時”,還是讀“12時”。繼續追問:‘如果分針走一圈,時針又有什么變化?通過這樣放慢演示過程,學生不僅很快發現1時=60分,對看“幾時幾分”有了初步感知,分散了例2的教學難點,當放手讓學生自主認識“幾時幾分”時,已是“胸有成竹”了。

四、依學情整合教材,捕捉效點

“整合教材”,就是根據使用的教材特點,對教材進行優化整合,結合本班學生的學情即知識起點、生活起點和學習能力,對教材進行重新組合,使教材更優化,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新課程提出"用教材教",而非“依教材教”,說明教材只是教學的一個載體與參考,而非唯一依據。教師可以根據教育對象的實際情況以及自己對教學內容的解讀,對教材進行大膽的處理,用活教材,提高課堂教學實效。

《面積和面積單位》這節課概念多且較為抽象,整節課不僅要解決“面積”的概念、感受常用比較面積大小的方法,體驗“用正方形作單位面積比較合適”,還要認識三個常用的面積單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內容多,很難在40分鐘內有效完成?;谝陨舷敕?,我對教材進行了兩方面的處理:

(一)弱化對“用正方形作單位面積比較合適”的操作體驗

本節課的重點是“面積的概念及面積單位的認識”,體驗“用正方形作單位面積比較合適”是本節課的難點但不是重點,教學這一環節時若讓學生通過動手擺一擺,議一議發現用圓和三角形作為單位面積度量時會有空隙,正方形可以密鋪,能準確知道面積,所以“用正方形作單位面積比較合適”。

這樣讓學生動手操作,體驗會更深刻但卻很費時,而重點知識的教學卻被弱化了。若不動手操作,把測量的過程用課件直觀演示,學生觀察比較同樣也能發現“用正方形作單位面積比較合適”,這樣又能把更多的時間放在重點知識的教學上,所以我認為這一環節不動手操作更合理。本環節教學我們比教材多提供了長方形作為單位來測量,這主要基于學生心中的疑問:長方形也能密鋪,為什么一定要用正方形呢?通過長方形與正方形的比較,學生發現用長方形作為單位測量時要考慮擺的方向,這樣更深刻體驗“用正方形作單位面積比較合適”。

(二)例1、例3合理整合、有效融合

例3面積單位的教學是本節課的重點,面積單位大小的感知體驗是本節課的難點,面積單位的教學既是本節課的重點又是本節課的難點,我們在教學中應如何凸顯、突破?

在學情調查中我們發現學生對具體物體的面認識很容易,而長方形、正方形這樣的平面圖形學生在一年級就已認識,所以對這些平面圖形面的認識學生也不會有困難?;谶@兩點考慮我們對例3面積單位的教學做了調整,在課開始,先讓學生回憶已學過的長度單位,接著比劃想象邊長1分米的正方形長什么樣?有多大?邊長1厘米、邊長1米的正方形長什么樣?有多大?它的面在哪兒?

并介紹:正方形面的大小就是這個正方形的面積,在課一開始讓學生在認識平面圖形——正方形面的同時對面積單位的大小、形狀有了初步感知,然后再讓學生找一找生活中物體的面,在感知無論是物體表面還是平面圖形都有大小,從而引出面積概念。對例1、例3教學進行合理整合、有效融合,可謂是一舉兩得、大大提高了課堂的實效。

有效教學始于對教材充分、全面的解讀,落實于完美教學活動中。教師不僅要立足教材,還要立足學生,對教材進行深入解讀,創新教學設計,更要力求體現對教材的超越和回歸,積極構建真實高效的課堂,優化課堂教學,使數學課堂閃現智慧的火花,洋溢出強盛的生命活力。

(作者單位:福建省福清市石門小學)

猜你喜歡
數學教材課標高效
依托課標 夯實基礎 精準備考
基于課標“教學評一致性”的教學設計
提高提問的有效性, 構筑高效的語文課堂
打造務實、創新、高效的語文課堂
認真研讀數學教材,提高學生自學能力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