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族美育在中職教育中的實踐探索

2016-12-21 19:05劉鋼
青春歲月 2016年20期
關鍵詞:實踐探索中職教育

【摘要】民族美育是美術文化之源,其審美特征、造型理念、色彩象征、人文關懷及創造精神正是今天審美理念的文化內涵。在中職教育中我們要通過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等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進行民族美育滲透,培養創造情感。通過審美教育,陶冶人的情操,感受中國傳統文化的淵源和魅力。

【關鍵詞】民族美育;中職教育;審美意境;實踐探索

在廣西壯族自治區河池市,居住著漢族、壯族、瑤族、苗族、毛南族、仫佬族、侗族、水族等八個世居民族。他們在長期的融合生活中,創造出各具民族特色又相互兼容并包的民俗文化。在收集和提煉素材的過程中,筆者深深地被這八個世居民族所蘊含的民族之美所折服。為此,筆者在所在學校開設了民族美育這樣一門課程,除了自己想了解自己的家鄉、民族以外,還特別希望學生也能了解自己的家鄉、民族,熱愛自己的家鄉、民族。

作為中職教育的實踐探索,民族美育以其淳深宏富、神奇動人的造型與審美,表現出源遠流長的民俗文化的神韻,是中職教育中最能體現民族情感、民族風格的教育內容,其審美特征、造型理念、色彩象征、人文關懷及創造精神正是今天審美理念的文化內涵。

一、民族美育在中職教育中寓含著“國泰民安”的審美理念

河池市的八個世居民族,它們的審美理念體現了不同區域不同時代風格的發展演變,反映著各自的民族心理和民族性格。

民族美育最具有地方特色和鄉土氣息,最能引起人們的鄉情鄉思和民族情感。她的文化內涵和藝術形態代表著民族文化群體的感情氣質、心理素質、民族精神和審美理念,多寓以傳統祝愿、喜慶、吉祥。作為富有歷史感和民族色彩的審美,制作材料雖大都是普通的木、布、紙、竹、泥土,然而制作技巧高超、構思奇巧、色彩明快、格調健康、純樸;形象大膽、夸張,內涵民俗觀念,寄喻“國泰民安”、“風調雨順”、“豐衣足食”、“四季平安”。這些美術品有的供生活使用(如燈具、食器、家具),有的用于裝飾和美化環境(如壯錦、繡球),具有實用價值和審美價值相統一的特點;人文精神本身就包含著思想、情操、道德、人生觀、價值觀,而這些隱性的美育內涵是一個潛移默化的教育過程。

二、民族美育在中職教育中彰顯著“抑惡揚善”的審美意境

民族美育的生活氣息濃郁,用喜聞樂見的事物為美術創作的意象,創造出“抑惡揚善”的審美意境。從古到今,人類常常會遇到來自大自然和人類社會的無法抗拒的邪惡力量,過去由于科學的不發達,人們相信有一個看不到的對人類生存和繁衍構成威脅的魑魅魍魎的世界,也相信有一個可以為人類造福的戰勝邪惡的力量,人類可以借助這個超人的力量去戰勝邪惡。

紅色是中華民族的集體色彩,河池八個世居民族也不例外,它寄予靈魂不死,生命永生。每年的春節,河池各地就是一片紅的海洋,大紅的對聯、大紅的鞭炮、大紅的中國結……營造著喜氣洋洋、美好興旺的審美意境。年俗文化集中體現著河池八個世居民族對生命、繁衍、歡樂、圓滿、幸福的善良祝愿和人丁興旺、四季平安、五谷豐登、牲畜滿圈的理想追求,這些樸素的理想和美好的愿望化作民族美育中吉祥如意、避邪納福的題材和賦有喜慶吉祥意味的民俗文化。

三、民族美育在中職教育中創造了“寓精靈動”的審美造型

民族美育取材傳統,貼近自然,造型隨意、簡單概括,形象生動;在造型上講究“求全”、“求大”,忌諱殘缺不全、形單影只;色彩對比純潔、明快,構圖豐滿、對稱、均衡,反映出民族美育家對生活的熱愛,對生活的鐘情和對生活的期待,把心靈、情感、魂魄及至整個生命注入作品中而形成了濃郁的鄉土民族美育品,營建出自然、細美、樸實、生動的藝術形象。

河池八個世居民族對美和審美的探索歷程,經過數千年不同地域、不同時代的文化滋養,生發出許多鮮美的花果,顯示著勃勃生機。造型上:隨心所欲、簡潔概括、夸張;裝飾圖案上:意象夸張、神秘精美,達到給人以輕松、有趣、意外、幽默等情感反應的喜劇性效果,從而揭示具有象征吉祥幸福、歡樂吉慶、和諧美滿的民俗風情,具有畫外有意,形外有動,動中有“靈”,越看越有味道,越看越精彩的藝術內涵,達到寓精靈動的藝術境界。

四、民族美育在中職教育中體現了“天人和諧”的審美情趣

浩瀚而豐富的民族美育充分顯示出我國勞動人民的聰明智慧和藝術才能,深刻地體現了中國“天人合一”的古典哲學思想,是一切美術形式的源泉,無論是陽剛之氣的剛健奔放美,陰、柔之氣的飄逸細膩美,還是古樸純厚的民風民俗美,都在和諧統一的美學境界中被寓意化地詮釋出來,不需要苦思冥想,就能心領神會其深刻的內涵和美好的寓意。

河池八個世居民族美育家憑著深厚扎實的藝術功底和廣泛而深厚的生活基礎,隨意自如地利用各種吉祥的圖案紋樣、物象造型、構圖著色,歡樂、幸福、喜慶、活潑、熱烈的民俗美注入在刺繡、銀飾等工藝品上,古樸、純厚、凝重、蒼老的美與清明、柔和、構圖豐富的融融之美,無不呈示著他們獨有的生命情感與生活理念,從而形成了種種祈福求吉的意象模式,體現著“天人和諧”的審美情趣。

民族美育和民俗活動有著極為密切的關系,是伴隨民俗活動而發展的。河池八個世居民族崇尚和平、和諧與和睦,在民間的節日慶典、婚喪嫁娶、生子祝壽、迎神賽會等活動中,民族美育得到了充分體現。比如壯族的“三月三”,瑤族的“祝著節”,侗族的“月也”,苗族的“拉鼓節”,毛南族的“分龍節”,仫佬族的“依飯節”等,民俗文化氣氛濃厚,民俗事項也繁富多樣,實質上是河池人福、祿、壽、禧、財人生理想的美好追求,是河池人鄉情、民情、家情、親情的強烈升華,是八個世居民族家庭和合、社會穩定、國泰民安的凝聚力和紐帶,體現了中國人“和合團結”的民族精神。

五、民族美育在中職教育中寄托著“趨利避害”的審美理想

“吉祥”兩字,自古就被認為是福瑞喜慶、諸事順利的詞句,而民族美育中的吉祥圖像正是人類希望的靈光,寄托著勞動人民“趨利避害”的審美理想,并隨著歷史的發展不斷演變和創造,形成了精美絕倫、享譽世界的東方藝術珍品。

傳統文化中對“美”的認知,其實質內容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感受某種合人意的事物,意味著對人生價值的體悟。由“吉祥”派生出來的種種美好祝愿,成為民族美育長河中的主流追求,這正來源于對生命價值的關注。由“如意”引發出來的種種渴求祈愿,賦予民族美育千古不滅的生命力。人們把難以解決的天災人禍、善惡美丑的現實問題通過尋求替代而實現追求和滿足。

古往今來,吉祥圖像作為人們寄托理想、心愿和情感的重要形式,成為代代相傳的護符和萬靈萬應的法寶。不論土司顯貴、王侯朱門,還是市井瓦舍、茅屋柴扉,均顯露出其獨特的感染力和生命力。

民族美育是人們表達美好愿望、寄托思想情感的文化載體,是人們審美理念、表現自我的物化形態,是民族個性、民族自強精神的生動體現,這就是民族美育精神。民族美育是美育的源泉,通過開設民族美育課程,提升學生的審美教育,陶冶學生的情操,讓學生感受本民族傳統文化的魅力,鑒賞本民族傳統文化的博大和精深,才能激發對本民族傳統文化的熱愛和崇拜,從而提升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尊重和理解。

總之,現代社會對人才的需求是綜合型的,中職學校培養的學生,除了要有熟練的技能之外,還應具備較高的審美素質,較豐富的民族情感,而這正是在中職教育中進行民族美育滲透的實踐與探索的初衷和目的。

【參考文獻】

[1] 蔣慶斌, 徐國慶. 基于工作任務的職業教育項目課程研究[J]. 職業技術教育, 2005(22).

【作者簡介】

劉鋼(1974—),男,廣西河池人,本科學歷,河池市衛生學校高級講師,主要研究方向:民族美育。

猜你喜歡
實踐探索中職教育
“微課程”轉化“數學后進生”的實踐探索
新課堂、新模式、新活力
新時期校企有效結合的探索與實踐
對新環境下中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認識與探索
政治課堂教學中提高學生主體參與的實踐探索
新形勢下完善國有資產管理工作的實踐探索
淺談新時期煤礦員工教育培訓的實踐探索
校企合作模式下中職物流德育工作研究
淺析師愛在班級管理中的作用
《機電傳動控制》課程實驗教學改革探討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