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試論用社會主義法治文化推進依法治國

2016-12-21 08:31宋秉學
現代企業文化·理論版 2016年19期
關鍵詞:法治文化依法治國建設

宋秉學

中圖分類號:D619 文獻標識:A 文章編號:1674-1145(2016)10-000-02

摘 要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以推進全面依法治國為專題進行研究,并發出建設社會主義法治文化的號召,可以說將依法治國方略、建設社會主義法治文化提到了一個更新的高度。從文化心理和社會傳統看,我國歷史上是一個缺少民主和法治傳統的社會,這就使法治文化建設困難重重。文章從法治文化價值體系建設、理順黨的領導與依法治國的關系、加強法治政府和法律工作者隊伍建設等方面做了多角度的分析。

關鍵詞 法治文化 依法治國 建設

法治是相對于人治而言的一種人類社會治國理政模式,是人類文明、社會物質生活條件發展到一定階段后的產物。法治文化是相對于人治文化而存在的一種進步文化形態,是一個社會呈現出來的一種文化狀態和精神風貌,是一個國家或民族對于法律生活所持有的、以價值觀為核心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

一、加強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建設的意義

社會主義法治文化是現代民主法治的靈魂,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現實需要,是科學立法、公正司法、嚴格執法的內在動力,也是全民守法的內在因素。法治文化具有教化和調控的功能,具有軟約束力,在精神與思想深處制約著人們的行為方式。法治文化對于法治中國建設具有推動作用,人們的社會行為總是要接受文化的指令,法治文化可以使人們在更深層面上把握法律的要求,根據法治的精神推動立法、司法和執法走向更高的水準;法治文化還可以使人們具有判斷力,當人們面對復雜多變的現實或出現立法空白和沖突時,就會借助于自己的法治文化理念做出是非或可否判斷。因此,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的加強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建設,是一個既具有時代性、又具有深遠歷史意義的課題。

二、我國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建設存在的問題

(一)法治建設缺乏基礎

我國法治文化建設缺乏一定的基礎。數千年的封建帝王統治,對大多數人仍有相當大的影響,封建“人治”的觀念在一部分人的心中根深蒂固。在中國歷史上,并沒有現代法治的概念,只是一種人治型文化,但卻蘊含著豐富的類法治文化——它不是法治的,卻與法治存在類似之處。類法治文化大都以次文化形態存在,成為主流人治文化的糾偏力量。由于我國古代法治文化存在根本缺陷及其它社會原因,它在歷史發展進程中未能發展成法治文化,相反卻逐步萎縮。

我國法治文化建設還處于稚嫩階段,存在著諸多與現代法治精神不相和諧,甚至相悖的矛盾和問題。這些矛盾和問題不僅抵消著現代法治宣傳教育的實際效果,而且在不同程度上,動搖了人們對法治的信心。分析產生這些矛盾和問題的深層次原因,關鍵在于還未形成與現代法治要求相適應的法治文化。

(二)文化傳統的影響

法治文化是社會文化的子系統,其本身就是去身份化的一種社會治理模式。但是長期的官本位文化和身份制度,導致了在我國普法過程中的很多問題的產生。在一些地方,學法成了群眾的“專利”。本來應當成為學法先進、守法模范的領導干部的“缺位”,不僅使一些地方領導層法律知識匱乏,法制觀念淡薄,依法辦事水平低,而且還會產生“上行下效”之效應,對法治文化建設的影響相當嚴重。重視“言教”,忽視“身教”的效果,行政執法或司法實踐與法律規定相悖,嚴重打擊人們對法律和法治的信心,嚴重破壞人們的法治觀念。任何一次違法執法、枉法裁決,都可能葬送數年來苦心經營的普法成果。

我國法治文化建設必然與我國傳統人治文化遭遇,我國傳統人治文化是現代法治文化建設的嚴重障礙。用托馬斯.潘恩的名言概括兩者的區別就是:“在人治社會里,國王是法律;而在法治社會里,法律是國王?!?/p>

(三)建設過程中困難重重

要推進全面依法治國,離不開文化的子系統之一——法治文化建設,這是法律制度、法律精神在一個國家或地區實施的程度和人們對法律信仰水平的總和,是與人治文化相對立而存在著,體現著法治精神和理念,原則和制度,運作實踐和生活方式的進步文化形態,其實質和核心是一種現代人的法治文化共識、價值取向和行為方式。所以說,法治文化建設,是建設當代文明的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同時也是一項基礎性的工程。

我國當前法治文化建設相對來說更具社會主導推動性、艱巨性和長遠些。一方面,我國沒有法治文化傳統,不可能通過某些文化載體傳遞,在自發中孕育出法治文化現象,但是,任何文化又是在人類進化過程中衍生或創造出來的,人能后天習得。因此必須也可能由倡導法治的社會主導力量推動的自覺行動,逐步形成法治文化。另一方面,文化又是一個連續不斷的動態過程,具有一定的慣性、民族性,當一種新文化出現的時候必然與傳統的文化發生碰撞,新文化必須在與之相對立的舊文化的矛盾與沖突中,找到自身存在的理由逐步深入人心,最終取而代之,成為某階段的文化現象,其艱巨性是可想而知的,也不是能一蹴而就的。

三、加強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建設,有以下幾個路徑

(一)構建法治文化價值體系

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價值體系包括民主、權利、公平正義、法律至上等。法律只有在實施中體現上述價值,滿足了人們的安全,使損害得到救濟,利益分配的扭曲得以矯正,其權威性、公正性和神圣性的價值才得以彰顯。

(二)完善法治理論與法治體系建設

由于中國法治文化的缺乏,目前,我國對法治文化內涵的研究基本都是以西方的法治文化為坐標的,所以,在法治理論的探究中,要注重繼承吸收傳統的法治元素,并大膽借鑒和移植“外來”的先進法治文化,同時使之民族化、本土化,夯實法治文化建設的理論基礎。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把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作為總目標,并把它作為總攬全局、牽引各方的總抓手,這同時也是法治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

(三)理順黨的領導與依法治國的關系

黨和法治的關系是法治建設的核心問題。新形勢下,黨要履行好執政興國的重大職責,必須把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有機統一起來,必須依據黨章從嚴治黨、依據憲法治國理政,必須在憲法和法律范圍內活動,真正做到黨領導立法、保證執法、帶頭守法。

(四)建設法治政府

法治的重心在于用法律制約權力,政府是執法主體,必須做依法行政的楷模。對執法領域存在的有法不依、執法不嚴、違法不究甚至以權壓法、權錢交易、徇私枉法等突出問題必須下大氣力解決。法治政府的建設目標是:職能科學、權責法定、執法嚴明、公開公正、廉潔高效、守法誠信。使執法司法者明確:一次不公正的判決比多次不公正的舉動禍害尤烈,因為后者不過是弄臟了水流,前者卻破壞了水源。

(五)加強法治工作隊伍建設

法治文化的建立不但要以良法存在為前提,更要以良法的公正實施為目的,為重點。作為執法司法的公職人員始終處于決定和影響法律實施的主導方向。因此,作為一個必須滿足法治要求的和諧社會,就必須要實現執法和司法的公正,而建設一支思想政治素質好、業務工作能力強、職業道德水準高、忠實于法律的法治工作隊伍尤為重要。

(六)強化宣傳教育力度,營造法治文化氛圍

應積極整合社會資源,走上街頭,服務群眾,開展專業法律法規宣傳普及工作,營造全社會學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圍,應以“宣傳法律,弘揚法治,服務民生,促進和諧”為主題,由相關行政執法部門組織開展法制宣傳集中服務活動,因地制宜地組織法律咨詢,法制展牌,法制文藝演出,法制燈謎,發放法制宣傳資料等形式多樣的“送法進萬家”活動,宣傳普及與群眾生產、生活相關的法律法規,提供便民為民富民的服務,促進全社會學法守法用法風尚的形成。

參考文獻:

[1]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

[2] 武婧.建設法治文化 推進依法治國[N].民主與法制時報,2013-04-18.

[3] 用法治文化推進依法治國[N].光明日報,2014.11.06.

猜你喜歡
法治文化依法治國建設
自貿區建設再出發
基于IUV的4G承載網的模擬建設
《人大建設》伴我成長
依法治國 法平天下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需加強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建設
論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文化的途徑
“德”“法”辨證與依法治國
關于依法治國若干問題
堅持依法治國必須堅持依法執政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